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科技年終工作總結(通用3篇)
公司科技年終工作總結 篇1
今年以來,我局認真落實全國、全省、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聚焦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立足區域發展實際,精準施策,著力發揮科技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現將今年的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和明年工作打算匯報如下:
一、今年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圍繞“優化環境”,著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
1.制定出臺科技新政。針對原有科技政策分散在其他相關政策中,扶持類別、范圍和對象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的問題,我局進行了全面梳理,負責制定了《關于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科技創新三十條”),于11月10日以區委區政府名義正式印發,這也是我區建區以來第一個科技政策,之后又緊接著出臺了與之配套的《路橋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科技資金的使用方向、資金管理和執行各方的職責,旨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今年我局與財政部門聯合出臺《路橋區科技貸款貼息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面向在我區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型企業、市級(不含)以上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針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使用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專利權質押所發生的利息支出進行補助。據統計,目前為止銀行已經向14家企業授信發放貸款5500萬元,貼息金額達到106.68萬元。
3.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按照市局年初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局已于6月底完成了科技大市場的建設并啟動運行,同時相繼引進了伍一公司、飛天眾智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我區開展技術對接業務,為企業提供政策推送、管理培訓、技術征集、校企對接、研發設計等服務。
4.開展五幫一化活動。按照省、市關于開展“五幫一化”活動的要求,我局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建立常態化、長效化服務企業機制,組織了百家企業調研活動,同時聯合引進的高校院所建立專家幫扶團開展10多次企業走訪活動,為科技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創業創新服務。
(二)圍繞“企業培育”,著力完善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
1.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企業考核評估機制。為引導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加大研發投入,經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明確,今后我區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足1.5%,原則上取消年度評優評先和各類獎勵資格。
2.建立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認真落實省、市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和我區“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逐步構建科技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次培育機制。今年組織11家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組織了62家企業申報省級科技型企業,另外歐路莎智能衛浴有限公司、浙江勇力機械有限公司、臺州西馬潔具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列入20xx年度臺州市重點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
3.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鼓勵企業加快建設自身研發機構或者自主引進高校院所共建創新載體。今年新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8家,組織2家企業申報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綠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發電設備與清洗機械省級企業研究院被列入20xx年臺州市示范企業研究院建設計劃。
4.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積極開展技術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今年組織企業申報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23項。同時對34個項目給予區級科技項目立項支持,其中工業項目21項、農業項目5項、社會發展項目8項,共安排項目補助經費452萬元。
5.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大力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機器換人、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在行業龍頭企業的應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提高重大項目實施能力,突破和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在國內外的競爭力。今年1-10月份,我區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1.35億元,同比增長79.6%。
6.做好創新券發放工作。繼續加大創新券宣傳和推廣力度,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利用創新券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檢索查新等科技活動,降低創新成本,激發創新活力。今年已發放創新券 204.5萬元,使用117.48萬元。
(三)圍繞“資源集聚”,著力抓好雙創載體建設
1.大力推進科創園建設。今年根據區委區政府部署,將吉利金剛原研發大樓改造為科創園,孵化面積達到18000多㎡,現已引進了虛擬現實、人體姿態智能識別等15個高新技術項目入園孵化,其中有6個項目今年入選了市“500”精英項目,另還有多個項目正在洽談中。
2.繼續抓好眾創空間建設。路橋青創空間建設穩步推進,今年8月舉辦了舉辦了智造路橋專題峰會,入駐青創空間的“智造經濟”創客代表對項目進行路演,與創業導師開展交流,為下階段創客項目集聚更多的優勢資源。
3.深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今年浙大機電研究所與中豪、億利達、榮鵬、三鷗等企業達成技術合作,合同金額共200多萬,研究所新增發明專利授權13項;臺州電驅動研發中心為中能摩托開發的鋰離子電池管理系統與液晶儀表已經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其研發的智能APP,大功率充電器等項目也正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另外與浙江工業大學正式開展合作,引進浙工大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在路橋建立技術轉移中心,為我區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撐。另外我局已制定了《路橋區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考核評估辦法(試行)》,今后每年都要對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與區政府或科技部門聯合共建的各類技術轉移中心業績進行考核評估,并以此作為財政補助的重要依據。
4.舉辦產學研交流活動。積極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臺,今年多次組織高校院所專家開展企業行活動,幫助企業解決技術研發難題。另外11月25日,我區在臺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協同創新、智造未來”產學研對接活動,邀請了浙江大學、重慶大學、知名高校院所29名專家教授與我區270多家企業開展面對面的交流與洽談。
(四)圍繞“專利戰略”,著力加強專利執法保護
1.鼓勵專利發明創造。積極落實專利補助政策,激發區內企業、科研人員的創造熱情,今年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20__件,1-9月份我區新增專利申請量2271件,比去年同期增長7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49件;新增專利授權量150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18件,比去年同期增長40.48%。
2.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鼓勵企業加強專利規范管理,積極發展專利示范企業。今年已組織億利達、榮鵬、安露、三鷗4家企業參加省級專利示范企業復核,另外新增市級專利示范企業4家,近日已按照市級補助標準給予1:1配套補助。
3.強化專利執法保護。積極支持和協助省、市知識產權局的'行政執法工作,開展打擊假冒專利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及時查處侵權案件。今年7月下旬到8月底,我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在城區范圍內開展了6次專利執法專項行動,抽查了3家市場、5家超市、10家藥店的在售商品,共查出專利標識不規范、假冒專利等案件43件。
二、明年工作打算
(一)聚集創新要素,引進和建設科技創新載體
