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骨干教師工作總結(精選4篇)
初中骨干教師工作總結 篇1
暑假有幸參加了在江西教育學院舉辦的全省初中骨干教師培訓學習,培訓學習主要分三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主要是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由學院教育系和省教研室的老師主講。
第二部分主要是化學在生產以及生活中的前沿知識,由學院理學分院的老師主講。
第三部分是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的學習。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收獲很多: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啟發。
第一、原先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到位,總覺得改不改沒什么大不了的,有這個必要嗎?通過培訓學習后認識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學生如何獲得知識轉變為如何獲得技能,就如古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這個觀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個觀念的引導,在今后課程改革中盡管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挫折,但我會去探索、解決,而不是躲避,因為希望就在前面!
第二、在一些老師、領導當中有一個誤區:課程改革之后,舊的教學方法不適應新教材了,于是一上公開課、示范課就搬到多媒體教室,否則就怕被評價為“老一套”。那么,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是否就真的不適應新教材了?我原先也有這樣的困惑。經過培訓學習其間的學習、交流,我覺得方法只是方法,方法不是目的。教師上好一堂課,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借鑒,但是不可以照搬、照抄。
第三、新課程標準出臺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體系打亂了,熟悉的內容不見了,造成許多的不適應,教師因此對課程改革產生了抵觸情緒,這種抵觸情緒我也有過,所幸沒有持續很久。在這次培訓學習中我聽到一句話,深受啟發。這句話是江西教育學院一位老師問的:“你們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對啊,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載體,但不是唯一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為一名老師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師,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我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作為一名教師,應當經常問問自己。
最后我要說的是,在培訓學習過程當中,我所遇到的每一個老師都流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我認為,保持這種心態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
初中骨干教師工作總結 篇2
從教25年來,幾十年如一日,一直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歷史教學工作,同時還擔任學校文綜組長和九年級歷史備課組長工作,一直滿工滿量,毫無怨言,盡到了一個教師的責任與義務。現將自己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政治思想上
始終以“遵紀守法,為人師表”為準則,以“忠誠于黨,與時俱進”為指南。我深深地認識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大力擁護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熱愛學生,把培養現代化建設的新型人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教育事業看作自己畢生的追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大膽嘗試新教法,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
二、教學教研上
從不以一位老教師自居。每接受一個班的新課,總是認真備課,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大膽創新,力求優質高效,從不走老路,上舊課。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絕大多數新課我都親自制作課件,所教學生都喜歡上我的多媒體課。
除教學工作外,教研工作同樣認真對待,平時積極組織并參加組內集體評課、備課,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每逢學校、上級的教研和視導課,我總是率先上,虛心聽取領導、老師的意見。對其他老師的教研課,做到了認真聽課,積極評課。在每期的師徒幫帶活動中,毫無保留,積極輔導青年教師,加快了我校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為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工作業績上
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后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和中考先進個人,自己執教的公開課多次獲校、市級獎勵。連續三年在市中考歷史備課會上作專題講座,并協助教研室張主任搞好石首歷史博客建設,得到了張主任的肯定。
20xx年的歷史“國培”學習,被評為x市最佳學員,受得了x教科院陳院長的點名表揚,自己的“國培”論文《巧用方法學歷史》被評為省級優秀論文并在《石首教育科研》上發表,除此之外,還有多篇論文、案例在市縣級獲獎,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前茅。現在由我組織主導的文綜教研課題《優化教學設計,打造高效課堂》已向市教研室申請立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盡管在教育教學這片天地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我將秉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時刻勉勵自己前行。
初中骨干教師工作總結 篇3
本年度,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人師表,樂于助人,團結同事,嚴于律己,安教樂教,服從學校工作安排,對工作精益求精。
教學方面,本人不斷注重業務知識提高和知識更新,苦練教學基本功;鉆研新課標,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雙基和能力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做到因材施教。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能熟練的自制電教軟件,運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一年來,我積極服從學校工作安排,分管學校團委工作、宣傳工作、電教工作、電子政務工作、留守兒童之家工作、信息上報等工作,并圓滿完成工作任務,除此之外,還擔任了九年級、七年級歷史和體育教學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工作中,我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轉變角色,把微笑帶進課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耐心的教好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課,開好每一次班會。天道酬勤,經過努力,我所任教的七年級歷史、九年級歷史在片聯考中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績。我所帶的班級整體風貌有了很大的轉變,班風正了,學風濃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學生成績也取得了明顯進步,在片期末統考中取得了語文第4名、英語第13名、政治第5名、歷史第2名的驕人戰績,受到了領導、同事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時刻以一名黨員和教師的雙重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學校領導、同事及學生們的好評。在期末民主測評中,所帶班級被評為“優秀班集體”,所任教的歷史學科被評為“最優秀學科”。今后,我將繼續努力,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爭取在20__年的基礎上續寫新的輝煌!
