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通用10篇)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1
5月16日早上,我們來到了東方中小學革命史紀念館。東方中小學革命史紀念館是在1939年2月至1944年1月東方中小學辦學五年間,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惡劣環境下,樂清、臺州中國共產黨組織陸續安排以知識青年為主體的地下黨骨干力量進學校,使東方中小學逐步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實施“隱蔽精干”后開展地下活動的重要據點、團結教育青少年的宣傳陣地、培植革命有生力量的紅色基地、抗日救亡活動的指揮中心、黨領導民眾爭取民主反對迫害的戰斗堡壘,從而演繹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史。
當天午時我們又去了清港鎮臺山村的潘心元革命烈士墓,潘心元烈士是我黨革命史上的一位先驅,是我黨重要的黨史人物,是我黨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的杰出領導人之一,也是在我省犧牲的我黨最高領導人。他曾參加過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曾營救毛澤東同志遇難脫險。他曾擔任過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軍總前委常委、紅三軍代理政委、紅四軍政委、中央巡視員等要職。1930年以中央巡視員身份到浙南的溫州、臺州整頓紅十三軍組織,指導武裝斗爭。12月,他時任紅十三軍政委,從紅二團駐地玉環苔山島出發,乘船去溫州途中,在九眼港被國民黨浙江保安團四團水警隊捕獲,就地槍殺在蘆浦分水山麓。其遺體被苔山漁民運回,葬于苔山舊寨城腳下。
隨著圖片、實物、復制品的展示,我感受到了那些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們是多么得高大。他們為了我們祖國的將來,不怕辛苦,不怕困難,不貪生怕死。雖然他們死了,但他們的死是光榮的。他們是為玉環的自由與和平而戰死的。這些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為我們付出了自我的一切,甚至是人生中僅有的一條生命。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我們今日這樣的太平生活。我們應當學習這些烈士們的精神,為祖國多做貢獻。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2
以往我翻開史冊,在祖輩的回憶中拼湊往昔歲月,也難以拼湊出一個完整清晰的斗爭歷程,只是書本上的“瘡痍滿目,百廢待興”,是祖輩口中那個“蕭條落敗的輪廓”,而當我經歷了這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爬上東雞冠山,走進日俄監獄舊址,來到萬忠墓,才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以往的創傷仿佛歷歷在目。
東雞冠山
山巒起伏,蒼松青翠,樹林之中已看不到當年日俄大戰的痕跡,而石壁深處,卻是彈痕累累。這是何等的屈辱,那里以往尸山血海,那里以往震撼世界,今日,那里也在震撼著我,在那里重溫入黨誓詞,更是一種新的洗禮。堡壘滄桑記舊跡,累累彈痕銘國仇。歷史不會重演,因為東方雄獅已經覺醒。
日俄監獄舊址
第一眼看到的是那道白色的鬼門關,那里曾是一座人間地獄,那里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里聚滿了萬千不屈的忠魂,那里是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國昨日的屈辱,也看到了今日的輝煌。
昨日的那里,“犯人”進入監獄,要站在門口,理解凈身檢查,隨后穿上不一樣顏色的獄服被押解到牢房里去。牢房很小,大約僅有四平方米左右,卻強行塞下七八個人。除了便桶和幾雙草鞋,這屋里就沒有任何其他東西了。一旦犯了守規就會遭到毒打,還會被拖到地下暗牢里去,那里僅有一個小小的洞口,里面一絲光線都沒有,像極了那個陰霾的“昨日”。即使在這樣惡劣條件也磨滅不了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寧死不屈的頑強意志。他們在獄中抄寫各種愛國詩篇,傳播共產主義精神,私下發展黨員,成立黨支部,有的甚至所以而犧牲,而他們毫無畏懼。
山河如故人常在,屈辱已經成為過去,今日的日俄監獄舊址寧靜而古樸,僅看外表還以為是哪座歐洲古城的中世紀建筑,此刻的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已成為勉勵后輩,牢記歷史,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萬忠墓
