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調研心得體會(通用3篇)
企業調研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1月—12月,在生態宜居學院許超院長帶領下,環境教研室舉行了一次企業調研活動,目的在于通過到企業去調查研究,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企業的用人標準是什么,以明確市場需求,據此調整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教學與企業對接的緊密度,為發展壯大本專業鋪平道路。
此次調研隊伍由生態宜居學院院長許超、環境教研室主任姬瑞華、陳津端博士和我組成。首先于11月18號召開教研室會議,教研室全體教師討論了調研方案,做好調研準備,帶著問題走進企業。
12月2日,我們走訪了衡山縣環境監測站。在劉作云老師的牽頭下,該單位與我校有穩定合作,過去兩年我校都推薦了優秀學生前去實習,效果較好。但是監測站唐站長反映今年的四個實習學生存在一些問題,故此我們前往訪問調查,以求弄清并解決問題。唐站長反映,我們的學生動手能力還可以,但理論知識較差,平時有時不夠勤快、學習不夠主動,并且有分裂的傾向。據此,我們跟學生進行交流,跟學生分析問題,提出整改方向,希望學生改進。據上周回訪,唐站長表示他們都有所進步,成效可喜。關于我們的教學,唐站長給出的建議是:因國家把檢測權下放給第三方,現在第三方檢測單位需要大量人才,我們應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必要的大型儀器如原子吸收、液相色譜等都要教會學生使用,讓學生成為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同時,要敦促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好理論知識。
12月6號下午,我們訪問了長沙的華時捷環保,與公司方人事部門陳經理、招聘部門胡主管、在線監測部門孫經理進行了交流,并參觀了他們的實驗室。雙方先相互介紹公司和學校的情況,然后就行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行業企業對學校辦學、對畢業生的要求、課程設置如何與行業企業對接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并征求了公司的建議,提出學校對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實訓就業等方面的希求。胡主管認為我們的課程設置沒有進行方向細分,結果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似乎什么都會,但什么都不精,不利于學生定向就業。胡主管建議學校可以在學生大二分班,進行方向細分,以定向培養學生。陳經理建議,大一時對學生進行掃盲教育,使學生了解企業行業,以明確自己能做什么,再根據興趣、特長、就業傾向等進行方向選擇。陳經理同時建議,書本上的知識很生硬,不好教學,應該讓學生多去現場了解。孫經理以自身經歷建議學校應增加行業介紹,讓學生對本行業、日后的發展方向有足夠的了解。
次日上午,我們又走訪了一家電池廠,進行了交流,并參觀了該廠的廢氣廢水處理系統。交流結果與上兩個單位大體相同,故不再復述。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我了解到當前行業企業對學生的要求,那就是理論知識牢固、動手能力強、能主動學習,還要求吃苦耐勞,對公司有忠誠度。這些要求應體現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學效果,嚴抓課堂紀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同時應加強實驗室建設和校企合作,積極開展各項實驗實訓,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還需注意與企業合作,邀請企業的專家來校講座,給學生介紹企業行業的情況。還有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與企業的對接與聯系。這些都必須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企業調研心得體會 篇2
小時侯我的夢想是當一名運動員,直到初中畢業我的夢想還是沒有改變。因為我天生的體育方面的優勢,使得我的夢想一直沒有動搖.但是經過在企業的近10天的實踐學習,我的夢想改變了。現在我的夢想是希望自己畢業后能當個偉大的模具設計師,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高收入工作,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地去拼搏,打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我實習調查的公司負責人說:從前我們也只是一個小工廠,工人只有四五個,但經過10多年的奮斗,現在已擁有50多畝土地,400多位員工,產品也送到了國外。.......10多年,我不禁發起呆來,這10多年的時間里,會有多少困難、挫折擺在他們面前,如果換作我,早就已經另做打算了。但是他們經過奮斗,已經創出了一片天地。所以,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技能,不輕言放棄。
