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精選3篇)
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 篇1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我出生在甘肅省靜寧縣的一個貧困山村,父母希望我們兄弟三人用功讀書有所作為,我們也實現了他們的愿望。20xx年還在讀大學時,我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奮斗經歷告訴村里的'孩子們,通過讀書實現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畢業后我如愿以償,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剛工作時,我所在的柳溝村還是個深度貧困村,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駐村期間,我們積極走訪群眾,籌劃發展出路。在鎮黨委和村兩委的大力支持和鄉親們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對村組道路實施硬化,完成了危舊房改造,帶動群眾栽植果樹20xx多畝。經過3年多的努力,村班子強了,富民產業有了,群眾收入高了;路燈亮了,道路寬了,飲水安全了,村莊整潔了。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村子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大家的精氣神煥然一新。
由于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組織肯定,我來到縣委宣傳部工作。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事,我主動申請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干事創業的一線去。20xx年4月,我來到威戎鎮楊灣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開始探索脫貧之后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怎樣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怎樣促進農民增收,讓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打牢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我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按照“支部推動、黨員帶動、協會促動、干群聯動、效益驅動”,推行“合作社+農戶”模式,激活資金、技術、人才等產業發展要素,每季度邀請縣果業技術專家進行果園管理培訓,形成群眾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機制,組織群眾對果園加強標準化管理,促進當地的蘋果產業向現代果業方向轉型升級。20xx年,楊灣村蘋果在采摘前就已被果商訂購,蘋果種植帶來收入明顯增長。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每年都會在村里通過互評、推薦,評選出一批“最美村民”,為致富典型和家庭和睦、群眾口碑好、認可度高的農戶頒發榮譽證書,使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行有示范、趕有目標”,爭做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和實踐者。不斷用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向上的鄉村氛圍去浸潤、感染和引領群眾,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鄉村文化生態、村民生活習慣,推動形成積極、文明、向上、向善、和諧的鄉風民風。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親們能有更多獲得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和大家一起奮斗拼搏,為農村發展添活力,讓鄉親們的日子更加紅火。
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 篇2
每一次的凌晨,當太陽冉冉升起時,沾著露水的向日葵也抬起它美麗的花朵,忠誠的仰望著太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向日葵一直仰望著太陽……
我們這些少年兒童就像是向日葵一樣,黨就是我們的太陽,您無私的向我們灑下一絲絲溫暖的陽光,共產黨為祖國付出了太多啊!你一路坎坷,一路動蕩;送走了黑暗,送走了迷茫;迎來了勝利,迎來了曙光!
如今的祖國,有多少潤心的春雨;有多少悅耳的蟬鳴;有多少豐碩的秋果;有多少圣潔的飄雪。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我們揚眉吐氣;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我們豪情萬丈!祖國,你用傲然騰空的'“神七”飛船,在云霞里托起黑眼睛的輝煌。這一切的幸福,都是因為有了共產黨——一輪紅色的太陽!
生活中的事物沒有哪一樣不在變化:從食品到建筑,從汽車到一條河流,還有走在路上的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有的變得比原來的好,有的變得還不如從前。就從最平常的食品來說吧。聽奶奶說,以前的人們憨厚老實,不會想著為了省點錢,在食品里摻添加劑等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夸張點說,以前一個雞蛋的營養價值可以抵現在5個雞蛋。同樣是雞蛋,為什么營養價值不一樣呢?因為現在的很多雞都是靠基因配置而成長的,生出來的雞蛋也會殘留一些基因素。同樣生活中也有好的變化,像汽車、教育、建筑、衣著、科技都在向完美靠近,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我也疑惑,生活中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為何有的變好,有的卻變壞?想了許久、看了許久,我明白了,那是因為心存惡念的人啊沒有緊跟上正確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引領的道路。
曾經有人問我,你最想當什么?有人想當教師,有人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歌手,有人想當建筑師……當然,還有人想當一片海,有人想當一片云,有人想當一片葉子,可以自由自在。我呢?我只想當一株向日葵,一株永遠跟著黨走的向日葵!
葵花向太陽,童心永向黨!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現在美好的一切。我愛這個國家更愛這片土地,愛這份自由,這份快樂,更愛共產黨!
我閉上眼睛,輕輕的抬起頭,向著那溫暖的太陽,幻想自己變成了一株快樂的向日葵……
祝黨的發展愈來愈強大,愈來愈輝煌!
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 篇3
我叫小雨,太和縣三塔鎮康廟小學學生。12歲時,被確診為杜氏肌營養不良癥,脊椎變形,肌肉萎縮,手臂細如竹竿,身軀脆弱,連吃飯、上樓梯、上廁所都異常困難。然而,病痛無法阻止我的創造力和科學夢想。
我從小就是由于寫字速度非常慢,需要花費比別的同學多幾倍的時間來學習,但我的成績始終保持在班級前三。從二年級開始,我對科學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成了學校社團“達人工坊”的骨干,癡迷于物聯網創新設計。
我家是自建的民房,老鼠比較多。普通的捕鼠器不太好用,我就研究制作了一個“智能捕鼠器”。捕鼠器上安裝了一個小馬達,能帶動風扇將食物的香味傳播到更大范圍,引誘老鼠前來覓食。捕鼠器上還安裝了紅外對射模塊,老鼠只要進入紅外區域,就會觸發捕鼠機關從而被捕獲。
我經常琢磨如何改進捕鼠器。一天晚上,我忽然有了新點子,于是立刻把媽媽叫醒,請她幫忙看看能不能行得通。歷經半年的研制,我的“智能捕鼠器”終于在全鎮小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20xx年9月,我和同學共同完成的.“流浪寵物智能投喂足器”,在全縣大賽上再次獲得一等獎,康廟小學“小發明”的名聲不脛而走。
在20xx年的全鎮比賽大會上,我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老師。他邀請我參加了縣科技比賽大會,送給我一個“天貓精靈”,并邀請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去聽聽榜祥心聲,進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
在我的帶動下,康廟小學“達人工坊”人數從原先的二十人猛增到了三四十人,越來越多的同學愛上了科學探索。一些和我一樣的患者也開始走出家門,主動參與活動,甚至和我一起去參加科技比賽。
20xx年5月,我獲得了全鎮“新時代好少年”光榮稱號。我這位康廟小學的“小發明”,會一直保持樂觀進取、積極求知、勇于探索、堅持夢想的精神,永遠不停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