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2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__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鐘書結婚后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后同去英國牛津求學,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即使如“--”那段年歲,在她筆下,也因家人團聚而平緩。“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并且在感動之余引發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里,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楊絳錢鐘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愿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愿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我們仨》我還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3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鐘書是我最鐘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于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后,凡是有關錢鐘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并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鐘書與西學》、《錢鐘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里,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艷羨。
錢鐘書之所以成為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里,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鐘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游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游頤和園。鐘書也游過頤和園,他也游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牛津的假期相當多。鐘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為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閱。那里藏書豐富,借閱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里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閱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閱讀,反正不愁無書。”錢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志向而遍覽不已。看看錢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為整天在書的世界里遨游,因此錢鐘書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學問那樣高超了。在《我們仨》里: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里,錢鐘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鐘”于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為怪了。人的能力是這邊強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難全”。可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們學問也不怎么樣,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這就很可悲了。這才是真正的書呆子。可錢鐘書不一樣,他是我國學術界的“稀有金屬”,含金量特別高。
當然,錢鐘書先生并不是一個十足的生活“低能”,他會做飯,會做早點:
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面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么香的早飯!……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鐘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鐘書做給我吃。
錢老先生還 “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錢鐘書先生并非“拙手笨腳”,楊絳女士在這個詞上加引號是有原因的。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臥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臥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說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這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楊絳文集》,其裝幀、印刷、紙張、字體大小及字間距都非常的精良與合適。一冊在手,會忍不住摸索玩味。表里是一樣的認真與嚴謹,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貫的謹嚴作風。錢鐘書的文集也是這樣的特點。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4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6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7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么!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沖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后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后,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于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后時,我仿佛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床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么相勸,她卻始終啼哭著,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澎湃著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這么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后,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后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
第二,我該說,先生并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鐘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一年后,丈夫錢鐘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后,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著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著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著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并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著《我們仨》,只是后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愿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么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恒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著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于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學會珍惜嗎
最后,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后,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著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凄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戶向外望去,校園里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8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唯一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大起大落,會歷經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代社會,我們人人是幸福的,沒有饑餓,沒有戰亂,是和平發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著自己曾經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體驗當地的生活,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9
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幸福的學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書柜里看到楊絳寫的《我們仨》,便隨意的翻閱起來。
書是楊先生在女兒、先生相繼去世后寫的,并不厚實的一本書,平平淡淡的字句,卻承載著為人妻、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實我并不喜歡這種味道的書,看了總覺得一股驅之不散的陰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離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于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愁斷人腸!
書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于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飄洋過海求學的艱辛,戰爭中輾轉相聚的艱難,以及--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后仍是一抷黃土罷了!于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女兒圓圓是父母的乖寶貝。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做三,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事躍于紙端,成為楊先生反復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里圓圓和父母的通信,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舍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說樂。
匆匆閱畢,無異看了一場人生離合。幾許無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楊先生身體安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0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之間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1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鐘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工作,爾后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么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拿學位似乎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后有所領悟,多么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說,該做什么,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現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2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蕩,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說,翻譯外文,無愧于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悅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系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后人憑吊,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3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于20--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三聯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鐘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蕩的生活,解放后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后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著自己最后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4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正因為有_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__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_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5
楊絳曾說:“我走過一道道驛站,一路上都是離情。”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們倆老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得愛女,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鐘書不小心把臺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鐘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媛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鐘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