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工作者育人心得(精選4篇)
特教工作者育人心得 篇1
炎炎夏日,一年一度的軍訓又相逢了,而我們,06級特教班,在不安與期待中,也參加了這一次軍訓。
我們在高中時代參加過為期五天的軍訓,但那是有老師在旁邊翻譯的。然而這次,我們感到了一些困難、一些不便,相應的,我們作為聾人群體所帶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也被激發出來。我們的潘教官也幫助了我們很多。
潘教官不茍言笑,但對我們很好,為了更好地訓練我們軍事技能,他專門找班長湯松梅學了一些手語,還請我們隨時糾正,不出一二天,他的手語已經打得很好了,與我們的合作也親密無間了?梢哉f,沒有潘教官的努力,我們首先是不可能執行好他的命令。休息的當中,他還堅持跟我們學其他手語,慷慨地借籃球給我們玩,雖然他年紀與我們相當,但我們反倒覺得他是可敬的大哥哥!
不過,我們因為聽不見,反應上往往慢一拍,具體到個人,其反應能力又各有千秋,對于這個問題,光有潘教官的手語還是不夠的。我們不得不盡量利用敏銳的視覺,既要注意教官的手語,又要注意左右同學的動作,力求整齊劃一,縱使如此,我們在齊步走方面做得還是差強人意。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創造性分成三個小隊分頭練習,看看哪支隊伍做得更好。這個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潘教官很高興地看到我們終于能較為整齊地齊步走了,而我們也很感慨,我們終于憑著我們的團結與自強精神,做到了這個地步。
七月的天氣實在太熱,賈慧娟同學身體不適,但只是稍微休息便又精神飽滿地投入到軍訓中,盛煥同學因體質問題常常流鼻血,但還是堅持來校參加軍訓,因為我們堅信,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才能做得更好。
二周的軍訓后,或許我們不能做到最好,但對我們自己而言,我們是自我的勝利者!
特教工作者育人心得 篇2
在一個多月的學習期間,使我對這份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剛開始選擇這個學校的時候,說實話有一份好奇心在里面,同時也認為自己可以接受這個挑戰,但是通過各位老師的講解,使我明白了自己認識的不足!
也許有一些人會對殘疾兒童有偏見,因此會對我們的老師有偏見,這些我都不怕,既然已經選擇了這條路,就會用心去做好,努力走下去!對于這些孩子我們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細心,關心,恒心和責任心!同時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嚴與愛相結合!
當然作為一名普通師范畢業的學生,從事這份工作有一個很大的挑戰,那就是溝通和理解。在學習的這一段時間里,通過老師的講解,對于自閉癥和語言障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學習認知,但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將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的掌握教學的特點,多向各位老教師學習,同時也多和學生交流,使自己盡快掌握這兩項技能,以便更順利的開展以后的工作同時作為一名新的特教老師,沒有教學經驗,僅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因此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要積極向各位老師學習,認真鉆研課程,認真完成學校領導付與的各項任務,完成好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使自己盡快成為一名優秀的特教老師!
作為普通學校的老師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桃李滿天下。但是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特點我們學校老師最大的幸福來自于學生們每一點在普通學校老師看來微不足道的成長,這一點一滴普普通通的改變包涵了老師的多少心血和付出,同時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希望與期待!所以我覺得從事這項職業,雖然也會失去很多,但是能從中體會到更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正像各位老師說得那樣,一個殘疾兒童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生活,也有許多家庭因此陷入悲痛之中,我們所做的不僅是面對一個孩子,同時也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我覺得自己更應該珍惜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在進入愛心家園之前我把很多東西的看過與太簡單個,而且對自閉癥的孩子一點認識也沒有,更不會什么專業的詞匯,如:ABA綜合認知(應用行為分析法)對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學前教育、學業輔導及家庭訓練指導大有益處且操作性強,能有效提升與發展孤獨癥兒童的參與、模仿、認知理解、語言應用、學業、社會交往、生活自理等能力,并減弱與消除孩子的不適應性行為。
語言開發:語言訓練技能將教育與醫學手段有機結合,通過呼吸方法訓練、舌部鍛煉、口部鍛煉、鼻音練習、嗓音練習、音素練習、拼音練習等方法,按照兒童語言發育階梯,針對發展性語言障礙及無語言的自閉癥兒童進行語言開發;
感統運動:感覺統合訓練和一些大肌肉活動項目,能增強兒童平衡、方向、韻律、協調、速度、變化等方面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是各項能力開發的根本,感統運動是孩子認知能力提升、語言能力開發和調整情緒的必需項目。(在之前幼兒園的孩子每天的感統課都是隨便自己玩,但來到愛心家園我才真正的體會到了感統的大大好處和實用性)