經過在企業的親眼目睹,我感覺到了技術的重要性。生活需要技術,而技術就是從技校學到的。我將更加努力勤奮地把每一項技術都好好掌握,讓它們成為我的驕傲。
所有的公司都不希望招收沒有創新意識和不負責任的員工,同時他們對于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很重視。所以在高中三年我要好好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并在暑假外出實踐去鍛煉自己自立自強的能力,也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以后走上社會打好基礎。
在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后,我才知道要想學好這項手藝不是那么容易的。以我們目前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要在高中三年認真完成每一項任務,刻苦學習,永不止步,在這項手藝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我在一家生產滅火器的公司調查實踐。在這其中我發現做任何事都要細心認真。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要認真學習職高的技能,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礎。
企業調研心得體會 篇3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時間里,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做一項十分艱難的企業調查。與以往的企業調查不同,這項調查不僅需要隨機抽樣一定數量的企業,而且還需在這每一個企業中隨機抽樣一定數量的員工。而每一個被抽到的企業和他們的員工,都被要求填報一份長達近20頁的問卷。正是由于這項調查既涉及企業個體,又同時涉及他們的員工,從理論上看,這項調查的成功率相當于要在這兩個小概率數字中做乘法。
我們的調查需要首先找到一個企業聯絡人,由他來協調多個部門填報1份企業問卷,并聯系10名員工填報員工問卷,而這些工作不可避免地會給這位企業聯絡人帶來組織上的麻煩與壓力。然而,這并非是這項調查困難的全部。更為重要的是,被調查者還會感到自己可能會承擔一些自己承擔不了的責任。如企業財務、人事信息、生產經營數據的填報可能會泄露企業機密。而這在其他調查如老年調查、家庭金融調查等中不可能發生。與此同時,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特殊關系還會使企業組織者產生一些別的更大顧慮。他們認為,讓員工填報調查問卷可能會讓他們的工人們學會什么,而使他們情緒不穩定、工作效率降低等。如這次在HZ調查的一家企業人事部門負責人就告訴我們,他們或許無法填報員工問卷,因為問卷里涉及到社會保險等敏感性內容。而這家上市公司認為,他們的員工在接受我們問卷調查之前,或許永遠都不可能知道除事業單位之外還有企業會給員工購買“社會保險”,因此,這次調查很有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動蕩’”。面對這樣的企業,我們往往需要前往多次,反復溝通,說服他們放下顧慮。
而更可怕的事情倒不在于此,不少被抽到的企業,連找到他們都是非常大的困難。它們大多按訂單生產,忙時人多、閑時人少,流動性很大。尤其是在經濟不太景氣的情況下,大部分作坊式的制衣廠完全是“潮汐式生產”:經濟大潮漲起來的時候,便臨時召集員工干活,而當退潮的時候,企業大多就只有零星兩個人留守,或者干脆關門。這樣的企業,往往流動性非常強,哪里訂單多、房租低、物流方便就往哪里走,而他們的員工就更是如同流水了。我們的調查卻抽到了不少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工作環境令人震驚:離大馬路不到50米的距離拐進來便是密集的城中村,樓與樓之間的間距只有1.5米左右,狹窄的小路上卻“車水馬龍”,三輪車、電瓶車前后夾擊,行人也沒有“右行禮讓”的基本常識,哪里有空哪里鉆。而我們大量的樣本企業,就隱藏在這城中村胡亂排列的居民樓里,不單在地圖軟件里找不到他們,就是在當地街道或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要找到他們也十分困難。而這些企業的生產環境也非常惡劣:20-30平米的面積就是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在地,員工們在轟隆隆的機器聲中按件計酬,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空氣里彌散著各種粉塵和毛絮,而這些污濁的漂浮物極容易引起人皮膚過敏或呼吸疾病。在這樣的制衣廠調研一天,調查員往往大汗淋漓,頭發上、皮膚上都是汗水夾雜著各種顏色的毛絮,難受之極。而在這里工作的工人,卻天天如此。值得樂觀的是,這樣的企業往往沒有門衛,我們進入成本低,且他們也往往比稍大的企業更容易接受調查,雖然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中層管理人員(除老板之外全是一線員工)。
每一次的調查都讓人無限感慨微觀數據的獲取之艱,以及每一個調研環節如何盡可能地保證數據質量。而更讓人擔憂的,卻是這些只知道“制造”卻不知道“制造什么”的制造業企業。當經濟大潮退去,裸露在沙灘上的往往正是這些弱小的企業和他們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