那里見證了一段歷史的變遷,萬忠墓是一塊富有歷史內涵的碑石,它記載著中國人民的苦難歷史和不屈的斗爭精神,同時也將日本軍國主義的反人類罪行牢牢地釘在這上頭,告誡后人“永矢不忘”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在為英烈們獻上千紙鶴的時候,我所能想到的僅有敬畏,悲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只剩下我們對歷史的思考。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學生黨員走進歷史,學習先烈們不屈的精神;走出歷史,為民族復興而奮斗。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如今大國長劍,浩蕩東風,為了祖國的尊嚴,祖輩浴血奮戰;為了祖國的輝煌,吾輩定勇往直前。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5
今日,我們文學社的成員一齊參觀了漕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先排好隊走進二樓的一個房間,開始聆聽一位叔叔講解有關漕湖村的歷史,他說:“漕湖村是一個抗日斗爭基地,有著許多抗日英雄……”。講解完之后我們又看了墻上掛著昔日漕湖村每位抗日英雄的資料,其中我看見了有位叫俞阿甲的抗日英雄,在那個柜子里放著他的遺物,還有革命烈士證書等等。看著看著我心里不盡一顫,想著那些革命烈士為了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去勇敢斗爭、不畏犧牲……我的眼淚禁不住的流了下來。還有一位健在的薛惠春爺爺以往也來過我們學校,講述了他當年的抗日英雄歷程。我十分敬佩他老人家用自我的智慧和敵人作斗爭。此時此刻,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長大以后要像革命烈士一樣,為我們可愛的國家做出自我的貢獻。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6
我在這個暑假去了雷鋒的紀念館,在那時我感動不已。
在雷鋒紀念館內。我了解了雷鋒的生前事跡。從雷鋒小時候家里的小木桶、鐮刀等東西,我看到了一個窮苦孩子的童年。從雷鋒的成長經歷,使我了解到雷鋒的思想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精神境界是怎樣層層升華的。毛主席以往說過,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但雷鋒做到了,這個在舊社會受盡欺凌的孩子,在新社會找到了自我的位置。是黨和人民給了他新生的機會,他也用自我的滿腔赤誠來回報黨和人民。或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生來就沒有經歷任何大苦深仇,生活太過安逸,又或許是因為我們的靈魂已被金錢的銅臭熏染的麻木,在現今的社會里,像雷鋒那樣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在雷鋒紀念館里有一則報道,是鄧小平同志在一次紀念雷鋒同志的會議上所講的話,他說,在一輛公交車上,一位婦女懷抱著孩子站在擁擠的乘客中間,孩子在哇哇大哭,旁邊一位青年則安然地坐在座位上裝睡。看到這一幕,公交車上的一位老人感慨地說:“雷鋒叔叔不在了。”當看到那里時,我的心震動了。鄧小平同志的這幾句話無疑是在影射現代社會中人的道德滑坡現象。
雷鋒紀念館這樣的地方,每一個人都應當多去幾次。也許它不能立刻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升華,但至少每一次都是一次對靈魂的凈化,都會使我們反思自我。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7
東風吹,戰鼓擂,在慶祝祖國__周年生日的禮炮聲中,20__級麻醉學系以一種異常的方式向祖國告白,為祖國慶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革命先烈奮斗精神。
邁著堅定的步伐,同學們用腳步重溫先烈們的抗戰的足跡,用心靈感受將士們斗爭的槍聲。這些殘壁斷垣上的累累彈痕,就像屈辱的傷疤牢牢地刻在孱弱的近代中國歷史上。
第二站我們拉到了日俄監獄,這是關押先烈們的地獄牢籠。在那里,有2.4平方米的暗牢,有浸透同胞鮮血的絞繩,有讓人皮開肉綻的刑具,更有埋葬囚徒的尸坑。一走進這晦暗的建筑,壓抑束縛之感便將我壓的喘可是氣來,難以想象,革命先輩們在這暗無天日的囚籠度過一段怎樣的生命最終時光。
活動的最終一站,是萬忠墓。應對全副武裝的侵略者,愛國愛家的旅順人民沒有坐以待斃。他們英勇的反侵略,反屠殺壯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崇高的愛國主義光芒,他們的凜然正氣,將彪炳史冊。
經過今日的參觀,我深覺抗戰勝利來之不易,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話語,不斷汲取知識,用實踐回報人民,奉獻祖國!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8
