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開放日家長感言(通用3篇)
小學開放日家長感言 篇1
尊敬的學校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家長:
你們好!
首先非常感謝校方給了我們家長一個相聚和溝通的機會。今天,我有機會站在這里與大家共同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感到一絲慌恐。因為我知道,與在座的各位家長朋友相比,我還存在著不少差距,與其它優秀的孩子相比,我的孩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談不上什么寶貴經驗,只能說是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受。如果在某些方面能夠引起各位的共鳴,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習慣是靠從小培養的,越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這個在我女兒身上已充分體現了。星期一到五晚上不看電視,星期六星期天可以看她喜歡的電視節目,但每次不超過1個半小時。(當然這個過程中,做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對他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你享受電視網絡給你帶來的新鮮和刺激時,卻讓孩子獨自一人看書做作業,那他心里就會產生不解與不滿,畢竟在幼兒園期間都是十分輕松的,一下子遠離了屬于他的那種習慣,那么他很難適應,如果家長陪在身邊,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培養習慣貴在持之以恒。一個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重復再重復,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個人認為,培養一個好習慣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吧。在這當中,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有時嚴厲的強制也是必要的,(前提還是需有家長的陪伴監督)。必竟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的,只是這強制要有個度,這需要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去把握。
再次,要從細節做起,多表揚,多批評。教育孩子要以誠待人,要學會寬容,要有自信心,要有追求心,要有榮譽感等等。平時盡可能的與老師多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情況,讓孩子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少到最小。平時的批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催化劑,時刻提醒,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家里如果能在墻上貼一份一周表現欄,會有效果。)
(這當中,我要感謝班主任嚴老師教學的細致與嚴謹,例如,在女兒每天的日記中,是嚴老師用紅筆圈出了女兒的一點點成長進步。讓女兒感受到日記給自己帶來了快樂,讓她從“要我寫”轉變為現在的“我要寫”,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渴望,所以現在每天的日記是她自認為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再有魏老師平時對她的表揚與獎勵,也是她對數學倍感興趣的動力源泉。)
二、對孩子要有個理性定位,多方位培養孩子的興趣。
在培養了良好習慣后,我認為,應對孩子有個客觀定位,經常同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興趣愛好,掌握孩子在學習、心理、生理上的變化。通過對孩子的全面了解,對他進行理性定位。不要把別人的長處拿來與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我的孩子我給她定位是善于靜的那種,所以給女兒在學的興趣班有:鋼琴/圍棋/書法,一段時間下來,我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書法可能是她最擅長的所以在練書法的過程當中,我的要求會更嚴厲一些。鋼琴除星期二外(星期二圍棋時間占去兩小時)每天練習一小時還是必不可少的,圍棋按老師要求完成作業即可。
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
3:40學校放學
3:50—4:50獨自到鋼琴室練琴
4:50媽媽接回家(2分鐘路程)
5:00—6:00做回家作業
6:50—7:50練書法
8:00—8:30做作業或者讀課外書
9:00上床睡覺
早上
6:20起床
6:35—6:55背誦時間(兒歌或者唐詩)
7:00早餐時間
7:20分上學
三、培養一種保持學習的興趣
在坐的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期望,可能總會想:看看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聽話。是的,人家的孩子或許此時是走在了你的前面,但不表示你追不上了。你可以從達到的小目標開始,不要期望在短期內有很大提高,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就是實現大目標的開始。(順便問問你自己:一個多學期以來,你為他做了些什么?你還應該為他做些什么?)在孩子取得一點進步后,要培養他直接的學習興趣,讓他持久。可以買一本書,或者玩一次想玩的東西,或者周末去旅游等等。還有保持興趣的最容易方法就是不斷提問。如:在孩子看完一個故事后,你可以問問,這故事都說了什么呀,你怎么這么開心呢,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在做一道較難的奧數題目時,你可以說:哎,這道題是有點難的哦,媽媽都快做不出來了,我們一起來想想,看看誰厲害。那樣,他可能會專注些,就算孩子不能獨立完成,等做完了題后,也應該說上一句表揚的話。可以說:嗯,學習態度很好,如果再努力一點點,就做出來了。以達到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一目的。
我和在座的各位家長,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但事實上,能夠真正成龍、成鳳的孩子畢竟只在少數。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堅持了,總會有回報!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里做一個好孩子!
謝謝大家!
