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宋詞三百首》心得體會(通用3篇)
關于《宋詞三百首》心得體會 篇1
每個人總會有一兩本忘記了的書,時光流逝,偶然再會,才懊悔曾經的錯過,也許,那不是錯過,只是相遇的時間不對。彼時,年少輕狂,意氣風發,不知愁滋味,無法領悟《宋詞三百首》的韻味與境界,而今再讀,甚感這是一次美好的遇見。幸好,我們還是遇上了。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蓖鯂S先生一語道盡了詞與詩的區別。的確,相較二者,在給人的感觸印象上,詩剛,詞柔;在表達的手法上,詩直,詞曲;在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詩顯,詞隱。
物欲橫流,風云變幻的時代,讀上這樣一本書,如心靈凈化,身心俱潤。合上書,閉上眼,那些詞句情景如現眼前,那些情感誓言如在耳邊。到如今,才發現宋詞原來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接下來,我就道一道,從《宋詞三百首》旖旎的詞章中體味的淡淡情懷。人世間最能讓人感動而又讓人淚下的莫不是一個“情”字,“情”的描寫透露于字里行間:“枯藤老樹昏鴉”的蒼涼,“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婉約。正是因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筆下的文字,才會撩撥人們喜怒哀樂的心弦,引起共鳴。在詞中,我讀到了情怨、幽怨與哀怨,無論是“別來不寄一行書”、“漸行漸遠漸無書”,還是“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妻子對書信的渴求那是對丈夫無聲的關切,也許大丈夫當修身、治國、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賴更與何人說。在詞中,我明白了有一種等待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有一種思念叫“衣帶漸寬人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種期望叫“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有一種欣慰叫“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一壺香茗飲出詞話。品一句“心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道一聲“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思一段“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的款款柔情。心中,似無雜念。原來,詞,是可以養性的。
品讀宋詞,就是在品讀一種風骨,品讀一段人生,品讀一個時代。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語言的韻味雅致一流;賀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原來男子也可以這般柔情;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國難當頭,奇女子也只能無限哀嘆;朱淑真“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盡顯剛烈性情;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才情出眾卻未得以施展;蘇東坡世事滄桑,仍葆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斯人雖已逝,但他們留下的一首首小詞在優美的,雋永的,歷史的塵埃中綻放。而我們,已然融化在這樣的小詞中。
時光清淺,詞之境界永恒!
關于《宋詞三百首》心得體會 篇2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
在國慶之間,我看了一本我比較喜歡看的書,就是《宋詞三百首》,本書記載了在宋代詞創作時期,記錄了對詞藝術造詣極高的詞人和多種風格詞流派的的詞人對當時意境和抒發。如蘇軾的“水調歌”,李清照的“如夢令”,陸游的“長相思”等等。不僅讓我感受到宋代詞人們的豪情壯志、離情別緒,更感悟到詞人們在當異族侵擾、宋室南渡時詞人們的慷慨激昂,直抒胸臆的愛國熱情。讓我認識了詞原本是在隋唐時期興起的配樂可唱的歌辭,后來漸漸脫離音樂,成了一種句子不一的詩體。詞起稱“曲子詞”,后來又稱“樂府”、“長短句”和“詩余”。在形式上,每首詞都有一個曲牌,叫詞牌。詞牌規定著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聲韻。詞牌和詞的內容并沒必然聯系,所以,詞牌下面往往另立標題。詞可根據篇幅長短之分為小令僅十幾個字,長調在九十一字以上,最長的有二百四十字。
書的知識無窮無盡,它給予人快樂,給予人收獲,給予人智慧,給予人進步,我喜歡書的海洋。
關于《宋詞三百首》心得體會 篇3
假期閑余,隨手翻閱了一本宋詞。翻開《宋詞三百首》,則為其中的細膩真摯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詫異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載。試想穿越千年的風云變幻,和古人吟詠著同樣的詩歌,感受著同樣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忽然想起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似乎有悟。品讀宋詞,感覺他們真情涌動,真切如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又象涓涓溪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詞。
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詞。柳永的輕輕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那斷腸的“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凄涼滄桑,我聽后,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
讓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無論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細膩的宋詞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后的徹悟;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回腸,感慨萬千。
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更會被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品宋詞卻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讀一個人。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的確,我鐘愛著宋詞,但也有個小小建議:不要太過于鉆研它們的情感,會讓你走向“林黛玉”呀。但仍要說:“我愛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