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900字心得體會(精選3篇)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1
我是含著熱淚讀完《牛虻》的。
小說的主人公亞瑟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中,由于經常受到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但他卻把神父蒙太尼里看成是自己的良師慈父,而且他認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獻身的人是不獨立的。
當遭遇最親愛的神父那痛徹心扉的欺騙與背叛時,當受到最心愛的瓊瑪那沉重的誤解后,當周圍的所有都將他孤立時,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從此,“亞瑟”死了,他的“靈魂”漂泊到南美洲十三年,成為了一只“牛虻”。
在這十三年里,痛苦和艱辛如地獄里的魔鬼一直在折磨著他,令他遍體鱗傷。誰能想象,一個流浪到南美洲的孤獨無依的人會怎么樣?在寂寞的世界里,或許只有勞累才能讓他忘記心中的痛。
但是或許生命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白熱病席卷了美洲大陸,此時的他已經是被死神拽著腳了,但苦痛并沒有帶給他軟弱,帶給他的反而是堅強!十三年過去了,此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飽經風霜,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牛虻。
他回到了意大利,重回了這個曾經讓他無比傷心的地方,在此積極投身于自由民主運動,但結果還是讓人心碎,為了營救那些為人民自由而戰的人,他和政府的人展開了槍戰,救了戰友們,自己卻因為沒有子彈而被捕。
牛虻是個多么值得我們尊敬、敬仰的人啊,他剛毅的性格,堅強的品質,給我們帶來的是他那鋼鐵般的信念。是剛毅,讓他從虛幻世界中解脫出來,浴火重生;是堅強,使他的斗志始終昂揚,不畏苦難;更是信仰,讓他放棄年輕燦爛的生命。
有太多太多如牛虻般剛毅、為了信仰的人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完成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林則徐,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淡然處之,高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有堅持著我們的信仰,才能在所有苦難的都集中到身上時,勇往直前。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
亞瑟有自己的信仰,他能在經受無數艱難險阻后,仍然笑對未來。我們又何嘗不能做到呢?我們應該學學亞瑟。無論有什么困難時,總會有信仰支撐著他,讓他毫不退縮。
身為一名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仍然響徹耳邊。選擇了醫學,選擇了成為一名醫學生,就已經選擇了和其他人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大一時的懵懂已過,我們正在經歷著大二的成長。但我明白當我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一份圣潔在心里,而一份責任已悄然落在肩頭!只因為選擇醫學,只因為我們是醫學生。曾經在我們手里死去了多少只青蛙,多少只兔子,多少只小白鼠,曾經的我們摸著油油的尸體,挑著微小卻致命的病毒……
但那些為以后臨床做準備的一切都過去了!現在的我也在慢慢尋找方向,尋找未來的路,也許還在迷惑著,但我會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堅信自己的信仰!
在很多人看來我們是勤奮的,只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面對信任和依賴,我們別無選擇!未來不知道會有什么在等待我們,而現在我們能做的唯有好好學習知識,有一天能夠救死扶傷,不枉費我們的努力……不管前路怎么艱險,有了信仰,我們就會有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2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合上小說《牛虻》,我己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去著,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眼前仿佛是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江,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我深深震撼于這驚心動魄的時代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最依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國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耳邊回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于意大利,幫著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思緒混亂中,他猛地拿錘子砸向房間墻壁上的十字架泥像,隨著轟隆一聲巨響,破碎的雕像落在他腳邊。他放下錘子,似乎突然清醒了,說:“這么簡單,我真是一個白癡。”
這是《牛虻》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讀完這本書,發現此書有很鮮明的時代背景,很可惜我們的歷史課只能一筆帶過,我也一知半解,不過總算讀懂了一些東西。
當時,年少氣盛的牛虻正受到一次強烈的打擊,這甚至使他試圖自殺。他的心里非常矛盾,甚至沒有顏面也不想再面對任何一個親人朋友,還有他的信仰,束縛了他、出賣了他……他似乎就被宗教、被上帝這個無形的網網住,沒有方向。在我看來,此舉則是他的轉折點,使他從一個腦子不拐彎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機智無畏的領袖人物。
