關于災后重建的感謝信(通用4篇)
關于災后重建的感謝信 篇1
XX市對口支援XX市災后重建指揮部:
20xx年5月12日,一場千年不遇的巨大災難突然降臨,XX市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在我們最艱辛、最惶惑、最無助的時候,XX人民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援建近8個月的歷程,令人振奮、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在“兩會”代表和委員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讓我們以“兩會”的名義,代表63萬XX人民,向XX市委、市政府,向對口支援指揮部的領導和同志們,向1900萬XX人民表示最真誠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真情援建,感動,歷史和我們都不會忘懷這份感動。“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領導來了,人民來了。帶來了溫情,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指揮部的同志們駐扎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克服了水土不服、飲食不慣、身體不適等諸多困難,毅然堅守在援建崗位,夜以繼日、不計得失、無怨無悔,辛勤地戰斗在援建的第一線。這種作風,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無不感動著我們,無不激勵著我們。
務實援建,激勵,歷史和我們都不會忘懷這份激勵。你們為了高水平地開展重建工作,派出規劃專家,指導我們高起點描繪了重建的美好藍圖;你們為解決學生就讀之難,開設專門班級,接收我市1200多名職業高中生在滬就讀;你們為及時恢復旅游,專門組織了6000多名游客到我市,使我市的旅游生機復發;你們為重建精神家園,派出了心理專家和社工人員深入板房安置區,開展心理咨詢,重樹生活信心;你們為搞好農村重建,開展了19個區縣對口援建我市鄉鎮的幫扶工作;在辭舊迎新之際,俞正聲書記和韓正市長親自給我市學生寫信問候,使我們深受鼓舞;全方位的“來自問候”,使受災群眾過上了一個溫暖而安全的冬天。退休教師沈翠英賣掉自己價值450萬元的房子,全部捐建柳街小學校。這不僅是一位退休教師的義舉,更是1900萬XX人民的大愛無疆!……不勝枚舉的感人事例,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既有物質上的傾力援助,更有精神上的極大鼓舞。你們的恩情長江作證,你們的恩情高山仰止。
高效援建,助推,歷史和我們都不會忘懷這份力量。一個個在建的項目,深深地包含了你們的援建熱情、力量和智慧。在短短8個月時間里,是你們千里馳援,及時派出3000多名施工人員,解決了我市群眾過渡安置之難;是你們傾力援助,啟動三批七大類89個與災區群眾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援建項目,解決了我市災后重建之難;是你們長遠謀劃,及時開辟“零費率”綠色通道,解決了我市農產品銷售之難;是你們主動搭臺,兩地企業簽訂合作項目協議48個,投資額達40億元,解決了我市經濟振興之難。你們以驚人的“速度”、“力量”、“精神”,實現了項目投資總額、對口支援到位資金、啟動援建項目“三個走在全國最前列”的顯著成效。一座跨越時空的情誼橋梁,把國際大都市與千年都江古堰緊緊連在一起。
創新援建,提升,歷史和我們都不會忘懷這種精神。你們始終堅持形態服從功能、建設服從規劃、進度服從質量的援建思路,通過項目建設“交鑰匙”、“聯建共建”和“交支票”三種方式,為我們災后美好新家園建設注入了嶄新的動力和不竭的活力。
地震無情風雨共擔,心手相牽重建家園。
一個個項目蘊含著一顆顆愛心,一顆顆愛心感動一座受傷的城市。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指引,有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科學重建,一個更加美麗的必將在百廢待興的川西大地上重新崛起!
祝:援建指揮部的領導和同志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全家幸福!
此致
敬禮!
關于災后重建的感謝信 篇2
尊敬的:
20xx年1月23日上午11時,始豐街道塘下丁村遭受火災,一排二層七間民房著火,房屋、財產毀于一旦。村消防隊、公安民警第一時間接警,及時出警,村領導、村黨員干部、村民共同赴救,短短一小時內撲滅了一場大火,燒毀二樓二間民房,幸好無人員傷亡。這遭受火災的就是我們夫妻倆陳達匯和王巖金的家。
遭災后,四方鄉鄰八方親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端來一碗碗熱菜熱飯、帶來一句句親切的問候,一分分關切溫暖著我們的心……時逢大年臨近,急民之所難,解民之憂患,塘下丁村黨支部書記陳幫照,村委會主任陳幫林,村支委丁斌斌等村干部共同參與災后事務與房屋搶修,組織木工陳培見、泥水陳達昌和村民陳彩祥、陳達富等自發投入幫助我們災后重建工作,大家齊心協力,不辭勞苦。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當火災帶給我們的傷痛還未清醒過來時,眾人已爭分奪秒,全力以赴!
從災后清理,采購材料到立墻蓋瓦,直至室內墻壁粉白門窗安裝,二樓二間嶄新的房屋已經竣工!我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在此!我們代表全家真心感謝大家的幫助,感謝街道及辦事處和村里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幫助!
