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歲感言》讀后感(精選7篇)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1
最近各個QQ群里都在轉(zhuǎn)發(fā)楊絳的《一百歲感言》,似乎很超脫了,很明白了,很放下了。很多人叫好。我讀了一遍,感想是:可憐,可嘆,可悲。
可憐在于,她活了一百歲,還以為死就是一切的結(jié)束,以為就可以“回家”了。完全不知一個人的神識是無始無終的,死后還有漫長的路程等著她。
可嘆,作為有名的知識分子,一肚子學問,卻認為世間的事情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只覺得很不公平,而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一切都有因有果,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
可悲,還在用精神的、物質(zhì)的那一套理論來思考人生。可能是善緣不足,沒有機緣使她聽進佛法。一百歲了,還不趕緊念佛!真替她著急啊!
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一大特點,就是不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以為人生就是這么一段,完了就完了。所以種種結(jié)論,都是片面的分析,得出的`片面的結(jié)論。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2
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一張簡樸的木桌,擺一卷微微泛黃的的書籍,伴一杯素盞在側(cè),上方回旋著的裊裊白霧,沉淀出歲月的厚重感。
我,已許久沒有此番閑情雅致,在燦美的陽光下,捧一本書籍潸然淚下。我吮吸著這淡淡的書香,從那微暈的墨色中,隱約揚起一場我與書的邂逅,我與楊絳先生的邂逅,我與《一百歲感言》的邂逅。那便是一場場逾越靈魂深處的精彩。
她,是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人們眼中“最美的百歲老人”;她,是我眼中不慍不怒、不卑不亢的傳奇女子。丈夫早逝,她又經(jīng)歷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痛,但即使一個踽踽獨行在冗長的時光中,她也只獨自整理塵封的舊憶,于光陰的荒蕪中淡然,于她的世紀優(yōu)雅一生。
20__年,她一百歲,已獨自在光陰中行走了許久,然后,她停了下來,嘴角掛著慈祥淡然的微笑,用微微顫抖的手執(zhí)起筆,寫下《一百歲感言》。她一百歲了,似乎已走到人生的盡頭,這一生,她將自己的唯一一場大戲——人生導演得淋漓盡致,用自己最喜歡的姿態(tài)走過漫長歲月,似水流年。優(yōu)雅著,走過一生。
她的文字衰而不傷,怨而不怒,安靜得難以表達的優(yōu)傷滲透入字里行間。對我而言,這一行行字跡,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寧謐與安慰,洗心滌慮,悅情悅性,讓我能品味這世事的不易,那份處事時難得的豁達與安然。
這本書在曾經(jīng)的我最堅難時給了我鼓勵。
窗外的雨連綿不絕,滴滴答答的聲音仿佛滲進我的心,怎么也停卻不了。同學們議論紛紛:“她還是班干部,就考了這么點分?還沒我考得高,”我攥著試卷的手隱隱出汗。不知過了多久,一雙溫暖的手拍了拍我的肩,將一篇《一百歲感言》置于我的桌上,于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這是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中的一句話,也是我生命中何其重要的一句話。我讀到這一句感到幸運又遺憾。何其幸于遇見了這句話,又何不幸地如此遲才遇見它。
窗外的雨停了,我知道我生命中的雨季也終于結(jié)束了,我開始回過頭仔細品味這本書,每當我迷茫亦或是挫敗,腦海中總會想起楊絳先生說過的話,寫過的字,似一種有形又像是無形的力量,無時不刻激勵我走向人生舞臺。我始終感謝楊絳先生給我的啟迪,以及她的文字還給我的震撼與感動。
眼光是他人的,生命卻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來這世間走這一遭,不容易。如果錯過了生命中本該由自己主宰的精彩,多么可惜。前行吧,不畏他人的眼光,向著心中的月亮。“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坐看天邊云卷云舒。”像楊絳先生一般,坦然而對一切,想必我們便多了一份超于常人的脫俗與感動吧。
雁過無聲,歲月無痕。先生已不在人世,但她的精神,她的人格,她的作品,她的《一百歲感言》必將永垂不朽。此情不關(guān)風與月,百年楊絳不了情。
這世間,偏有楊絳一人,也唯有楊絳一人。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3
首先祝福楊先生,百歲時日,思維敏捷,心態(tài)極好。又能感悟到要把在世俗生活中被沾染的污穢東西清理干凈,才能“回家”。百歲之年知道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是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同時又把對無奈的事物的“忍受”變?yōu)橄硎堋_@是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楊先生對人生的感悟至深是我們這些晚輩都非常敬佩的。用楊先生的感悟來指導、鞭策我們,把楊先生的感悟變成我們的生活目標。及早把我們自己的小世界洗凈,以便以后能干干凈凈地“回家”。
凈化自己的心靈,凈化自己的世界,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幸福、快樂!會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健康!
