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廣播稿匯編(通用3篇)
音樂廣播稿匯編 篇1
每一首歌都像一只紙船,承載著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不同的音樂,不同的風格,演繹著不一樣的感受,帶你飛越音樂地帶,去解讀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義。 音樂像小河里的潺潺流水,有著清晨露珠的清澈,有著夜色般的朦朧,聽著它就會讓你進入心境如夢的境界。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
大家好!現在是(時間),這里是西藏音樂廣播電臺我是主持人,而從現在起,我會給你更多的精彩。現在就讓我們把心停留在這里,把你的耳朵交給我吧,跟隨我的腳步一起開始今天的音樂之旅吧。
十年、或是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以前的那些已經被歲月遺忘的經典,我們又還記的多少.但是總有那些用心的歌手們,用自己的理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新潮的經典,20xx年多杰平措憑借動人的歌聲讓這首《林芝姑娘》紅遍全國,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聽到這一首林芝姑娘,盡管多杰平措唱這首歌的時候距今也已經有好幾年的時光了,但是依然是這首被人們遺忘的歌披上了現代風格的外衣,讓我們一起聆聽這首歌…《林芝姑娘》
根呷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吧 在20xx年他首發第一張個人創作專輯《等待》,取得不俗成績;其杰出的創作才能又在之后推出的)《等待的希望》 《曼陀鈴》《蝴蝶的翅膀》《朝圣之路》
專輯中得以充分展現;于此同時,還斬獲了無數音樂大獎,卓越的音樂創作才華以及具有親和力、感染力、穿透力的磁性嗓音使他成為當今藏族歌壇最耀眼的男歌手之一。擅長鍵盤與吉他。只要有機會坐在鍵盤前,不需幾分鐘,一首美妙旋律,應指而生。 下面讓根呷的《曼陀鈴》一起帶入魔法的世界吧!
想必大家更熟悉曲爾甲吧?曲爾甲也是一名著名的歌手20xx年由愛琴海唱片發行合輯《我的家》20xx年由愛琴海唱片發行合輯《草原越野》20xx年由愛琴海唱片發行合輯《夢想的終點》20xx年由愛琴海唱片發行合輯《見證愛》因此他榮獲了20xx年四川省旅游風光歌曲電視大賽“一等獎” ;20xx年四川省旅游風光歌曲電視大賽“一等獎 ”;20xx年四川省舞蹈聲樂大賽演唱“二等獎”下面我們一起聽曲爾甲的的《天際》
我不能給你什么能抓得到的奇跡,卻能映化出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合著音樂的節拍,而追隨著希望的腳步,我們一起沐浴在有著溫暖和愛的音樂天空,一起感悟生活的美好,要一起聆聽晨起與夕下里的花開花落,用音樂接觸著陌生與未曾相識的朋友,我在用我的真誠與用心為自己和大家搭建著一個彩虹色的音樂國度,你能感覺到嗎?你能體會我心靈跳動的節拍嗎?而這里是西藏音樂廣播電臺,一個為你放送好音樂的伙伴,我是某某,而一個你永遠都不用想起,只要記得的朋友,用音樂和你一起聆聽這世界。
OK,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吧,最后送上一首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下次再見吧。Bye音樂廣播稿音樂廣播到此告一段落,以下是我對這門學科的感想:
我是一名藏族的女生,我很喜歡音樂但是種種原因我不能報這門專業但是在大學能擁有這一學期的音樂課我感到非常的滿足。盡管老師沒讓我們寫感想但我忍不住寫下去了,音樂藝術管理-----而這是一門選修課,我當初選這門課的目的是讓自己放松。
不管我們一共上多少節課但每節課我都過得很輕松很愉快這樣就夠了,而有時候因為沒接到通知所以傻傻的在教室門口等,等了半天沒人來我就在那兒開始胡思亂想。是不是又改時間了?還是我記錯時間了…………直到上課鈴響了真
的沒人來了我才想可能今天不上課了。還記得嗎?老師給我們看您去西藏和尼泊爾旅游時的照片,但當時看到西藏的每一個角落我都很興奮盡管那時我剛從西藏過來。看到西藏的天西藏的水還有我們神圣的布達拉宮我都會很興奮。千言萬語一句話,我不后悔選這門課,謝謝老師!還有,因為以前沒有寫音樂廣播稿的經驗所以寫的可能不好請老師見諒!
