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活動廣播稿范文(精選3篇)
冬至活動廣播稿范文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于漢代,在古代,冬至比過年還受人們重視,同時,冬至日還被人們稱為“安身靜體”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互贈好禮,相互拜訪,將拋開所有的煩惱,快快樂樂的過完這一天。為什么冬至的影響這么大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們最容易直接觀察到這些氣象的變化,畢竟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太陽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極寒對于先民們是最危險的。而過了冬至,陽氣反生,下一個循環就開始了。老人又過了一個寒冬,孩子又長了一歲;太陽要高起來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來了,水要動起來了因此,冬至是輪回的起點,是值得慶賀的大吉之日。
據說,在冬至只要吃了餃子,無論天氣再冷,耳朵也不會凍下來。說到吃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名醫,叫張仲景,他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有一年冬天,張仲景在路上看見許多窮人,穿的破破爛爛,臉上生了凍瘡,耳朵都凍爛,張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難過;回到家,他把一些治療凍瘡的藥材放到鍋里煮,煮好把它們放進面皮里,煮好就分給那些窮人,大家吃了餃子后,臉上的凍瘡都好了,耳朵也好了,身上也暖和了。張仲景的愛心是嚴冬中的一縷溫暖的陽光,愛心更是每個人心中的光明!
但如今,不少同學只記得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令我們心寒的是,瑞安的一些高中學校甚至開展了圣誕節主題班會。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敝腥A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里。當我們追韓劇、追日漫,萬圣節送糖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迎來20xx年啦,最后祝同學們在新的一年健康快樂!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冬至活動廣播稿范文 篇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接近年底,各種東西方節日紛紛到來。
今天是陽歷12月22日,也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早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其節日傳承已近3000年,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冬至這天,夜最長,晝最短,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相信這幾天有關全國各地氣溫驟降的新聞報道,大家都有所關注;而在我們安慶,每年嚴寒天氣的代表——下霜,其時間也往往在冬至前后。
既然冬至意味著難熬的嚴冬的到來,人們為何又要大加慶祝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著驚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東方,老子說——物極必反,哀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我們牢記最可寶貴的希望,就如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盡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漸短,終將春回大地。圣誕節本是個洋節日,這些年在中國也大為流行,圣誕未至,圣誕的味道已早早在眾多商家蔓延開來。也不追崇圣誕節,但我尊重圣誕節的慶典,因為耶穌是西方文化中悲天憫人情懷的代表,就如東方的孔子,印度的佛陀。相信不少同學已經發現,經典文學名著中,最為偉大動人的情懷就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如屈原之于《離騷》,司馬遷之于《史記》,曹雪芹之于《紅樓夢》,雨果之于《巴黎圣母院》,托爾斯泰之于《安娜·卡列寧娜》,乃至現代的魯迅、沈從文等眾多大師巨著莫不如是。
有人說,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你看,人臉上的兩道眉毛是“草字頭”,眼睛、鼻梁構成個“十”字,下面再加上一個“口”,那不就是個“苦”字嗎?所以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但有些人離開這個世界時,他們為世界減少了痛苦:有的人為世界減少了水災,如上古的大禹;有的人為世界消除了狂犬病,如法國的巴斯德;有的人為世界減少了饑餓,如當代的袁隆平······身處苦難,心憂世人,這份悲憫情懷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尊敬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洋節日,都可以用寬廣的胸懷去面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冬至活動廣播稿范文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高二12班的何。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回歸傳統節,冬至大如年》。大家了解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歌》,在這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的日子位列其中。地理課上,我們知道了冬至這天,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昨天是12月22日,就是我國24節氣中的冬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已測出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民間有種說法,根據冬至的陰晴冷暖預測未來的天氣:冬至陰天,來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如今過了2500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學們,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們是怎么過的呢?你們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們江南地區,吃湯圓、吃米團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既然冬至意味著難熬的嚴冬的到來,人們為何又要大加慶祝呢?在西方,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東方,老子說——物極必反,哀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我們牢記最可寶貴的希望,就如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盡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漸短,終將春回大地。如今,我們不能只記得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就是“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敝腥A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里。追逐潮流并無厚非,但那些傳統的我們也不該忘記。漫步校園,讓我們靜靜地感受冬至的氣息!我們醉心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進入20xx年。
最后祝全校老師和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我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