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1
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深化、推廣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覺主動地吸收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由于較多地滲透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思想,新課改初步具備了較為先進、科學的心理學基礎。但是,若從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來說,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也應該成為我們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當代認知心理學被人們看作是繼行為主義后的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筆者拜讀了由的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梁寧建教授所著的《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這種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了。書中講到的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強化了課堂教學的心理學脈搏,為新課改注入了新鮮的心理學血液,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發展有著頗多的啟發之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本次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個體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的最高表現。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對某一領域中創新性較高的專家和創新性較低的新手所做的對比研究發現:專家之所以創新性高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更緊湊,組織更合理,相關知識點聯系更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這些知識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對新問題的實質性把握、識別、分析、形成合理的解決假設。而在新手的大腦中,其知識的組成單位較小,知識點分散、結構松散、聯系不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時,往往無法快速提取相應的知識用于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應當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防止實踐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操作誤區,努力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新課改的應有之義。但是學會學習的心理機制是什么?當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元認知的研究給我們以很大啟發。元認知即是個體對自己認識活動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習者對于書本上、實踐中的各種知識的記憶、理解、領會、分析、綜合、運用等活動;另一個是學習者以自己上面的這種學習活動為認識對象,所進行的計劃、反省、監控、調節等活動,也就是元認知活動。學會學習的涵義應該主要體現在這第二個層面上,因為,對于一個學習者來說,他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了一個自覺的反思、監控、調節,那么他才會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即真正地學會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元認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技能、影響學生元認知發展的各種因素等,對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心理學屬于當代認知心理學這一大研究領域。它實際上從學習者的內部心理層面揭示出,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確立的科學依據。它表明學生不是知識灌輸的容器。對此,新課改吸收了不少相關思想。但是,對于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從教學論的角度出發的,如對知識的相對性、情景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通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的介紹。相對來說,對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機制介紹還不夠。其實當代認識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詞典、語義啟動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過程。而且對不同類型知識的內部心理表征更是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了解、吸收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而內化、滲透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肯定會對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和教學實踐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關于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2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壯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能力,更為適應國人轟轟烈烈的課改運動,我校特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本人作為課改運動中的一員,在通過學習、講授課程等過程中,有以下體會。
第一,教學行為中的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舊的教育體制完全以注重知識的傳授為導向,習慣于將一些難懂的知識用機械的“填鴨式“灌輸給只會張嘴的學生。新的課程改革正好于此相反,它強調重視人的發展,尤其是身心的發展,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同時也由原來的知識本位向學生的智能本位發展、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更注重了國家提出的”以德制國,以人為本“的宗旨;使原來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向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轉變,在實驗實施階段,我作為第一戰線的直接參與者,盡自己所能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結合課改的具體要求將一整套新的教學模式輔助于課堂,讓學生先動起來,仍然起指導者的作用。學生的學在教師的教育下一定要改變原有的、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式并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并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學生發現、探究等的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變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即就是所謂的由原來的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學老師模式,即始終高高在上而學生俯首貼耳,對教師畢恭畢敬,那么這對課改有很大的妨礙。
因此,我們作為課改中的一員首先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尊重,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即互相學習和促進;其次,要改變過去的師生人際關系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影響師生關系,要相互補充,要達到共識、共事、共進。另外,不管是何種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讓學生即在亂哄的課堂中去活躍,同時也在不同的說法中自己去綜合自認為完美的答案,這些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發展,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由模式化向培養學生的個性轉變的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踴躍,既使是學習上的優差生,在此種教育形式下,將會有一種“鮮花和小草一樣得到陽光照耀”的感覺。
第二,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為了更好地貼近生活,為了適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雙重關系,我擬訂了自己的課時教學計劃,并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依據各自不同興趣讓他們進行選擇性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總之,課改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任務。作為一項新的內容,本人又作為課改實驗員中的一位,肩負著十分重大的責任。通過近半學期的摸索實踐,自己才知課改的重要,尤其應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應盡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關于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3
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要不斷加強學習培訓,在轉變教師觀念的同時,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語文學習?梢灾攸c通過樹立課程理念、把握課程目標、開放語文課程、改變學習方式、關注課程評價幾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經過一段實踐,我覺得語文課一定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在于傳授系統的語文知識,而在于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應是“以讀為主,討論交流”,一節課大部分時間應是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當然,這種讀書活動決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教師應作為讀書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有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對話式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有序、有質地推進。
把握課程目標,是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的關鍵。 很明顯,新課程不是不要“雙基”,但是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與傳統教學的“雙基”不同。
首先,傳統教學老師傳授的“雙基”是系統的基礎知識,而學生主要是接受、儲存這種知識。這種“雙基”知識的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盡管十幾年來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雙基”并未改變。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雙基”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新課程則不然。新課程需要的是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新的語文課程不再是系統的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容和單純的基本功訓練。新課程的語文教育提出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注重學生的經驗,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探究。這正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其次,“學習”這個詞的本義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更是學習者自己發現、探索的實踐活動。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學習以書本為主、以認知為主、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盡管這種學習保證了人類文明高效率的繼承和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這種學習卻是以犧牲個體的直接生長體驗為代價的。學生在獲得“濃縮果汁式”知識的同時,失去了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經歷和體會,失去了人類發展取之不竭的動力——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這種傳統的學習已喪失了學習的基本內涵——實踐性。
新課程改革堅持學習的實踐性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知主體的活動。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習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使我們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回歸“學習”的本義,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僅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多地是在發現、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生活的知識,學習生存的技能,學習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國際委員會提出的終身學習的內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有定向、激勵、調控作用。教師要善于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激起學生對達到預定目標的強烈愿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有教師預設的文本,而且有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中生成的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課程不再是“學生適合教師的教學”,而是“教師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因此,預設的教學目標不應是固定不定的,而應該是開放的、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經驗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改變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核心任務。 傳統教學主張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養規格化人才的教育,強調的是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變。對學生來講,這種教育采用的是一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這種教育的教學忽視情感,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學語文,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學習識字寫字,自己學習讀書,自己去進行口語交際,自己學習寫作文。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有層次地讀書,由“讀通”到“讀懂”再到“品讀”。正如課程標準提倡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以前在學法指導上有兩個偏向:一是具體情境下的學法指導多,一般情況下的學法指導少;二是教師教給學生統一的學法多,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法方法少,F在非常重視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包括合作學習的組織及學習活動。學習任務要明確。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為完成共同的任務組織活動,積極交流、溝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還應有必要的讓步。還要學會學習別人、贊賞別人,在共同活動中進行評價。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探求是人類的本能,求知欲是人類本性中最大的驅動力之一。探究學習正是適應人類的探求本能、發展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以學生的接受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這次課程改革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的接受學習之外學會探究學習。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探究學習的前提。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愛求知的孩子。青少年為探究提出的任何問題和答案都是有他們的邏輯和道理的,有價值的,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問題。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獲取新知能力的途徑。這種“新知”可以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對自己是新的,對別人并不新。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因此學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可能是錯誤的。探索的經歷和體驗對學生的發展是有意義的,錯誤對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意義的。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關鍵是“我經歷了,我努力了”。
相信隨著課改的逐漸深入,我會探索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會有更多、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