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禮物讀后感心得(精選4篇)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心得 篇1
第一次讀《麥琪的禮物》是在高二的時候,還記得這是我的一位好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第二次讀是在高考之后,兩次讀它的心情都不一樣,心得體會也不一樣。故事講的`是一對窮困夫妻為在節日時互送禮物而煞費苦心,最后禮物拿出來卻沒用,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給對方買來了不再有用的禮物,結局令人感到嘆息。但是懸念的設置和情節的巧合給了我們以期待感和意想不到的感覺,贊美了主人公純潔的愛情,體現了人性的美的一面,讓我們為之動容。
薩爾丹曾說過:“什么是愛,愛就是無限的寬容,些許之事亦能帶來的喜悅。愛就是無意識的善意,自我的徹底忘卻。”《麥琪的禮物》就道出了愛的真諦。即使到后來那兩夫妻發現禮物都沒有了用處,但他們得到了比梳子和表鏈更珍貴的禮物——愛。有人曾說過,愛的真諦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也有人說,你的幸福取決于你為別人做了多少事。當自己真心地為自己最愛的人付出時,你會發現,無論有沒有得到回報,你都一定會很開心很開心。故事中的主人翁之間純潔真摯的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需要愛,也需要我們去奉獻愛。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相信,愛永遠在心中,愛一直存在!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心得 篇2
圣誕前夕,貧窮的夫妻,真摯的感情…
想要給丈夫一個驚喜,卻只有一元八毛七的德拉,剪去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漂亮的表鏈;而吉姆也想讓妻子高興,賣了引以為豪的金表,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誕禮物。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讓我覺得溫暖。實話說,他們倆的行為真是笨的能夠,賣掉自己僅有的寶貝,只是為了送給對方一件滿意的圣誕禮物。然而他們都沒有覺得生氣,反而覺得感動、快樂、滿意。他們真的得不償失了嗎他們真的失去了最珍貴的寶貝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們還收獲了最真誠的愛!
瓦西夫在《情愛論》中證明過這樣的觀點:愛的最高境界是以對方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他和她,在那個圣誕節收到的,比我們一輩子加起來還要多。其實愛是無聲無息的,就仿佛,有些旋律從來沒有被歌唱,有些火從來沒有被點燃過,有些呵護和關心,從來沒有驚天動地。但是世界有了聲響,有了光,有了愛。
最喜歡小說最后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
想起一句話來,不是每一份愛都許得起“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經受“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生死離別。“涸澤之魚,相濡以沫”,這也是幸福。
這就是我們從其結果獲得的最真實暗示,也不需要個性,有如我們失去的,只是很平常的東西。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心得 篇3
今天我看了一個名叫《麥琪的禮物》的故事。只是中學課文里的一篇,但意義深遠。小時候,抱著懷疑批判的態度,這篇怎么能算名著?長大后,經歷的多了,親情、友情、愛情,當一切變得現實、變得無奈、變得陌生,我竟對它有嶄新的解讀。
故事講的是:有一對年輕夫妻,家里很窮,但彼此非常的相愛。快到圣誕節了,他們彼此都想給對方買一件理想的禮物。女主人黛拉為了想給吉姆的金表配一條相配的表鏈,不惜剪掉不僅自己喜愛,也令凡是見過的人都羨慕不己的秀發賣掉,用賣秀發的錢買回來一條精美的表鏈作為送給吉姆的圣誕禮物。而吉姆為了送給黛拉圣誕節禮物,買一套和她那頭秀發相配的發卡,不惜賣掉了自己心愛之物那塊金表。
珍貴的禮物,往往被認為是昂貴的、標簽上的價格似乎能標志著產品的價值,價格和價值往往被約等于。《北京遇上西雅圖》中,湯唯剛剛到美國,一路揮霍,什么都是“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兒”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恐懼,看到心愛的人送來名牌包包,落寞地把它丟到衣柜。最終愛上的是吳秀波,是他的信用卡數字高嗎?不是的,是他在自己身邊,默默的為她奉獻的精神,也許,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種關愛和一直在尋求的安全感。
小時候,凡到節日,我們必會親手準備小小的賀卡,糾結上面圖案和文字的選擇,然后滿心欣喜地送給我們關心的人,這是最簡單,最幸福的事情。
長大后,電子產品,網絡店鋪,微信微博的廣泛使用,名牌奢侈品充斥著我們眼球,物質逐漸被滿足,在節日前,大家會像完成任務一樣,為自己的愛人選擇商品作為禮物,反倒是缺乏禮物最基本的成分——心意。缺乏人情味兒的禮物,我們的幸福感在哪里?
現在依然會懷念當年的手工制品,只有少部分人還在堅持著。今年的圣誕節收到手寫的明信片,還很細心地設計了版式和貼紙,我想這才是現代人缺乏的,也是極大需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堅持做的,不是工廠上流水線上的產品,是心意,是必須手工完成才能感到的暖暖愛意,只要是心存愛念,自然美麗!
我通過讀這個故事:讓我知道要去珍惜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把快樂送給大家。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心得 篇4
在西方宗教傳說里,圣子耶穌出生在馬廄里。有三位麥琪為他帶來禮物,象征著尊貴、圣潔以及暗示后來遭受迫害,這便是圣誕節互贈禮物的來源。
歐亨利小說《麥琪的禮物》就講述了一個關于圣誕節禮物的故事:德拉和吉姆是一對年輕平凡的夫婦,在圣誕節時德拉想送給丈夫能配得上他祖傳金表的一條昂貴的白金表鏈,但由于囊中羞澀她不得不賣掉一頭美麗的頭發去交換那條表鏈,可是丈夫回到家后卻告訴她,為了給她買一套可以更好裝扮她美麗頭發的寶石發梳,他賣掉了他三代祖傳的金表,結局讓人啼笑皆非,在心酸與無奈中又為他們純潔的愛情和濃濃的溫情所打動。
讀完歐亨利這篇小說,讓我感觸很深,在那拮據窘迫的生活現實面前,他們面對生活的熱情與勇氣深深打動了我,歐亨利因為他作品出人意料的結尾而著名,他也因此被稱為曼哈頓詩人,仔細一想《麥琪的禮物》結尾,其實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既然德拉愿意把自己最引以為傲的美發賣掉給吉姆換取表鏈。那么吉姆又何嘗不會犧牲金表為德拉購買那華麗的發梳呢?因為愛總是相通的。
愛是什么?幾乎每一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對于故事的主人翁來說,禮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感到了幸福,這種幸福,就是愛,愛有很多種,不僅僅是愛情,只要為一個人付出時感到快樂就可以稱為愛。
法國文學家左拉曾說過,“愛是不會老的,它留著的是永恒的火焰與不滅的光輝,世界的存在,就以之為養料。”愛不僅可貴而且擁有著強大的力量,人的內心是脆弱的,往往心中所向失去,就會感到不可抵御的迷茫,然后就陷入沉淪,愛就像養料一樣,會滋潤人們的心靈,可以給予人們勇氣,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為了一時的利益,忘乎所以,斤斤計較,他們何曾想到,世界上比金錢和利益更重要的東西——愛,遠比我們身邊這些眼前利益更重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旦愛真正潛入我們的心靈,就會給予我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讓我們擁有希望。
有人說,禮物對于德拉和吉姆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是的,沒了金表和美發,再好的表鏈和再華麗的發梳也毫無用處,就像沒有錢,再好的錢袋又有何用?不過,即便如此,禮物也并沒有失去意義,畢竟禮物只是感情的一種寄托,真正重要的,不是禮物的價值幾何,而在于禮物之中所蘊含的那份情誼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