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通用6篇)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1
目前,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存在主要問題是:一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鄉鎮和農村仍然是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傳統農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脆弱。特別是水利條件較差。三是一些農村的水、路、校、醫等公益事業發展比較滯后,群眾期盼盡快改善。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做到“五抓”。
一要抓好現代農業。必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宜菜種菜,宜林就林,但必須科學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經營,集約發展。適宜發展日光溫室,就引導群眾發展壽光“第五代溫室”,連片發展至少500畝到1000畝,對于集中發展日光溫室蔬菜500畝以上的,縣政府將給予適當扶持。
二要抓好畜牧養殖。對養殖業要進一步加大引導力度,不斷強化科學養殖的新觀念,搞好規劃,科學選址,集中規模,形成優勢。同時加大疫情檢防,確保全縣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三要抓好勞務輸出。目前,勞務輸出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必須抓勞務輸出,特別是要抓住國家對農民工培訓扶持政策機遇,加大宣傳培訓,真正實現危機之年農民工順利就業。
四要抓好“七個全覆蓋”。這七個全覆蓋包括路、校、醫、水、廣播電視村級活動場所、山下園林村建設。這是縣委、縣政府網向全縣人民作出的承諾,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爭取項目,多方籌資,加快實施。
五要抓好農村教育。一是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較差。二是學校的布局不合理。三是學科性教師比較短缺。特別是小學英語教師缺得多。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應當采取三條措施:一是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二是加大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硬件建設。三是加強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有步驟地招聘錄用學科教師。今年全縣計劃新招100名小學短缺學科教師?傊,通過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減少學生流失,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教育質量的大提升,推動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6月3日,去達州市亭子鎮木子鄉四巖村調研,兩天一夜的調研時間,看到很多,這里也就只寫感受比較強烈的幾點。
1、要致富,先修路
現場調研真實感覺到“要致富,先修路”的正確性。沒有公路,一切物資、產品,靠肩挑手提,運輸成本過高,而效率低下,村民真的很難有機會致富。20xx年村里面的公路修通以后,村里面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養殖產業,公路的修通使得很多產業發展成為可能。而且現場調研直觀感覺,靠臨道路的農戶比較富裕,一些居住在山上的農戶經濟水平明顯偏低。
道路行車對村民村民住宅選擇影響更深。原來村民住宅選址,都臨近自家田地,而現在都希望可以臨近公路,這樣購買種子、工具、化肥、農藥等都方便許多。
另外現在四巖村與其他村的道路仍然是土路(因為每個村都不愿意出錢),雨天出行十分不便,這種公共部分就應該財政撥款硬化,加強村和村之間物質、信息的流通。
2、某些事項很難收集到準確數據
就建房每平方米毛坯房(預制板)大概要多少錢這個問題,就有收集到很多種答案。詢問村支書時,說300——400元錢;村主任給出一個答案磚瓦房280元左右,肯定在300元以內;采訪一戶村民楊芳明時,說要400多錢。除卻修建時間不同,材料漲價等情況,不知道是否存在村干部能夠以比較低廉的價錢修建自家住宅,而普通村民卻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
到底每個人有多少地?跟村民李文孝老人聊天時,他說家里每個人平均只有5分地,而后來村主任說二隊土地上戶平均每個人有8——9分地,再加上一些沒有統計的,實際平均每個人超過1畝。村民往往說的數據偏低,而村上又文字記錄,不知道如何能取得真實且準確的數據。在凡事涉及收入的問題上,村民都不愿如實相告,村委也只能按田地估算,數據一定有偏差。
3、村子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村子原名寺巖,后政府登記出錯才改成四巖。村子特點到底是什么?如果從收入上來看,應該是養殖業。有一家大型養殖場租用村里面土地,村里面也兩家養豬場和一家養雞場。至少在養殖業這方面,村里面有很成功的經驗。
詢問村民村子特點時,大家似乎都想不出來。一些老人家會說起,村里面曾經有一座迎真寺和一座東岳廟,當年規劃很大,附近村的村民都來這里,燒香祈福,村上曾經很是熱鬧?上Ф荚谖幕蟾锩鬅掍撹F時期被毀,無所考證了。20xx村民自發恢復寺廟,規模很小。這次新農村改造,如果可以恢復寺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3
按照區委、區政府“三解三促”領導干部下基層活動的統一部署,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積極深入基層聯系點上開展活動,察民情,解民意,力所能及地為基層干部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一個多月來,通過自己親身下基層、具體為群眾服務,讓我對我們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觸,對如何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帶著使命感 真心下基層
