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職責(精選3篇)
CEO職責 篇1
1
馬云在同新員工內部交流時,談到CEO的職責。他認為,去摳產品細節,不是CEO的職責。
他說:“以前阿里巴巴剛起來的時候,所有的功能我都用,現在我也不可能用了。假設一個像我們今天這么大一個生態系統的CEO,像我這樣的人,對淘寶的功能了如指掌,你們應該把這樣的CEO開除掉。”
“我認為我的職責不是來檢測工具,我的職責永遠是帶大家堅定方向。怎么把產品做得好、用的好是你們的職責,但是怎么堅守方向,看到困難、穿過困難,看到成績,穿過陽光,找到背后的困難,這是我的工作。”
“如果公司撞在墻上了,應該把我給辦了。天天跟你們講這個產品好、那個產品好的人,他不是CEO,他最多是個VP,這是我的理解。”
2
分幾個層面,去閱讀馬云講上面這些話的意思。
其一是公司不同階段,CEO的職責范疇會有所不同。
馬云并不是說CEO不要關注產品,事實上,馬云自己也說在阿里巴巴的初期,他會關注于他們產品的所有的功能的。時過境遷,現在的阿里巴巴已經不是初始的阿里巴巴,現在的阿里巴巴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這時候的CEO職責重心在于整體戰略上的掌控,這算是CEO的本職工作。
其二是公司不同類型,CEO的職責范疇也會有所區別。
我們知道有非常關注產品細節的CEO,例如鵝廠的馬化騰,據說會寫郵件給一個產品的負責人,提出非常詳細而具體的意見。小米的雷布斯也是如此,類似喬布斯一樣,會深究產品的細節。
他們與馬云的區別在于他們公司的類型不同,騰訊和小米是重產品的企業,產品是他們戰略的重心。而阿里巴巴從來就不是一個產品型的公司,戰略重心自然也不會在產品上,甚至于就如馬云說的,他們的產品只是一個工具。
其三是任何情況下,CEO的職責重心都是企業戰略把控。
馬云在上面那些話中,強調了CEO要清楚自己的核心職責,那就是帶領團隊堅守方向、闖過困難、做出成績。這些都是CEO的職責,是CEO的本職工作。
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個人都要在各自的崗位上,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后再談其他方面的表現。作為CEO,更應該要如此。
3
CEO的本職工作,就是戰略上的勤奮。
不管你是關注產品也好,還是重視市場營銷,作為一家企業的CEO,要明確企業的戰略重心在哪里,要把80%的時間放到戰略重心當中去。把企業戰略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再用余下的20%的時間去參與推進公司發展的其他的事情上。
很多企業的創始人或CEO,他們在公司的發展方向、在以后要走的道路等戰略問題上,要么不去想,要么是沒有想清楚,就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具體的產品細節和事務執行當中去。這種情況要么是CEO犯了巨大的錯誤,要么就是逃避他原本應承擔的職責,結果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對公司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上面提到了小米的雷布斯,他就說了這么一句名言:“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可惜的是,他自己也犯了他所說的這個錯誤。
小米在剛開始時候,產品是其戰略重心,雷布斯投入精力關注產品,研究產品細節,無可厚非。隨著小米這條船逐漸升級,已經從舢板變成巨輪,乃至變成艦隊,整個小米已然不是單純產品為重的企業了,也是要構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下,戰略規劃是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就很不錯了,那還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折騰什么產品細節呢?這兩年小米呈現出來的發展緩慢、產品線混亂,無不跟戰略不清晰有巨大的關系。
4
華為任正非的用人之道是:砍掉高層的"手腳"、中層的"屁股"、基層的"腦袋”。這實際上講的就是各層級的人要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工作。
砍掉高層的“手腳”,首先意味著要頭腦勤快,專注戰略層面的工作,不要用手腳上的勤快掩蓋頭腦上的懶惰;其次意味著高層不要把手腳伸到中層、下層去,替代他們去做原本是他們職責的工作,這就是越俎代庖了。
每個層級,都有自己本職工作;每個層級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各自的本職工作。每個員工加入公司,都是一種投資,是拿他們的時間和生命做出的投資。他們希望通過工作,讓他們的投資升值。
作為CEO,要為員工的投資負責,做好戰略層面的事情,創造出大環境,提供鍛煉的機會,讓每個層級的人都能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幫助企業中的所有的人做好工作,幫助他們獲得鍛煉和提升。
5
不管怎樣,無論你謀求什么,你都要先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而后才能有其他的可能。
CEO職責 篇2
1
關于招聘
只靠優秀的招聘不足以創造一個成功的企業,但這是必要的環節。招聘這個環節總是得不到創始人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因為這些創始人們總是想一步登天。