小學開放日家長感言 篇2
在星期六的早晨,我發現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留下了我一個人,于是我準備炒雞蛋。
我先把西紅柿洗干凈,切成片狀,然后把雞蛋打到碗里,攪拌均勻,接著倒入花生油。突然,鍋里著火了,我正準備撥打119的時候,想起了媽媽告訴我的生活常識:“在你炒菜做飯的時候著火了,不要怕,蓋上鍋蓋,火就會自動熄滅。”我嘗試了一下,火真的滅了。
我剛準備翻炒時,油濺到了我手背上疼的我不知如何是好,我急忙把手會用水沖了一下,這才不疼了,我終于把西紅柿雞蛋知道菜做好了。“呀!好咸呀。”我大聲的說。我本以為知道了菜已經不能吃了的時候,突然想起了老師曾告誡我們的`話:“浪費是可恥的我們應該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我想了想,給這道菜加了一些水。“不咸不淡,剛剛好。”我滿意地說道。
這道西紅柿雞蛋已經變成了西紅柿雞蛋湯。我在盛湯的時候把碗打碎了,我十分的焦急,想呀想呀,也許是我自尊心太強了吧,我立刻打電話向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不但沒有批評,我還表揚了我,說我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美滋滋的。通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小學開放日家長感言 篇3
前幾天跟朋友聊起孩子的高考志愿,當我問起孩子什么想法時,朋友回應“他要有想法就好了,什么事都是兩個字隨便。”從穿衣服、同學交往、文理分科、高考志愿,事無巨細征求大人意見,等著家長拿主意。朋友說,其實,孩子小時候家長非常樂意做這些事情,而且還為孩子的聽話、乖巧二得意,可如今長大了還是這樣沒主見,就讓家長不免有些擔心,將來的工作、個人婚嫁是不是也要等著父母做主啊!
當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在我們周圍缺乏主見、事事等著家長作主張的孩子并不在少數,也時常聽到家長的類似抱怨。
其實孩子沒主見,問題還是出在我們家長身上。本來獨立自主做決定的好習慣是應該從小培養的,可是家長總覺得孩子小、不會做決定,或者準確地說是家長信不過孩子,擔心孩子不會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便包辦代替。等到家長覺得該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時,孩子卻不敢決定了。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家長把責任統統推到了孩子身上,自認自己攤上了不爭氣的孩子"我給他機會,他不要"!真的給孩子機會了嗎?我覺得家長給的只是讓孩子跟自己保持一致的機會,一旦意見不一致,其實最終做決定的還是家長,說白了,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做決定的鍛煉機會。
孩子沒主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因為不相信自己所以不敢做決定,因為怕承擔所以不去做決定。當然,孩子的不自信也是跟家長的不信任有著直接關系。另外,也有因經驗不足而無法做決定的時候,比如高考志愿的學校和專業選擇,孩子這方面沒有任何經驗,拿不定主意也是自然的事,但我覺得完全可以通過瀏覽相關網站,求助老師、學長等方式去學習相關知識、積累經驗。要讓孩子明白,經歷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是一生的常態,只要經過充分地認證,確信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是正確的,就要敢于堅持,而不要隨意被別人的觀點所左右,更不能把選擇自己命運的的權力交給別人。
如何使孩子變得有主見呢?
希望孩子有主見,父母就一定要給他足夠的'空間和支持,多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高中的孩子不但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強烈的愿望決定自己的事。這時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大膽放手讓他們計劃、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包括家庭中的重大事情,比如父母工作調換等,如果能征求孩子的意見,更容易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當孩子做了正確決定時,家長不要吝惜贊美和肯定;如果孩子決定不妥,也不要急于否定,不妨通過一些事例引導孩子思考更為妥帖的做法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
其實,決定的正確與否并沒有固定標準,家長不應以自己的意見為準繩。原則性的問題按照大家公認的來做,非原則性問題家長要學會寬容和妥協。
李開復在他做博士論文時,選題與導師的意見不一致,他發現導師讓他用專家系統做語音識別是行不通的,而用統計學做語音識別系統卻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于是他鼓足勇氣向導師說明情況。導師給他的回答讓他銘記一生:"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并且在后來的研究過程中,導師傾盡全力幫助他。也許正是導師的寬容和支持,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如果導師當時堅持個人意見,今天恐怕就無法享受這項研究成果了。
作為家長,要允許并培養孩子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問題,摒棄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一定會培養出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變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