初中骨干教師工作總結 篇4
我有幸參加廣東省骨干教師進修班的學習,回到久違的母校華南師大歷史系,聆聽眾多教育領域導師的指導和教誨、接觸到很多新的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時間雖然很短,但知識量和信息量很大,對我們參加培訓的教師的原有思想和觀念觸動很大,收獲很大,骨干教師培養總結。
一、對教育理論的認識
在參加培訓之前,我和大多數老師根據以往經驗認為,基礎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論,注重的是經驗。高校的理論研究對我們基礎教育的幫助不大。培訓更多的是讓我們了解目前教育界流行什么理論,知道而已。讓基礎教育來實行新的理論,幾乎是不可能。不是嗎?八十年代中期,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呈愈演愈烈之勢,基礎教育近乎走上斜路之時,素質教育理論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素質教育最多只是應試教育的一個“花邊”,點綴而已。要在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又何其難也!在高考的緊箍咒下,基礎教育界的教師已經是疲于奔命,只要以高考為中心的考試體制仍然存在,教師的工作陷入應試、總結經驗、再投入應試的考試漩渦之中。伴隨著教師工作主體性的喪失,也就難以產生對教育理論的熱切企盼,甚至相反地會產生對教育理論的頑固排斥。然而,培訓開始后,一個個前沿教育理論撲面而來,讓人耳目一新。全新的教育理論和理念,嚴密的論證,與基礎教育實際例子的緊密結合,諄諄教誨。讓我們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最讓我們感動的是為我們上課的導師,他們理解和包容我們對理論的陌生甚至是無知和排斥,理解我們在面對應試教育與前沿教育理論的困惑,他們可以說是“蹲下來”為我們上課,每一個理論,都以翔實的基礎教育的案例說明,唯恐我們接受困難。我們稀里糊涂的,導師為我們條分縷析;我們渾然不知的,導師提醒啟發了;我們頗感難懂的,導師深入淺出詮釋了,我們受誤導而誤解的,導師指點糾正了,我們困惑于理論和說教,導師用典型案例分析了;我們不知道如何操作的,導師實實在在示例了,并且送上凝聚他們心血的專著。導師對于基礎教育改革,胸有成竹,從理論到實踐,比我們付出了更多的熱情和努力,并且對我們寄予殷切期望,我們真切感受到。
中國教育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革,觀念的轉變和理論的支持是這場變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之前,我們總是憑經驗以各種借口為自己的舊觀念和理論水平的低下開脫。通過本次培訓,我們的導師運用新理論,新教育思想,結合基礎教育的實際,為現今教育存在問題把脈,可以說是推陳出新,見地不凡。作為歷史骨干教師,未來的名師,理論的重要性不亞于經驗和實踐,可以說,實踐出真知,理論出名師。為什么?首先,理論與實踐密不可分,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理論需要實踐的應證。有什么樣的理論就有什么樣的實踐,理論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自身又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對理論的認知及應用的層次往往決定了實踐的層次與水平。骨干教師一般具有相當的實踐經驗,論教學水平似乎難分伯仲,但若以“實踐的理論”尺子作衡量,對各種實踐恐怕就可以分出高低甚至優劣了,總之,實踐出真知,理論出名師;名師駕馭理論,貴在踐行的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來轉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而見長,則名師成矣。
二、學會反思、善于反思
反思是教育者的一種生活習慣。教育現象學在強調實踐的同時,也強調對行為反思的重要性。教育現象學認為反思是一種思想與行動的對話,只有通過反思才能發現生活體驗中所隱含的意義,通過反思,我們看問題就會有新的視角和新的理解;通過反思,我們就能彌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鴻溝;通過反思,會減少我們行為中的盲目和沖動,增強我們行為中的目的性和正確性;通過反思,會使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態度等發生改變,從而使我們獲取教育最本質的意義。
今年6月初,湖北省省級重點中學仙桃中學學生在高考結束后,為發泄某種情緒,大批學生瘋狂撕毀課本,試卷等學習資料,紙片從一座座現代化教學大樓扔下來,像雪片漫天飛舞,教學大樓下地面一層厚厚的紙,像在六月天剛下一場大雪,場面令人心寒。這些畫面經各媒體和網站傳播,引起震動。
這是一種什么情緒,是表達從此脫離苦海的喜悅,還是久經折磨的憤怒?是對知識的褻瀆,還是對教育制度的控訴?
回想每年高考時,那些從考場上下來的孩子們的表情,可謂是五花八門:或喜或悲,或歌或哭,或瘋或顛……
一個不尊重知識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是什么讓我們的學生對知識對書本如此憎恨,如此蔑視?據說這種現象不是在一個地方存在,而是有許多地方存在,不光是中學,據說大學里也有!我們必須反思-----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是因為 “教育已經淪為一批人奴役我們的子孫后代,為利益而巧取豪奪的工具了嗎?時光倒退30年甚至更遠,那時孩子會出現這種現象嗎?
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和基本價值取向,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以知識為本”和“以技術為本”的應試教育,不能培養出和諧發展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是時候,我們應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