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感言(精選3篇)
關于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感言 篇1
整理完課堂教學改革心得,喝口水,抬頭望窗,夜不算深,有些明凈,宛如我此時的心情,輕松而明快。
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浪潮未等大家做好接準備就已洶涌而來,似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通過學習杜郎口等學校的教育教學經驗,我感受到課堂教學改革將是一場艱苦的,但卻是勢在必行的革命.“改革如同潮水一樣既能推波,又能覆舟,誰抓住了這一機遇,誰就適應了發展”。在去年濰坊市骨干教師培訓會上一教育專家的這些話語激起了我蘊藏在心底的豪情,同時也勾起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憧憬。
在參加了多次關于新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后,把大腦徹底的洗刷了一遍,人教版美術新教材的編者胡知凡教授過說“換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鮮的:排了幾十年的的課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圓周會議”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悶了,教室布置要有個性化,課堂是學生的……。全市的校長教師在一起,聽講座、提問題,激昂的轉變觀念、互動、自主學習、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動搖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條就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詮釋了。許多新鮮的詞句“自主、快樂、高效”如急風驟雨,容不得你半點猶豫就劈頭蓋臉而來,看著大家突然忙碌起來,我的壓力驟然而升:不學習,就要落后,不轉變觀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點猶豫,帶著“自主、快樂、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課堂實踐,讓孩子們自主,讓孩子們快樂,讓孩子在自主快樂中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幾節課下來,看著孩子們亂哄哄,孩子們自主快樂了,一節課下來,體會只有一個字:亂!剛剛涌起的一點激情也逐漸冷卻下來。難道新課改就是亂,亂就是新課改?我疑惑了:難道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課改決不是這樣!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過實踐,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對課改的理解逐漸撥云見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為將課改想得過于神秘而無法企及;之所以感覺亂,是自己的思維還定格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從心理上還沒有徹底的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其實,課堂教學改革只是一次契機,它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而且從未間斷過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學識的人將它完整的歸納并積極推廣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象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樂、高效的!
贊訶夫說過:“書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越多,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教學中,我深深地會到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松,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課堂教學改革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關于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感言 篇2
十幾年來,一直都在進行課堂改革。高中階段的教學,由于高考成績的壓力,很難有一個根本的轉變。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加以改進,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爭取課堂改革“秀外慧中”。
我們的教學方式經歷了:背課、講課、導課三個階段。學生聽課的方式也經歷了:被動的聽---同步的思考---積極地練習,三個階段。教學觀念由最初的教師為主體逐漸改為學生為主體。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爭取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包辦,凡是學生能自己能說的自己說,凡是學生能自己想的自己想,凡是學生能自己操作的自己操作,凡是學生能自己練得自己練。將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不愿提問學生,嫌費時間,影響進度。我們自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檢測下來發現學生掌握的`并不好。所以說,我們必須注重的是學生學了多少,而不是老師教了多少。要給學生一定的記筆記的時間,記憶的時間,不為完成任務而忙。要講究效果,提高效率。
提問學生,不善于引導,甚至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沒有實際教學效果,反而會損害學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師要善于提問,提有價值的問題,同時注意問題的梯度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如何適時引導幫助他完成思考,這對于他以后的學習起著深遠的影響。
事實證明,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思考的學生,成績往往很出色。組織課堂教學,我們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而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這就要求教師仔細琢磨知識點的銜接,不斷地激發引導學生的思維。
鑒于以上情況,我認為要上好一堂物理課需要做以下準備:
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觀念.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堅決杜絕:“臺上天花亂墜,臺下昏昏欲睡”的不良局面。
教學中應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學思想。教師為主導就是要通過誘導、啟發、檢測、評價等手段,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啟發學生愛學、會學。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訓練是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也是近年高考的新要求。
