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張亮傳記讀后感:謀圣張良
高一張亮傳記讀后感:謀圣張良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是一篇關于張良的傳記。司馬遷筆下的張良在那個動蕩不安、政治斗爭復雜以及軍事斗爭尖銳的年代,展現(xiàn)了自己的足智多謀以及超群才干。
張良,字子房,又稱張子房。漢初三杰之一,偉大的謀略家、政治家。“狀貌如婦人好女”的他隱忍謹慎、高瞻遠矚、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又有著極深的城府。青年的張良血氣方剛,因國恨家仇,不惜一切代價去刺殺秦王,未遂后流亡于外。
我曾以為所有人都會年少輕狂,可在張良身上,我卻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隱忍。《留侯世家》中有這么一個橋段:張良遇到圮上老人,這位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張良沒有扭頭就走,而是恭恭敬敬地完成老人交給他的“任務”,這是何等隱忍!在《鴻門宴》中,張良建議劉邦以低姿態(tài)與會,不要因一時之辱,與項羽發(fā)生語言碰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張良隱忍的性格品質。當劉邦聽說韓信攻下齊國想自立為王而怒發(fā)沖冠時,張良讓劉邦隱忍:“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這也許這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吧,張良的謹慎隱忍,不僅多次幫助劉邦化險為夷,而且還使自己名留千古,為后人所敬仰。
后來,張良追隨了沛公,處處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瞻遠矚和超群才干。如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助等。劉邦奪得江山之后,張良又建議封賞與之有宿怨的雍齒,這一舉措不但穩(wěn)定了人心,還加強了內部團結,為初漢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作為一位軍師,張良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不用拋頭顱灑熱血便可以引領當時的風向,這就是大智慧,這就是王者風范!
在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毫發(fā)無損的就只有張良了,這是為何呢?沒錯,就是因為張良淡泊名利,善于分析時勢,懂得在急流中勇敢脫身。漢六年,當所有人都想邀功得到榮華富貴時,張良卻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郢,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那是多少大臣夢寐以求的獎賞啊,在百廢待興的漢朝初年,張良的淡泊名利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贏得了民心。同時,張良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個道理,如果當時張良為財富動心,也許就連留候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晚年的張良明哲保身、城府極深。面對呂后想保太子之位等涉及利害要緊的事情時,張良一直避免直面鋒芒,且為了逃過這些劫數(shù),張良“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爾”,對外稱病而“到不引食谷,杜門不出歲余”。
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我們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張良。因此,稱張良為一代“謀圣”也實不為過!
上述高一張亮傳記讀后感,是一篇很好的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