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通用20篇)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谕饬ψ饔(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诹魉练e——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埏L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茱L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2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倨旅骈_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诟珊怠敫珊档貐^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壅訚傻亻_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車焯铩疵娣e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捱^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3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后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4
1、對流層的特點:
、匐S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诖髿鈱α鬟\動(12km)顯著;
、厶鞖鈴碗s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匐S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诖髿馄椒,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
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诤j懛植迹合募娟懙>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儆绊懸蛩兀汉j憻崃π再|;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5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圖判讀出: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氣候:由地圖判讀出: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6
備戰高考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僭诜治瞿车毓I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冢笮同F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7
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準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口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8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贂円归L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谡缣柛叨鹊淖兓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诔炕杈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鄢炕杈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9
亞洲的東南亞
1、主要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屬于東盟國家)、東帝汶。共11國
2、地理位置:在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山嶺眾多,地形崎嶇。
4、馬六甲在馬來半島和蘇門達臘島之間,他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的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沖。
5、
6、①新加坡處于物產富饒、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區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
、谕ㄟ^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進口原料,并發揮本國的技術力量。
③發揮本國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游業。
7、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運用
學習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圖,甚至看不懂地圖,那就有點難了。因此,高中地理學習必須能夠使用地圖,良好的地圖。
地理學習的支柱——對教材的理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教材,地理是一樣的。教材從目錄到每一章到附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錄可以幫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是每一章的知識點。仔細看一看附錄可以幫助你理解和擴展教科書的知識。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書。
地理學習技巧
要點一: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要點二: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么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系。
要點三: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么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要點四: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0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1
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確解答問題:
1.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即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注意區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3.如果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線以東的半圓為昏線,以西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注太陽高度的數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于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日影的朝向和長短變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變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年往返移動,正午日影朝向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日影始終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的日影始終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回歸線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與物體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從春分日至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漸北移;從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從秋分日至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南移;從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北移。
由此可見,太陽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與升落方向相反)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問的變化而變化。從赤道開始,隨著緯度的升高,太陽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2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外部: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自身:
(3)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自轉、公轉的特點
5.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回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
(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8.四季的變化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9.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
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的三大類
(1)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3)變質巖(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巖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兆饔茫壕哂羞x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诜瓷渥饔茫涸茖雍皖w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凵⑸渥饔茫嚎諝夥肿踊蛭⑿m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干濕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流:
、俪嗟赖蛪簬В阂驗闊崃ψ饔眯纬,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桑瑲饬髟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坌棚L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迾O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
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環境治理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
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1)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
(2)生態破壞: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濕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原則:
、俟叫栽瓌t: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诔掷m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酃餐栽瓌t: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循環經濟——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
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
特點和優點:
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
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2)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缀透叩姆纸缰担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偌訌娒褡鍒F結,促進民族融合
、诩訌娢幕涣
、蹨p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転檫w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僭斐蛇w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
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土地利用)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镏行纳虅諈^(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诔鞘腥丝谠诳側丝谥械谋戎厣仙
、鄢鞘杏玫匾幠U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俅蟪鞘邪l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蟪鞘谢厔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偬攸c: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谀娉鞘谢脑颍簩Νh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偬攸c: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谖覈鞘谢浜笥诠I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熱、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典型地域: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特點: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1)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3)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游,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俑纳颇茉聪M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蹨p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
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2)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1)穩定的商品來源區
(2)穩定的銷售區
(3)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
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
(1)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3)要避開低濕地點;
(4)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
(1)平原地區: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2)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俨煌\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诓煌h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區域地理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弁恋貤l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墚a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開采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2)調整產業結構;
(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為例
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
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區域聯系與區域發展
1.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
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
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3
(一)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有著制約作用。
(二)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據有關資料,了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對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類應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三)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概念、分類),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具有社會與自然的雙重屬性。
2、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應有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
(四)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認識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危害),了解這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地勢四個方面概括.
