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通用16篇)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
第一次聽到復活的時候還是在高中時,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中提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復活》。那時,我就有一讀為快的沖動。再次見到《復活》是在大學的圖書館里,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她,在那里我毅然決然地捧起了她,開始走進了《復活》的世界。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主要是聶赫留朵夫精神的復活。小說中多次寫到,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經常在較量。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著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人統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壓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以及后來的七八年,便是獸性的人統治著他的時期。正是這一時期他誘奸了瑪絲洛娃,并將她拋棄,可憐的瑪絲洛娃被主人趕出門來,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淪為妓女,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那些痛苦與厭惡的往事就這樣把一個原本純潔美麗善良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對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頂、甚至是麻木的人。
作者用了大篇幅的筆墨來描述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這個人物身上既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一些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體現了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尋求出路的說教。環繞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罪與罰的顯性法律主題,托爾斯泰不僅批判了沙皇專制制度下非正義的法權現象,更為重要的是,他著眼于道德意義,揭示出人應該如何從他律轉向自律;依從信仰意義,指出如何從”人的律法”改弦易轍于”上帝的律法”;最后放眼理想,告誡人們只有通過精神的”復活”才能實現人間”天國。
而《復活》最感動我的還是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身上的那種敢于懺悔,敢于承擔的偉大人格,中國有句古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是的,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知錯就改的意識或是精神,而主人公在那個道德觀念并不成熟的社會環境中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并能承擔自己的錯誤,這是非常難得的,因此他“復活”了。
在我看來,《復活》是十分具有意義的一部小說,她揭示出人應該如何從他律轉向自律;依從信仰意義,指出如何從”人的律法”改弦易轍于”上帝的律法”;最后放眼理想,告誡人們只有通過精神的”復活”才能實現人間”天國,才能達到精神上的復活。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2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討論了幾個問題:人要怎樣才算有意義的活著,才算不虛度一生?為什么人們不能互相理解呢?為什么人天生不平等?為什么有的人生來受苦,還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呢?為什么土地私有,農奴們拼命干活也無法養活自己呢?為什么有的人靠壓迫別人過活,卻毫無羞恥心呢?為什么有的人依靠法律,能合情合理的虐待他人?是否人們真的有權力懲罰他人?
托爾斯泰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之旅為線索,反映了當時沙俄社會現狀,探討如何拯救大眾,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若想人人不受苦,幸福快樂的生活,唯有遵從上帝的教誨,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羔羊,相親相愛的生活。這個觀點我們中國人是不能茍同的,我們相信祖先,相信自己,但并不相信神明會使我們得到幸福。
托爾斯泰是個大文豪,但他在這方面的思想認知未免有些軟弱。
但《復活》這本書還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僅是反映了很多俄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更多的是討論了共性的人類存在問題。在讀這本書前,我從沒思考過一個問題:人們是否有權懲罰另一個人呢?
在看這本書前,我的觀點非常簡單明了,犯罪應抵罪,傷害他人應該受到懲罰。看這本書后,我還是這個觀點,但它讓我想到了一些沒想到的問題。
首先,是什么賦予一些人懲罰另一些人的權力呢?在中國古代,是禮法、皇權,在現代,是法律。
這個公平嗎?未必。平等嗎?也未必。我們都知道,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有統治者就有被統治者,有被統治者就有被壓迫者。沒有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說,懲罰他人的機制并不完善合理。統治者是如何成為統治者的呢?想也知道不會是靠公平正義希望,當他們翻身成為統治者后,就頒布法律,禁止其他人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或者說,法律以大眾的利益為準,那么為了大眾的利益侵犯少數派的利益,正確嗎?這是個邏輯上的難題。
舉個例子,在以前,女子適婚年齡仍不結婚是違法,很多時候還要坐牢,這就是為了大眾利益犧牲了少數利益。對嗎?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在當時,是社會的需求。
其次,人人平等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么傷害他人必定是罪。傷害無辜的人是罪,傷害有罪的人依然是罪。有罪的人受到懲罰,那么懲罰他的人就有罪,為了讓有罪的人受到懲罰,而讓本來無罪的人變得有罪。這個合適嗎?
