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精選5篇)
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 篇1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現在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系。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于相當落后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后,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趙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并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異變階段
深圳坪山新區客家文化節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征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后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 篇2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人文、飲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
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中國臺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客家文化研究是一個涉及學科門類多、時間跨度長、實用性很強的研究領域。如何將辛亥革命與客家文化研究結合起來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廣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爆發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說,辛亥革命的號角催生了“嶺南畫派”,而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動了嶺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于團結和奮進。
?廣東、中國臺灣客家聯誼會
?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垅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 篇3
客家農事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時,不雇工;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里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客家服飾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客家農事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時,不雇工;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里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客家服飾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
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 篇4
客家圍屋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筑,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于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筑采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客家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筑,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
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里,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節日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于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于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于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于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后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一般實行二次葬!
二次葬時,要把尸體拿出,清洗,然后拿去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對于客家文化的總結 篇5
我校體育組課外活動總結情況如下:本學期體育活動組織嚴密,活動有效。嚴格按照學期初制定的計劃,及早動手,積極籌劃,使課外活動時間、地點、人員固定,保證了活動的穩定性。另外,活動內容全面、具體,教師提前備課,活動時扎實有效。小組成員對活動內容掌握較快,每次都達到了較好效果。學生不僅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而且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學能力也有一定發展。
在項目的選擇上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意志,讓學生不感覺到課外體育活動是一種負擔,只是普通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目的意義,改變了學生的態度,激發了學生鍛煉身體的熱情。同時輔以游戲和比賽的形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鍛煉熱情,學生又得到了積極的鍛煉。對于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從不歧視與挖苦,而去安慰和鼓勵他們,使他們不但在體質上得到鍛煉,在心靈上更樹立了自尊與自信。
有計劃、有措施之后,星期二至星期五第八節為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個年級、每個班成立了興趣小組。學校有具體安排表,明確的規定,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不得當的班級不能參評“文明示范班”。班主任不能參評優秀班主任。學生不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缺勤3次以上的,不能參評“三好學生”,體育教師不及時給予班級指導的也不能評優。這樣學校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大家都來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真正做到齊抓共管。
學生體質的增強,光靠一周的兩節體育課遠遠達不到需求。為此,我校結合“冬鍛”校內競賽,課外活動和大課間操等形式來補充鍛煉的不足。開展冬鍛期間,學生保證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繩,并利用課間操練習踢毽、跳繩及各種素質練習。每月兩次的校內比賽幾乎都是全校性的參與。鼓勵班級利用早晨時間晨練等手段,有效的開展。堅持課外體育活動,我校每個星期利用升旗儀式大力宣傳表揚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得好的興趣小組和班級,推動了下一步工作的開展。
工作開展如何,主要看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領導的重視能起到推波且瀾的作用。羅定中學是一所廣東省田徑項目傳統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大家有目共睹。學校領導始終把體育當作宣傳學校的一張名片。每年的新學期計劃,校領導都要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有一名副校長親自抓體育工作,并責成體衛藝主任主管。從校級領導到中層干部,再到體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都明確的分工。每個學年都配備了相應的領導負責。督促年級組長、班主任配合體育教師對體育課外活動組織實施。全校的師生轉變觀念,達成共識,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圍,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得到廣大師生的支持與配合,開展起來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