為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開展紅色教育,讓學生能夠不忘歷史,振興中華。我校于10月19日組織新生參觀了旅順愛國主義基地。
首先到達的是東雞冠山北堡壘,東雞冠山地處旅順市區東北部,曾是中國近代史中兩次重要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戰場。在那里,志愿者向同學們講述了“瑪格麗”的故事。隨后進行了黨員宣誓,黨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聲更堅定了同學們對入黨的向往。
隨后,我們來到了日俄監獄。它先由俄國修建,后又經日本擴建,用來關押各國的愛國志士。陰暗潮濕的牢房給人以一種壓抑的感覺,但墻上獄中詩抄里所蘊含的堅定的信念卻又給同學們注入了新的期望:偉大的民族不會懼怕磨難。我們的民族精神無論經歷什么,都不會被磨滅。
最之后到的是萬忠墓。在刻寫著“萬忠墓”的石碑前,同學們依次放下親手折疊的白色千紙鶴,告慰在旅順大屠殺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寄托了自我的哀思。
這次活動經過參觀旅順愛國教育基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更讓同學們了解了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正確認識祖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蓬勃發展的此刻,從而增強我們的愛國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職責感,堅決維護祖國的主權,同一切阻礙歷史發展和社會提高的反動階級做斗爭。為祖國更加完美的明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貢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9
秋風習習,周六早晨學校組織愛國教育學習。東雞冠山上抑郁的神情、大波浪的頭發、深凹的眼睛、尖尖的鼻子、圓潤的下巴,一個歐洲美女頭像的側影,這個絕代佳人名叫瑪格麗,中文名字“守望者”。她的發現源于一位攝影師,是由殘垣斷壁構成的窗口透進來一束光構成的美麗剪影。斷壁殘垣是散亂在秋風中歷史的見證者,瑪格麗是和平、完美的象征者。
日俄監獄里的鬼門關、絞刑場等體現著歷史的沉重感,能夠體會到那里的人曾遭受過何等的人間煉獄,那里沒有陽光照耀、無光亮,給人一種陰冷感、壓迫感。這些基地穿過戰爭的硝煙、踏過歷史的瘡痍,凝結著中華民族以往遭受的人類罕見的苦難,慶幸經過櫛風沐雨如今此時的中國已變成巨龍翱翔在世界東方,成為一代泱泱大國。
迎著太陽,秋風送爽,讓我們站在古老的土地上以一種深情,以一種豪邁,以一種莊嚴的儀式,端起金杯,痛飲歡慶的美酒,輕輕柔扶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我們都是追夢人。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后感 篇10
今日上午,我們__學系20__級兩個班級在教師和幾位黨員學長的帶領下,一齊參觀了旅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括東雞冠山,日俄監獄和萬忠墓。
清晨,本應是令人舒暢的時光,可是,當我們看到那堡壘上遍布的密密麻麻的彈孔,還有那一片瑪格麗的曙光,讓我們心境沉重,內心對先烈們肅穆敬仰。
當我們走進日俄監獄的那一瞬間,我們仿佛回到了歷史:從陰暗潮濕的東側牢房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暗房,無不訴說著當年的悲慘生活。當一個個受刑工具出此刻眼前時,當走在壯士們最終走的亡命路,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們無奈卻充滿期望的思緒。
讓我們最無法理解,就是走進絞刑室的時候。聽著講解員的講述,看著那以往罪惡的地方,我們中有的人的眼淚不住的流下來。受刑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去應對這一切。幾十年過去了城墻外是高樓聳立,一片繁華,我想這就是英烈們犧牲的那一瞬間最想看見的景象吧!
萬忠墓,一個讓中國人無法釋懷的地方。4天3夜的屠殺,讓原本安靜祥和的地方變得凄涼悲慘。當同學們走進那里面容都變得沉重起來……該館基本陳列資料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真實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制造的慘無人道的罪惡行徑。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進行了參觀。參觀萬忠墓,帶來的更多的是警示我們年輕的青年一代不要忘記歷史,重蹈覆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雪國恥,振國威,御侮圖強,好兒女,中國夢,圓夢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