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美術工作計劃(精選3篇)
七年級上冊美術工作計劃 篇1
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管、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為指導,貫徹《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以實施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落實美術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結合以“燕風”書畫社為龍頭的興趣小組建設,開展群眾性美術活動,堅持普及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加強藝術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學生美術技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積極學習世界的優秀文化藝術,堅持積極進取、因地制宜、切實提高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藝術教育再上新的臺階。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積極探索,使我校藝術教育在全縣乃至全市有一定的特色和影響。
二、 基本情況
本校初一有20個班,學生大約1500人。通過初步摸底,該年級學生雖然美術基礎較差,主要原因是小學階段沒有專職老師輔導,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美術基礎知識。但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較高,這是學好美術的前提。在教學銜接上,困難比較大,所以教學定位寧低勿高,色彩常識、造型能力等邊教邊補。要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三、方法措施
1 善于吸取傳統教學精華,注意美術學科的特點,全面貫徹新課標,更新教學手段,引進多媒體教學,特高課堂效率。
2 全面了解學情,既面向全體,也要兼顧個別差異,對于特長生和后進生要給予更多的知道。適當降低專業難度,提高全面素養,作好學科整合。
3 照準抓手,一課一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知識傳授、激發研討和培養人文精神結合起來。重視交流評價和學生情感體驗。
4 課堂內外結合,學用結合,書畫社經常性開展美術作業評選、書畫展覽等活動,營造良好藝術氛圍。擴寬美術活動領域,開展外出采風、寫生、攝影等。
5 積極參與教學研究,鼓勵師生發表論文、書畫作品、參加競賽,教學觀摩、爭取研究課題,開發校本教材等。
6 做好書畫室建設、完善,做好美術器材充實、使用和保管。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__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
(七年級上冊),由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河北美術出版出版的新教材。本冊教材共有課文8篇。涉及到美術教學四大領域:
五、教學進度預估
六 美術教學專題研究
本學期專題初步定為《學習中國畫,感受人文精神》。中國畫寄托著畫家崇高的人生追求,表達著獨特的審美意趣。我們打算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年級上冊美術工作計劃 篇2
一、組織健全美術興趣小組
美術興趣小組人數不宜過多,大約20名左右;顒右潭ǎǔC恐芤淮,活動制度化。遇到有特殊情況擇日進行,不輕易暫停。參加成員堅持自愿報名。精心制定活動計劃,保證興趣小組的深度、廣度和密度。小組活動主要有三方面:(1)重視基礎訓練,對素描、色彩、速寫、工藝美術,抓住難點強化訓練,解決課堂中難以解決的問題。(2)指導學生參加與校園環境布置,重點輔導學生設計藝術節、運動會的徽標,設計海報、黑板報、墻報,學習布置會場、美術展覽等等,邊學邊實踐,邊干邊提高。(3)指導學生從事美術創作,培養學生觀察與熱愛生活的習慣,以校園中的好人好事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旋律,創作出內容積極向上,催人奮進,有較高藝術品味的作品來。
二、經常開設美術知識講座
優秀的美術作品對于學生在認識上、思想教育上、審美能力上都起著積極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客觀事物的審美屬性日益突出,缺乏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的現代人,將不可避免出現困惑和缺憾。通過美術鑒賞和美術知識與技能技巧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把學生引向健康成長的道路。我們經常舉行美術知識講座,諸如《世界名畫欣賞》、《世界風景畫欣賞》、《中國服飾欣賞》、《全國美展欣賞》等等,通過多媒體觀看全新的各類美術圖像,同時還觀看錄像、放幻燈,或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翻看大畫冊,邊看邊議,暢談感想。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世界觀形成中的一個閃光點。我在欣賞課中特別注重介紹中國優秀的美術作品,像齊白石的《祖國萬歲》,潘鶴的《艱苦歲月》,王式廊的《血衣》,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羅中立的《父親》等等,引導學生看畫讀畫,透過自己的視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感受、體會。欣賞之余,我們還座談心得,撰寫體會。通過一系列的鑒賞評析,加深了同學們對杰作的熱愛,喚起了對美術的高漲熱情,使興趣小組持久地開展下去。
三、定期舉辦美術展覽
舉辦美術展覽,交流、回顧、總結學習成果,為同學們提供表現自己實力,增強自信心的舞臺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精心指導,嚴格把關。學生大膽構思,不拘一格,精心繪制,多出佳作,在校內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對于一些才華出眾、個性鮮明的同學,提供條件為他們舉辦聯展和個展,努力培養出色的藝術人才。
四、組織觀摩活動。
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組織學生參觀美展,有時還帶隊去上海參觀博物館和大型美展,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感知。參觀展覽前,多介紹背景知識。參觀中,邊看邊講邊記邊畫。條件允許我們還請主辦者來校與學生見面交談,或當場示范作畫,使教學與觀摩融為一體,同學們得益頗多。
五、舉行繪畫比賽
美術比賽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我們舉行了速寫、美術字、墨板報設計、簡筆畫、記憶畫等比賽,通過訓練比賽,大大促進了學生快速、準確、熟練的技能。另外,我們還舉行了中外名畫知識搶答比賽,每當比賽,同學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場上的氣氛格外熱烈。
開展美術興趣小組活動,使之規范化、制度化、防止一陣風、形式主義,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老師要作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膽實踐,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美術興趣小組開展得豐富多彩、富有特色。
七年級上冊美術工作計劃 篇3
一、 教材分析 :