“洗凈”自己,是為回“家”做準備。是對自己負責。帶著沾染的污穢回“家”,會污染了自己的“家”。
回到“家”是為踏上新的征程做全面的準備,不帶污穢回“家”,不光會使自己的“家”里干凈,更會使以后的“路”走得更好。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4
楊絳被人們尊稱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這樣尊稱,是因為人們由衷地敬仰她的學識、品德和修養(yǎng)。
偶然看到她的百歲感言,平實的文字,竟然帶著那么強烈的一種穿透力,貫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們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對自己的總結(jié)來對照成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當青春漸行漸遠,在誠恐誠惶中,在懊惱悔恨中,在被拍在沙灘的路上,扮著過來人,扮著無所不知的樣子。當你忽然看到活了一個世紀的楊絳先生淡定從容的樣子,你會作何感想?
說到楊絳先生,就不能不提錢鐘書先生。他們夫妻兩個,我們最早知道的,是錢鐘書,是他詼諧幽默的《圍城》,是他那段圍城理論。他的淵博和聰穎光芒四射,以至于蓋住了他的身后那個溫柔敦厚的才女楊絳。
《干校六記》和《我們仨》沉定簡潔的文字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位淡定從容的學者。
活了一個多世紀的她,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些慘烈和風暴,今天都落滿塵埃,定格成畫面。她親身經(jīng)歷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詼諧幽默的文字表達出來,少了當時的凌厲和殘酷。
在她玲瓏瘦弱的身體里,有著怎樣的胸懷?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著怎樣的睿智?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5
我以為,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是這世界上最能啟迪人的文字之一,這是一位世紀老者閱歷無數(shù)的總結(jié),作為晚輩的我,能眼見如此文章,實在是此生之榮幸,這是楊絳先生對我們最寶貴的贈品,欣感之余,作此文章。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不錯地,如今社會我們許多人都有無盡的煩惱、焦慮和浮躁,遇事驚慌失措,盲目不已,我們?yōu)榻疱X所困,為財富所擾,于是生活便顯得狼狽。倘若我們內(nèi)心有幾份淡定與從容,有先生那般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境,到那時,我們便能看到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洗盡鉛華,超然于塵世之上。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誠哉斯言!因為名利,我們有太多放不下;因為名利,我們可能舍本逐末,難辨是非。追尋名利,是因為我們在乎,正因為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長此以往,便迷失了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啊,其實,世界永遠都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實際上,有的人其實完全不會在乎你,只是你自己一廂情愿罷了,所以,朋友,不要再為別人的看法而累得氣喘吁吁,去找到那個真實的你自己吧,永遠做最好的你!
