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告模板(精選29篇)
訃告模板 篇1
訃告
優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月日上午時在滬逝世,享年歲。現定于月日下午時,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遵照先生的遺囑,喪事從簡,并謝絕禮金饋贈。謹此訃聞。
治喪委員會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
訃 告
中共黨員,副司級離休干部,原國家體委天壇體育賓館經理,因病醫治無效,于20xx年12月15日2時40分在北京天壇醫院逝世,享年81歲。
茲定于20xx年12月21日9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菊廳舉行遺體送別儀式。
特此訃告
聯系電話:略
治喪辦公室
二X年十二月十五日
訃告模板 篇3
訃告
著名會計學家、教育家、新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拓荒者、愛國民主人士、華廈學院首任院長、XX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XX教授,于20xx年1月8日安詳辭世,享年93歲。
XX教授1924年5月出生,江蘇常州人。1948年畢業于圣約翰大學并留校任教;1953年調入XX大學經濟系,后于1976年重返講臺,開創我國國際會計研究之先河;創辦XX大學會計師事務所,受托擔任華廈學院首任院長;曾任XX市中華職業教育社首任主任,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獨立審計準則中方專家咨詢組組長;歷任民革第七屆、第八屆中央委員,民革XX省委第八屆、第九屆副主委,第十屆顧問,XX省第八屆人大常委。
茲定于20xx年1月11日12時在集美天馬山福澤園殯儀館敬親堂送別。特敬告其生前親朋友好。
聯系電話:
傳真:
電子郵箱:
XX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
訃告模板 篇4
親愛的父親,您就要離開我們了,我們舍不得您,您走得太倉促,給我們留下更大的思念,更多的后悔,老父親,您含辛如苦養育了二個兒子,三個女兒。您是我們心中最偉大的父親,我們永遠想念您。記得我們還小的時候,您為了我們能吃上飽飯能穿上衣服,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家七口,您有多不易!父親呀!想您想得心痛!后來為了每個兒女能夠上學,更是省吃儉用,您目不識丁,卻讓我們努力學習,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現在兒女們都長大了,立了業成了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也有了自已的兒女。您還是舍不得花錢,買的酒是最差的,肉是最便誼的,兒女們給您的錢卻省著不用。您患病后兒女們才知道您竟然省下了十萬元。老父親我們都知道,您是為給兒女省錢,更惦記我們的老媽媽,兒女們向您發誓;我們一會更孝敬老媽媽,讓她安度晚年,媽媽和您一樣偉大!
父親,您生前喜歡喝酒,今天給您帶來了五糧液,還有茶葉茶具,您喜歡打麻將,也給您準備好啦。以后,您需要什么,盡管托夢告訴我們,我們都能辦到。
父親,今天您在世的二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到齊了,跪在您面前,您的兒媳,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也來了,還有您的重孫女,重外孫,也來了,您放心地走吧,您要多保重,一路走好。
全體家屬
訃告模板 篇5
訃告
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XX歲。茲定于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并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6
訃告
市原政協委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年月日時分在逝世市,終年九十歲。今定于年月日時在火葬場火化,并遵先生遺愿,一切從簡。特此訃告。
市政協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7
x公司x部經理,因病于X年XX月x日清晨在家中與世長辭,享年x歲。追悼會將于x年xx月xx日在舉行,望公司同仁自愿參加。
自任職我項目部經理以來,工作認真負責、嘔心瀝血,為我項目部在建工程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我x部的負責人,他每日早出晚歸,親自下到指導,傳授年輕員技術,分享他從業多年的寶貴經驗。因此,既是我們的好領導,也是我們的好老師、好師父!現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這位可敬老人的腳印,每一片風景都輝映著他那不辭辛勞的身影。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深刻的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的含義,他的言行舉止為我x部樹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豐碑,他獻身事業的大無畏精神將與世長存!
