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工作計劃 > 工作計劃書 >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通用6篇)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發布時間:2023-10-05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通用6篇)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1

  近年來,伴隨著歷史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對高考試題命制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文明史觀由于內涵豐富,尤其受到命題專家的青睞,以文明史觀為試題的價值取向來命制高考歷史試題成為一大流行趨勢。面對高考命題這一動向,我們應確立以文明史觀來指導高考歷史復習的新思路。

  一、了解文明史觀的基本內涵

  文明史觀點的內涵大致如下:

  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人類文明史可相應劃分為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物質文明史包括物質生產文明史(生產工具、技術發展史,生產組織、管理形式發展史)、物質交流文明史、物質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變化史,鄉村、城市生活方式發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觀念文明史、政治行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國家權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政治組織文明史和政治技術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學術思想文明史、文學藝術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發展階段文明史可分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又可分為不同的階段,如物質文明史又可分為采集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幾個階段。

  二、運用文明史觀幫助構建知識體系,確定復習重點

  歷史復習內容多,時間緊,提高復習效率至關重要,用文明史觀來幫助構建知識體系、確定復習重點不失為一良策。

  如戰國時期的歷史,可從經濟、政治、文化(亦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進行構建。1經濟方面:春秋鐵器、牛耕開始使用,戰國推廣;奴隸制經濟逐漸瓦解,戰國封建經濟發展;土地國有制向土地私有制過渡。2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郡縣制出現;奴隸主貴族逐漸喪失政權,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變法逐漸確立其統治。文化方面:社會思潮相當活躍,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構建知識體系時,還須確定復習重點,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復習物質文明史,應突出生產力發展史。因為人類文明集中地體現為以科學技術、生產力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整體進步。文明性質的變化、文明面貌的變化,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但最終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實現的。我們要以生產力的標準把握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的走向。如對世界近代史,要落實生產力的階段性變化(簡單協作時期、工場手工業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引發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整體性變化,達到綱舉目張和縱覽全局的復習效果。復習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為首選重點,因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如復習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和短期實施為重點。抓住民主共和制就抓住了這一時期政治文明發展的核心內容,并可進而了解政治文明(首先是政治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關系,更深刻地認識辛亥革命后我國物質文明發展(如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精神文明發展(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等)的原因。復習精神文明史時要突出中西主流思想對歷史的影響。如復習中國古代史時,要分析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影響。復習世界近代史時,要注重分析啟蒙思想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政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三、探尋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掌握規律性認識

  文明史范式要求我們應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以文明進步為標準評價歷史。凡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則應肯定,反之,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則應否定。我們要探究現代人類文明的淵源,考察人類文明的傳承,掌握以下規律性認識:

  1、人類文明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協調互補中發展。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過來推動或阻礙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有時是這三個方面同時推進,有時是某一方面或兩個方面領先,而其他方面相對滯后。正是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作用,產生了文明的整體效應。如日本明治維新及其以后一個時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發展,因而日本變化明顯,迅速崛起為亞洲強國;而1861年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較差,這就制約了俄國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速度,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2、人類文明在斗爭中發展。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文明與野蠻、愚昧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正是在斗爭中文明最終戰勝野蠻與愚昧,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中國古代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與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時有沖撞,有的少數民族還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舊俗”總是被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法”所替代。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貴族攻占中原地區初期,把游牧生產推廣到中原,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要求改變其保守落后的“舊俗”,后來只好“退牧還耕”,促進了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統治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支持。建立清朝的滿洲貴族,入關后在經濟上逐步調整統治政策,鼓勵和恢復農業生產,在政治上完全沿襲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可見,“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中華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爭中發展。

  3、人類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發展。人類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民創造了多種類型的文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滅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發展。如中國古代,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北非文明和歐洲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了交融,各自的文明得到交流與發展。又如近代世界經歷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激烈碰撞。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為攫取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更豐富的廉價原料大肆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災難,同時在客觀上也極大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中國、印度等一些國家開始步履艱難地邁向經濟工業化、政治民文化、思想理性和科學化的文明進程,世界文明得以發展。

  四、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文明史觀分析古今文明

  現實問題隱性介入,是高考出題的一大特色。我們要關注與教材主干知識結合緊密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反映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熱點問題,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突破口,貫通古今,關聯中外,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現實問題。如我們可以針對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順利升空,“神七”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等科技熱點,通過文字材料、照片、數據表格等形式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從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設計文明史范式試題。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命題研究,要借鑒以往典型高考題的立意思想和設問角度,切入口力求新穎、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簡單的原因、必要性、意義等角度,多考慮從背景分析、對策研究、趨勢展望等設問切入。我們要在解題中找到規律,形成思路,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歷史思維水平,使自己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2

