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感言(精選8篇)
百歲感言 篇1
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105歲生日。楊絳是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的夫人,稱她為先生,是因為她老人家不僅僅是錢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譯家、戲劇家、學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扣動著從知識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著一個世紀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楊絳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統三年出生的。她在100歲時發表了自己的《一百歲感言》,并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讓我們讀來受益匪淺。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當我讀到“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時,如醍醐灌頂,驚嘆楊絳先生這位百歲老人,大徹大悟,以自己所走過的人生之路,總結提煉出人生真諦。楊絳一輩子與清華有緣,她與清華同齡。年少時一心想上清華,結果當年清華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鄉的東吳大學,后來向父親軟磨硬泡,硬是到清華外文系借讀,圓了清華夢,又促成了中國文壇上一對傳世姻緣佳話,與錢鐘書結為伉儷。夫婦兩人攜帶周歲的女兒,遠渡重洋,赴英倫牛津大學留學。本可以繼續讀博士,但是夫婦二人在烽火抗戰中回到祖國,不做亡國奴,表現出文人的愛國情懷。1949年新中國成立,夫婦倆堅定地留在大陸,用楊絳自己的話說: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她從大家閨秀、留學生、教授,回國后成為家庭主婦、“灶下婢”、中小學代課教師,無怨無悔。上世紀50年代末下鄉時,她居然學會了掌握平衡難度很大的推獨輪車,裝載著比人還高的秫秸稈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婦倆受到沖擊,被批斗,住大雜院,為羞辱楊絳,造反派讓她打掃廁所,可她卻能安然處之,把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當自己的愛女錢瑗、愛人錢老接連去世,92歲高齡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寫成著名的回憶錄《我們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邊上》散文集,編撰錢鐘書筆記二十卷出版。近十年來,她把錢老和自己的稿費捐獻給清華大學,成立“好讀書獎學金”,共有基金一千多萬元,恩澤學子。
我們都知道錢鐘書有著名的小說《圍城》,但是楊絳其實出名比錢老還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別是她47歲自學西班牙語,翻譯出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譯到七章半(總共八章)接近尾聲的時候,自己感覺不滿意后,推倒重來。《堂吉訶德》中文版后來作為國禮,由鄧先生贈送給西班牙國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長篇小說頂峰之作《洗澡》,時年77歲。問及她藝術上得來成就的"秘訣"時,她說:"藝術就是克服困難",而珍惜光陰和自強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難的重要法寶。
對于一位度過105歲生日的老人,估計她所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要多。對人生、生死、榮辱、苦樂,有著自己的切身體驗,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實實在在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體驗出來的。她認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輩子,總是為理想信念活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想,談不上高低、貴賤,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國情懷,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實際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著自己走得更遠。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滿意,我們常常祝愿萬事如意,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不滿意怎么辦?楊絳說:"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知足者常樂,人生不滿意是常有的事,要學會忍耐,學會忍受,學會接納,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質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讓我們淡定、從容地面對人生、面對一切!
百歲感言 篇2
我以為,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是這世界上最能啟迪人的文字之一,這是一位世紀老者閱歷無數的總結,作為晚輩的我,能眼見如此文章,實在是此生之榮幸,這是楊絳先生對我們最寶貴的贈品,欣感之余,作此文章。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不錯地,如今社會我們許多人都有無盡的煩惱、焦慮和浮躁,遇事驚慌失措,盲目不已,我們為金錢所困,為財富所擾,于是生活便顯得狼狽。倘若我們內心有幾份淡定與從容,有先生那般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境,到那時,我們便能看到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洗盡鉛華,超然于塵世之上。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誠哉斯言!因為名利,我們有太多放不下;因為名利,我們可能舍本逐末,難辨是非。追尋名利,是因為我們在乎,正因為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長此以往,便迷失了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啊,其實,世界永遠都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實際上,有的人其實完全不會在乎你,只是你自己一廂情愿罷了,所以,朋友,不要再為別人的看法而累得氣喘吁吁,去找到那個真實的你自己吧,永遠做最好的你!
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雖短短幾百余字,但他給我們的哲思和啟迪是需要用一生去領悟的,斯人已逝,其文永存!