在此,謹代表x公司全體同仁向致以沉痛的哀悼及無限的哀思。
特此訃告
x公司
x部
x年x月x日
訃告模板 篇8
父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歲。茲定于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并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訃告模板 篇9
先母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歲。茲定于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并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10
慈父,因患胃癌,經多方治療無效,不幸于農歷六月十二日下午二時逝世,享年七十九歲,擇于農歷十六日出殯。父親一生,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對待鄉里,平易近人,教育子女,嚴格認真,當村干部,不貪分文,辛苦一生,不幸榮歸,深恩未報,內疚在心,哀哀兒女,百呼不回,嗚呼,哀哉!
今天特向父親的親朋好友和前來送殯的貴賓如此贈厚,恭敬拜領,并向左鄰右舍的父老鄉親幫忙,表示衷心的致謝!
兒:
不孝頓首
訃告模板 篇11
訃告
xx市原政協委員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x年x月x日x時x分在逝世xx市,終年九十歲。今定于x年x月x日x時在火葬場火化,并遵先生遺愿,一切從簡。特此訃告。
xx市政協
x年xx月xx日
訃告模板 篇12
Feb. 14, 20__
Ray Wu, Cornell's acclaimed pioneer of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developer of widely grown, hardy rice, dies at 79
Blaine P. Friedlander Jr.
Ray J. Wu, Cornell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who wa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athers of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from which sprang the development of widely grown rice plants resistant to pests, drought and salt, died at Cayuga Medical Center in Ithaca Feb. 10. He was 79.
The cause of death was cardiac arrest.
In 1970 Wu developed the first method for sequencing DNA and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tools for DNA cloning (sequencing involves determining the base sequence in a DNA molecule). After several innovative modifications by other scientists to greatly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same strategy is still being used today, and led to the DNA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the entire genomes of rice and human, among other organisms -- helping scientist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genetic traits.
Born in China and edu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u was a scientific adviser to the governments of both China and Chinese Taiwan. As such h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U.S.-Chinese cooperation in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t Cornell, in 1999 he committed to a gift of $500,000 to establish the Ray Wu Graduate Fellowship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to support a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 He funded the gif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o create a permanent endowment to support one graduate student each year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Following his pioneering work in the 1980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systems for rice, Wu and his group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ice plants resistant to pests, drought and salt. A gene from the potato, called proteinase inhibitor II (or PIN-II), caused the rice plants to produce a protein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digestive process of the pink stem borer, causing the insect to eat less, thus reducing plant damage. In a second study, a barley gene enabled rice plants to produce a protein that makes them salt- and drought-resistant so that they grow in saline conditions and recover quickly from dry conditions.
A third study increased drought, salt and temperature stress tolerance by introducing the bacterial gene for trehalose (sugar) synthesis into widely planted rice varieties. Wu and his colleagues said the strategy could enhance stress tolerance for other crops, including corn, wheat, millet, soybeans and sugar cane.
Wu joined the Cornell faculty in 1966,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became a professor in 1972, and in 20__ was named a Liberty Hyde Bailey Professor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He served as department chair (1976-1978) in CornellÕs Section of Biochemistry,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Prior to joining the Cornell faculty, he was a Damon Runyon Postdoctoral Fellow, working under Efraim Racker, at the 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He has also worke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e was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enior Fellow at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in Cambridge, England, and a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hile on sabbatical leave from Cornell in 19xx ,Wu was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Academia Sinica in Taipei, Chinese Taiwan. He also served as an honorary professor and later as an adjunct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Wu founded the 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which from 1982 to 19xx, brought over 400 of the top Chinese students to the U.S. for graduate training, and produced more than 100 faculty members in major universities or key members in industry. These scientists,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med the Ray Wu Society to promote life sciences frontiers.
Among other advisory roles to both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Taiwanese governments, Wu was instrumental in establishing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Institute of Bio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Academia Sinica in Chinese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in Beijing, and he held several honorary professorship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u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20__; and elected a fellow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e was given the prestigious Frank Annunzio Awar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__, which is presented by the Christopher Columbus Fellowship Foundation.