  一、回顧總結xx年和xx年高考試題特點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對教材的使用。

  xx年試題中的第12、13、16、19、21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與再現課本知識能力,分值有20分,全卷在識記與再現方面的分值達33分。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占48分。

  xx年卷中的第12、14、16、17、19、20、21、22等題均來自于對課本知識的識記與再現,分值共32分,第15、18、21、23雖然屬于理解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但相關的知識均屬于基礎題,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超過了xx年,達到了62分,可見,總結兩年高考試題,立足于教材,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

  2、試題呈現方式變化不明顯。

  “直接呈現”類題仍維持。卷“直接呈現”有五題——12題“隸書”、13題“生產科技”、16題“明代內閣”、19題“到民間去”、21題“國際共運”

  卷“直接呈現”也有五題——13(道家)、16(科舉制)、19(多民族)、20(孫中山)、22題(史前史),卷材料呈現有四種形式:文字、圖片、表格、地圖,比xx年增加了一項“歷史地圖”。

  “情境呈現”類題沒有明顯增加。且情境表述比較簡單,如卷12題“論文關鍵詞”、14題“農耕技術”、17題“理學辯論”,18題的“南澳一號”內容較多,但還需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

  3、注重歷史學科特點,考查歷史意識。

  考查歷史的時序性。

  以選擇題為例,xx年卷中的12、13、14、18、19、20題,其中第14和19題選項直接以時間表述。xx年卷中,考查時間和明確時代特征的有第14、16、18、19、21、23,排列時間順序的有第20題,

  注重各模塊間的交融,重視遷移能力考查。

  卷主要體現在選擇題部分,如13題“中國古代生產和科技”(必修二和三),18題“穿西裝的孔子”(必修三和1B模塊),19題“到民間去”(必修一和三),20題(必修一、三,選修4),21題“國際共運”(必修一和選修4)。非選擇題中沒有延續這理念。

  相比之下,卷除了選擇題有12題(該人物必修三,選修4),22題(史前史:必修三,選修4),非選擇題有較多涉及,如38題(經濟危機影響:必修二、選修3)39題(美國憲法:必修一、三)。由此可見,近兩年的試題通過試題的精心設計重構通史體系。

  4、個別專題知識點考查十分集中。

  兩年試題的考點集中于某個模塊(如卷38題“工業革命”題,卷第38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更多是集中于某個專題(單元)內甚至是某課內。

  5、充分發掘材料考查功能。

  (1)獲取和解讀信息

  卷有15題“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39題(1)“工業革命滿足的三項因素”

  卷中的15題“賣新絲”18題“南澳一號”,都體現了這一點。

  (2)調動和運用知識

  卷38題(1)問、(2)問等

  卷38題(2)問“(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1927——193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態勢,并分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影響。”

  (3)論證和探討問題

  卷38題(3)問;卷第39題——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美國“三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

  6、各個模塊知識點考查分布穩中求變。

  從表中看出:必修基本穩定,而必修和必修起伏較大。選修3不變,選修4略有增加。總之,仍以必修三冊為主。

  二、備考指導思想:

  在認真研究浙江省20xx年和20xx年高考命題的特點的基礎上,吸取文科綜合科目考試的成功經驗,以《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為指導,以三個必修模塊內容為重點,立足教材,夯實基礎,落實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辨識概念、拓展聯系、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記憶、運用和理解知識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本屆高三文科班共四個班級,人數共220人,生源是在一中,二中錄取后的第三類,加上高二分科時學校大力倡導學生選讀理科,使文科班鮮有優秀生,而級段后五十名大都選讀文科混日子,因此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薄弱,整體落后面大。

  四、備考對策

  1、統籌安排復習進度:(后附進度表)

  2、立足教材,夯實基礎。(以第一輪復習的一課時安排為例)

  課前要充分準備:

  首先將涉及到本課知識點的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統考模擬卷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題都研究一遍,大致了解命題方向和規律。其次,仔細研究課標、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尤其是學科指導意見中對知識的要求,逐點落實,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導語、課前提示、“學思之窗”“材料閱讀與思考”以及各類圖表等資源,盡可能挖掘材料中的信息,適當合理地用于理解正文的知識點,對于知識拓展類的材料可以選用教材外的名家名著引文,以便使學生能較快領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課堂教學力求踏實緊湊。