百歲感言 篇3
最近各個QQ群里都在轉發楊絳的《一百歲感言》,似乎很超脫了,很明白了,很放下了。很多人叫好。我讀了一遍,感想是:可憐,可嘆,可悲。
可憐在于,她活了一百歲,還以為死就是一切的結束,以為就可以“回家”了。完全不知一個人的神識是無始無終的,死后還有漫長的路程等著她。
可嘆,作為有名的知識分子,一肚子學問,卻認為世間的事情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只覺得很不公平,而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一切都有因有果,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
可悲,還在用精神的、物質的那一套理論來思考人生。可能是善緣不足,沒有機緣使她聽進佛法。一百歲了,還不趕緊念佛!真替她著急啊!
現代知識分子的一大特點,就是不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以為人生就是這么一段,完了就完了。所以種種結論,都是片面的分析,得出的`片面的結論。
百歲感言 篇4
首先祝福楊先生,百歲時日,思維敏捷,心態極好。又能感悟到要把在世俗生活中被沾染的污穢東西清理干凈,才能“回家”。百歲之年知道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是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同時又把對無奈的事物的“忍受”變為享受。這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楊先生對人生的感悟至深是我們這些晚輩都非常敬佩的。用楊先生的感悟來指導、鞭策我們,把楊先生的感悟變成我們的生活目標。及早把我們自己的小世界洗凈,以便以后能干干凈凈地“回家”。
凈化自己的心靈,凈化自己的世界,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幸福、快樂!會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健康!
“洗凈”自己,是為回“家”做準備。是對自己負責。帶著沾染的污穢回“家”,會污染了自己的“家”。
回到“家”是為踏上新的征程做全面的準備,不帶污穢回“家”,不光會使自己的“家”里干凈,更會使以后的“路”走得更好。
百歲感言 篇5
7月17日是楊絳先生102歲生日,我在網上讀到了她兩年前寫的《一百歲感言》一文。讀后深受感動和教育,便將此文粘貼到我的微信上,供大家學習享受。對于楊絳先生,我了解得并不太多,只知道作為錢鐘書的夫人,她和錢先生一樣,都屬于狷介之士——孤僻高傲,潔身自好。
十多年來,她不僅整理出版了錢鐘書先生遺留的幾麻袋讀書筆記、日記,還替女兒完成了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我們仨》,還寫了大量的回憶紀念性的文章、散文等。她對人生的看法通達透徹,給人以警醒和啟發。我雖然達不到她那樣的境界和水平,但卻無限向往。也許是我的人生閱歷不到,也許是我的知識積累不夠,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淡定與從容,我還遠遠難以達到。雖然已有所領悟,但期盼外界的認可,還是我難以擺脫一個魔咒。有時想,為什么自己如此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認可,其實是自己真正的價值感還未確立的表現;為什么還會經常生氣發火,是因為內在的評價標準還未確立的標志。而這一切,皆源于自己的知識積累、品行修養都嚴重欠缺。“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努力而期盼成功,希望獲得內心的寧靜,看來是“南柯一夢”。“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說得多好啊!如果沒有實力,即使你與世無求,別人說不定也會欺負到你的頭上,所以生存的第一前提必須是具備生存的實力。這個世界的第一法則還是“弱肉強食”,道德還必須依附在利益之上。錢鐘書、楊絳夫婦之所以能夠這么高傲,還是因為他們具有超強的實力所致。為了我們靈魂的高貴和內心的平和,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的實力!
百歲感言 篇6
近日,讀楊絳的《一百歲感言》,頗有感觸。楊絳在文章中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文中的兩個“到最后”,是她內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讀,也是她對人生過往的歸納和總結,句句都觸及到生命的本質。
也許你認為,她的觀點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她的一管之見,沒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為一位百歲老人,作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識女性,她的這種領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體驗,如果說夠不上你所認為的什么人生真諦,那它至少是真話實話,她不會參假。
楊絳曾著有《我們仨》一書,書里記載和講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們知道錢鐘書,卻未必知道楊絳。楊絳賢淑聰慧,甘為嫁衣。錢鐘書是個書癡,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是夫人楊絳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終融入并擁抱著錢鐘書這個“圍城”,沒有也不愿意走出來。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了南墻上。酸甜苦痛總要個人去感知,喜怒哀樂總得自己去體驗,別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別人的體驗當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我們不可能沿襲和套用別人的老路。但是,別人的人生經驗可以借鑒,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當我們面對同樣一個世界,同樣需要尋求生命本真的時候,那些先哲們,許多大家們,其實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他們的人生感悟,是歷練成真的思想精華,是賴以傳承的文化瑰寶。
滾滾紅塵,世事變遷,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誘惑世界,物欲橫流,糾結的往往是心態。人啊,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喜悅或憂傷,或逍遙或沉重,或盲目或輕浮地過活,何時能夠沉淀內心,不隨波逐流,不為雜念所困,不為繁碎所累,認認真真地做回自己,聆聽和感受一下寧靜的內心,明白自己的來去和歸路?
