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
3.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建立班集體的基礎。
4.班主任要根據班級實際,制定班級學期(學年度)具有針對性、時效性、激勵性的班集體發展目標和每個學生個性培養計劃,使班集體與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5.班主任要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嚴格挑選和培養班干部,組建有威信的班委會。尊重和依靠學生干部,發揮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和學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6.班主任要著力構建班級文化(包括班旗、班徽、班訓、班歌、班風等),增強每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形成民主的班風和良好的學風。
7. 組建班級家長委員會,落實家訪、與家長溝通,發揮家長在班集體建設中的作用。
(三)班集體活動
1.班主任根據分階段安排的德育內容,創新班級活動形式,引領學生開展形式新穎、豐富多彩的學生喜歡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對班集體的責任感、榮譽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樹立良好的班風。
2.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積極開展豐富多采的班集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體驗、感悟,并逐步積淀內化為穩定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性格。
3.班主任要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科學合理地安排各種學習活動,深入細致地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促使全體學生的個性在集體中得到充分發展。
4.班主任逐步健全學生的自治活動,養成民主生活習慣,建立一個健康的最有吸引力的輿論中心,使多中心向核心凝聚。
5.班主任要精心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走向家庭、走向社區、走向社會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接觸生活、民眾、社會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與感悟。
6.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四)班主任培訓
1.學校要根據德育工作的實際,制定學校班主任教育的培訓計劃。
2.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班主任的研訓一體化教育,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例會,學習有關文件政策,及時布置階段性工作任務和要求,總結階段性工作成效;討論研究工作,交流工作經驗。
4.定期檢查班主任的工作狀況,加強計劃執行中的督促檢查,及時反饋調整班主任工作發展。
5. 建立班主任評價機制,定期開展評選優秀班主任、優秀班集體活動,激勵班主任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6.召開學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及時總結班主任工作經驗,提煉符合本學校實際的班主任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學校班主任工作制度和文化。
7.各中小學要積極開展創建優秀班集體活動。
第二十九條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應符合下列要求: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計劃。
2. 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開足心理健康教育課時。
3.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配置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
4.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并注意發揮各種途徑和方法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要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并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6. 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進行普及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7.個別輔導少數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對其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
8. 個別咨詢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其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
9.及時識別極少數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并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10. 注重發揮教師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尋找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