  課前五分鐘提問:主要內容是學生上節課復習內容要點,其中包括課前提示,黑體標題,重點知識概述等,每次抽查五位學生,并將答題情況以ABC等第做好隨時記錄,雖然這個記錄是很隨意的,也說明不了什么實質問題,但學生很重視自己在老師前面的表現,為此課前往往會力求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就有利于學生能及時將上節課的課本知識進行鞏固。

  梳理基礎知識(約十分鐘):根據課標、考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內容,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梳理重整本課的基礎知識,一般用圖文并茂的材料引出,或表格填空,形式不等,將學科指導意見中的有關“了解”、“知道”類的淺顯知識再現一遍,為后面的理解分析熱身。

  理解和運用知識(約二十分鐘):精選近幾年的各地的模擬卷或高考真題以一個主題將本課的知識串接起來,講練結合,使學生用新視角去理解課本知識,不是一味的重復。

  拓展知識(約五分鐘):選取合適的新材料引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給學生構建一個簡單的知識網絡體系,一般不深入分析,點到為止。

  在后兩個環節中,是立足于教材的,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其間往往組織評價答案時會聯系所學知識,繼而需要回歸教材,認真仔細地閱讀文本知識,粗者課前提示、課本黑體字大小標題順序及邏輯關系,細到每段的首句之間的聯系,甚至有時精確到詞語。從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普遍學生認為精讀課文特別重要,平時自己一個人很難會看得這么深入仔細,相信長期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地學會閱讀歷史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工具書用。當然,并不是每節課的每個知識點都需要精讀,具體視內容、時間而做適當調整。各環節的時間安排也視各課內容特點有所不同。

  課后要適當訓練、及時釋疑。

  學生人手一份輔導用書,06—xx年高考真題匯編;每單元結束后及時講解練習釋疑。舍得花時間,講透典型題目,及時收集錯題,可以在單元測試再反復變式一下加以利用,以達到舉一反三,這對于基礎普遍薄弱的學校來說,不斷強化反復比較有效。

  3、加強學法指導,提升能力。

  “態度決定一切”,首先讓學生明確高三學習的特殊任務,作好一定的心理準備,要有堅毅的意志力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會使逐漸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達到舉一反三之功效。

  閱讀課本三步曲。

  第一步:泛讀:不是隨便讀,而是“從厚到薄”,每冊的前言、每單元、每課、每一目的標題,按教材順序看下來,并思考編排的內在聯系。必要時在每單元相應內容要了解大致標志性的時間,以此構建重大事件的知識網絡。

  第二步:精讀:“從薄到厚”。多問幾個為什么。如課前提示的廖廖數語是對課文的主旨的概括,為什么課本內容繁多,為什么精選了這些事件,其中一定有其內在邏輯關系。每一目的標題遣詞造句都應經過精雕細琢,這必是正文的中心所在。每一自然段總會有一整句,甚至有些課文中前后連續的段落首句出現有規律地以排比的句式,這往往表明這些段落之間的并列關系,而非總分關系。長期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不需要整天“死”記“硬”背,效率會加倍,看書更有趣。

  第三步:合書回憶,刺激記憶。這一環節往往學生最不愿意去做,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合上書本,默記默寫,盡力回憶剛才看過理解過的內容,確屬不會去翻書印證一下,印象也會特別深刻。

  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調查來看,學生堅持這三步看書的很少,實施第三環節的更少,因為他們更歡迎老師在課堂上直接指點閱讀,但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復習,這種方法比較實用,今后還將繼續下去,以課堂指導和課前提問相結合,加強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督促閱讀習慣的養成。

  學會動手整理知識:

  建議學生動手先按時間順序整理必修三冊,最好用活頁紙;其次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名目整理一下,需要整理的比如方針、政策、路線類的、著作類的等等,如果做過一段時間整理的學生,平時復習自然而然會比沒有整理過的學生更關注相類似的知識,更有動手整理的欲望。而這項工作最重要在于堅持。老師可適當了解關心一下動手的進度。

  學會解題,提高應試能力。

  精選練習:練習選用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各類統考模擬卷和各大名校的實測卷,每節課都會適當利用理解和運用知識、拓展知識這兩環節,精選題目,既可以整合知識點,又起到訓練的作用,使學生學會審題、答題,比較熟練地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同時又要不斷適應在規定時間和分值內完成一定的題目。

