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父愛的缺失
說到父愛,我們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往往是“父愛如山”,可還有不少人會想到這樣一個詞——“父愛缺席”,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父愛的缺失!
(一)
如今,父愛缺失已經成為家庭里的一個普遍現象。父親在外忙碌工作,掙錢養家,教養孩子的責任大多落在了母親的肩上,父親與孩子相處時間甚少,有的甚至一個月、半年才與孩子見一次面。
有限的相處,很難有高效的陪伴。孩子與父親關系的疏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以至于,很多孩子長大后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都和父愛的缺失有關。
一、父愛缺失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混亂
父親的角色是男孩一生中出現的第一個同性榜樣。在和父親的相處中,男孩感受到了男性所特有的剛毅、果斷、寬大的性格品質。但現今社會中出現的許多男孩女性化的現象,跟父親的缺失有很大關系。
對于女孩來說,父親也是她人生中出現的第一個男性角色,在與父親的相處過程中,學會了與男性的相處,并通過父親來更加認同自己作為女性的角色。
二、父愛缺失造成孩子性格的怯懦
父愛缺失,男孩感受不到來自男性的力量,也傳承不了父親身上的男性特質,在將來的社會交往,甚至戀愛交往中,男性往往會形成比較怯懦自卑的人格。
女孩在與母親的相處中學會了柔和,但是在性格中卻缺乏了能夠中和柔美的堅強力量。這也是由于女孩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作為女性的自我肯定與認可。
三、父愛缺失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
父親的角色一般是在外打拼掙錢,相對于母親,父親的社會化程度也更高一些,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親會把人社會性的一面傳遞給孩子。
母親提供給孩子的大多是情感需求,而父親提供給孩子的大多是看待世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實踐方式,父愛缺失,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會滯后,人際交往和立世處世能力等都會受到限制。
小結:對孩子而言,父母和母親一樣重要,缺失了任何一方,孩子的成長教育都會受到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父親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精力開始向家庭和孩子教育方面傾斜
(二)
在大部分的傳統觀念里
媽媽負責相夫教子
爸爸負責賺錢養家
那是否意味著『父親』
可以少/不參與親子教育
“愛與被愛都是上天賜予人類與生俱來的需要,而這種正當的需要將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被剝奪了愛的能力——他對愛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這樣的傷害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一、“父愛缺失癥”影響孩子的一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中國孩子的脆弱、抗挫折能力低等問題都跟父教的缺失有重大關系,中國父親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長期缺乏父愛,寶寶就可能患上“父愛缺乏癥”。美、英、德等國的一些研究發現,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愈小,罹患綜合癥的危險愈大。
父親缺席對男孩的影響更明顯,會使得男孩子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弱化,變得不自信,其癥狀為經常情緒煩躁、做事缺乏耐心、食欲減退、好沖動、膽小、依賴、容易沮喪;而對女孩則更多的是影響未來對配偶的選擇。
嬰幼兒期比別的寶寶更容易哭鬧,并且不喜歡交際;上幼兒園和上學后經常游離在集體之外,顯得過于內向,缺乏自信等。
二、媽媽學會成全爸爸的美意
其實,說起為什么父親在育兒過程中普遍缺位,與媽媽們的小心謹慎、大包大攬有關系,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那么嬌嬌嫩嫩的,媽媽們總怕魯莽的爸爸會無意中傷到了孩子,自己想要做到最好,無形中就把做的“沒那么好”的爸爸們給排斥在外了。
其實即便是小嬰兒,也不像媽媽們想象的那么脆弱。要知道,孩子們雖然享受媽媽的悉心照料,可也非常享受跟爸爸一起冒險的刺激。所以,做媽媽的適時放手,讓爸爸一起參與育兒的過程。
三、父親參與育兒,要大家一起努力
爸爸多多參與寶寶的成長,不僅要爸爸自己努力,還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的支持。有的媽媽雖然不常抱怨爸爸不帶孩子,但在爸爸想要參與的時候卻又挑剔多多;
很多老人雖然口頭認可爸爸帶孩子的好處,但在行為上卻還是鼓勵“男人要以事業為重”。所以,爸爸帶孩子,真的需要全社會一起關注和推動。
四、出差爸爸如何父愛不缺席
可以利用假期多帶寶寶玩耍。寶寶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多拍一些他和爸爸玩耍的照片,爸爸不在的時候給他看。
平時爸爸可以找機會多拍一些工作照、生活照,寄回來給寶寶看看。爸爸還可以將自己的話寫下來,讓媽媽念給寶寶聽,表達對寶寶的關愛。
