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事政治讀書心得(精選3篇)
大學時事政治讀書心得 篇1
由于本學期末新添的一門課程,學習課時比較少,所以可能我們認識的程度還比較淺,但是自上了這門課以后,我便開始對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使我從本質上認識了什么是形勢與政策,基本弄清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我想這形勢應該就是我們面臨無形中推人前進的這種壓迫感吧!而政策正是我們的按照客觀事實制訂的問題解決辦法,它們的關系大概就是互補互促進的關系。
目前來說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應該說就是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大學生畢業就業帶來的形勢問題。
由于我國目前來說還算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方面便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像神六飛天成功等,這都是值得我們高興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如旱災害,森林退化,空氣污染,黨的xx大五中全會提出,“”時期必須統一規劃,實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發展就要了解國際局勢,當前國際處在深度復雜的變化之中,總的來說和平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國際形勢總體穩定,我國又是WTO的成員國,這些都給我國經濟發展和我們大學生就業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同時也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大學生更應該抓住機會。 不過,我國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有的孩子還沒有上學念書,有的人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還不過百元,還沒有擺脫貧困,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努力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要不斷努力創新,實現現代化建設。
這幾年來,我國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形勢,但這并不表明我國大學生絕對過剩,取自網絡數據統計說明,美國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比重約為25%和23%,而我國僅為5%,顯然我國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學生就業困難其實原因有二:其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增長速度超過了社會新提供的比較理想的崗位的增速,從而導致大學生就業競爭加劇,獲取同樣崗位難度與過去相比明顯增大,例如有個高校輔導員崗位竟然有1000多個大學生去競爭。第二,一些大學生擇業時“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選擇性的怪圈子。
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問題,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更好地符合國際形勢的趨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更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學校老師,家長,社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認識社會。我們要努力尋找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切合點,到祖國西北部支持大開發。其次,我們要熟識創業和就業的政策體系,看清社會形勢。再次,提高自我就業、創業能力,不斷調整自己學科和專業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結合國際形勢選擇就業方向。
所以我們要看清內外形勢,認清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獻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大學時事政治讀書心得 篇2
教了幾年政治了,心里也有點心得,一是為了加分,二是為了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在這里把自己的一點小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多指教。
一、聯系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時事政治的教與學
理論聯系實際,這是我們思想政治課進行教與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我們進行時事政治教與學的最主要方法。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首先就要學好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理論,然后根據教材特點聯系國內和國際時事政治等社會現象來教與學,這既可使學生掌握時事政治,又可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如,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我聯系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討論和決定國家重大選舉和決定、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長等時事,與政治教材結合起來就有了現實性、真實性和新鮮感。理論既聯系了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進行了時事政治的教與學,改變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狀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現代化電教手段進行時事政治的教與學
我常用幻燈、投影儀、電視機、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用直觀、具體、形象的東西感染學生,使時事政治的教學內容具體化,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多聽、多看、多讀、多記、多想、多練。“多聽”與“多看”,每天晚上7點按時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多讀”,要求學生多讀《半月談》、《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報刊雜志;“多記”,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時事政治材料分成國內和國際兩部分記下來,國內又分為政治、經濟、科學、外交、教育、文化、體育等;“多練”,就是利用學校和教室的黑板堅持每兩周出版一期時事政治墻報,每周舉行一次時事政治測驗,每學期進行兩次專題輔導,一次全校大測驗。
三、借助豐富多樣的材料進行時事政治的教與學
對于比較重大的時事政治,如“三個代表”和黨的“xx大”等問題,請有關專家以及學校宣傳部領導給學生上專題課。每節思想政治課前講一些近期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這樣可以將時事政治的內容分散開來,減輕學生突擊背誦的壓力。
運用本土材料,加強時事政治教與學的真實性。例如:講“重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容時,可以結合本縣、本校見義勇為事跡。
運用新聞材料優化教學內容,解決了教材中的一些內容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使課本與時事政治知識融為一體,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的學習興趣,填補教材內容落后于形勢的缺陷。如講授“我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時,及時將黨的xx大提出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等相關內容進行分析。這既補充了教學內容,為教材注入新鮮血液,又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學時事政治讀書心得 篇3
當前,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顯現。國際環境對我國利大于弊、積極因素多于消極因素的總體狀況沒有改變,但某些挑戰和問題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關注。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并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關系在中國臺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干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雙邊關系發展大勢已不為局部問題所左右;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對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當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與發展面臨的問題愈加緊迫。局部性的戰亂、動蕩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這不僅使一些地區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熱之中,而且使這些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水平拉大,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如今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相當程度上是由于國際沖突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中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當今許多局部沖突和地區爭端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事實上,在當今多數地區性沖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國之間的利益角逐。地區性沖突、戰亂的增多和加劇,必然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對大國關系構成負面沖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美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斗爭的主線。
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后遺癥、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霸權主義直接間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當前世界的許多地區性沖突、動蕩和緊張,是不爭的事實。
三、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于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最后,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