  課堂上的學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才會熟練掌握,因此課后要有針對性的限時訓練、高考真題匯編、階段測試的類似題就是學生反復訓練的重要載體,這樣學生才會通過強化訓練逐漸同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講透題目:每堂課有一兩道題要精講,選擇一道,非選題一道,不求量求精,一單元復習總結后講單元練習和測試卷,對個別特易錯題需要進行反復的變式訓練,反復強調方能對大多數學生有效。

  整理好歷史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求學生保留好每一份資料,按自己的習慣及時搜集,不用辛苦抄錯題,既省時又實用。

  加強團隊協作,求得共贏。

  要協調好備課組成員之間、文綜組學科之間以及高考各學科之間的關系。

  例如高三備課組共2人,一位高級教師,另一位二級教師,比較年輕,缺乏經驗,但是很努力,基本功不錯,在集體備課和資源共享方面協調好關系,老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年輕教師的實踐歷練也不缺少。另外,文綜組各學科在上課風格,復習思路等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鑒;同時還要對歷史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正確理性定位,努力做好,但學科要均衡發展,這樣才會有利于學生綜合成績的提高。

  總之,20xx年的高考復習任重而道遠,備考計劃在執行期間可能隨著形勢變化做些適時的調整,以更有利于學生的復習。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3

  為進一步搞好高三歷史復習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個學期的時間,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復習質量,努力提升學生的高考成績,高三歷史組全體教師根據高三文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上學期歷次月考、統考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往屆高三備考經驗,特制定本學期的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解題能力為核心,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組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扎實抓好專題教學,加強學法指導,堅持高效訓練,力爭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歷史學科取得理想成績,為我校文綜整體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專題復習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深化和提高,通過合理設置專題,對歷史知識進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與階段特征相聯系,總體上構建立體知識體系,依此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一輪復習后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知識記憶、回答問題的基本能力、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存在問題。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個教學班,文科學生基礎較差。在上學期歷次月考、統考中文科班學生在歷史學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問題,如:基礎知識不牢固,知識遷移能力差,審題不清,缺乏解題方法,書寫不夠規范等。當然也反映了教師自身教學的問題,如: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課堂效率低下,對于新的教學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學習和實踐普遍性不夠,課堂教學中的針對性不夠,尤其是落實不到位。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我們任重而道遠,學生基礎需進一步加強,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三、專題復習基本思路

  1.繼續研究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

  第一,形式小而靈活,視野寬闊;第二,注重對歷史學科主體內容的考查,以史料創設新情境考查三維目標;第三,呈現出以“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點”為核心內容的價值取向;第四,聯系實際,不回避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2.提防專題復習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是專題劃分不科學,大而空;

  二是流于重復教學,只簡單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三是過多注重教師講解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講與練脫節; 四是搞“題海戰術”,“就事論事,就題論題”; 五是不能正確處理專題資料與課本的關系,“抓了專題丟了課本”。

  四、專題復習策略

  (一)巧設專題,注重梳理,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1.依托教材,對相關的基礎知識重新梳理和整合,構建專題知識體系。

  2.構建問題體系,開拓思路。

  3.把握專題特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 科學確定專題,“以大劃小”,大專題體現文明史觀、整體史觀、近代化史觀等,小專題則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體現切口小、視野大、程度中、知識全的特,做到“以小見大”, 實現從宏觀到微觀的整體思維過程,對提高復習效率大有益處。

  (二)抓課本主干知識,夯實基礎突出重點 “心中有書”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心中有數”是指歷史主干知識、基本線索、階段特征、歷史概念。在第二輪復習中,提高學生自覺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掌握主干和重點。這一目的主要通過學案完成。二輪復習學案的編制首先應該立足于學情和考情,以考試說明為

  指導,教師對各種資料加以取舍、整合,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包括學生預習、課堂探究、課堂檢測、課后練習等部分,通過課前的預習部分、課后練習部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梳理相關考點,抓課本夯基礎。讓學生具體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地圖、插圖、年表、查大事,樹立時間觀念。教師精講、師生探究線索、階段特征、概念、評價等,突出重點。

  (三)講練結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1.學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薄弱。

  (2)不會利用試題給定的條件和要求審題,忽視試題設置的時空條件;忽視題目的設問要求,隨意變更問題方向。

  (3)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較差,文字閱讀能力較差;不能最大限度的獲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解題能力訓練應包括兩個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問答題),四個重點環節(審題、解題思路、理論切入點、答題規范化)。 3.規范化要求

