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通用3篇)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1
陳廷敬生于明末、長于清初,從政53年,歷經28次升遷,先后任職于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成為康熙朝代的政壇常青樹。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大清相國》一書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示,尤其是以下三點,更對我們當前革弊正風、廉潔發展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大清相國》的啟示一:遠離圈子文化、山頭主義。
陳廷敬從政期間,索額圖、明珠兩大黨派爭斗多年,都想拉攏其入圈,但他以國家為重、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重,對誰都拱手作揖,對誰都委蛇敷衍,不入任何圈子,埋頭干事,盡職盡責,靠多年積累的優秀政績逐漸贏得皇帝的信任,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高峰,成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和山頭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親疏遠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級關系、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利益化、部門化,使黨內上下級關系、人際關系、工作氛圍不和諧、不健康。
在作風建設和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我們黨員干部必須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始終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嚴格按照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各項規定辦事、依規矩行事,自覺遠離利益小圈子、放棄個人“小九九”,不站隊,不拉幫結派,不搞小團體,不打小算盤,不搞利益集團,秉公用權、廉潔自律,在其位、謀其政、擔其責,自覺維護團結,爭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干部、好公仆,為促進黨風政風好轉提供正能量。
《大清相國》的啟示二:做干吏、做能吏,更要做廉吏。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2
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云。
小說著重刻畫了清代名相陳廷敬曾這個歷史人物,陳廷敬原名陳敬,二十一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皇帝給他賜名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士林。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后來權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爭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輩出,那時候的官場關系復雜,幾乎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為何唯陳廷敬為官善始善終?帶著這樣的疑問,作者王躍文查閱了大量史料,終成《大清相國》。究其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句話: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無論今天還是古代,官場人物基本是知識分子,他們如何異化,如何保持道德初衷,如何實現理想抱負,是我閱讀“官場小說”時特別關心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我愿意相信,今天的王躍文已超越為了寫官場而寫官場的狀態。官場之所以還是主要的敘事場所,只因“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史上最強勢的主流價值觀,即使是傅山這種不肯受封的人物,懷抱的還是“反清復明”的榆木疙瘩。《大清相國》主人公陳廷敬所有的輝煌,就是建立在他是“科舉神童”的基礎之上。實際上,他以國士才華,卻幾乎沒留下什么文學作品傳世,也無學術成果流傳。舉一反三,越到專制社會后期,文學史、學術史這些代表創造力的歷史上似乎就越難找到狀元、榜眼、探花的身影。科舉為官的通道,惟一、狹窄且未必公平(小說與歷史中諸多科舉弊案為證),這是大多數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悲劇的第一個根源。
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初中生觀后作文800字 篇3
最近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沖動的欲望。沖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復雜。
《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他總結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后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
總結起來,“等、穩、忍、狠、隱”與“識時務者為俊杰”是陳廷敬馳騁官場的真經秘訣。陳廷敬能夠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穩、忍、狠、隱”,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