打電話的時候,不管寶寶會不會說話,都跟他說上幾句,讓他感覺到爸爸雖然不在身邊,但是他有一個真實的非常愛他的爸爸。
對于爸爸的工作、生活情況,可以讓媽媽經常跟寶寶說說,讓他了解爸爸在干些什么,即便他不懂。這樣會給他一種感覺,爸爸在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會在內心深處把爸爸當個英雄一樣崇拜,雖然他見不到爸爸。
(三)
說到父愛,我們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往往是“父愛如山”,可還有不少人會想到這樣一個詞——“父愛缺席”
有這樣一個概念,曾一度刷爆朋友圈——喪偶式育兒。
在喪偶式育兒中,矛頭指向的一方,通常為孩子的父親:孩子爸早出晚歸、時常出差,別說照顧孩子,就連待在一起的時間都少得可憐,所以,生兒育女的責任全都壓在了孩子媽的身上。
有一句話,似乎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現象——一個超人似的媽媽背后,似乎總是站著一個缺位、隱形的爸爸。
其實,“父愛缺失”不僅出現在我們身邊,作為忙碌、奔波代名詞的娛樂圈更是常見。比如為幾代人帶來歡笑與感動的功夫演員成龍,他塑造的熒幕形象,基本都是沒有兒女情長的硬漢,現實生活中的成龍同樣也是一名工作狂,事業相當成功。
然而成龍大哥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分給自己家庭的時間少之又少,尤其是自己的兒子房祖名。房祖名曾透露,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一頓家常便飯,在普通人看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對他來說卻十分困難。
兒時的房祖名曾寫日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能來接我放學。看到日記的成龍心存愧疚,決定去接兒子放學,但是半天等不到兒子出來,原來兒子已經讀中學,而他一直等在小學門口……
這個讓人忍俊不禁的笑話,卻包含了太多辛酸和苦澀——父親在自己成長中的關愛和陪伴,已成為房祖名心里無法實現的奢望。
患了“父愛缺失癥”的孩子后來都怎么樣了?
所謂“缺乏父愛綜合癥”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爸爸沒有參與孩子教育而導致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良狀況。
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受著童年的影響。
成名后的房祖名,縱有明星和“龍太子”的光環,也找不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想必大家都忘不了那條“20xx年8月,成龍之子房祖名在北京吸毒被捕,關押拘留3個多月”的新聞。
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對單親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兒童問題與父親教育的缺失有關。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生活沒有目標,充滿焦慮和孤獨。
可見生活中,媽媽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固然重要,但不管媽媽給予孩子多少母愛,都不能替代來自爸爸的那份父愛。
在奧巴馬看來,做父親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做總統。
奧巴馬曾經在一份聲明里說:“身為兩個女兒的父親,我知道,作為一名父親是任何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爸爸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橋梁。
女孩在學齡期需要解脫與母親的情感紐帶,從父親身上獲得愛與接納,獲得與異性相處和溝通的技巧;而男孩也需要逐漸從爸爸身上獲得生命的價值感與使命感。孩子大多就是通過爸爸這扇窗子來了解這個他將要進入的社會。
二、爸爸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重要影響。
爸爸通過與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動、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促進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發展與多方面興趣愛好。通常認為,爸爸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孩子在家里和爸爸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智力也就越發達。
三、爸爸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
對子女教育完全由媽媽來“把持”,會使男孩“女性化”,使女孩的性格也會更加柔弱,而常與爸爸接觸的孩子,顯示出勇敢、頑強、意志堅定等特征,更富有生命激情。孩子安全感的形成,以及一些重要的性格特質如自信、堅毅、果斷,一般來說,都通過父親得來。
四、爸爸對孩子正確的性別角色發展不可或缺。
對于男孩子來說,父親的角色示范可以讓他們找到角色認同;對于女孩子來說,她們對異性的認識,則是從父親開始的,如果成長過程中跟父親沒有良好的互動,那么長大后跟異性的關系就可能出現偏差。
如何掌握擔當父親角色的技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呢?