教師最大的藝術在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素質,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感官,激起學生求知興趣,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通過思維活動的引導,促使學生主動的跳起來“摘果子”,比較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指出:“嘗謂教學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則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難怪乎有“物理貴在引導,妙在開竅”之說。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合作的狀態中,這樣學生的思維、表達、實踐、合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中悟出學習的真諦,從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翁身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極為有利。
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貴在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組織者、引導者。變“滿堂灌”為“啟發式”;變教師“主宰”為教師“主導”;變學生“被動”為學生“主動”;變學生“模仿”為學生“探索”;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
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不同年級,同一年級的不同層次的班級的授課方式稍有不同,但都離不開兩個最重要的點:一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眼動、腦動、耳聽、嘴說,手動)二是要關注學生這堂課到底學了多少,而不是教師講了多少。
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繼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學語言力爭更加簡潔,更加幽默。給學生以正確有力,回味無窮的指導。做一個稱職的導演,和那些可愛的演員們,共同上演一幕幕精彩的40分鐘。
關于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感言 篇3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是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預設而期待課堂教學的成功。但實際上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若我們教師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個個超越預想、帶著美麗的精彩會向我們款款走來,使我們的課堂呈現出詩一般的美麗。以下筆者利用教學中出現的實例來探討如何營造生成性的英語課堂教學。
一、精彩,生成在學生的“錯誤”里
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是教學中必然出現的片斷,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在不斷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去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和增進情感體驗的。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7A Unit 4學習內容涉及到“There be”的句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口頭上熟練使用此句型,可是一落實到筆頭就是漏洞百出。出現同樣情況的還有學習現在進行時態時,學生書寫出來的時態結構總是要么缺少Be動詞,要么忘記加上動詞的+ing形式。面對這種必須要解決的情況,怎么辦?在一節課上我組織學生運用現在進行時態表述伙伴的動作,而讓另外一個學生進行文字記錄,三人一組,輪流交替,最后相互檢查比較文字表達中的時態結構的完整程度。學生們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迸發出了極高的熱情和認真態度,他們非常介意自己的“作品”是否完美,也更能在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課堂教學的最后效果明顯比教師的單一糾錯和大聲訓斥來得好。
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善于挖掘并運用“錯誤”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發現錯誤背后所隱藏的教學價值,是教師教學機智的表現。教師怎樣引導學生自行糾錯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藝術。
二、精彩,生成在老師的“隨機”中
課堂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來說是井井有條、緊湊嚴密的教案文本,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在把握好教學基本目標的前提下,順應學生的學習狀態,捕捉教學中的動態信息,則能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趣味,讓師生間的互動顯得生機勃勃。例如有一節課我正在黑板上板書好May和Can兩個情態動詞,準備進行這節語法課的教學時,一個遲到的學生急匆匆沖到門口大聲問“May I come in?” 我略一思考,沒有立即答復卻反問“Pardon?”,直到這位學生重復了三遍后,我便在學生們的驚異中開始了情態動詞May用法的教學。這雖然是一次別樣的課堂導入,卻也讓教室內的同學體味到了語言的真實運用和它的生命力。 在牛津初中英語教材8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s這一課時教學中,課堂上曾出現這樣的一次小插曲。講到野生動物面臨的危險之一是生活區域的喪失時,我板書好短語loss of living areas后,立即有同學指出,老師寫錯了單詞,把lose寫成了loss!(lose已學過,loss 是生詞),在聽到其它同學的贊同聲后,我立馬停止了這一環節的教學,帶著學生們的質疑轉入到詞匯學習,并讓全體同學查尋這兩個詞匯,比較形式與意義上的差別,隨后板書在黑板上:lose(動詞) →loss(名詞) →lost(形容詞)。并引申到后一章節即將要學習的詞匯辨別上,如象以下詞形的區別:noise(名詞)→noisy(形容詞)→noisily(副詞)等等。最后我在學生們的恍然大悟中又轉回到正常的教學環節上。這個插曲是由學生的質疑中引出的,但在教師隨機及時的反饋中獲得了知識上的提高。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課堂教學中學生資源生成的開發和利用源自于教師的積極引導,也源自于教師富有創意的教學調整。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如果能夠敏銳地觀察和捕捉教學中不斷閃現的生成性資源,必然會讓英語課堂呈現出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