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精選4篇)
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1
11月10日中國文明網(wǎng)發(fā)布了《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復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從公布的名單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城市不僅有“面子”,更有“里子”,所得榮譽實至名歸,而非靠“包裝”。同樣的,在基層,村情民意也應真實反映、切實解決,拒絕不切實際的“包裝”,才能真正把群眾需求擺出來,把問題落到實處。
“包裝”村情民意,反映出的是部分基層干部怕?lián)敗凶鳛椋桓野讶罕姷膯栴}、基層存在的短板擺上臺面,在日常工作中避重就輕,匯報情況時報喜不報憂,營造出一種風平浪靜的的假象,歸根結底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表現(xiàn)。
倘若“包裝”之風在基層盛行,對群眾的困難選擇性“看見”,勢必造成短板越來越短、問題越來越大、難點越來越難。長此以往,群眾的訴求得不到解決,反映的問題得不到回應,反而把心思和精力用在“面子”的“包裝”上,只會引起群眾反感,降低政府公信力,激化干群矛盾,既不利于基層干部開展工作,也不利于基層發(fā)展,最重要的是會離“為人民服務”的初衷越來越遠。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面子”不重要,而是應該在滿足“里子”的前提下,再來注重“面子”的打磨,就像一份材料需要先有豐富的內(nèi)容,再注重修飾,才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否則只會給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體驗。同理,在基層工作中,最重要是要能解決群眾的困難,群眾生活美滿、有幸福感,就是基層的“里子”。村情民意不能“包裝”,特別是在問題困難上,需得實事求是、大大方方地擺到臺面上來研究,把難點、短板挑出來,不害怕被揭短,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基層有些困難確實解決難度大,很多上報的難題只能收到“看著辦”“限期整改”“后果自負”的回答,這些詞就像一顆“地雷”,使基層干部稍有不慎就會“受傷”,亦或是提出的問題轉一圈還是回到自己手里,得不到解決的同時還費力不討好,種種因素,驅使基層干部在遇到問題時避而不談。因此,當基層干部敢于把情況和困難道出時,各級部門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方合力共同解決,而不是“誰提問題誰解決”,把難題又甩向基層,方能促進基層真實反映村情民意。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群眾是為基層發(fā)展建言獻策的好幫手,讓民意能切實地反映出來,才能把精力花在群眾的所需所想上,讓群眾期盼落地開花。
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2
不知不覺,我來到碭山縣官莊壩鎮(zhèn)岳莊壩村擔任大學生村干這個崗位已經(jīng)快四個月了。在這幾個月的日子里,我在村里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慢慢適應了農(nóng)村的生活,并學會了如何去當好大學生村干。現(xiàn)把它們分享一下。
突破“思想關”。放下架子,擺正姿態(tài)。受過高等教育,經(jīng)過城市熏陶的我們剛來到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落差容易喚起我們心中的自大。既然來到了農(nóng)村,必須放下自己大學生的光環(huán),摒棄自己比村民高一頭的思想。把自己和他們放在一個平臺上,做到心平氣和,和藹可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心里接受和承認自己的工作,才可以做好大學生村干工作。
突破“語言關”。入鄉(xiāng)隨俗,融入民情。農(nóng)村是一個大的集體,村民生活和城市里的樓居鄰居生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想要融入農(nóng)村,語言是一個關鍵點。剛剛到村任職,人生地不熟,不能用農(nóng)民的語言和農(nóng)民交流,容易與群眾產(chǎn)生隔閡。果斷放棄我們已經(jīng)習慣的普通話,在農(nóng)村就要說“土話”。用群眾語言與群眾溝通,融入農(nóng)村,與群眾“打成一片”。這樣村民才會把你當成自家人,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突破“環(huán)境關”。不怕吃苦,艱苦奮斗。作為“吃住在村的大學生村干”,生活環(huán)境當然比不上城市,比不上學校,甚至比不上自己家里。我想說既然選擇了大學生村干這個崗位,就應該抱有吃苦的態(tài)度。多想想來到農(nóng)村是為了什么,不是來享福的,不是來鍍金的。與村民同吃同住,才能更了解當下農(nóng)村的艱苦,才能在思想上鞭策我們多為農(nóng)村出力,更好的建設新農(nóng)村。
突破“孤獨關”。投身村里,尋找樂趣。告別了城市的繁華熱鬧,也慢慢遠離了曾經(jīng)的舍友、朋友、學校。來到了農(nóng)村,一下子就從學校里的熙熙攘攘變成了自己一個人。每個人心里都會產(chǎn)生一種孤獨感,或多或少。重新尋找樂趣,讓我們的心重新充滿快樂和希望。農(nóng)村缺少城市的硬件條件,但是有它獨特的魅力。沒有了KTV,我們有了樹林里的深情歌唱。告別了網(wǎng)吧,大樹底下的象棋盤多了我們的身影。沒有健身房,果園的水果,田里的莊稼,工廠里的產(chǎn)品一樣能帶給我們鍛煉的熱情。有時候一個人河邊靜靜地讀書不也是人生中的一種幸事嗎?