有幾天我被安排到認識個訓課(就是中心的基礎班)主要負責自閉癥兒童的語言開發工作,年齡層為3---5歲之間。根據專職教師的安排我傾聽了早操課、個訓課和集體課。
早操課就是帶著患兒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以便患兒能更快的進入到一天的學習中來。有韻律操、點名板·立正稍息手部動作模仿這幾方面的內容。早操僅是為了讓自閉癥兒童學會聽從教師的指令,增加他們的韻律感,學會模仿別人的動作。并不是非得要求他們做操的動作多么多么的標準,多么多么的好看。點名則是要求患兒在教師叫到他們名字的時候,能喊“哎”就行,即對自己的名字有所反應。至于立正稍息則是為了讓患兒學會服從命令聽指揮,這最基本的內容。集體課就是幾個患兒一起上課學習,包括音樂、精細、認知、社交等方面內容。主要就是兒歌的表演、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認識物品、穿彩珠、點對點的連線、填色等諸多內容。一般是由家長輔助患兒完成老師規定的教學內容,由兩項組成。集體課類似于社工三大方法的小組活動,但又與小組活動有所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家人的輔助,而且是以家人為主,教師為輔的。不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了,教師只是指導家長應如何幫助患兒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并且是針對患兒自身的薄弱項目進行的,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作業”。
個訓課就是一對一的訓練,針對患兒的薄弱項目進行的。A組主要是以發音、吐字清晰度、語速為主要訓練內容的。包括點數、說兒歌辨別卡片實物名稱等為主要內容,在患兒說話時不要求語速有多快,但必須要求吐字要清晰,不能囫圇吞棗的說。等患兒學會了發音技巧,就要求患兒說簡單句了,像“我要......”、“幫我”、“老師”、“謝謝”、“不客氣”等簡單的詞組和句子。最終要達到患兒不僅能說話,還要理解句子的含義,逐步提高患兒的語意理解的能力,不在是單純的鸚鵡學舌。有時也會教孩子一些物品的名稱,認識日常用品的用途等,這都是穿插在點數的過程中的。這些都是愛心家園給予我學習機會。在愛心家園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在以后我日子里我會更加的努力。
還有對于進入康復中心的孤獨癥兒童,我觀察到我們的家長通常都會特別關注語言訓練、生活自理和問題行為的矯正這三大領域。我在電腦上也了解了一些。
首先,語言訓練領域。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在三歲前曾開口說話,但三歲后卻不說了。這種情況發生在孤獨癥兒童身上就見怪不怪了。有的孤獨癥兒童一歲左右有自言自語現象,會說少量單音詞,甚至發出了“a,ma,ba,mama”等等,但隨后便不再發出任何音;有的孤獨癥兒童在三歲以前與正常兒童一樣,唱兒歌、背詩詞,但三歲左右語言開始退化,直至無語言。在對他們進行早期干預、早期語言康復過程中,2/3的無語言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始進步并相對快速地向前發展起來。在這里,強調一個“及時”的意識,因為一旦錯過語言康復的最佳訓練時期,再想發展他們的語言已經相當困難了;而且在訓練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避免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訓練得越多越好。同樣的話非要一個勁兒地讓孩子說五遍、十遍,反而達不到效果,甚至會促使孤獨癥兒童拒絕再開口。
第二,生活自理領域。這方面的教學體會就是,一定要舍得放手、不必事必躬親,當然這是一個漸隱的過程。對于孤獨癥兒童“穿衣、脫衣”方面的教學,最初可以是完全的輔助;隨后可以嘗試慢慢地減少輔助,直至零輔助,旨在培養兒童的獨立自理能力。
第三,問題行為的矯正。問題行為幾乎伴隨著每個孤獨癥兒童。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的主要原因與功能,可以概括為生理性正強化、生理性負強化、社會性正強化以及社會性負強化。如:上課老下位去跑竄,老去打別人,看做對方哭了自己卻在哪哈哈大笑,有的是看見別人哭就大聲的叫等等。這些問題行為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同一個問題行為不同的孩子又有其不同的功能。
感覺統合的訓練很重要。很多孤獨癥兒童都存在感統失調的現象。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對一般的活動難以做到應付自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他們來說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我來到愛心家園的前兩周我看到了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在辛苦的為孩子們做感統體系。有的孩子是爺爺奶奶帶著做,但顯然沒有爸爸媽媽帶的做得好,有的孩子因為家長的工作繁忙沒能和他們一起訓練,這個訓練的重任就交由我們老師來幫助,老師們每天都很用心,盡管每天下了班都會牢騷幾句(今天好累哦筋疲力盡·腰酸·手酸)但在第二天的工作之前都會調整好心態用最美的微笑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開始真的很棒。