如果你沒有花費至少50%的時間來招聘——這是最低的——那么你已經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基思·拉比描述了以這種方式招聘的重要性——“第一原則:你建立的團隊就是你建立的公司。”
你的工作就是與那些優秀的人充分合作。即便這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但你將來會得到很好的回報。
如果你身邊沒有你信任的人在做正確的事,你就不能成為一名領導者。當然他們并不總是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做,但你的工作并不是對他們進行極為細致的管理。
2
關于資金
在早期,你覺得一切只跟錢有關。你覺得一切錢都是你必須花的或者應該花的。
創始人確實應該始終擔心手里的錢。即使員工們很愛戴你,如果你不付工資,他們也不會留下來。
在企業資金不足之前這段時期,一個企業的現金數目決定了它的“跑道”。馬克·舒斯特建議,“風險投資公司希望你提出‘合適’的融資金額,這個‘合適’應該是基于你迄今為止的進展、你的資源和你未來18到24個月內的需求這三者的合理要求。”
海耶斯的搭檔喬什·科佩爾曼認為: “你應該為你的公司制定下未來18到24個月內的目標,選擇這段時期就作為公司快速發展前的跑道。2年的‘跑道’時期會為你提供最好的機會。”
分銷絕對是創建互聯網公司最難的部分。
在公司里,這兩類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一類是負責創新和制造產品的人,另一類是負責銷售、分銷和營銷系統的人。創造產品并找到產品市場契合度(價值假設)和找到可重復且可擴展的方法來發展業務(增長假設)都非常困難。
無論哪個任務更難,證明產品市場適合存在應該先行,否則業務可能會因“過早擴展”而受到損害甚至死亡。
當然,對于絕大部分公司而已,分銷也很重要。
如果創始人用了20頁幻燈片介紹他們的產品,但沒有提及分銷、團隊或其他業務部門,那這個創始人在投資人心里是減分的。除了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很少有產品能夠讓用戶自己去打通通往商業門戶的道路。
成功的公司幾乎都有運營團隊,他們知道如何鋪開市場、銷售、管理損益表以及如何雇傭員工。
Google和Facebook是稀缺的,因為這些公司的產品能實行“自我推銷”。很多企業認為,他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售賣他們的產品,用“病毒式”營銷策略來創建一個成功的企業,但他們都失敗了。
即使在發現產品適合市場后,能夠專注于增長而忽視收入的企業也不多見。本·霍洛維茨寫道: “當我向新興企業家詢問他們的分銷模式是什么時,我經常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我不想雇傭那些戴勞力士手表、開寶馬、過分激進的企業銷售人員,所以我們會模仿Dropbox來分銷我們的產品。”
除了將刻板印象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之外,這個答案也表明了對如何設計銷售渠道的深刻誤解。
什么是銷售渠道?它是一種產品或一組產品的市場途徑,從網站到成熟的銷售人員都是銷售渠道。選擇正確的渠道對任何企業至關重要,很多產品經常因為公司選擇錯誤的面市途徑而失敗。
太多的幻燈片和產品宣傳完全忽略了分銷。它們通常看起來像下圖這樣:
如果一個企業無法以一種高效且經濟的方式分銷它的產品,那么它就已經離倒閉不遠了。
查理·芒格的箴言是有用的:“我的一個信條,就是要成為其他人所能想到的最好。我不認為一個人只是坐下來做夢就能成功。沒有人那么聰明。”所以,我們應該跟著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學習。
建立成功企業的人永遠不會是一維的。
理想情況下,每個創始人起床后都很興奮,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正在做一些偉大而重要的事情。那些事情就像北極星一樣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能量,以及雇傭人才并說服所有投資者的能力。
很多創始人可能會非常專注于業務,但要成為優秀的CEO需要很多技能。
好消息是,杰出CEO和創始人們并不需要成為“全知全能的神”,你需要做的是:比其他人更了解成長和經營業務的某些方面,知道該使用哪種方式達成目標,知道在什么時候該向他人尋求幫助,知道什么時候該打破常規——這都是做出良好判斷的關鍵。
無論好壞,做出過一些糟糕的判斷并從中獲得經驗,才能擁有良好的判斷力。獲取智慧的過程其實就是這樣,而這個過程永遠不會結束。
利用你擁有的所有資源,包括給你錢的投資者,這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又必要的。他們像你渴望成功一樣,也希望看到你成功。
許多創始人正在經歷他們的第一次創業,沿著蜿蜒的道路曲折前進。所以,想要了解資本結構、招聘、企業管理、薪酬、銷售和營銷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向他人學習。盡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少數幸運的創始人也許會得到最佳教練的指導,從而漸漸適應自己創業者的角色身份。而沒有這種資源的大多數創始人,必須召集一批非正式的顧問,而投資人往往會在某些問題上對創始人有所幫助。
如果你在接觸楷模時沒有學到什么,就代表你并沒認真對待這件事。你沒有努力工作,并抓住機會“榨取”那些可能給你重要啟發的人,那么你又是在忙什么呢?