《青銅器與甲骨文》是一節文化史課, 著重為學生介紹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銅器與甲骨文。本課是學生了解青銅器與甲骨文,認識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課。只有認真學好本課,為以后學習文化史課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商朝時期典型青銅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圖片了解青銅器的種類豐富、工藝水平高超等成就,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發現過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認識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義。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青銅器、甲骨文
2、難點:青銅器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他們難以理解青銅器所體現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內涵。
四、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知覺、興趣、道德情感等多為感性體驗,而且他們的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對知識也有著強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結合實際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
六、教具和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四羊方尊實物仿品
七、教學過程:
展示一組青銅器圖片:
1鼎 2簋 3尊 4鉞
5編鐘 6鏟
問題:青銅器主要有酒器、樂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種類。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銅器所屬的種類嗎?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成就一方面是種類豐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藝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銅器圖片,學生分辨青銅器的酒器、樂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體會商周時期,青銅器應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會青銅時代青銅器的種類豐富。
一、青銅器(板書)
什么是青銅器?
青銅是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
材料:讀一讀:
六份銅一份錫適宜鑄鐘鼎,五份銅一份錫適宜鑄斧頭,
四份銅一份錫適宜鑄戈戟,三份銅一份錫適宜鑄刀劍。
——改編自《考工記》
問:讀了《考工記》中的記載,你有什么想法?
設計意圖:從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書),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時工作(協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飾,耳內側還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魚紋飾。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銅器。
后母戊鼎內壁刻有“后母戊”三字,推測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鑄造的。
設計意圖:講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學生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制作工藝水平高。
算一算:
澆鑄后母戊鼎需要1000千克銅液,如果以每一坩堝(俗稱:將軍盔)一次熔銅12.5千克,至少需要多少個坩堝同時熔銅?每個坩堝需要3、4個人,要完成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同時進行?
設計意圖:對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的計算,學生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制作工藝水平高,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感受組織嚴密、分工細致、協同合作的同時進行德育教育,一個集體需要協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書)
想一想:四羊方尊為什么能稱為商代青銅器的精品?
設計意圖:1)從文物實物(仿品)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講述分析精品青銅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制作工藝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銅器的突出特點是銘文長,造型更加樸實、實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國迄今出土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器物,共499個字。銘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績,勸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勞勤政。
設計意圖:從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學生體會不同時期青銅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精湛,制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書)
什么是甲骨文?
商朝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發現的?(學生看書28頁講述)
設計意圖:對于甲骨文的認識,不用太深入,所以從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過程,學生自讀書,分小組交流、講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視頻
問:當時的人們用甲骨文主要記錄什么內容呢?
設計意圖:學生從視頻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問題)猜一猜:你能猜出它們都是什么字嗎?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甲骨文十二生肖
設計意圖:初一學生是感性的,激發學生學習甲骨文的興趣。
你怎么猜出來的呢?
用甲骨文寫自己的屬性?
設計意圖:體驗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試一試:
你能嘗試著把“日、月、人” 改寫成甲骨文嗎?
設計意圖:學生在做中學,在寫甲骨文和創造甲骨文時,體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經具備今天漢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會意。
小結:這節課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么?
設計意圖:由學生總結本課主要學習的哪些知識,既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又能暴露本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