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個人工作總結簡短(精選3篇)
托班個人工作總結簡短 篇1
小班看圖講述活動《愛唱歌的大恐龍》
小班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于看圖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在進行活動《愛唱歌的大恐龍》時,我就關注到了孩子們的這一特點,引導孩子們學習看圖片。圖一,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前右下角的幾個小朋友。于是,我就讓孩子們說說這些小朋友怎么了?注意觀察小朋友的表情,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了?他們在做什么動作?你在什么時候會做這樣的動作?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以后,就馬上能明白,原來是恐龍在發(fā)出不好聽的聲音,吵到小朋友了,大家覺得聲音刺耳,所以都捂住了耳朵。
最后一幅圖,孩子們只是說出了有位小姑娘爬在屋頂上,可是她要干什么呢?孩子們都不明白了。我提醒孩子們想想,結合前面發(fā)生的事情去猜猜小姑娘會做什么事情,一下子,朱悅小朋友猜到了,小姑娘說:大恐龍,你的聲音太響了,請你輕點吧!
這個活動孩子們說的特別棒,我也很輕松、快樂的參與著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要讓孩子們學會關注整體,同時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fā)現(xiàn)圖畫背后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只要合適的引導,小班孩子的看圖講述一樣會很出彩的。
從孩子都畫西瓜想藝術活動的示范
繪畫活動要不要示范,是幼教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前些日子在聽隨堂課,藝術活動有趣的圓引發(fā)了對此問題的思考。有趣的圓是讓幼兒對圓進行想象添畫。導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說圓是泡泡,有的說是蓋子,有的說是西瓜,有的說是太陽圓可以變成小豬、小雞、太陽、花孩子們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過程中,老師讓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個想象的示范畫,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西瓜,另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小雞。由于孩子的經(jīng)驗問題,示范小雞時出現(xiàn)了一只小雞兩張嘴的現(xiàn)象。接下來在幼兒的添畫中,發(fā)現(xiàn)了幾乎每個孩子都畫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畫了小雞,而且翻版了兩張嘴的小雞呢。
我想,假如今天的活動不讓孩子來示范畫西瓜,那么會不會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出現(xiàn)西瓜呢?假如老師能利用兩張嘴的小雞示范畫,引導孩子明白正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及側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許就不會再出現(xiàn)兩張嘴的小雞了。孩子們個個畫西瓜,說明了示范確實存在著框住孩子思維的現(xiàn)象,孩子們照畫兩張嘴的小雞,說明了示范是孩子積累作畫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徑。那美術活動到底要不要示范呢?
從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方面來說,盡量不要示范作畫,通過欣賞等其他途徑來讓幼兒感受,以期待不出現(xiàn)統(tǒng)一模式的幼兒作品。從積累繪畫技能方面來說,一定的示范畫是要的,美術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的,這是孩子創(chuàng)新作畫的基礎,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創(chuàng)新。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個人認為,簡單的就不要示范。示范是要讓孩子學新的技能,要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示范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創(chuàng)新。
不知大家怎么認為呢?
托班個人工作總結簡短 篇2
隨著寶寶們從哭哭鬧鬧不肯上幼兒園到如今高高興興地獨自走進教室并甜甜地叫一聲:“老師早!”隨著寶寶們的夏裝已換成了冬裝,隨著寶寶們的歡唱聲“新年好!”
本學期也已經(jīng)接近了尾聲,回顧這學期的工作,自己有許多的感悟:
一、用愛心與真心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我們班級有25名寶寶,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雖然我們開學前向家長做了一些關于寶寶在家的生活習慣等的調(diào)查工作,且開展了親子活動,但是收效不是很大,幾個小年齡的孩子哭鬧得比較兇。這些2歲多的孩子,讓我們兩位老師每天都是在手忙腳亂,甚至可以說是在狼狽中度過的。這邊剛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邊已經(jīng)尿褲子了;喂飯的勺子剛拿到手中,后面已經(jīng)在你背后吐了起來;剛拉開一對打架的,那頭有多了兩排牙齒印……但是不管孩子們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我們都很理解,試想一下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處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吃、住、行等對他們來說都出現(xiàn)了困難。例如:飲食不合口味;大小便便器的家園不一致;睡覺的小床發(fā)生了變化;活動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所有這些物理環(huán)境的變化讓孩子們深感離開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緒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環(huán)境的變化使嬰幼兒與親人的依戀出現(xiàn)了距離,依戀對象的改變,造成嬰幼兒不適應。