  (1)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號化、整潔化。

  (2)答案內容上面全、點齊、話簡。

  (四)關注熱點問題,注重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聯系

  目前文科綜合中的歷史考試經常以熱點、焦點、問題生成,隱性介入考查歷史知識。要關注現實問題,但要突出歷史學科特點,形成與之相關歷史知識網絡,而不是就熱點而復習熱點。如20__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周年紀念熱點問題。長效熱點問題:全球化史觀、現代化史觀、整體化史觀、多樣化史觀等。

  (1)國家統一,民族振興是歷史教學的始終熱點話題。

  (2)中國的“三農”問題為代表的民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城鄉差別、農民工問題、農村體制改革都需要認真對待。

  (3)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國家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社會重視。

  (五)注重專項訓練

  繼續延續一模考試前的專項訓練模式,針對選擇題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的問題、選擇題事件、時間記憶不扎實的問題、非選擇題審題不會利用關鍵詞的問題、學生易錯題、重點熱點問題等,定時定量訓練,集中突破,提高效果。 做到“五個必須”:

  (1)講必練:克服隨意性;

  (2)練必批: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

  (3)批必評:講解具有針對性;

  (4)評必糾:落實;

  (5)糾必查: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六)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

  (1)固定時間集體備課,重點討論:學情了解情況、總結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各教師對專題的理解和把握的方向,總結不同意見,形成整體思路。專題教學中出現的教學問題,解決措施?匯集各種高考信息,整合利用。落實學部各種規范化要求等。

  (2)利用辦公室集體辦公的優勢,隨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真正做到為學生解決各種后顧之憂,安心備考。

  (七)明確專題梳理課課堂模式基本環節:

  1.環節一:明確目標、把握考情——課標分解、命題點搜索, 主要通過近三年新課標要求下的各省高考試題為例,精選不同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題目切身感受高考的要求。通過以上各類高考題的總結,參考課標和《考試說明》,可以分析出:第一:高考考點:宗法制、分封制、始皇帝、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內閣、軍機處、監察諫議制度、選官制度。第二:命題點:高層多次赴大陸拜祖歸宗、清明節祭祀祖先等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構建和諧社會對應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從文明史觀角度認識中央集權制度、選官制度、監察制度,理解從專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發展。

  2.環節二:構建整體網絡,做到理清框架了然于胸,以學生自主梳理 為主,教師點撥。

  3.環節三:主干知識系統化,縱向梳理、橫向整合,把零星的知識串珠成鏈,以學生自主梳理、基礎記憶為主。

  4.環節四:重點問題明確化,教師點撥歷史概念、階段特征、發展規律、重難點問題、總結性問題。

  5.環節五:熱點命題情景化,利用所學知識貫通古今,掃描熱點。

  6.環節六:專題訓練經典化,以近四年各地高考題、近兩年各地高考模擬題為例,限時限量檢測,歸納方法。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4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后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征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

  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后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后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征”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后,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征。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征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征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對其前后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筑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征。

  二、鉆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于考查“為什么”、“還有什么”,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鉆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么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

  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

  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

  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史上“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

  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系性。

  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逐條列出,然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征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征,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于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后,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限時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后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5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后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征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

  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后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后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征”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后,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征。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征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征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對其前后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筑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征。

  二、鉆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于考查“為什么”、“還有什么”,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鉆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么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史上“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

  系性。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逐條列出,然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征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征,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

  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于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后,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限時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后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篇6

  一、回顧總結XX年和XX年高考試題特點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對教材的使用。

  XX年試題中的第12、13、16、19、21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與再現課本知識能力,分值有20分, 全卷在識記與再現方面的分值達33分。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占48分。

  XX年卷中的第12、14、16、17、19、20、21、22等題均來自于對課本知識的識記與再現,分值共32分,第15、18、21、23雖然屬于理解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但相關的知識均屬于基礎題,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超過了XX年,達到了62分,可見,總結兩年高考試題,立足于教材,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

  2.試題呈現方式變化不明顯。

  “直接呈現”類題仍維持。卷“直接呈現”有五題--12題“隸書”、13題“生產科技”、16題“明代內閣”、19題“到民間去”、21題“國際共運”

