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
3、以縣文化館、鄉鎮文體中心為主體,每年有針對性地舉辦3-5期民間藝術培訓班。聘請縣內知名民間老藝人跟班輔導,不斷壯大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
(六)搞好傳承,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1、積極支持和協助民間藝人制定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工作計劃,加緊授徒傳藝,培養新的傳人,逐漸普及推廣。
2、高度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研究工作。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修改、提高,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既顯現原汁原味,又能充分吸收優秀養分,從而煥發新的活力。
3、積極開展節慶民俗文化活動,為展示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搭建平臺。繼續舉辦 “中國·咸豐梨樹文化節”、咸豐縣“農村‘三民’匯演”、,咸豐縣“鄉村民間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不斷提高舉辦水平,促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文體、民宗、財政、發改、民政、教育、林業、建設、國土、旅游、廣電等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咸豐縣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組建普查專班,查找史料,整理資源,集中整理研究申報項目。
(二)全面加強協作。縣文體、民宗部門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文藝集成出版、民間文藝匯演。縣文體、旅游部門聯合開展生態文化保護區、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資源開發工作,并在旅游景區推出具有咸豐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印制介紹咸豐風土人情的畫冊、簡介,推廣擺手舞、地盤子、板凳龍、鎖吶、山民歌。縣文體、廣電部門聯辦“周末文藝”或其它節目,持續滾動播出咸豐本土文化。縣文體、教育部門合編一本比較全面系統的鄉土文化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班級每周開放一節鄉土文化課。
(三)完善工作體系。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爭取用3—5年的時間培訓一批民間文藝人才,出版一批民間文藝叢書,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品牌,開展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藝活動。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門為龍頭,鄉鎮為支撐,農村為基礎,文藝協會為紐帶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黨政重視、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四)盡力保障投入。切實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一是引導和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資助。二是文化、民宗部門積極向申報項目,爭取經費。三是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作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工作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