干部下基層,是給村民帶來麻煩?還是帶來實惠?這是關系到干部下基層能否受到農民朋友歡迎和贏得良好口碑的問題,也關系到能否樹立良好干部形象的問題。我帶著使命、帶上行李,不乘專車、不擺架子進駐XX居委會。我與群眾一起干農活,一起在樹陰下吃飯,一起在院子里納涼,一起坐在石凳上嘮嗑,與時大叔、李大嬸拉拉家常、談談瑣事:誰家娶媳婦了,誰家生孩子了,誰家小孩考上大學了,村情村事都在歡聲笑語中得到了解。與群眾的交談過程中,我細細地品味著群眾質樸的話語,用心記錄著大家談到的問題。村里窮、路不好,盼望新農村建設早日解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問題;這兩年農藥化肥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價格不好,盼望出臺農資價格補貼政策,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村小學校舍雖然修建了,但教師力量不夠,教學設備簡陋,盼望暑假后增添師資力量,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還有青壯年就業再就業問題,老百姓就醫問題。
二、為民辦實事 真情惠百姓
通過開展解民情、解矛盾,解難題的活動,農村不僅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 ,而且要用創新的辦法去做,真正為農民朋友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農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雖然累但快樂著,吃住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了,然而還有很多亟待解決問題。
1. 農民最關心的莫過于自家的宅基地和土地問題。由于近幾年來土地政策的變化以及土地掛鉤、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涉地政策的執行,有些村民對相關政策理解任有偏差,甚至不理解。57歲的老黨員在20xx年土地掛鉤活動中率先搬遷,但因為各方協調出現問題,讓老時的宅基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在了解到這一情況,我立即召開老時、村組干部、相關對象戶,開展面對面對話。經過努力,終于讓老時拿到了久等的宅基地。
2. 農村最缺的不是錢和物,而是致富富民的思路。這兩年,在古城村組干部的組織和帶領下,有的村民從單純的農民變成了工人,在村子里的板材廠找了新工作,有的農民變成了農村經紀人,成了蔬菜專業種植戶或水產品養殖戶,村里也新建了村部,修建了小學,集體經紀也有了相當的收入,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積極探索幫扶致富的新路子,以實際行動惠及老百姓。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一方面,引導XX居委會村支兩委轉變傳統思維方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幫助蔬菜種植戶改建連片蔬菜大棚。為充分調動農民朋友進行設施蔬菜,大棚蔬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指導XX居委會充分發揮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充分調動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并且積極聯系鎮農技部門,為蔬菜種植戶帶來的最新的種植技術和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 通過這次“三解三促”活動真正讓干部受到鍛煉,群眾得實惠,幫農民增收,促農村發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我將積極搞好服務,為聯系村辦實事,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我堅信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我們將搶抓機遇,奮力拼搏。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4
當前,城鎮化進度大幅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處于深刻變革關鍵時期,新思潮、新矛盾逐漸出現,面對挑戰,農村宣傳信息工作必須先行。做好宣傳信息工作,既能為黨委及時提供決策依據,又能為政府各部門拓寬信息渠道,還能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事業全面和諧發展提供輿論支持,讓廣大農村群眾充分了解黨委政府農村發展方略部署,了解農村干部為促進農村全面和諧發展的不懈努力,讓全社會關心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做好宣傳信息工作,是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理解支持農村工作的有效渠道,是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需要。農村干部要充分認識宣傳信息工作的重要現實意義,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思路,把握當前工作重點,深入挖掘主題,大力宣傳農業農村工作的各項部署、舉措和取得的成效,才能讓農村黨員干部全面認識工作新任務,讓全區人民群眾了解農村發展新形勢。
首先,要樹立信息意識主動采集信息。單位領導要強化宣傳意識,圍繞中心工作主動開發信息,及時發現、搜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以及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和呼聲。在平時工作中要做好影像記錄,保留相關文字資料,并及時總結提煉和挖掘,形成精準全面的工作記錄和宣傳素材。
其次,要注重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務實求真的精神,對采集的信息進行識別和核實,務必做到信息來源真實可靠、反應內容事實確定、資料數據權威有效,堅決杜絕虛假失實信息。突發公共事件按規定就是向上級報送。