  卷“直接呈現”也有五題--13(道家)、16(科舉制)、19(多民族)、20(孫中山)、22題(史前史),卷材料呈現有四種形式:文字、圖片、表格、地圖,比XX年增加了一項“歷史地圖”。

  “情境呈現”類題沒有明顯增加。且情境表述比較簡單,如卷12題“論文關鍵詞”、14題“農耕技術”、17題“理學辯論”,18題的“南澳一號”內容較多,但還需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

  3.注重歷史學科特點,考查歷史意識。

  考查歷史的時序性。

  以選擇題為例,XX年卷中的12、13、14、18、19、20題,其中第14和19題選項直接以時間表述。XX年卷中,考查時間和明確時代特征的有第14、16、18、19、21、23,排列時間順序的有第20題,

  注重各模塊間的交融,重視遷移能力考查。

  卷主要體現在選擇題部分,如13題“中國古代生產和科技”(必修二和三),18題“穿西裝的孔子”(必修三和1B模塊),19題“到民間去”(必修一和三),20題(必修一、三,選修4),21題“國際共運”(必修一和選修4)。非選擇題中沒有延續這理念。

  相比之下,卷除了選擇題有12題(該人物必修三,選修4),22題(史前史:必修三,選修4),非選擇題有較多涉及,如38題(經濟危機影響:必修二、選修3)39題(美國憲法:必修一、三)。由此可見,近兩年的試題通過試題的精心設計重構通史體系。

  4.個別專題知識點考查十分集中。

  兩年試題的考點集中于某個模塊(如卷38題“工業革命”題,卷第38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更多是集中于某個專題(單元)內甚至是某課內。

  5.充分發掘材料考查功能。

  (1)獲取和解讀信息

  卷有15題“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39題(1)“工業革命滿足的三項因素”

  卷中的15題“賣新絲”18題“南澳一號”,都體現了這一點。

  (2)調動和運用知識

  卷38題(1)問、(2)問等

  卷38題(2)問“(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1927--193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態勢,并分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影響。”

  (3)論證和探討問題

  卷38題(3)問;卷第39題--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美國“三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

  6.各個模塊知識點考查分布穩中求變。

  從表中看出:必修 基本穩定,而必修 和必修 起伏較大。選修3不變,選修4略有增加。總之,仍以必修三冊為主。

  二.備考指導思想:

  在認真研究浙江省20xx年和20xx年高考命題的特點的基礎上,吸取文科綜合科目考試的成功經驗,以《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為指導,以三個必修模塊內容為重點,立足教材,夯實基礎,落實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辨識概念、拓展聯系、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記憶、運用和理解知識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本屆高三文科班共四個班級,人數共220人,生源是在一中,二中錄取后的第三類,加上高二分科時學校大力倡導學生選讀理科,使文科班鮮有優秀生,而級段后五十名大都選讀文科混日子,因此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薄弱,整體落后面大。

  四、備考對策

  1.統籌安排復習進度:(后附進度表)

  2. 立足教材,夯實基礎。(以第一輪復習的一課時安排為例)

  課前要充分準備:

  首先將涉及到本課知識點的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統考模擬卷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題都研究一遍,大致了解命題方向和規律。其次,仔細研究課標、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尤其是學科指導意見中對知識的要求,逐點落實,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導語、課前提示、“學思之窗”“材料閱讀與思考”以及各類圖表等資源,盡可能挖掘材料中的信息,適當合理地用于理解正文的知識點,對于知識拓展類的材料可以選用教材外的名家名著引文,以便使學生能較快領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課堂教學力求踏實緊湊。

  課前五分鐘提問:主要內容是學生上節課復習內容要點,其中包括課前提示,黑體標題,重點知識概述等,每次抽查五位學生,并將答題情況以ABC等第做好隨時記錄,雖然這個記錄是很隨意的,也說明不了什么實質問題,但學生很重視自己在老師前面的表現,為此課前往往會力求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就有利于學生能及時將上節課的課本知識進行鞏固。

  梳理基礎知識(約十分鐘):根據課標、考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內容,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梳理重整本課的基礎知識,一般用圖文并茂的材料引出,或表格填空,形式不等,將學科指導意見中的有關“了解”、“知道”類的淺顯知識再現一遍,為后面的理解分析熱身。

  理解和運用知識(約二十分鐘):精選近幾年的各地的模擬卷或高考真題以一個主題將本課的知識串接起來,講練結合,使學生用新視角去理解課本知識,不是一味的重復。

  拓展知識(約五分鐘):選取合適的新材料引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給學生構建一個簡單的知識網絡體系,一般不深入分析,點到為止。

