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言文章(通用3篇)
中秋感言文章 篇1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唐代詩人李白悠悠的思鄉情中,我們度過了一個煙雨蒙蒙的中秋節!
按照習俗,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今天我們到了爺爺奶奶家一起過中秋節。爺爺見我們去了,本來就滿臉皺紋的臉笑得都變成了疙瘩了。奶奶早就做好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螃蟹,蝦,還有我最愛吃的肉丸等等,擺了滿滿一桌子。我們也帶去了給爺爺奶奶的禮物,有月餅,還有一件令我感到十分自豪的禮物,那就是今天剛剛領到手的“關于我身邊環保攝影比賽”的獎品——一個很大的旅行水壺。
開飯嘍,在妹妹的催促聲下,我們一起開始了溫馨和愉快的晚餐,大人們喝著酒,我和妹妹喝著飲料,各自都在說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我和爺爺一起討論著三國;爸爸向爺爺奶奶匯報著工作;姑姑在和奶奶說著哪兒的衣服又好又便宜,在這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我們進行到最后一個環節——吃月餅。這時我挺著飽飽的大肚子,看著那香甜誘人的月餅,真是想吃啊,但是實在是吃不下了,只好蜻蜓點水一樣地咬了一口,細細地品嘗一下——真甜! 吃完飯,爺爺又開始了總結性的發言“今天的中秋節有的小遺憾的,沒有月亮,但是呢,今天我的孫子給了一份中秋節最好的禮物——那就是獎品水壺,這個水壺沒有用他爸爸媽媽的錢,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獎到的,所以我一定會好好珍惜的”。我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啊,自豪無比,不過我只是得到了三等獎和優秀獎,一等獎和二等獎我都沒有得到,實在可惜,要不然我給爺爺的禮物就更加好了,不過我以后會更加努力的。
今天我們享受了美好而溫馨的家庭聚會,但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在沒有月亮的中秋節我想到了還有在工作的人們,和漂泊在異鄉的游子,不可能和家人團聚,也只好對著月亮像李白那樣思念自己的家鄉父老了。我希望我們的祖國變得再富強一點,少點在外的游子,我會為我們祖國的強大獻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中秋感言文章 篇2
小時候,總覺的時間過的太慢,想快快的長大,等長大了才知道媽媽說日子“少年時是論天過,中年時論月過,老年的日子是數著年過”的含義 ,真正明白時光老人的足跡是你我永遠也無法趕上的。一年又一年,太陽落下又升起,夏日惱人酷暑已被秋日的溫暖轉瞬替代,一抬眼,中秋已悄然來到了身邊。
年少時的中秋是最快樂,過節的前幾天,爸媽就開始準備東西,石榴,月餅,桔子,葡萄,毛豆等各種好吃的都買好放在那里, 等過節的那天吃好晚飯后,把東西全部拿出來放在院子的小桌上,看著月亮 和大家一起吃,談天說地,溫馨的感覺。長大后,遠去離家,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在總會在中秋節憑借一切媒介,捎回自己的思念。在那個夜晚,遙望明月,以寄相思,那些出門在外的朋友對這思念親人的感受會更深。圓之日,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是讓人開心和快樂的,但對于我來說,每到這個時刻總是有一絲的傷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角色的增加,親密依戀也越來越多了吧。當自己為人兒女的時候,依戀的最親密的父母;當自己成為別人另一半的時候,依戀親密的人中多了個伴侶;當自己成為別人父母的時候,依戀親密的人中多了子女。我在一天天的長大,逐漸成熟的我,從瞳孔中看到了成長的痕跡,也看到了父母的悄然衰老的身影,父母的身軀不在挺拔,步伐不在矯健,從小牽我走路的手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放到了我的掌心。他們對我的依賴一如我當年,于是我回家和媽媽相聚的時間增多了,因為兒女永遠都是父母的牽掛,我要讓他們這種牽掛的心可以輕松一些,每天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擔心。
每年中秋的到來,我都會有淡淡的憂傷,看著天上那圓月我想如果有一天過這個節目不再完美時,我如何去承受,雖然現在說有些不近人情,但這是人生的規律沒法改變,我只希望我不要像皋魚一樣有“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同的目標而凝聚在一起,不需要動員,不需要物質激勵。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防災,減災,救災。這顯示出中國人民戰勝天災人犯的禍的決心與信心,災難面前的中國以全新的面容、全新的精神風貌令世界驚嘆。正是因為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國家的強大支持和民眾的關愛,更為關鍵的是,我們終于確信,這一令人感動的呈現,并不是災害帶來的,而是原本就深深植根于我們13億百姓心中,植根于960萬廣袤的土地上,植根于我們56個民族的心手相連中的那份團結。20__年,一個多難之年,今年會有許多的人過著悲傷的中秋佳節,團圓的節目因為親人的逝去顯的那樣的凄涼,這樣的日子,讓心頭的痛很深,希望每個家庭都平安的度過一生。
中國經受了太多的磨難,這些困難和壓力讓中國堅強,中國,以一個大國的身份巨龍一般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在經歷過風雨后的中國,會走的更長更穩。
中秋感言文章 篇3
每年的八月十五,農村都有祭祖上墳、祭月、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玩橘燈的習俗。記得兒時,八月十五的那天遠在各地的親人都會歸家團聚,由長輩帶著晚輩祭祖上墳,一大家子吃團圓飯,賞月嘮嗑,吃月餅削水果,小孩子還玩橘燈,好生熱鬧。可不知從何時起,八月十五的農村不再熱鬧,父輩們也不再去上墳或是祭月,頂多買兩封月餅或幾斤水果,這節就算過了;遠在他鄉的親人也不再回家團聚,賞月嘮嗑了,小孩們也不再玩橘燈這樣老土的東西了。
與傳統節日遭到冷遇形成鮮明的對比,西方節日卻受到青年的追捧。當前,從表面上看是國人對“過什么節日?過本土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節日?”“怎樣過節日?”提出了新的訴求,實質上是國人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對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務實性和娛樂性,而大部分傳統節日是無法適應和滿足國人的這種需求。
面對此種情勢,我們可以采取折中的辦法,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兩種文化。在接納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的前提下,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加以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優秀的、精華的傳統文化應當加以保留和提倡,并對其文化內涵和外延部分加以拓展和豐富,對其文化內涵進行符合現代社會的重新詮釋,以適應和滿足國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比如中秋節,它象征著團圓、和諧、吉祥、平安和慶豐收,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這樣美好的文化內涵和愿望、好的民情習俗就該得到保留和提倡,甚至是豐富與發展,而對于其中的沾染的封建迷信思想,則加以反對和批判。
自己好的東西該得到提倡,別人好的東西也該學習,但是在學習別人的時候也得謹防“邯鄲學步”,不要別人的沒怎么學會,倒把自己的“本”給忘了,那樣豈不貽笑大方!
中秋節感悟 中秋節祝福短信 中秋節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