再次,要牢固樹立程序意識和保密意識。嚴格執行信息報送程序規定,領導嚴把信息稿件質量關,防止失密泄密,并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
最后,要努力開發高層次信息。緊緊圍繞中心工作,甄選典型、突出特色,有意識地開展調研,形成有深度、有層次的調研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5
響應區委、區政府領導干部下基層“三解三促”活動要求,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積極深入xx村聯系點開展調研活動,察民情、體民憂、解民意,力所能及為基層干部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一個月來基層調研,我對我們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基層,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是切實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是融洽黨群干群關系的實際行動。
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必須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熟悉群眾。干部不能因為基層矛盾多,不愿下去,不敢下去。通過此次調研,我發現群眾對黨的政策方針是擁護的,意見較大的是政策不落實、執行不到位等問題,人民群眾歡迎并期望領導干部走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解決困難和問題。開展領導干部下基層活動并形成長期有效的制度,非常必要。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領導干部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情緒、反映群眾訴求、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全心全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題、開拓創新謀發展、堅持不懈抓經濟,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了實事,群眾得到了實惠,得到了切實的利益,就會更歡迎我們,更擁護黨的決策,心與黨會貼得更緊。領導干部下基層,感受百姓生活,體驗發展艱辛,是對我最生動、最形象、最直接的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權力觀、政績觀。同時,還能幫助我進一步讀懂基層,讀懂農村,為今后的工作和決策打下底子。
農村調研工作心得體會 篇6
為擴寬農村工作思路,培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思維,4月9日,梅江區大學生村官們驅車前往長沙鎮小密村,就該村特色茶葉種植基地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置身千畝茶園,親身感受小密茶園的規模,聽取小密村李昌友書記的情況介紹,我們深深感到,小密村依靠自身優勢發展茶葉產業,開辟了村集體經濟增長點,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新農村的生產發展,為大學生村官深入思考如何擴寬本村集體經濟收入新渠道,實現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在開發小密茶園的過程中,村“兩委”班子成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是做到“三要三先”。
一.要求發展,先求決心
“人心齊,泰山移”,村兩委領導班子是農村發展的核心,是村民致富的.牽頭人,牽頭人是否決心搞經濟,促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出路。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小密茶園發展初期,部分村委干部信心不足,工作阻力大,為了堅定村兩委班子的決心,李昌友書記耐心開展思想工作,通過舉例子、擺數據,最終說服了村委其他干部參與到茶園發展項目中來。領導班子擰成了一股繩,卯足了一股勁,決心發展茶葉加工業。經過村委干部齊心協力,20xx年,總投資200多萬元、村委籌資參股50萬元的小密茶園有限公司成立了,并且開辦了大坑茶葉種植場,注冊了茶葉品牌。小密村的集體經濟開始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由此我們得到啟示,集體經濟發展難,最難在“決心”,要求發展,就要先求決心。
二.要尋出路,先尋優勢
“細節決定成敗”,尋求農村集體經濟新發展從哪里切入,靠主觀臆斷不行,靠盲目上馬也不行。村兩委班子需要結合本村實際情況,開展深入調研,挖掘本村優勢。我們在調研中得知,小密村兩委班子選擇發展茶葉生產加工項目,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小密村海拔500米,常年雨霧繚繞,自然環境優越,是種茶的“風水寶地”,經過細致入微的調研,茶葉生產項目上馬了,由于對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土質環境等因素考慮周到,項目很快步入了軌道,實現了理想的經濟收益。由此我們也得到啟發,集體經濟尋突破需要從細節入手,通過調研尋找優勢,順應天時地利選擇發展項目。
三.要富口袋,先富腦袋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市場經濟環境中,科學管理和技術利用在農業發展項目中越發重要。在與李書記的交流中,我們得知,小密村的茶園項目并非一帆風順,在發展的初期,由于不懂技術,缺乏管理,村民們總是瞎忙活:茶葉質量不高、價格低廉。茶葉不好賣,村民致富路子不好邁。后來,在小密村創業青年的指導下,茶園到大埔縣、豐順縣等地參觀學習當地茶葉生產技術和流程,掌握了梅州茶葉市場的基本情況;同時,茶園專門聘請我市知名茶葉專家江載寶為技術顧問,對茶園和合作農戶進行統一指導和管理,對農戶進行種茶技能培訓。農戶開始從種茶“門外漢”到種茶“能手”,腦袋中的種茶知識“富”起來了,茶園效益也明顯好轉。可見,唯有依靠科學管理和技術利用,集體經濟項目的發展才能獲得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