例如亞洲地形特征:地勢中高周低;地形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狹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區;地面起伏極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山,東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2)自然環境特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國西北地區:
屬溫度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積廣大;河流少、徑流量小且多為內流河、內流湖;
(3)氣候特征——從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
A、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國氣候特征: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
(4).河流水文特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敘述
長江水文特征:
長江流域為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有較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植被覆蓋率較高、含沙量小:無結冰期;上游流經山區、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
(5)河流水系特征——從流域面積、長度、支流、流向、河網密度、水系輪廓等方面概括:
長江水系特征:
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是我國最長河流;流域面積廣大,是我國流域面積河流;徑流量豐富;上中游支流眾多、河網密集;是典型的樹枝狀水系
(6).農業生產特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東北平原的農業生產特征:
以商品谷物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和高粱;單產高;農產品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生產以國營為主,是我國優質玉米的主要產地等。
(7).工業生產特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4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俚貏萜鸱,坡度陡。
、谕临|疏松,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劢邓看蟛⒓邢募荆啾┯辍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采。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偈雇恋刎汃,農作物減產。
、谙掠魏哟蔡Ц撸档托购槟芰Α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準。
(3)干旱缺水問題
、傥覈湫偷貐^: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谌A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5
1、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世界分布:中亞、美國、北非)
2、自然原因:
、贇夂蚋珊担邓;
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3、人為原因:
、龠^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破壞植被;
、诓缓侠淼母髦贫(輪荒);
、坶_礦。
5、治理措施:
、僦贫ú輬霰Wo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诳刂戚d畜量;
、蹱I造“三北防護林;
④退耕還林、還牧;
、萁ㄔO人工草場,推廣輪牧;⑥禁止采挖發菜等。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6
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中亞:
1、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斯坦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
六、大洋洲:
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7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圖判讀出: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氣候:由地圖判讀出: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臨近某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臨近某能源產地(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于建廠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經濟因素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蚝8邸⑴R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農業基礎:臨近商品糧基地或農業產區,農業基礎雄厚或農業發達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口地帶,或者在主導風向的垂直兩側選擇廠址,季風區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風向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布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布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占地面積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污染較輕的工業可布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污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生態環境:工業布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8
根據降水形成過程中冷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為鋒面雨、對流雨、地形雨、臺風雨等類型。
地球主要降水類型a鋒面雨:
當冷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降水,叫鋒面雨。鋒面雨的降水時間長,雨區范圍廣,是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的主要形式。
地球主要降水類型b對流雨:
每當盛夏,或者在熱帶地區,近地面空氣層因局部地區增熱而膨脹抬升,引起空氣強烈的對流,使空氣中的水汽,因高空溫度低而冷卻凝結并致雨。對流雨降雨范圍小,雨時短,但強度較大。這種雨的規律性很強,只要條件適合,幾乎每日午后都能發生,對流雨多發生在赤道地區。
地球主要降水類型c地形雨:
暖而濕的氣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擋時,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時水汽因冷卻而凝結成云,并導致降水。通常在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甚少,形成雨影區。我國臺灣北端基隆南側的火燒寮,它背倚高山,面迎潮濕的東南季風,地形雨充沛,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地球主要降水類型d臺風雨:
臺風是發生在低緯度地區海洋上的一種熱帶氣旋。由于氣流自四面八方流入氣旋中心,氣旋中心的空氣被迫抬升,空氣因上升冷卻而成云致雨,稱為臺風雨。臺風雨的強度很大,有破壞力。但臺風雨可解除或緩解江南地區的伏旱,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好處。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9
全球晝夜長短以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要以動態的眼光(直射點的移動)分析。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感覺得出,而在實際的光照圖中,主要是通過晨昏線切割緯線圈的比例來判斷。
晨昏線是由太陽光線決定的,且是垂直關系。
太陽直射點移動,晨昏線發生偏轉,相切在不同的緯線圈(與直射點度數互余),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產生變化。自己畫二分二至日圖(三線圖)梳理。
二分日晨昏線平分所有的緯線圈(跟經線或地軸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注意:有時候也會以晨昏線與經線(或地軸)的夾角來體現直射點的緯度。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20
1.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地區:需求量大,能源相對貧乏,供不應求;;中西部內陸:資源豐富,需求量小,供大于求。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炭作為最主要的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及交通問題,所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比重,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
3.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大部分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今后獎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時期戰略接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