Between 1982 and 1995 he served as scientific adviser to the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airman,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Institute of BioAgricultural Sciences, Chinese Taiwan; chairman, Advisory Committee to the Transgenic Plant Program,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Chinese Taiwan, and chairman, Board of Scientific Advis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訃告模板 篇13
訃告x公司x部經理,因病于X年XX月x日清晨在家中與世長辭,享年x歲。追悼會將于x年xx月xx日在舉行,望公司同仁自愿參加。
自任職我項目部經理以來,工作認真負責、嘔心瀝血,為我項目部在建工程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我x部的負責人,他每日早出晚歸,親自下到指導,傳授年輕員技術,分享他從業多年的寶貴經驗。因此,既是我們的好領導,也是我們的好老師、好師父!現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這位可敬老人的腳印,每一片風景都輝映著他那不辭辛勞的身影。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深刻的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的含義,他的言行舉止為我x部樹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豐碑,他獻身事業的大無畏精神將與世長存!
在此,謹代表x公司全體同仁向致以沉痛的哀悼及無限的哀思。
特此訃告
x公司
x部
x年x月x日
訃告模板 篇14
農林科技大學干部,嚴父于20xx年十二月十七日十六時零一分在國家楊凌示范區醫院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追悼會定于20xx年十二月十九日十時在武功殯儀館舉行,會后在楊凌神農度假村答謝、親朋好友;土葬儀式定于20xx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農歷20xx年十一月十九在陜西富平安家舉行。
20xx年xx月xx日
訃告模板 篇15
吾父享年八十有七,于本月18日下午駕鶴歸西,我們舉家悼念送行。家父在世時身體狀況尚可,一直都是自己照料自己。歸西當日的下午還在樓院跟人玩耍聊天到5點鐘,人們提醒快黑天了該回家吃飯了。遂即自己開門回家,大概不到20分鐘即從容西去。
父親去了,帶著笑容,渾身滿臉都沒有難受遭罪的痕跡。所有看到的聽到的人都說這老爺子修煉得真好,自己不受罪又不給兒女留麻煩,大善大福之人也。
我父去了,我們雖然難過,但是想到父親的大善大福,我們自然也感到欣慰。此后,我也許還會有后續文字寫出來,但是今日沒有頭緒,暫時就寫到這里吧……
特此訃告。
訃告模板 篇16
不孝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罪孽深重,不自隕滅,禍延先(顯)妣__母___________老孺人,痛于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日壽終正(內)寢。據生于_______年___月___日,享年___十有____歲。不孝男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正柩夷于堂,尊禮成服。泣卜即日____時前家奠,_____時火化,即日_____時扶櫬歸(安)葬于村北本府之(瑩地)。
倘蒙
姻世族戚聞
哀子_________________泣血稽)首
齊衰服孫_________________泣血稽首
小功服侄_________________拭淚稽首
緦麻婿__________________拭淚司書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17
母親大人,因病醫治無效,于20xx年xx月xx日早6時20分在不幸與世長辭,享年70歲。
我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于20xx年xx月xx日下午在xx殯儀館為她老人家舉行了簡短而肅穆的追悼儀式。
安息吧,母親——我們平凡而偉大的好媽媽!
訃告模板 篇18
訃告
愛妻,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年月日時分去世,終年歲。遵照愛妻遺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謹此訃告。
愚夫攜子女泣告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19
訃 告
XX大學離退休工作處退休干部、中共黨員李,因病醫治無效,于20xx年2月21日17時35分在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9歲。
李1933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蘇省XX市。1948年XX月入工兵學校,1949年4月隨二野南下解放大西南,先后任39師117團3營8連戰士、116團3營8連通訊員、代班長,116團3營9連通訊員、云南軍區訓練團4營17連學員。1955年4月轉業到XX大學人事處工作。1973年2月任氣象系黨總支人事秘書,1976年8月起任人事處干部、副科長,1983年3月調入黨委組織部老干部科任副科長,1986年6月任老干部處科長,直至退休。
李在幾十年的革命與工作生涯中,立場堅定,品德高尚,愛崗敬業,兢兢業業。無論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始終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他在XX大學工作近40年,為我校人事與老干部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為人正直善良,作風正派,團結同事,任勞任怨,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好評。李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XX大學的事業發展,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前輩、好同事,是我校老干部工作的重大損失。對李逝世,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李,安息吧!