突破“方法關”。學習經(jīng)驗,發(fā)揮才能。農(nóng)村不比學校,農(nóng)村環(huán)境復雜,工作繁瑣,大學生村干要想在農(nóng)村基層站穩(wěn)腳跟,打開工作局面,與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就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就必須學習農(nóng)村工作的方法,多向村兩委領導班子學習,在學習中尋找經(jīng)驗,找到方法。并要發(fā)揮自己大學所學專業(yè)技能,積極為全村發(fā)展出謀劃策,真正成為引領當?shù)厝罕娭赂坏暮么甯伞?/p>
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3
駐村幾個月了,時間雖短,但我們覺得受益匪淺,細細回味,感慨良多。
(一)領導的支持與關懷,同事們的鼓勵,是我們扎實開展駐村工作的力量之源。駐村以來,領導多次教給我們有效開展工作的辦法,在工作上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如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向領導請教時,他給我們作了詳細的解答,領導和同事就是我們的靠山。
(二)依法行政,是抓好農(nóng)村工作的關鍵。駐村后,經(jīng)過走門串戶的調(diào)查,了解到農(nóng)村工作的復雜和艱辛,存在的問題太多太多。究其原因,大多數(shù)問題是由于村兩委干部在處理公務時未依照法規(guī)及村規(guī)民約。現(xiàn)在的農(nóng)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如果不依法行政,是難以服眾的。為此,我們要求自已在開展每一項工作時,都以相關法規(guī)和村規(guī)民約為準繩,堅持做到公道、公平、公開。
(三)群眾對駐村干部的期望,使我們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駐村后,除了我們走門串戶訪問到的村民,其他村民或者到我的辦公室,或者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主要目的是向我反映以往村兩委干部未能解決的問題,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20xx年度駐村工作總結工作總結。看著他們激動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我不能不為之動容,暗下決心盡自己的努力幫他們解決難題。
(四)以后,我們將繼續(xù)以市政府辦、市汽運總公司為依托,在領導的關懷和同事們的支持下,服從麻陂鎮(zhèn)黨委、政府的領導,與村兩委干部團結協(xié)作,腳踏實地,努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4
我叫,是x市民政局駐南鄭縣梁山鎮(zhèn)南寨村的干部。在全市深入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活動中,按照市上要求和單位的安排,我堅持體民情、解民意原則,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了解所在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子女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文化生活、婦女發(fā)展等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半個月駐村工作和生活,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今天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平臺向各位領導匯報我?guī)c感想和體會,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接到駐村通知時,我家庭困難重重:
父母身體不好,老公在外地,孩子年齡小需要我照顧,但我還是暗下決心,堅決服從安排,邁開步子、深入群眾,放下架子、貼近群眾,撲下身子、服務群眾,一定要補上這一課。我按照單位領導的囑托,努力找準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活動與農(nóng)村民政工作之間的結合點,理清思路,明確目標,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入到駐村工作之中。
在駐村前,每天在機關只要將分配的工作干好,就是完成任務。但作為駐村干部卻不一樣,今天協(xié)助搞計劃生育工作,明天配合收合作醫(yī)療費用,下次有可能是幫助化解鄰里糾紛,工作復雜多變,應接不暇。為此,我先從了解村情入手,以一個小學生的姿態(tài),利用一切機會深入村組農(nóng)戶,與村民接觸、交流、了解情況。在走訪入戶時,由于道路交通條件差,近的就步行,遠的就借助村民摩托車帶著我們翻山越嶺,以朋友姿態(tài)走村入戶,與農(nóng)民朋友交心談心,訪貧問苦,把他們反映的問題都寫在本上,記在心中。
駐村之前,局里領導就叮囑過: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是情。要把機關良好的工作作風帶到農(nóng)村基層,認真扎實開展好扶貧幫帶工作。
村民的事無小事,把村民的事時刻放在心上,真心為群眾服務,是民政干部最大的心愿。我作為駐村干部必須千方百計用真情服務、從小事入手贏得群眾對我的理解和支持。作為一名女同志,雖然日常生活不方便,臉上的皮膚曬黑了,但看到群眾滿意的笑容,說心里話即使曬蛻一層皮我也愿意!因為我相信,只要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家人,腳踏實地為他們做好事,就一定會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村民到村上辦事,我都會熱情接待,詢問有什么需要,主動把他們帶到有關人員那里去辦理,盡量提供方便。遇到來訪群眾,我都會認真傾聽,疏導情緒,靠前協(xié)助,耐心勸解。
農(nóng)村是一個大舞臺,它教會了我知識,磨練了我的意志,考驗了我的能力。我從村民身上學到了勤勞、智慧和樸實,從村干部身上學到了一線處理問題的方法,農(nóng)村成了我新的課堂,實踐成了我最好的老師,在村上每一天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將是我人生中一筆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