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范文
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范文(三)
1.培養方向
根據網絡工程實踐對高級網絡人才的需求,碩士階段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
網絡設計與系統集成、網絡計算與應用系統開發、網絡管理與系統安全。
2.學習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制為二年,其中,學校課程學習一年,企業實踐一年。
3.培養方式
采用學校課程學習和企業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和雙導師負責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其中,學校課程學習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企業工程實踐以校外導師指導為主,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相關技術報告和學位授予必需提供的相關成果申報材料的撰寫,并協助學生參與申報專利、軟件著作權、科研成果等關鍵過程。
學校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其中不少于3門課程由具有5年以上工程經歷的校內專職教師擔任主講教師,2—3門課程由企業兼職教授擔任主講教師,1—2門課程采用英文教材或聘請國外教授講課。
企業工程實踐要求學生在企業進行,學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加并完成一個網絡工程項目或子項目的全過程,包括參與網絡工程項目的項目管理、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和部署應用等關鍵環節的實踐,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實踐成果基礎上,撰寫學位論文,參加學位答辯。學位論文可以是學術性、工程實踐性研究論文,也可以是網絡工程項目的技術設計方案或技術報告等。可以以專利申請(需提交發明專利的官方公布證明或相關書面信息)、軟件著作權登記、科研成果登記或科技進步獎勵等證書形式替代碩士學位必須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含正式錄用)一篇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
4.課程設置和學分要求
校內課程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題講座和專業認證五個層次,校內課程總學分不少于28個學分。安排在一個學年兩個學期內完成,見表9。
公共必修課:以自然辯證法和工程數學為核心,使學生掌握對客觀世界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外教英語突破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實際運用外語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的技巧與能力。
專業必修課:側重網絡工程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網絡計算、網絡性能分析與設計、數據庫結構與設計、網絡安全、無線網絡與移動計算等。
專業選修課:將網絡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包括分布式系統、電子商務、數據倉庫、云計算與物聯網、系統集成、認知無線電技術及4G等。
專題講座:內容涉及國際網絡工程及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和成就、職業道德和知識產權、成才與擇業、企業文化與團隊精神、交流與談判技巧、社會文化與組織行為等。
專業認證:通過學院與知名IT企業間的合作,安排學生進行專業認證,可供參加的認證見表10。
學生在企業實際的工程環境中,學習如何應用所學知識技能,體驗工程實踐對知識體系和自主學習潛質的要求,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專業素養,并完成畢業論文。
5.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應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并應滿足以下要求:
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實際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或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實際或潛在的應用價值,擬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
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會應公開進行,鼓勵在產學研聯合基地或企業進行。
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包括:
(1) 學位論文 + 公開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或專利受理一項,或專利授權證書(發明專利提供受理或公布證明材料)、科研成果登記證書、科技成果獎勵證書一項;
(2) 項目技術報告 + 公開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或專利受理一項,或專利授權證書(發明專利提供受理或公布證明材料)、科研成果登記證書、科技成果獎勵證書一項;
(3) 系統研發報告。
學位論文和項目技術報告(或系統研發報告)應體現學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
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有一人以上來自產學研聯合基地或相關企業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專家。答辯委員會由3至5位專家組成。
6.畢業與學位授予
修滿規定學分,取得1-2項認證,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準予畢業,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工程碩士專業學位。
7.實踐教學體系
碩士階段的專業實踐教學不少于一年。主要有:
課程實驗:各專業課程內開設的實驗環節。
專業認證:參加認證培訓和考試,獲取相應的IT認證證書。
專業實踐: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工程項目或子項目的全過程,具體的實踐內容可為系統分析、設計、實現、研究等,實踐結束后遞交一份完整的實踐報告。實踐報告應包含實踐時間、實踐目的、實踐內容、實踐成果及收獲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