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勞動實踐報告(通用3篇)
小學生勞動實踐報告 篇1
《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研究》是我校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素質教育的勞動技術教育實踐深化研究》子課題(編號BHA06003)。課題針對的是“傳統的評價方法單一,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評價主體單一,忽視評價多元、多向的價值”的狀況。江蘇省勞動與技術新課程綱要的實施,為進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機會。課題從立項至今已經過了三年多的時間,期間的研究大致可分為落實研究舉措、展開實踐和理論層面的研討、編制有關量表、回顧總結四個階段,現已完成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一、課題的提出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教育價值觀的根本轉向。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增益學生的勞動觀念、磨練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勞動與技術學科,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更新教育觀念外,對于學校來說,意味著重建規則,改革時空管理,重建物質文化,重組教育資源等。根據我們現在收集到的有關“教學評價”的資料,去粗存精,對照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精神,嘗試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的研究”,終極目的是調控勞技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技術素質。
(二)是提出更適合勞技教學評價的需要
傳統的勞動與技術評價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評價目標模糊,缺乏導向性
2.評價內容繁雜,操作性不強
3.評價主體與手段仍有不足
本子課題期待能形成與勞技新綱要相適應的評價標準,旨在引領師生共同成長。
二、概念的界定
在新課程理念的旗幟下,整合傳統評價方式中的合理因素,重新構建評
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尤其是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
本課題提出的“評價”限定在對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中師生行為的評價。力圖以“科學性”、“導向性”和“人本性”為原則,把握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的價值取向,對師生的教學過程實施評價。強調發展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生成能力,使整個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更趨于自主和開放,從而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構建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方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建立起體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科學的、全面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標準,使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總目標。
三、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評價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的評價能力。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的途徑,為我校更好地進行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改革提出比較具體的指導性和規范性的要求。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和文獻法。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組織相關教師編制問卷,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實踐撰寫了大量的經驗總結。
(二)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__年10月-20__年8月):主要工作是學習理論,統一思想,設計方案,申請課題立項等。
2.探索階段(20__年9月-20__年8月):主要工作是改革課堂教學和評價方式,收集資料,分析研究,編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評價表”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手冊”;進行中期總結,完成中期研究報告,調整研究方案。
3.總結階段(20__年9月-20__年6月):實驗結果的調查分析,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進行結題活動。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更新教師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
在新課程中,已有的勞技課程在形態和名稱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以前的“勞動技術”名稱相比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與“技術”二者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二者的區別,同時,“勞動與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又體現了綜合的特征,是一種課程內部的“小綜合”。這種區分,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優秀傳統的勞動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青睞的技術教育。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小學勞技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同時是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1.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素養。圍繞本課題的重要內容,我們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了當代國內外“教學評價”研究的主要成果、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以及《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通過學習,我校教師加深了對課題研究精神實質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2.開展勞技“好課”標準大討論,引領教師擔當起構建課堂教學新標準的重任。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親歷實踐、親手操作、手腦并用為基本特征,操作性強。學生通過人對物的程序性、技能性運作,通過人與人的互動獲得豐富的體驗,實施操作性學習。但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旨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層面上,除了重視操作技能的訓練,還應注重操作活動中學生技術意識的形成、技術思維的培養和技術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與技術能力的培養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須重視在技能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求技能掌握、態度養成、能力發展的有機統一。
為了構建新的勞技課堂教學標準,我們利用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組織教師邊實踐邊研究,探討勞技新課程綱要背景下“怎樣的小學勞技課才算是成功的課,是好的課”?我們對此歸納為:總體上,一堂好的勞技課課應該是:實踐的、生成的、拓展的;具體來講,一堂好的勞技課應該滿足以下要求:
3.新的理念產生新的行動,對好課標準的新認識,為我們構建新的小學勞技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提供了理論保證。課題組人員主動探索、主動構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自覺總結、自覺實踐課堂教學評價的意識和能力逐漸得到加強。徐勇老師20__年在蘇州市勞技課評課選優中榮獲二等獎,被評為區學科帶頭人,20__年在蘇州市勞技教師基本功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史秋英老師在20__年10月榮獲吳中區勞技課評課選優一等獎。
(二)構建新的小學勞技評價量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有人說過,勞動與技術也屬于"做中學"和"學中做"的課程,的確如此。在勞動與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教師往往重視教學的設計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而忽視對小學勞動與技術項目學習評價方法的優化。教師往往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優秀、良好、及格”等形式,簡單劃一地評價所有學生,沒能很好地體現出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要求和學生在勞動與技術學習中各方面素質的形成水平。對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欠缺全面與客觀的評價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片面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要提高勞動與技術教學活動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構建新的小學勞技評價量表。
1.規范教師的評價行為:課堂評價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我們不能要求教師在每一堂課上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全面性的評價,但至少在總體上對學生整體應該有所把握,盡量做到“五個關注”:
關注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關注思維狀態:學生是否積極進行思考,具有獨到見解。
關注交往狀態:是否有一定質量、多邊、多樣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往。 關注情緒狀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表現得既緊張又輕松,既有質疑又有和諧。
關注生成狀態: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學習的效果。
同時我們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教師很難在一堂課上對全體學生都做出評價,那么完全可以選擇部分學生作為評價的對象,評價這一部分學生的重點應該放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方面,并做到“三個統一”:
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的統一:知識的評價是看它的生成與建構水平,能力的評價是看學會自我建構知識的水平。
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統一:結果評價是一種靜態的評價,是對與錯、優與劣的評價;過程評價是一種動態的評價,是對結果評價的必要補充。如果說結果評價屬于“剛性評價”的話,那么過程評價就屬于“彈性評價”。
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的統一:我們認為現代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是“雙主體”,不但需要教師的客觀評價,更需要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作用)、對同伴的評價。
小學生勞動實踐報告 篇2
趁著休假間隙,我去了一趟紅巖革命紀念館。
走進紅巖魂廣場,就感覺到一股嚴肅莊重的氣息,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廣場,在紀念“11·27”革命烈士殉難50周年之際,在原“中美合作所”閱兵場的基地上修建而成。
步入陳列館,那種浩然之氣油然而生,館里的氣氛讓人頓時有種莫名的壓抑感。前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字,將烈士們的豐功偉績給予絕對肯定和高度贊揚。那遒勁有力的字跡、深情懷念的語句讓我仿佛看到了烈士們不畏強權的凜然氣概!陳列館里那面鮮紅的用被單衣物繡成的五星紅旗格外顯眼,那是一種多么興奮的期盼的表現呀!我至今仍可以想見,當獄外傳來解放戰爭結束,新中國即將成立這樣的消息時,那些為祖國獻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偉大共產黨人心中將是何其自豪與振奮,他們含著熱淚為祖國繡出的那面五星紅旗,正是他們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詮釋!
