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工作心得體會(通用3篇)
空乘工作心得體會 篇1
空中乘務員工作不但薪資高、工作環境好、而且地位看上去很不錯。這的確是一個事實!空中乘務員工作往往給人一種神秘感,其實不要把這一職業過分理想化。當你乘坐飛機在外面飛一天的時候,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我們對顧客都要面帶微笑,都得呈現出飽滿熱情的狀態。天長日久,這也是對我們身體的嚴峻考驗。所以空乘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要求以及工作量大等方面也都是我們了解的方面。空中乘務員工作特點貫穿于整個飛行準備和著陸其間, 它與地面餐飲招待服務有很大的不同和難度要求。 我先從空中乘務員工作的崗位職責說起吧。
空中乘務員應對乘客提供的服務如:飲料、餐點、旅行常識以及簡單的醫療協助。當飛機遭遇緊急情況必須迫降海上或陸地時,空中乘務員就要根據平日訓練程序并在機長的指導下,協助乘客迅速安全撤離飛機。空中乘務員還要幫助乘客解決醫療問題和應急情況。FAA在急救訓練的要求上涉及到了緊急情況的處理,包括"疾病、受傷或其它異常情況"。
在25000英尺以上高空工作的機組人員,必須接受與海拔有關的各種應急教育,如處理呼吸困難、缺氧等情況。 一般而言, 空乘人員必須在飛機起飛前完成報道手續(國內航線30分鐘, 國際航線40分鐘), 報到前服裝儀容必須準備完畢。起飛前機長會集合全體人員做任務指示和分配。空乘人必須整理報紙雜志準備毛巾,飲料以及餐點。旅客登機時,空中乘務員應在門口歡迎,指引旅客入座以及飛機起飛前救生衣示范及檢查安全帶情況。國內航線航程較短, 服務項目比較簡單。當飛機降落時,空中乘務員要向乘客廣播并回收報紙和耳機。我們除了確保乘客有舒適的飛行條件之外,還負責機上乘客的安全。
新來的空中乘務員必須參加初始培訓,時間通常為六周,內容包括:熟悉飛機、應急程序以及機上服務等。為了保持熟練度,他們每年都要接受培訓。許多人認為,無非就是“端茶送水”。其實,到了乘務培訓中心,你會改變原來的觀念。客艙服務原來并不簡單,它是一門科學,尤其空中服務更有其特殊的要求,有不同于其他的特色。
當“航班延誤時,我們該怎么辦”、“遇到特殊旅客,比如一個航班同時有七八個小孩怎么辦”、“遇到熟客如何處理”等等,諸如這些實際飛行工作中碰到的難點、重點、疑點,都是乘務培訓的主要內容。它具體包括航空服務禮儀、航空機械知識、氣象、地理知識、空中醫療服務、客艙服務技能、機型知識、應急處置、形體等20余門課程。
新的空中乘務員上崗之前,一般都經歷這幾個培訓階段:
軍訓階段:按照軍人的要求進行嚴格訓練、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良好的作風和生活秩序,為做一名合格空乘打下堅實的基礎。
理論學習階段:時間一個月左右。主要學習英語、航空理論與航空技術知識、航空氣象、形體、健美操等。
實際操作階段(專業訓練):時間一個半月。主要是客艙服務、各種機型教學、緊急救治等。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空乘人員在飛機上的活動空間有限, 服務重復單調,國內航線反復起降,國際航線勞動量大,時間長。有些乘客的素質可能你也聽說了,所以要求空中乘務人員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空乘工作心得體會 篇2
在廣西,農歷三月初三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它不僅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更是一個充滿了濃厚民族風情的盛大慶典。我有幸親自體驗了這一節日,感受了那份獨特的民族魅力和文化韻味。
三月三的當天,整個廣西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大街小巷,人們身著節日的盛裝,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各種民俗活動層出不窮,舞龍舞獅、山歌對唱、壯族打扁擔等表演精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壯族文化的魅力,也傳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參與三月三的慶祝活動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性。每一種民族習俗、每一個表演節目,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我也學會了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文化體驗和學習機會。
回顧這次廣西三月三的體驗,我深感收獲頗豐。我不僅領略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深刻體會到了民族團結的力量。這次經歷讓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傳統,也激發了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追求。
空乘工作心得體會 篇3
中央辦公廳辦、國務院辦公廳辦印發了《關于加強貧困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著力解決駐村幫扶工作中存在的選人不優、管理不嚴、作風不實和保障不力等問題,更好地發揮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駐村工作隊員應做到“六個轉變”。
一、轉變思想認識。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駐村工作隊員要意識到扶貧趕考的“交卷時間”已臨近,沒有回頭路可走,唯有緊盯目標、進度,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摒棄“掙補貼”“求鍍金”“找輕松”的思想,帶著問題進村入戶、走田間、蹲地頭,與群眾研究探討出路、解決困難,找準扶貧的路線。
二、轉變工作角色。老鄉富不富,關鍵看干部。駐村工作隊員來自縣級機關、鄉鎮,應迅速轉變工作角色,脫下“皮鞋”,穿上“膠鞋”,下田間地頭,講給群眾聽、干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敢破脫貧“堅冰”,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積極解決脫貧攻堅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要有為民情懷、為民謀利,把群眾當成親人,樹立駐村工作隊員的良好形象。
三、轉變工作方式。駐村工作隊員要圍繞“十項”工作任務,主動思考、超前謀劃,在宣傳發動、落實政策上下功夫,在基層黨建“筑底強基·凝聚民心”上下功夫,在發展經濟、移風易俗上下功夫,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群眾致富能力,尋找破解貧困“枷鎖”的“金鑰匙”,幫助貧困群眾找準脫貧致富路,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功能。
四、轉變工作思路。駐村工作的每項任務都很具體,每天都與群眾打交道。要深入村民家中,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盼,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駐村工作的重要平臺,將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通過入戶走訪摸清底數,掌握村情民意,了解群眾實際困難,發現突出問題,化解矛盾糾紛,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老百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五、轉變工作方法。駐村工作隊員有些長期在機關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工作經驗。駐村工作要善于總結、歸納經驗,把農村當作“課堂”,把群眾當作“老師”,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增強用調查研究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本領,把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作為學習的重點,在復雜的環境中經受鍛煉,與群眾朝夕相處中接受教育,為民排憂解難中增長才干,彌補不足,提高工作能力。
六、轉變工作態度。對待群眾的態度,不僅是作風問題,更是責任問題。駐村干部要放下“架子”,在感情上貼近群眾,真正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敬畏群眾、服務群眾。要撲下“身子”,主動深入群眾中吃農家飯、講農家話,把服務群眾工作做到田間地頭。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讓群眾更加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