世事維艱,靜觀人間滄海桑田;千古昭昭,閑看天上云卷云舒。雖然我們達不到也不必追求這種超然的境界,但我們深知,每個生命總有了結的時候,每個人生總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經歷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價值份量也不相同。盡管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遠,但是,正像楊絳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當我們慨嘆人生幾何的時候,是否愧對和遺憾曾經的過往?
楊絳終身與書為伴,平生喜愛看書與寫作,孤單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單,精神卻非常豐富和充實,內心強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裝著一個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個特立的世界。她凝結人生精華,所散發出的,始終是知識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與世無爭,心靜如水,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把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歸于精神。這便是她的人生哲學。
我們是否也能夠煉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來?
百歲感言 篇7
楊絳被人們尊稱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這樣尊稱,是因為人們由衷地敬仰她的學識、品德和修養。
偶然看到她的百歲感言,平實的文字,竟然帶著那么強烈的一種穿透力,貫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們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對自己的總結來對照成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當青春漸行漸遠,在誠恐誠惶中,在懊惱悔恨中,在被拍在沙灘的路上,扮著過來人,扮著無所不知的樣子。當你忽然看到活了一個世紀的楊絳先生淡定從容的樣子,你會作何感想?
說到楊絳先生,就不能不提錢鐘書先生。他們夫妻兩個,我們最早知道的,是錢鐘書,是他詼諧幽默的《圍城》,是他那段圍城理論。他的淵博和聰穎光芒四射,以至于蓋住了他的身后那個溫柔敦厚的才女楊絳。
《干校六記》和《我們仨》沉定簡潔的文字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位淡定從容的學者。
活了一個多世紀的她,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些慘烈和風暴,今天都落滿塵埃,定格成畫面。她親身經歷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詼諧幽默的文字表達出來,少了當時的凌厲和殘酷。
在她玲瓏瘦弱的身體里,有著怎樣的胸懷?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著怎樣的睿智?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百歲感言 篇8
很辛運一大早就讀到了這篇感言。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看先生的感言,而立之年的我如同和她一起沐浴了一場世紀風雨的洗禮,很多自己還沒經歷到的東西似乎看到了幾分輪廓。但人生于我而言,還有很漫長的路去探尋。
六年前的今天,我剛從大學校門邁出還不到一個月。那時的自己,到沒有像先生所言迷戀愛情,而是一股腦兒的扎進了創業的洪流。整整四年的打拼,喜憂參半;兩年的打工生活,拮據度日。同樣的六年,很多同學卻已經小有成就,有的賺了錢,有的升了官。回想畢業前夕,大家還都不分上下,而今卻有了差距,難免會有一些不平衡。今天,看了先生的感言,仿佛有些開悟。“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又何必等到擁有一切時才去追求幸福呢?其實幸福一直在我身邊,只是心態出了問題。做一個“看好的,聽好的,說好的,想好的,做好的,得好的”的六好先生,幸福自然會在心中綻放。每個人都有別人羨慕的地方,當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關鍵還是自己的心態。
人生無時不刻的在接受著生活的鍛煉,鍛煉的過程,有苦有樂。把苦變成樂,是對生活的豁達,把樂變成淡定,是對生活的境界。正處于壯年的我,肩上有家庭的責任,必須在豁達中,向生活索取物質基礎,當然也不能少了精神上的追求。淡定是修煉出來的,一個掙扎在溫飽線的人很難做到淡定,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因此,做自己現階段該做的事吧,只是不要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迷失了自我,荒蕪了心靈。加油吧,年輕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