使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真心實意“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大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心貼心的溫暖!
關于災后重建的感謝信 篇3
災區的變化新又新,災區的顏色親又親。這是我們人對綿竹九龍災后重建的心得體會。20xx年8月23日,我接受任務,前往四川省綿竹市參加災后重建。這是我作為一名江蘇援建者第一次到四川。汽車駛入綿竹境內時,放眼望去,除了星羅棋布的救災帳篷、藍白相間的成片板房,就是一望無際的廢墟。集中安置點前,不時可見排著長隊領取大米、油等物資的災民,他們的眼中充滿惆悵。我的心情也一度難以放晴。當晚,指揮部的同志向先期到達這里的領導簡要匯報了將于8月25日舉行的首批援建項目啟動儀式方案。儀式擬在已經清理完畢的九龍學校舉行,利用原操場的主席臺設置一藍底白字的背景,既簡便,又莊重、節約。當看到效果圖上大紅色的地毯時,這位領導突然眉頭一皺,繼而神情凝重地說,這恐怕不行--畢竟這是在剛剛遭受深重災害的災區。于是,大家反復合計,決定取消紅地毯。最終,主席臺地面“就地”利用了原有水泥路面,沒有鋪設任何東西。同樣南京、蘇州等城市同期舉行的開工儀式基本也以莊嚴藍色為主色調,沒有那種喜慶的紅色。
歲月如梭,轉眼我在災區工作已一年。“5·12”一周年之際,市第一、二批援建項目中的敬老院順利竣工,醫院、學校也將交付使用。為了展示援建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充分反映和全面展示災區群眾積極向上、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良好精神風貌,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激發全體援建人員堅定信心、圓滿完成各項援建任務,經市援建領導小組同意,指揮部于20xx年5月21日在九龍鎮場鎮舉行援建九龍第三批援建項目集中開工暨敬老院竣工交付使用儀式。作為分管副指揮長,整個方案策劃自然落到我身上。此前,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100多名知名演員來綿竹慰問演出,紅色的地毯、氣球、標語、旗幟,身著紅色服裝、戴著紅色帽子的演員和觀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一次沒有更多的顧慮,我們理直氣壯地以紅色為主色調,儀式上紅色的背景,紅色的地毯、氣球、旗幟,還有陽光下人們曬紅的笑臉,徜徉在整個九龍場鎮。災區的變化新又新,災區的顏色親又親啊!
震后一年來,災區每天都在變化,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長期工作和生活在這里的干部群眾和援建人員不一定發覺,最有感觸的卻是那些曾經來過災區的人。發改委一位參加過去年啟動儀式的同志告訴我,此次來九龍給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處處可見的象征喜慶的紅色,他一連拍下了300多張珍貴照片,回去后,慢慢回味,欣賞那變化,那濃濃的親切……
關于災后重建的感謝信 篇4
各位領導,同志們:
**鎮集鎮災后重建一期工程計劃于20xx年內建成一縱一橫兩條主街道500米,拆遷94戶1.4萬平方米,安置300余人,完成醫院、學校、政府等公共服務部門辦公用房及原住場鎮居民永久性住房,任務非常重,時間相當緊,但我們決心已定:困難再大也要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干。為了有力有序推進,我們一定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擺正位置,主動出擊
**鎮災后重建涉及18個部門,25戶城鎮居民,51戶農戶,又屬亭子口和災后重建兩個方面。同街而居,相鄰兩戶卻是兩種政策、兩個標準,工作難度大。涉及的部門都有相應的職責,都是項目的責任主體,但都是在建設,發展,我們是工作主體。我們充分認識到:做好結合文章就是抓好機遇,開工上馬就是保民生,加快建設就是促發展。擺正位置,不挨靠,不等待,積極工作,主動出擊。
二、和諧拆遷,妥善安置
我鎮需拆遷14000余平方米,不享受亭子口政策的26戶,而這所有的拆遷戶都是廣元市1994年文件要求不報批、不準建,是受政策影響而耽誤了發展和建設的,拆除重建資金不足,拆遷難度大。全場鎮94戶315人都需要重新安置,還要保障其生產、生活兩不誤,困難多。我們一定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科學安排,妥善安置,確保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三、積極協調,快速推進
我鎮災后重建是20xx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項系統工程。相關部門多,責任交割大,難點在協調,關鍵是互動。他們雖然也是工程的責任主體,但我們是主人翁。我們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以十分謙虛的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抓住不放、做就做好的目標,主動協調,積極配合。我們不僅要建一項民生工程,也要給各部門建一方情感陣地。
四、遵章守紀,依法行政
工程建設中我們將嚴格按照《災后重建條例》和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定,在工程的招投標和資金的使用上,公開、公平、公正、透明。主動邀請區檢察院、區監察局參與重建的所有項目,全程跟蹤,過細監督,確保質量、確保安全、確保穩定、確保廉潔,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