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雖短短幾百余字,但他給我們的哲思和啟迪是需要用一生去領(lǐng)悟的,斯人已逝,其文永存!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6
今天上午在翻閱報紙時,讀到楊絳先生的《一百歲感言》,雖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幾句,可我還是有些深思。
我現(xiàn)在三十歲,讀楊絳先生的一百歲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歲的時候,也會有她這時的感慨嗎?當然,我是啥學歷,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楊先生比,我只是想說,到自己一百歲之后又會怎么樣呢?我不曾知道了。
但是,楊老師的一席話,確讓我深有感慨;是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說的真的好好啊,我雖然到現(xiàn)在也是一事無成,但有時我內(nèi)心是淡定的,我現(xiàn)在在一個地方有一個居所安定下來,不要跑來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會居住那個地方;我現(xiàn)在也有了寶寶,我只想陪在他的身邊,和他度過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沒有上班了,這一年真的讓我從當初的抓狂,自己就這么廢了,大學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壯志就這么結(jié)束了,等等,到現(xiàn)在的淡定,難受不是自己的轉(zhuǎn)變嗎,日子都是這么一天一天的度過啊,我不圖過上怎樣的富裕生活,只求家人都有飯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會講,你也太頹廢了,怎么一點都沒有志向,這個問題我也知道怎么說了,自己通過努力去達成自己的夢想、志向當然是高興、快樂的事;可話又講回來,我們的目的不都是讓自己最后開心快樂嗎,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嗎?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語無倫次了,但多少有些讓我反思,一段時間內(nèi)讓自己停下來,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頭看看最近一段時間自己的行程,總感覺蠻好的,呵呵,去掉不好的,總結(jié)好的,再繼續(xù)后面的生活……
《一百歲感言》讀后感 篇7
近日,讀楊絳的《一百歲感言》,頗有感觸。楊絳在文章中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文中的兩個“到最后”,是她內(nèi)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讀,也是她對人生過往的歸納和總結(jié),句句都觸及到生命的本質(zhì)。
也許你認為,她的觀點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她的一管之見,沒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為一位百歲老人,作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識女性,她的這種領(lǐng)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體驗,如果說夠不上你所認為的什么人生真諦,那它至少是真話實話,她不會參假。
楊絳曾著有《我們仨》一書,書里記載和講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們知道錢鐘書,卻未必知道楊絳。楊絳賢淑聰慧,甘為嫁衣。錢鐘書是個書癡,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是夫人楊絳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終融入并擁抱著錢鐘書這個“圍城”,沒有也不愿意走出來。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了南墻上。酸甜苦痛總要個人去感知,喜怒哀樂總得自己去體驗,別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別人的體驗當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我們不可能沿襲和套用別人的老路。但是,別人的人生經(jīng)驗可以借鑒,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當我們面對同樣一個世界,同樣需要尋求生命本真的時候,那些先哲們,許多大家們,其實已經(jīng)給我們留下了答案,他們的人生感悟,是歷練成真的思想精華,是賴以傳承的文化瑰寶。
滾滾紅塵,世事變遷,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誘惑世界,物欲橫流,糾結(jié)的往往是心態(tài)。人啊,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喜悅或憂傷,或逍遙或沉重,或盲目或輕浮地過活,何時能夠沉淀內(nèi)心,不隨波逐流,不為雜念所困,不為繁碎所累,認認真真地做回自己,聆聽和感受一下寧靜的內(nèi)心,明白自己的來去和歸路?
世事維艱,靜觀人間滄海桑田;千古昭昭,閑看天上云卷云舒。雖然我們達不到也不必追求這種超然的境界,但我們深知,每個生命總有了結(jié)的時候,每個人生總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經(jīng)歷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價值份量也不相同。盡管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遠,但是,正像楊絳說的,“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和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當我們慨嘆人生幾何的時候,是否愧對和遺憾曾經(jīng)的過往?
楊絳終身與書為伴,平生喜愛看書與寫作,孤單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單,精神卻非常豐富和充實,內(nèi)心強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裝著一個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個特立的世界。她凝結(jié)人生精華,所散發(fā)出的,始終是知識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與世無爭,心靜如水,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把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歸于精神。這便是她的人生哲學。
我們是否也能夠煉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