這是推翻過去的一錘。當時的狀況,似乎是教皇為最高統治,也就是說,宗教是最為權威的力量,只是那是個已經腐朽了的政體。牛虻此舉,挑戰權威,挑戰落后,就好象我泱泱大中國推翻無能清政府統治的那一刻一樣。這一錘,表現了一個年輕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也表現了腐化的東西終將被淘汰的規律。
既是歷史規律,又已跳出牛角尖,找到光明還難嗎?自然是很簡單了!那么最應當注意的,就是保持宏觀的看待問題,不被教條禁錮。我想,試著從事物的根本入手,就能做到這點,就能把問題變得容易,就好象法律條文都是源于法理一樣。找到根本,找到路。
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對于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饑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對我來說,分析語文語段,就應該從文章主旨入手考慮。當我們這么做了以后,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么容易。
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這世界上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祟高的信仰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小說的封面上定著: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小說。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讀這本小說,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小說《牛虻》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恒的,它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牛虻己是英雄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筆下,他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毫無瑕疵的英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無法調和的仇與恨,感心肺腑的愛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貫穿牛虻的一生,正因為如此,牛虻的形象才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面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3
觀看電影《奪冠》,使我了解到了一段我以前不知道的歷史,感受到了一種我以前不知道的精神——女排精神。中國女排披荊斬棘,走過的一條振奮幾代人的奪冠之路,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崛起的寫照嗎?
八十年代初的五連冠時期,中國女排那種刻苦訓練、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勇氣和決心最讓我感動。看著年輕的女排姑娘們忍者傷痛和疲憊,在大年初一全國人民都與家人團聚的時候,她們還在極其嚴苛的教練的帶領下,在簡陋的訓練館里拼命練習,我的心情就久久難以平復。當看到看似狠心的教練并不是真的狠心,其實早已安排了姑娘們的家屬在食堂里包餃子等候她們訓練歸來一起過年,而訓練時流血流汗不流淚的姑娘們看到自己久違的父母們卻一個個都哭成淚人的樣子,我也感動得熱淚盈眶。教練為什么要如此嚴苛,女排姑娘們為什么要如此艱辛?平時錦衣玉食的我們難以理解。后來教練與姑娘們閑聊時語重心長的一段話語解釋了一切:當時的中國才剛剛改革開放,國家還很落后,經濟條件、科技水平比外國差遠了,教練想帶領著女排姑娘們為我們中華民族尋回自信,證明我們中國人也是行的,我們中國太需要這塊金牌了,那是我們體育強國夢想的開端。
1981年,中國女排通過頑強的拼搏精神拿下第一枚世界金牌,以及接下來的五連冠,帶給中國人民無限希望,給曾經一度自卑的國人力量。不過在強手如云的世界體壇,誰也不可能是常勝將軍。雖然有之后在20__年重奪奧運冠軍的輝煌,但也有20__年奧運會上對陣曾經的中國女排名將郎平領銜的美國隊惜敗,并且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沉淪的苦楚。直到郎平教練的回歸,引入了更先進的理念,對新一代中國女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才為一度沉寂的女排精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延續了近四十年的女排精神有了新的注解。當20__年奧運會淘汰賽遭遇世界排名第一,又是東道主選手的巴西隊時,國內外幾乎沒人相信實力相差懸殊的中國隊能取得勝利。
郎平教練通過她獨特人格魅力的感召,在比賽前為隊員們一步一步解開心結,鼓勵姑娘們在賽場上放手一搏,打出風格,打出水平,甚至體貼地對姑娘們講:你們的背負的包袱太重了,過去的包袱就由我們這代人來背。這位與老教練完全不同風格的新教練,再一次讓我感動到鼻子酸酸的,眼淚奪眶而出。是啊,世界在變,對手在變,我們的國家在變得更富強,我們的人民在變得更豁達,隨著培育女排精神的土壤在變化,女排精神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雖然看上去少了一些當年的血性與拼勁,但更多了一份自信與成熟,不變的是對排球運動的執著,還有深藏在心中的愛國情結。
電影的最后,中國女排又一次創造了更大的奇跡,再奪20__年的奧運冠軍,使中國女排的神話得以延續。我相信,我們的女排不一定會永遠地統治世界排壇,也不可能奪得每一個冠軍,但女排精神會繼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會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