1.抓好科創園建設和項目引進工作。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現有科創園空間,圍繞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工業設計、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繼續吸引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新項目入駐科創園區。
2.完善現有創新平臺建設。繼續推進浙大機電研究所、農業機械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臺州電驅動技術研發中心、浙工大路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加大平臺的推廣力度,充分利用平臺集聚的科技資源服務企業創新活動。同時爭取繼續引進更多知名的高校院所、創新團隊合作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3.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引進專業運營團隊啟動建設新“眾創空間,進一步匯聚創業要素資源,吸引更多的科研機構、創新團隊、創新人才來路橋開展創業創新。
(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營造更加高效的創新環境
1.深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修訂《路橋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實行項目立項查重、查新、查實制度,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統籌整合資源能力,啟動新的科技項目申報系統,實現項目從申報到驗收的“全過程、痕跡化、可追朔”管理,進一步提高區級科技項目和補助資金安排的公開透明。
2.加大創新券推廣應用力度。推行科技經費使用普惠性制度,擴大創新券適用面,以企業為主體配置創新資源,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動得到支持。
3.深化科技考核體系改革,在建立鎮(街道)科技人才工作專職副主任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鎮(街道)科技考核體系,更加突出經濟發展的創新導向。
(三)培育企業創新能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1.組織企業多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繼續把實施各類科技項目作為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樹立超前策劃抓大項目的思想,盡早落實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分層次、分階梯組織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前景好、關聯度大的科技項目向上申報,爭取更多的上級資金和優惠政策扶持。
2.實施“中小微企業培育計劃”。結合“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安排,切實采取重心下移、靠前服務的工作策略,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建立覆蓋企業從初創、成長到壯大各個發展階段的支持體系,著力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3.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全面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重點圍繞智能裝備、汽車、機電等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壯大一批高新技術龍頭企業。
(四)推動協同創新,突破創新轉型瓶頸
1.著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大力引進高校科技資源。繼續加強與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院所的交流和合作。通過組織專場校企對接會或者組織企業赴有關高校尋求科技合作,爭取引進更多科技成果,促成更多的科技合作項目。
2.深化科技金融發展。繼續支持路橋農村合作銀行科技支行,加大科技企業貸款貼息力度。積極探索財政科技資金股權投資、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市場化手段支持技術創新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集聚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
3.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依托科技大市場建設,加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進力度,為企業提供更多科技方面的信息、服務以及和技術對接機會。
(五)優化科技服務,引領創業創新活動開展
1.加強科技政策的宣傳和落實。著重開展《大力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宣傳,提高企業的知曉度,使更多企業了解當前有關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提高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2.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保護。積極支持和協助省、市知識產權局的行政執法工作,嚴厲打擊各種專利侵權行為,切實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市場環境。
3.加強科技信息宣傳工作。加強“路橋科技”微信的公眾號和路橋科技信息網的建設,加強信息推送和推廣,不斷提高企業對這兩個平臺的關注度。利用知識產權保護周、防震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載體,舉辦各類活動,大力普及科技知識,不斷提高公眾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
公司科技年終工作總結 篇2
根據教育局關于開展渭城區第二xx屆“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的通知要求,我校以“我的科技夢想”為主題,廣泛開展“道南學校科技節”活動,形成了以科技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的良好氛圍。
一、精心組織、周密安排、逐級推進。
活動期間,加強學校各級各層分管部門對科技節系列活動的組織領導和落實工作,設立活動領導小組,精心策劃、合理安排、明確分工,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制。
二、注重質量、突出創新、優中選優。
通過分工,將科技節的任務下派到班主任、信息、美術教師,在校內進行了競賽的活動安排,參賽項目和作品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堅持集中展評,突出科學性、真實性、示范性和教育性。
三、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本次科技節得到了全校同學的熱情支持與參與,“獨具匠心的機器人”、“神氣活現的火箭”、“低碳環保、精美的工藝品”無不傾注著老師和同學的心血。據統計,科技節共收到學生作品470多件,60件作品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科技節是向學生普及基礎性科技知識,普及低碳環保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知識,是一個屬于所有學生的展示舞臺。科技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探究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大濃厚了我校的科技氛圍、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公司科技年終工作總結 篇3
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及相關老師的精心組織、策劃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第三十屆科技節活動現已圓滿結束。本屆科技節我們按照縣教委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工作部署,以科技與文化融合,成長與快樂同行為主題,通過科技宣傳普及活動,使我校師生形成倡導科學,弘揚科學,學好科學,用好科學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學校科技活動的深入開展。現將本屆科技節情況進行總結如下:
一、宣傳發動有力,科普氛圍濃郁
德育處就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大力動員,利用升旗儀式舉行了科技節開幕式,通過國旗下講話進行宣傳發動,對活動進行了精心布置,而后各班板報、學習欄、學校板報、櫥窗均能以科技與文化融合,成長與快樂同行為主題,收集資料、精心設計、出好專輯。學校廣播也作了系列科普宣傳,宣傳科普知識,各位班主任老師也利用班會、校本課,組織學生學習科普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開展豐富多彩活動,學生受益匪淺,活動效果明顯
1、一是科技節氛圍濃。本次科技節從開始至結束,通過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整合,舉行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科技節期間各班利用板報、班會等途徑進行宣傳活動,通過各種途徑營造了科技節的氛圍。
2、科普宣傳和科技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讓課堂成為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活動期間,以科技與文化融合,成長與快樂同行為內容,以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為主的科技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計算機房、理化生實驗室的作用,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知識能力并重,提高學生的低碳環保和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在抓好課程教學的同時,將科技教育拓展到校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吸取科學知識,培植科學精神,激發創造欲望,將全體學生帶入了無邊無際的科學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