音樂廣播稿匯編 篇2
大家好今天是22月14日,歡迎收聽本期的寅吾之聲,在這個溫暖的季節,希望我們能給你帶來一絲清涼。首先一首小清新的歌送給大家蘇打綠的《小情歌》。 播放《小情歌》 本周主題背景: 一首好聽的小情歌之后,進入我們今天主題"畢業時的那些愛情"。在學生時代,戀愛是一種簡單的相處,純純的喜歡,快樂的在一起,那時候"愛情"甜蜜而又美好,溫馨不乏浪漫,這是青春的一種恩賜,人生旅途的一段美好記憶,然而當愛情遇上畢業時,總是帶著幾分感傷,因為這似乎預示著這段美好記憶的終結。
過渡音樂 播放《青春紀念冊》
(播放宜賓方舟旅行社廣告) (過渡音樂)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紹一部關于畢業時愛情的微電影《愛.畢業后》 (以下全部加優美清雅音樂)
《愛·畢業后》是國內首部以北漂愛情為題材的微電影,由80后青年導演趙宇陽執導,青年演員任雨、劉青分別飾演片中男、女主角。《愛·畢業后》以畢業不久的年輕戀人遭遇一線城市高房價、高生活成本壓力的社會現實為背景,講述了一對情侶魏來和田小甜在愛情與現實之間掙扎徘徊的北漂愛情故事。走出大學的象牙塔,當柔軟的愛情不斷與冰冷的現實碰撞,曾經的誓言能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那些刻骨銘心的感動又能否讓他們的愛情延續?《愛· 畢業后》是希望能喚起現代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思考和堅持。
畢業了,曾經的戀人是形同陌路,還是攜手如初?那份純真與純情,在現實的面前能堅持多久?《愛·畢業后》講述的是一對校園情侶魏來和小甜,畢業后滿懷理想成為北漂一族,然而兩年的打拼之后,現實成了他們心中一道隱隱的傷。面對各個層面的壓力,他們的感情又將何去何從呢?
希望大家能在網上去觀看,然后將您的感悟以投稿的方式寄給我們,我們期待你的來稿。
播放《下一個天亮》
歡迎回來,下面我想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個女孩子的愛情觀。
(過渡音樂)
周末,大學同學小聚,我、儒家、小白、政哥,好久不見,暢飲暢談,相見甚歡。不小心談到事業,四人面面相覷,異口同聲"切!"紛紛表示不愿意談這個,話題自然而言轉到"愛情"。小白是個癡情的男人,他愛一個女人四年,關于愛情他最有發言權,但席間,他講的最少,感覺到他似乎無耐,似乎看得輕了,似乎一直欲言又止。
我, 四人中唯一的女生。總結他們三人的觀點就是,現在的女人太現實,太物質,男人的壓力太大,沒有錢肯定沒有女朋友,沒有錢肯定沒人愿意嫁給你。三人所言,我著實不敢茍同。在這個車水馬龍、紛繁復雜的世界,有很多女孩子是不這種想法。 簡單的做了個調查,對象是三個未婚的女同事,兩人在物質和愛情中都選擇了愛情,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愿意和房子談戀愛的。個人覺得更多的人是愿意和一個活生生的人生活在一起。房子、車子,這些東西都是可以通過雙手獲得的,但愛情卻不是。試想一下,有物質沒有愛情的生活,該是怎樣的悲哀。之所以很多男生都覺得女人物質,那是因為你們自己不夠自信,潛意識里認為現在女孩都喜歡物質,那么她們能不物質嗎?或許是《蝸居》這部電視劇給大家的影響太深了,"童佳倩的奮不顧身"沒有戰勝"海藻的背叛"吧。
單位有個男同事,三十幾歲,長相很一般,個子也不高,嫂子卻是難得一見的美女。
嫂子常說:"我就是看上我老公心地善良,對我好。"他們雖然沒有車子,結婚這么多年,房子也剛買,還在還貸,但他們真的很幸福,嫂子過得很輕松,心態很年輕的,喜歡和我們這幫二十三四歲的小孩在一起玩。很向往這樣的生活,有什么比活的開心更重要呢? 關于愛情,我想說:男生們別想的那么復雜,女孩子不是你們想的那樣,物質真的沒有那么重要,喜歡哪個女孩,就放心大膽去追吧,如果她真的是只在乎物質的人,而你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滿足她的物質欲,只能說明你愛錯人。別給自己那么大壓力,走出來,換種心境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呢。人生一輩子,快樂最重要,祝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所以,畢業了也不要傷感了,如果愛情能成的就好好珍惜,不能在一起的就好聚好散吧!給對方祝福,做一個在愛情里面大度的人。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我們下期再會!