  在后兩個環節中,是立足于教材的,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其間往往組織評價答案時會聯系所學知識,繼而需要回歸教材,認真仔細地閱讀文本知識,粗者課前提示、課本黑體字大小標題順序及邏輯關系,細到每段的首句之間的聯系,甚至有時精確到詞語。從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普遍學生認為精讀課文特別重要,平時自己一個人很難會看得這么深入仔細,相信長期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地學會閱讀歷史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工具書用。當然,并不是每節課的每個知識點都需要精讀,具體視內容、時間而做適當調整。各環節的時間安排也視各課內容特點有所不同。

  課后要適當訓練、及時釋疑。

  學生人手一份輔導用書,06-XX年高考真題匯編;每單元結束后及時講解練習釋疑。舍得花時間,講透典型題目,及時收集錯題,可以在單元測試再反復變式一下加以利用,以達到舉一反三,這對于基礎普遍薄弱的學校來說,不斷強化反復比較有效。

  3.加強學法指導,提升能力。

  “態度決定一切”,首先讓學生明確高三學習的特殊任務,作好一定的心理準備,要有堅毅的意志力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會使逐漸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達到舉一反三之功效。

  閱讀課本三步曲。

  第一步:泛讀:不是隨便讀,而是“從厚到薄”,每冊的前言、每單元、每課、每一目的標題,按教材順序看下來,并思考編排的內在聯系。必要時在每單元相應內容要了解大致標志性的時間,以此構建重大事件的知識網絡。

  第二步:精讀:“從薄到厚”。多問幾個為什么。如課前提示的廖廖數語是對課文的主旨的概括,為什么課本內容繁多,為什么精選了這些事件,其中一定有其內在邏輯關系。每一目的標題遣詞造句都應經過精雕細琢,這必是正文的中心所在。每一自然段總會有一整句,甚至有些課文中前后連續的段落首句出現有規律地以排比的句式,這往往表明這些段落之間的并列關系,而非總分關系。長期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不需要整天“死”記“硬”背,效率會加倍,看書更有趣。

  第三步:合書回憶,刺激記憶。這一環節往往學生最不愿意去做,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合上書本,默記默寫,盡力回憶剛才看過理解過的內容,確屬不會去翻書印證一下,印象也會特別深刻。

  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調查來看,學生堅持這三步看書的很少,實施第三環節的更少,因為他們更歡迎老師在課堂上直接指點閱讀,但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復習,這種方法比較實用,今后還將繼續下去,以課堂指導和課前提問相結合,加強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督促閱讀習慣的養成。

  學會動手整理知識:

  建議學生動手先按時間順序整理必修三冊,最好用活頁紙;其次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名目整理一下,需要整理的比如方針、政策、路線類的、著作類的等等,如果做過一段時間整理的學生,平時復習自然而然會比沒有整理過的學生更關注相類似的知識,更有動手整理的欲望。而這項工作最重要在于堅持。老師可適當了解關心一下動手的進度。

  學會解題,提高應試能力。

  精選練習:練習選用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各類統考模擬卷和各大名校的實測卷,每節課都會適當利用理解和運用知識、拓展知識這兩環節,精選題目,既可以整合知識點,又起到訓練的作用,使學生學會審題、答題,比較熟練地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同時又要不斷適應在規定時間和分值內完成一定的題目。

  課堂上的學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才會熟練掌握,因此課后要有針對性的限時訓練、高考真題匯編、階段測試的類似題就是學生反復訓練的重要載體,這樣學生才會通過強化訓練逐漸同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講透題目:每堂課有一兩道題要精講,選擇一道,非選題一道,不求量求精,一單元復習總結后講單元練習和測試卷,對個別特易錯題需要進行反復的變式訓練,反復強調方能對大多數學生有效。

  整理好歷史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求學生保留好每一份資料,按自己的習慣及時搜集,不用辛苦抄錯題,既省時又實用。

  加強團隊協作,求得共贏。

  要協調好備課組成員之間、文綜組學科之間以及高考各學科之間的關系。

  例如高三備課組共2人,一位高級教師,另一位二級教師,比較年輕,缺乏經驗,但是很努力,基本功不錯,在集體備課和資源共享方面協調好關系,老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年輕教師的實踐歷練也不缺少。另外,文綜組各學科在上課風格,復習思路等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鑒;同時還要對歷史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正確理性定位,努力做好,但學科要均衡發展,這樣才會有利于學生綜合成績的提高。

  總之,20xx年的高考復習任重而道遠,備考計劃在執行期間可能隨著形勢變化做些適時的調整,以更有利于學生的復習。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通用6篇) 相關內容:
  • 2023年歷史工作計劃十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新課改精神,圍繞學校工作計劃和教學計劃,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理念,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二、工作內容和要求(1)重點準備高三復習1、實施好評價活動。...