許多父親認為,自己工作賺錢養家就是“養兒”,這是十分片面的想法。其實我們在談論孩子的成長時,有三種基礎需求十分重要——生理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教育的需求。建立在這三點之上,才可以更好的做好父親的職責!
首先,多多陪伴,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提供的最珍貴禮物。孩子的心理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衡量指標,而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就是增強陪伴。
父親對孩子身心需求和變化保持敏感和關注,在孩子面前能夠合理穩定自己的情緒,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參與有意義的家庭活動,這些都是高質量陪伴的表現。
一些家庭中,爸爸最常給孩子說的話就是:“找你媽去。”,以致孩子長大后最常對爸爸說的話是:“我媽呢?”
然而爸爸不應該只是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的那個人,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陪孩子,給予他們充足的安全感,讓孩子在你的陪伴和帶領下,探索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
其次,給孩子支持與力量,做他堅強的后盾。
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我坐在他結實的肩頭,看到了我想要的世界,而爸爸卻望向了我,我就是他的世界。
實際上,喪偶式育兒也許并不全是因為“父親不負責任”。我相信,沒有哪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愛是深沉而寡言的,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更加不知如何表達。
然而父愛如山,深沉而厚重,父親是充滿力量的角色。在小小的娃心中,爸爸們都是無所不能、頂天立地的超人,即使年歲增長,父親在孩子年少時心目中的大英雄形象,也不會輕易抹去。
就像繪本《小毛驢約德爾的理想世界·爸爸是超人》中小毛驢自豪無比地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就是我爸爸。”所以,就算說不出肉麻的話,給孩子一句鼓勵或一個肯定眼神,這將是孩子遇到挫折時堅定不移、迎難而上的動力和底氣。
最后,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標桿。
《愛的藝術》這樣形容父愛:“ 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傳承”了父母的日常表現。就家庭教育的效果而言,身教大于言傳。
對于孩子尤其是兒子而言,父親是其一生發展中最為直接的參照榜樣,父親對家庭的責任擔當,對妻子的關心愛護,對老人的尊敬愛戴,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實現代際傳遞。因此父親要以身作則,避免“父之過”而出現的“養不教”。
我的爸爸是超人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父母無條件愛的滋養,他從中得到愛,體驗愛,進而學會愛,最終擁有愛。
《小毛驢約德爾的理想世界·爸爸是超人》就以小毛驢約德爾的口吻,講述了這樣一個有關父親,有關愛的溫情故事:
小毛驢約德爾通過跟上帝交換條件,得到了一個“超人”爸爸,他擁有神奇的力量,他打敗無數壞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人人羨慕和崇拜的偶像。
可是,漸漸地小毛驢變得越來越不開心,爸爸每天都忙著幫助別人,再也不能跟自己一起玩了。回憶起跟爸爸有過的快樂時光,他傷心不已,所以他跟上帝許愿,把他爸爸變回那個普普通通的爸爸,只要爸爸能陪在自己身邊,他什么都愿意做……
故事的最后是爸爸牽著約德爾手的畫面,約德爾的那高興的“哦,親愛的爸爸,你又回到我身邊了嗎?給小讀者們留下了一個溫馨又耐人尋味的結局。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父愛在孩子的童年中“不缺席”,何不就從這套《小毛驢約德爾的理想世界》繪本的親子閱讀開始?
繪本中擬人化的故事主角,性格和語言貼合了兒童的特點;以及類似于油畫的細膩畫風,都為孩子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溫暖世界。
以自述的方式講故事,更加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最直觀的感受,讓他在親子閱讀中感受到。
同時,這還是一套可以與家長共同分享的書,書本構建出的細膩真實的情感世界,不僅可以引起孩子們的共鳴,更給家長以啟迪。
比如這本《小毛驢約德爾的理想世界·爸爸是超人》就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反思與感悟:當父親肩負的責任和孩子對父愛的期待與渴望產生沖突時,或許陪伴才是最好的答案。
就像《爸爸去哪兒》主題曲所唱的那樣:“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沐浴內斂而深沉的父愛,相信每個“小怪物”都將快樂且無畏地茁壯成長,也愿所有的爸爸都能成為那棵,陪伴孩子一生看日出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