音樂廣播稿匯編 篇3
與西漢樂府性質關系重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出的“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薄厚云。”筆者認為,除了傳統的理解之外,仍然還有一些問題可以提出來探討。《藝文志》的論述是《漢書·藝文志·詩賦略》的總序,它列序了五種類型的詩賦的由來、發展、遞變、作用與性質。班固在列序時,把五種詩賦類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趙代之謳、秦楚之風”“ 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薄厚云”一節話,是緊承前四類內容來的。在班固認為,先是那種不歌而誦的賦,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種春秋時賦《詩》明志的《詩》,其出發點也是“微言相感”,明志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再次是所謂賢人矢志之賦,它的產生也是由于“離讒憂國”,所以“作賦以諷”;然后是漢興以來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的“辭人之賦”,已“沒其諷喻之義”;最后是武帝立的樂府所采的“趙代之謳、秦楚之風”,它們都“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可以觀風俗,知薄厚”。由此可知,所謂武帝立的樂府其所采歌謠—— “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實際上同往古的“賦”“微言相感”以及后來原、宋玉等賦的“離讒憂國,作賦以風”等是相類貫通的;而“趙代之謳、秦楚之風”之“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及“可以觀風俗,知薄厚”,則同春秋時用《詩》來“賦《詩》明志”及“別賢不肖而觀盛衰”是相一致的。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寫到,高漸離“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被稱作“知音”。這里面也滲透著漢人的看法。枚乘的賦《七發》中有一首《麥秀歌》:“麥秀漸兮雉朝飛,向虛壑兮背喬槐,依絕區兮臨回溪”,被枚乘稱之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認為它是音樂、歌詩悲哀的極致。王褒的《洞簫賦》中寫到“知音者樂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偉之”,也倡言樂歌以“生悲”為精品,賞樂以“樂而悲之”為知音。這說明了西漢時代人們就有崇尚“悲音為美”的傾向;司馬遷、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東漢人們仍然崇尚這種“悲音為美”。著名文學理論家王充,在《論衡·自紀篇》《書虛篇》《超奇篇》中,又進一步闡發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文音者皆欲為悲”的觀點,提出了以“美色”“悲音”“欲悲”等同為美感的最高準繩。東漢另一著名學者馬融,在他的《長笛賦》序里,曾經說過,當他聽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辭·氣出》《相和歌辭·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樂之”。此外,《后漢書·周舉傳》《風俗通》等還分別記述了將相豪門宴飲和京師盛宴時,都以演奏挽歌《薤露》《嵩里》為樂的事,顯然這也是漢代人“以悲為美”的反映。漢末著名詩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詩》中,也以“管弦發顫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樂,但訴杯行遲”的詩句,來表示“清且美”的樂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說明,“悲音美”仍是東漢時代人們欣賞要求的共同標準。所以,嵇康在《琴賦 序》中對漢代“悲音美”的時代風尚,作出了如下精當的概括:“稱其才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錢鍾書先生也曾在《詩可以怨》中說過:“古代評論詩歌,重視‘窮苦之言’,古代欣賞音樂,也‘以悲哀為主’;這兩個類似的傳統有沒有共同的心理和社會基礎?”這說明在兩漢時期,“悲哀之音”已經成為人們欣賞音樂美的標準,因此,兩漢音樂都有悲壯慷慨、高亢蒼涼、清峻明切的傾向,悲歌哀曲特別著稱。小至《悲歌》《公無渡河》《隴頭歌辭》《平陵東》《激楚》《十五從軍征》《怨歌》等,大到《孔雀東南飛》《孤兒行》《婦病行》《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廣陵散》等,無不體現了“背音美”的詩情風韻。這種“以悲為美”是漢代人審美意識和觀念的具體體現。這種以“悲”為美的音樂審美觀念,代表著社會審美的主流,這種影響上至帝王宮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
漢代人在音樂實踐中表現出的“以悲為美,以悲為樂”的美學思想,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樂兩類,明屠隆說:“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樂,和聲能使人歡然而忘愁,哀聲能使人凄愴惻而不行。然人不獨好和聲。亦好哀聲,哀聲至于今不廢也,其所不廢者而可喜也。”(《唐詩品》《洗釋斷序》)能感人的音樂,不外悲、喜兩類。在中國漢代,不僅音樂可以表現歡樂之情,而且出現了大量的悲傷之樂,形成了以悲為美的音樂觀。而從歷史的發展看,自春秋戰國至漢,戰爭離亂帶給人的不幸,及漢代人對自身命運之探索的努力及孤寂,都使漢代人對整個人生的命運的反映,而產生“悲”的情感。悲之有悲壯、悲涼,有悲傷,在整個漢代人的生活中諸多的“悲”存在。以劉邦之衣錦還鄉,賦“大風歌”,慷慨悲歌,泣下數行,此該是人生之悲壯。由以“悲”來抒發感嘆人生,到以“悲”為樂這其間有一個欣賞者出現,阮籍《樂論》記桓帝聞楚琴,凄愴傷心,慷慨長息曰:“善哉乎: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便順帝上恭陵,過樊衢,聞鳴鳥而悲,泣下橫流,曰:“美哉鳥聲”,使左右吟之,曰:“使聲若是:豈不樂哉!”無論是抒發自己胸中之悲,還是借他人之悲音澆自己胸中之快壘,“悲”是人對自己情感的進一步認識,對人的情感世界的拓展、發掘。所以,悲樂在戰國時濫觴,在漢代興盛,反映了漢代人對自己本性情感的再發掘、再認識。而這種發掘與認識,在“經學”的束縛下不能以詩文來表現,卻借音樂為渠道,得以宣泄表達。所以王褒《洞簫賦》云:“故知音者,樂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偉之。”音樂創作實踐,欣賞中以悲為美的音樂現象,在漢末達到了高潮。魏晉人嵇康在《琴賦》序中云:“稱其才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音樂以“悲”為美的欣賞觀點對建安時代文學作品以“悲”為美的評價標準不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