  • 初二期末歷史復習計劃(精選14篇)

    一、回顧整體感知上課伊始,首先向說明復習的范圍,讓明確復習目標,之后根據課文進行知識回顧,從整體上感知本課的復習內容。二、構建網絡 形成體系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可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于將知識系統...

  •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精選8篇)

    一、識記的知識:概括,系統整理,提高學生識記的效率,這些在平時上課時筆記都有所體現,只需要學生整理,識記就可以,督促學生的方法:課代表是每個班的最高領導,分派幾個小組的組長,具體到每個同學,檢查筆記是否完整,識記的知識是...

  • 歷史復習計劃(精選23篇)

    一、識記的知識:概括,系統整理,提高學生識記的效率,這些在平時上課時筆記都有所體現,只需要學生整理,識記就可以,督促學生的方法:課代表是每個班的最高領導,分派幾個小組的組長,具體到每個同學,檢查筆記是否完整,識記的知識是...

  • 歷史學習計劃必備(精選5篇)

    作為一名學生,歷史學習應是重要的事情之一。詳細的制定一個歷史學習計劃,不僅會讓我們更加認真地學習歷史,也會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和理解世界的發展。...

  • 初中中考歷史復習計劃(精選3篇)

    一、基本情況:中考即將來臨,最后一百天的復習成為關鍵。當前學生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熱情不高,不求上進。...

  • 歷史期末復習計劃(通用18篇)

    歷史高考已從應試型考試向能力型考試方向發展。在歷史高考復習中,離開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去談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歷史高考復習時必須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1、重視世界史的復習(1)國別史的復習法。...

  • 歷史一輪復習計劃(通用3篇)

    一、指導思想以“導向正確、方法科學、全面扎實、問題中心、主題鮮明、訓練高效”為指導,立足基礎,著眼能力;立足“綱標”,活用教材;突出重點,強化主干。...

  • 期末考試歷史復習計劃(精選12篇)

    一、總復習第一輪:梳理教材、夯實基礎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濰坊市《中考考試說明》為指揮棒,以必考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的進行復習,此階段復習時間從明年2月份開學到—4月15日,大約20課時,內容是中國歷史第一、二、三、四冊,世界...

  • 精選歷史工作計劃(精選18篇)

    學期教學總目標九年級是學生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折,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此在這一重要階段的學習是促使他們實現美好前程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加之九年級的課程是非常的繁重和歷史教學面臨著學時減少和課程量大的壓力...

  • 初二歷史上冊教學計劃范文(精選19篇)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學任務,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計劃如下:一、學生基本情況八年級(3)班、(4)班的學生年齡在14——15歲之間。...

  • 歷史老師教學計劃(通用20篇)

    一、主要指導思想本學期圍繞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新課標為根本,推進課程改革,運用嘗試教學法,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講,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形成先進的課程...

  • 初二歷史下冊教學計劃范文(精選17篇)

    一、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補充、增刪、改進意見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五個單元,共二十五課。...

  • 歷史學科組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8篇)

    剛剛走過不平凡的20xx年我們又迎來了20xx年新的學期。本學期歷史教研組要圍繞學校提出的“五個一”,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繼續樹立與時俱進知難而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進一步確立“以研促教”的思想,努力執行貫徹好學校領導的工作...

  • 歷史老師工作計劃(精選18篇)

    一、指導思想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以黨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以全面推...

  • 工作計劃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合江县| 海口市| 渭南市| 周至县| 印江| 胶州市| 拉萨市| 涿鹿县| 嘉荫县| 永吉县| 盈江县| 沧州市| 遂平县| 景德镇市| 津市市| 屯昌县| 皮山县| 罗田县| 酉阳| 巩留县| 台江县| 古浪县| 邮箱| 星子县| 北票市| 同德县| 修文县| 梓潼县| 万全县| 福建省| 澄江县| 左贡县| 拉萨市| 兴文县| 裕民县| 慈溪市| 周宁县| 武胜县| 建阳市|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