所有這些變化,都會使幼兒出現(xiàn)哭鬧、厭食、悲傷等焦慮情緒,那么在這個時候,我們保教人員的作用尤為重要,我們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愛,為此我們采用了很多策略來減少孩子的入園焦慮:情感轉移:我們直呼幼兒的乳名,這讓幼兒倍感親切,從而消除陌生感,加深彼此的情感;理解、尊重幼兒在家的一些習慣,象抱著娃娃睡覺、拍著樓著睡等,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營造一種溫馨的環(huán)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象媽媽。另外,我們會時不時地親近幼兒,抱抱他們、親親他們、摸摸他們等,讓孩子有一種親切感。
針對2歲左右孩子注意力不穩(wěn)定、情緒變化快的年齡特點,我們就采取游戲轉移的方法緩解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帶孩子觀看有趣的動畫片;與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游戲,觀看哥哥、姐姐的表演;去戶外玩孩子喜愛的大型組合玩具;讓孩子玩一些有趣的電動或聲響玩具等,使孩子的注意有戀家遷移到幼兒園豐富的活動之中。當孩子不再哭著不愿進餐而能自己獨立用餐時;當孩子能自己快樂地午睡時;當孩子能愉快地和送自己入園的親人說“再見”時;當孩子高興地自己如廁時;當孩子快活地與同伴交往游戲時,我們就用“糖果”、“小玩藝”、“小花”、“紅五星”等給予獎勵和肯定,強化嬰幼兒的積極情緒,促使其向穩(wěn)定行為發(fā)展。
我們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孩子們笑了。我們每天在一起生活、游戲,其樂融融……
托班個人工作總結簡短 篇3
按照學校工作計劃,五月四日,七、八年級學生舉行了“紅五月”合唱比賽。這次活動非常成功,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好評。親歷這次活動,我有兩點思考:
一、要關注教師業(yè)余文化生活。
這次活動是在七、八年級中開展的,九年級的師生沒有參加。組委會臨時通知我和另外幾位九年級政治、歷史老師擔任評委。據(jù)說是出于兩方賣弄的考慮:一是因為這兩科是考察學科,成績不計入中考分數(shù),二是因為可以讓七、八年級老師回避,使評分更加公正。這下讓喊黃腔的我犯愁了,一個五音不準的人怎能評判他人?如果因此不擔任評委,說不定會落個不顧全大局的嫌疑之名。反復斟酌,欣然領命。專業(yè)的不懂,就細心觀察,從學生的表情、投入、著裝、表演形式、進出場等方面進行評判。在尷尬、緊張的煎熬和優(yōu)雅、悅耳的享受中,圓滿地完成了裁判任務。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評分名次與各班得分名次差不多完全吻合,繃緊的弦總算放松了。
這次活動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教師的素質(zhì)不夠全面,特被是教師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應該引起學校的關注。像我這樣年齡層次,出生于偏僻農(nóng)村的老師,如果不是中師畢業(yè)的,體音美的知識、技能都是很欠缺的。在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農(nóng)村的教師是非常緊缺的,能夠配齊幾門主要文化學科的老師,就很不錯了,況且即使對體音美懂一點的老師也不愿花時間正規(guī)地給學生傳授那些不考試的東西。在高師學習階段,這些學科基本都是選修學科,必修的水分本來就很大,選修的效果就更不用說了。工作期間,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往往過于關注教師思想素質(zhì)、學科業(yè)務素質(zhì),師德培訓、通識培訓、課標教材培訓、遠程非學歷培訓等培訓,一波接一波,各種檢查,一浪又一浪,教師忙的不可開交。開明一點的領導,或許能夠容忍教師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但更多的領導對教師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是不滿的,總認為是不務正業(yè)。如此下去,教師的生活越來越單調(diào),交際的圈子越來越狹窄,也就越來越難以找到職業(yè)幸福感了。
然而,學校要經(jīng)常舉行各種各樣的學生文化活動,運動會、文藝演出、演講、書畫展覽等,很多老師被一紙通知提拔為評委,結果出現(xiàn)了不少糊涂官打糊涂百姓的裁決和只會看熱鬧不懂門道的評點。學生的辛苦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還不說,可怕的是給學生指了一條錯誤的方向,引導學生沿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其實,教師多才多藝,在學生面前偶爾露上一手,會達到神奇的效果,學生會因此喜歡這個老師,成為老師的粉絲,親其師,就會自覺信其道。再者,關注老師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就是關注教師的成長。有人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片面強調(diào)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無異于在教師中掀起一場新的應試教育。素質(zhì)教育客觀要求學校關注教師的業(yè)余文化生活,讓教師植根在藝術中,拼搏在工作中,享受在學習中。
二、要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本次活動,因為各班班主任的高度重視,以及家長的大力支持,各班學生在舞臺上都有精彩的展示。新穎的場景,專業(yè)的音響,多樣化的形式,靚麗的服裝,得體的指揮,昂揚的精神,和諧的演唱,全體師生無不為之嘖嘖贊嘆。
金無足赤,瑕不掩瑜。本次活動,我個人認為有兩處缺憾:一是缺少專業(yè)的點評。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評委的素質(zhì)參差不齊,個性化的評價遠遠超過了專業(yè)化的評價。學生認為凡是得分高、名次靠前的,肯定就是最好的,究竟好在哪里,稀里糊涂。得分低的,究竟問題出在哪兒,也茫然不知。得分高的,洋洋得意,不懂得藝術無止境,得分低的,垂頭喪氣,感受不到辛苦的回報。這是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的。專業(yè)的點撥,既培訓了學生,也培訓了老師,對于師生都是一次較大的發(fā)展。二是活動總結亮點分析不夠。我們聽到的是開展這項活動的意義,對本次活動概述性的評價,以及今后的設想、要求,至于活動背后不為人知曉的精彩故事、感人事跡、可喜現(xiàn)象等,幾乎沒有。沒有的原因是平時深入不夠,了解太少。其實,過程更精彩!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在平時做出了哪些努力,成績不夠理想的,在哪些個別方面表現(xiàn)突出,應該充分肯定。任何一次活動,不能讓師生的全部注意力都盯在結果上。勝者固然可喜,敗者也應感到欣慰,實現(xiàn)雙贏是開展活動的最好落腳點。
學校是我家,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為了師生的發(fā)展,最后,我還想提兩點建議:一是加強活動宣傳。學校成立專門的宣傳組,在活動前后進行一些采訪、報道,讓師生從多層面感受到活動的精彩。二是探討評分的合理性。評委人選,一要確保內(nèi)行,二可邀請家長或?qū)W生。要認真召開評委會議,制定既有導向性,又有科學性的評分細則,可以酌情考慮把班級宣傳情況納入總得分。還可嘗試一人只憑一個專項,最后合成總分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