陳列館里,真實地重現了當年這些共產黨人被關押的監獄的狀況。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著國民黨*對于革命先烈的慘無人道的鎮 壓和迫 害。犧牲的革命者里,年齡最小的“小蘿卜頭”宋振中犧牲時僅九歲,與此類似地,多數烈士都是在極為年輕的時候被殺害,在那個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們懷揣著對于革命的忠誠與信仰,無悔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召喚,這就是對于偉大共產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任,這就是擺脫貧困落后、告別專 制獨 裁、追求人民幸福、國家安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名叫“誼軍”的革命同志。1992年,一家單位在搬遷時,發現一件標明為渣滓洞革命烈士遺物的包裹,包裹里有兩封信和五塊銀圓。一封信上寫道:“中國共產黨萬歲!親愛的黨和你永別了。誼軍。”一塊銀圓上深深地刻著“最后一次黨費誼軍”八個字。誼軍是誰?他的真實姓名是什么?他做過哪些革命工作?我無從得知,但這種情懷,這種對待共產黨事業大于生死的英雄故事,卻深深的刻在了我心里。犧牲在重慶軍統集中營的烈士,還有很多人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就是“紅巖先烈”。
歲月飄逝,蕩滌著人生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違的歷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樁樁,打動人的肺腑,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先烈的事跡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以當頭棒喝。
茍利國家生死許,豈因禍福避趨之。共產黨人同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渣滓洞,白公館,歌樂山下,松林坡刑場都灑下了烈士們的斑斑碧血。
紅巖精神是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瑰寶。今天的我們,應感先烈之功業,勵后人之壯舉。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們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支柱,他們對于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追求,對于真理的無悔堅持,對于黨的秘密的嚴格保守,對于艱難困境的坦然面對,對于獻身祖國和人民的大無畏氣概,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作為一名積極要求加入共產黨的積極分子,我想,我更應該身體力行,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生活,以革命先烈們為榜樣,在新時期的建設中,做一個敢為人先、樂于奉獻、甘于吃苦、勇于實踐的新青年!
小學生勞動實踐報告 篇3
回顧已經過去的的四年,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我覺得自己過得很快樂,也很充實。除了努力學習基礎課程和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外,我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兼職實踐、文體活動,在這四年多里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在學習成績、工作能力、思想覺悟等方面比起剛來大學的時候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思想品德上
本人有良好道德修養,并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雖然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還是懵懵懂懂的,不善言語,但那種農村學生特有的質樸、誠實氣質,使我很快就和同學們建立了很融洽的關系。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我開始主動的和同學溝通,了解關心同學,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幫助同學排憂解難。同時我還很關心時事方面的知識,了解最新時事動態、關注專家的時事見解,這是我的思想覺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學習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海無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對學習一直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合理安排時間,認真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技能,亦涉獵其他圖書,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視野深度,了解時事,增強自己的學習意識和社會危機感。經過不懈的努力,在這三年中獲得了學院獎學金及眾多榮譽證書。學以致用,認真努力實踐,從大一下學期開始我就積極地參與各種社會兼職實踐,通過社會實踐,不但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還提高了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在工作方面
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盡職盡能,認真勤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創新,,積極參與各種文體活動,并擔任班委,工作中,虛心和其他學生干部學習、交流,吸取經驗改善自己,提高自己。贏得同事和老師的好評。在社會兼職以及實習期間我努力學習到了許多專業外的知識,彌補了專業上的不足,拓寬了我的就業范圍。同時我還積極參加各種面試以求取得更多的經驗。
在生活上
與室友、同班同學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良好,能夠與大家互幫互助,團結一致,共同學習和工作,努力搞好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為自己的交際方面和工作方面營造良好的條件,努力使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精彩而充實。同時,對本人而言,積極參加活動結交朋友和交流經驗,是一種莫大的樂趣。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
那就是專業知識還有很大欠缺,工作上有時候會過分負責,不放心任務指派人,有時會太嚴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從自身找原因,改進缺點不足,繼續努力,不斷進取,培養出更好的組織能力,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我人生的新旅程。
對于一名大四畢業生來說,離開校園踏入社會就是人生的一個新旅程,走好這段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也非常重要。通過對這四年的總結,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加系統地客觀地認識,在以后的求職路上我會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全新的面貌面向社會、迎接未來,邁好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