特此訃告。
XX大學離退休工作處
20xx年2月22日
訃告模板 篇20
嚴父于二零XX年XX月XX日時零X分在國家楊凌示范區醫院病逝,享年XX歲。
追悼會定于二零XX年XX月XX日十時在武功殯儀館舉行,會后在楊凌神農度假村答謝、親朋好友;土葬儀式定于二零XX年X日,即農歷二零XX年XX月在陜西富平安家舉行。
不孝子孫
20xx年XX月XX日
訃告模板 篇21
訃告
優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月日上午時在滬逝世,享年歲。現定于月日下午時,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遵照先生的遺囑,喪事從簡,并謝絕禮金饋贈。謹此訃聞。
治喪委員會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2
訃告
先母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歲。茲定于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并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3
訃告
優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月日上午時在滬逝世,享年歲。現定于月日下午時,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遵照先生的遺囑,喪事從簡,并謝絕禮金饋贈。謹此訃聞。
治喪委員會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4
市原政協委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年月日時分在逝世市,終年九十歲。今定于年月日時在火葬場火化,并遵先生遺愿,一切從簡。特此訃告。
市政協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5
先生訃告
中國作協省分會理事、市文聯主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一九年月日上午十一時在醫院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先生生前曾任地委辦公室秘書、辦公室主任、地委統戰部部長、地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小說五部,為黨為人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同志的逝世,是我黨的一個損失。
為了表示對同志的哀掉,特定于月日上午八時在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有贈送花圈,挽聯和吊唁者,請按時前往。
治喪委員會
19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6
訃告
家父,因病于二零XX年六月十三日(農歷20xx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七時三十五分因病在家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六周歲。
茲定于二零XX年六月十五日(農歷五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崇文西路南三排三號(二一O國道與人民西路十字路口向北約二百米)舉行家祭儀式。
跪請親朋好友前來吊唁。
訃告模板 篇27
訃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原XX大學(華東)勘探系系主任XX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xx年5月4日2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1937年7月13日出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61年畢業于北京XX學院勘探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晉升為講師,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晉升為教授。歷任華東XX學院物探教研室副主任兼實驗室主任,XX大學(華東)勘探系副主任、主任等職務。兼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裝備分會會員、《儀器》雜志編委等社會職務。曾先后榮獲北京XX學院“五好教師”稱號,多次被評為華東XX學院先進工作者,獲得學校嘉獎。他還被評為XX大學實驗室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教委實驗室工作先進個人。1998年3月退休。
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他195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衷心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時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注意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謙虛謹慎,團結同志,忘我工作,淡泊名利,表現出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獻給了中國XX大學。他長期從事地震儀器的教學工作,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先后講授《電法勘探》、《電子技術》、《電路分析》、《微機原理》、《數字地震儀原理》等課程,教學效果顯著。他著有《地震勘探儀器原理》專著,作為專業主干課程教材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和適應性。他在地震物理模型研究實驗室、地震處理及解釋實驗室、勘探系微機室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多項成果獲得學校獎勵,這些實驗室的建設為申報地球物理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先后承擔多項中國天然氣總公司重點攻關課題,在《地質評論》、《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他在勘探系領導崗位上工作8年,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勘探系(現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生是光榮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XX大學、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獻給了偉大的祖國、獻給了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好黨員和良師益友。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工作熱情和高貴品質。像他那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熱愛黨和人民,熱愛教育事業,勤奮學習,愛崗敬業,求是創新。
為了表達我們的悲痛心情,寄托我們的哀思,定于20xx年5月 10 日9 時在北京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望生前好友、同事及學子屆時參加。
安息吧!
中國XX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XX大學(華東)北京辦事處
中國XX大學(華東)離退休職工管理處
二〇一X年五月五日
訃告模板 篇28
訃告
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XX歲。茲定于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并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年月日
訃告模板 篇29
訃告
市原政協委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年月日時分在逝世市,終年九十歲。今定于年月日時在火葬場火化,并遵先生遺愿,一切從簡。特此訃告。
市政協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