我來到愛心家園的時間不長,但在這段時間里我學會了很多懂得了一些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還有和老師們的接觸對特殊孩子的一些教育知識和認新。但已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得向其他老師多多的學習與交流。在和趙老師的一次談話中我意識到了很多的東西,不管自己以前是否有優勢的經驗在一個新的地方必須要從零開始凡事都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要虛心的向她人討教。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多向領導匯報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時糾正和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特教工作者育人心得 篇3
20__年11月6日上午,冒著大霧下了山,來到樂清市特殊教育觀摩學習。小雨淅淅瀝瀝下,看著這群特殊的孩子,我的心里也跟下雨似的。這群孩子是可憐的,受著170多名的注目,他們樂意嗎?在參觀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難堪的,因為我們的目光總是停留在最與眾不同的身上,大家總是他們指指點點的。雖沒有惡意,但這比常人要多的注視,他們不會生氣嗎?我想他們這幫孩子,有的連自己的憤怒要如何表達都不清楚。這樣組織去參觀意義在哪里呢?我想任何有同情心的人即使是不去參觀也是充滿愛心的,而那些沒有同德心的人,即使去了,也不見得能有什么感悟。我們這將近200的魚貫而入我是不情愿的,寧可在某個晴朗的午后,兩三位老師安靜地拜訪,也不愿隨著大眾,將本來就小的學校擠滿。
我們也不能否認,特殊教師的意義重大,特殊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比較合理。生活數學課、園藝、手工課程的設置都比較合理,學生之間分層教學也頗具針對性。而那些把一輩子都獻給特殊教育的老師們,更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的。教師職業的快樂之一,莫不在于看到自己教授的學生取得了進步。希望在特殊教育學習生活的孩子都能逐步適應社會,都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善意,更希望不要有人借著關愛之名來踐踏他們的人格。
或許我的體會過于直白和極端,但我希望在中國片土地上,不要向韓國的特殊教育學校那樣發生一些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但愿這群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們可以在這個和平時代度過他們安靜而快樂的一生。
特教工作者育人心得 篇4
向聾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是特教工作者們深有共感的難題,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我通過認真地實踐、探索和研究,初步總結出向聾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三點體會,并分別加以論述。歡迎指教。
一、論愛
這里所說的愛,是指聾幼兒教師必須熱愛特教事業,同時熱愛她的教育對象。這種愛是做好聾幼兒教育工作和向聾幼兒進行良好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沒有這個基礎條件,就不可能把精力和情感傾注在聾幼兒品德教育這項難度很大、效果很慢的工作上。
幼兒期是聾幼兒身心發育、個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階段。但是,對于聾幼兒渴求他人之愛的心理卻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其實,聾幼兒在生理上需要愛,心理上更加渴望得到教師和成人的愛,而且個別聾幼兒還顯現出對愛的饑渴。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見到聾幼兒一旦得到教師的夸獎、贊賞和愛撫時,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無比欣慰、喜悅的神態;反之,偶然受到責備或冷落,則立即現出懊喪、無所適從的情狀。這就表明了聾幼兒渴求愛的心理需要。同時,也說明教師的一言、一行、一笑無不與聾幼兒的品德形成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師要在道德情感方面盡量多給聾幼兒一些誠懇、溫慰和關愛,竭力避免造成聾幼兒心理傷害。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愛我","我是好孩子"的快樂。聾幼兒的這種心態,必將在聾幼兒良好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換句話說,教師與聾幼兒心息相通之時,正是誘發聾幼兒良好品德動機和培養良性習慣的有利時機。
二、論耐
耐,是耐心而持之有恒地向聾幼兒施教。耐心是聾幼兒教師熱愛特教事業、熱愛自己教育對象,并樂于把情感傾注給聾幼兒的具體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失去耐心,則無異于斷送了教育。
在"聾幼兒一日生活"中,常有由于只顧貪玩而尿褲子的聾幼兒,這是由于聾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教師要及時給他換上干凈的褲子,并且,進行耐心教導,告訴孩子不要憋著一泡尿玩,那樣會得病;尿褲的孩子小朋友們都要"丟"他;尿完尿再玩多開心……其情可親,其言可信,其情可感;聾幼兒從教師那里感覺到的是一顆赤誠的愛心、熱心、耐心。
三、論導
導,即引導、指導、啟發誘導。它是教育效果達到理想境界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發展聾幼兒良好品德激發聾幼兒高尚動機的重要外部因素。
啟發誘導是具有巨大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不適應聾幼兒的心理需要,終歸無濟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