當你努力成為一個學習者,盡可能地和最聰明、最有活力、最有趣的人在一起,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好。
很多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發生過顯著改變。
創始人和投資者所面對的現實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風險和未知。考慮到這個不可避免的現實情況,明智之舉是把握時機做好每一次選擇。
《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說過,“如果你有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那么所謂的智力、知識、洞察力、技能等等都不那么重要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你不需要。你只需要有這樣的智慧:不做不理智的事情傷害到自己,以及當出現對你有利的結果時快速察覺到。”
當好的選擇出現時,一定要馬上抓住它。
如果一件事情沒有什么后路,但上升空間巨大,就放手去做吧。如果這件事情后路很多,但是上升空間卻不大,那就不要去做了。
如果后路和上升空間都很多呢?這時候你得問問自己,你用的是不是你不需要的閑錢,還有你對你要做的事情有多少熱情。
如果后路和上升空間都很小,那就沒什么意思了。
創業是一件長期的事情。你的聲譽依靠漫長的職業生涯胼手砥足地累積起來,但能將之一夕毀掉的事情太多太多。
沃倫·巴菲特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建議與海耶斯所表達的觀點非常相似。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建立聲譽需要20年,毀掉它只需要5分鐘。如果你考慮到這一點,你做事的方式會變得與以前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愛說,“如果你不想被自己敬重之人在報紙上讀到你的丑聞,永遠別做任何傻事。”用到網絡時代,這句話的新版本是:“如果你不想被自己敬重之人在社交網絡上轉發的話,永遠別做任何傻事。”
馬克·吐溫關于這一點也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建議,雖然簡單,但很適用:“做正確的事情吧,這會使一些人滿意,而剩下的人則會驚嘆。”
CEO職責 篇3
第一、CEO要承擔責任,而不是 ‘權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權力來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對這項工作所產生的結果來界定。CEO要對組織的使命和行動以及價值觀和結果負責。最重要的就是結果。有鑒于此,CEO的工作因他們所服務的組織不同而有所不同。第二、CEO是將組織與外界連接在一起的人。組織內部只有成本,結果存在于組織的外部。這意味著CEO應當仔細思考在他們的組織內有什么信息,組織的外部又有什么信息,以及如何組織這些信息。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CEO這樣做了。整合組織內外的信息是CEO未來的主要工作之一。
第三、CEO必須決定‘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應當是什么?’,更為困難的是決定‘我們的事業不應當是什么?’一旦做出了以上的決定,CEO才能決定什么結果對他所服務的組織是有意義的。第四、CEO要做出平衡的決策,即:在目前的需求和是否投資于高度不確定的未來之間取得平衡。這種決策是所有經濟活動的精髓所在。CEO必須對此做出決策,如果組織涉及各個領域,分散精力和資源,最終將一事無成。
第五、CEO要配置組織的一項特殊的稀缺資源——高績效的人。一個人越有能力,他就越有可能是高度專業化的。世界上沒有通才。一位偉大的鋼琴演奏家很可能連機票都訂不了。你是把他當鋼琴演奏家請來的,而不是看他是否能看懂航班表。CEO的特有工作就是將高績效的人安排在能讓產生結果的崗位,也就是用人之長,因為只有長處才能創造結果。第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最后,CEO要通過身體力行去樹立組織的價值觀和標準。因為,太多的CEO認為組織的價值觀和標準是靠講話講出來的。而組織的價值觀和標準是靠CEO身體力行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