或許有人說,審判機關等不過是履行了他們的職責,只有高尚,哪有有罪一說。但看托爾斯泰怎么說。
“首先,要讓他們相信世界上有一種叫政府公職的工作,從事這種工作可以把其他人當成物品一樣看待,不需要和他們保持人與人之間親如手足的關系;其次,要那些擔任政府公職的人結成一幫,這樣無論他們對待別人的后果如何怎樣,都不必由某一個人單獨承擔責任。”
是不是特別貼切?不管怎樣,傷害他人都要對自己心靈造成損傷,憑借公職人員而理所當然的取得這種權力的話,恐怕會造成心靈的不平等。
最后,我們對有罪的人做出處罰,能夠遏止罪惡現象的發生,或能令犯罪者痛改前非嗎?前一個答案毫無疑問的“NO”,后一個答案我們還在探索中。
那么,既然法律、政府都無法相信,有什么應該是公信的、被所有人奉為真理的嗎?托爾斯泰說是上帝,我不認同。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3
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后感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托爾斯泰是人類文化史上燦爛的巨星。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世界文學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珍品。而復活是他世界觀發生劇變后,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一部長篇巨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聶赫留朵夫凝視著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里的種.種丑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接受這些箴言,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于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悅。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間的。這本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于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并誘奸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后來墮落,成為妓女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為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于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干什么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為自己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和西蒙一起走開,就可以使他恢復自由。她由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興。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4
《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體現了“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和思想。他經過返歸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聶赫留朵夫的思想變化可以分為:第一階段是純潔善良、追求理想的階段。這時他健康、真誠、充實、崇高,樂于為一切美好的事業而獻身。真摯地愛著瑪絲洛娃。那時的愛是純潔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階段是放縱情欲,走向墮落。踏上社會后,聶赫留朵夫變得猥瑣、低下、空虛、渺小。認為女人無非是一種“享樂工具”。他誘騙了瑪絲洛娃,之后給了她一筆錢。這種做法是獸性的表現更是對純潔的愛的侮辱,但那時他無法控制自己,導致了一個女人的悲劇。第三階段是從仟悔走向復活。法庭審判之后,他內心痛苦,認清了自己虛偽可恥的面目,決心悔過自新。在他懺悔的過程中,通過對他的所見所聞,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國社會的腐敗和黑暗。批判了沙俄專制的國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機關的黑暗和官吏的殘暴。
瑪絲洛娃
作者通過瑪絲洛娃體現了俄羅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和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無比憎恨。她在拒絕聶赫留朵夫的“善行”時,一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憤怒。正是這種感情觸動了她麻木不仁的靈魂,并最后使她覺醒過來。由于她的靈魂深處始終保存著善良的天性和與聶赫留朵夫初戀時的美好回億,“悔罪”的聶赫留朵夫才能獲得她的寬恕,井使她重新“愛”上他。瑪絲洛娃最終拒絕聶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結婚的建議,表現出瑪絲洛娃的崇高品質,也是她為了愛他而做出的自我犧牲。瑪絲洛娃的“寬恕”精神使她的靈魂獲得了“復活”,然而,我們卻看到作者在尋求瑪絲洛娃“復活”的過程中,逐步接近了托爾斯泰過去所否定和厭惡的“革命者”。作者讓瑪絲洛娃進入政治犯的圈子;跟這些人接觸,使瑪絲洛娃感到親切和自然。西蒙松對瑪絲洛娃的愛情,雖然說是出于同情,確也是合適的。這能使她的靈魂感到輕松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們的結合將會把瑪絲洛娃帶入革命者的隊伍。而聶赫留朵夫的那種仁慈的“懺悔”,無論怎樣真誠,卻終究免不了帶有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寬宏大量的意味。瑪絲洛娃意識到過去的愛情已經永遠不能“復活”,她也不再需要這一切了。而此時在她面前展現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義的、鮮活的、真實生活,這才是瑪絲洛娃真正的新生和靈魂的“復活”。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5
聶赫留朵夫,是一個貴族青年。他有一次在法庭上做助手的時候,發現受審人正是自己十年前raped并拋棄的少女卡秋莎。十年里,她已經被淪為whore,如今又被人說是毒死一位商人。
卡秋莎被一群無恥的法官判處了四年牢獄,并流放到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良心上受到譴責,決定和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亞,并把自己的田地分給窮人。他向卡秋莎求婚,為贖他曾經的罪過。卡秋莎拒絕了。她在流放當中和革命者西蒙松走在了一起。
最后,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對卡秋莎的追隨,過起了自己的日子。他復活了,因為他活出了自己。卡秋莎也復活了,她同樣活出了自己。
這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開始,我比較討厭卡秋莎,因為聶赫留朵夫為了卡秋莎而隨她去流放,不顧自己的房子,還把自己的田地分給了窮人,而卡秋莎依然不接受他的求婚。雖然卡秋莎在心里原諒了聶赫留朵夫。最后她竟然跟一個根本沒有仔細談過話的男人西蒙松在一起。我禁不住要問她,你感覺你不辜負聶赫留朵夫嗎?
可是,按照卡秋莎自己的理由就是,聶赫留朵夫娶她從中透出了一種寬宏大量,而西蒙松娶她是因為愛她而愛她。雖然我的臉部表情有點點苦笑的滋味,但是心里想想,還蠻有道理的。
前面真是太讓人傷心了但結尾結的確實很妙。不會透出聶赫留朵夫的傷感,也不會透出聶赫留朵夫的無所謂,寫的還蠻陽光的,把聶赫留朵夫這個墮落的人物寫成了個偉大的人物。也好像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這種風格我很是喜歡。
本小說中透露出一種優雅和安靜的感覺,在聶赫留朵夫懺悔的時候充分的把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描寫出來,在卡秋莎被聶赫留朵夫拋棄之后把卡秋莎的憂傷與憤怒的亮點和高度描寫的非常的厲害。
在結尾里暗示人們墮落的人只會這樣墮落下去,如果墮落的人想開一點,從光明的角度看待生活,就算再怎么墮落也會成為光明、偉大的人。
或許列夫·托爾斯泰非常的善于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比別人的更鮮明一些。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6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杰出的代表,《復活》于他71歲所作,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小說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奸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后,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后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里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里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后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后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后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奸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后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后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奸的后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7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899年。
該書取材于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后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并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但這個腐化墮落的貴族少爺卻誘奸了她,把她拋棄,使她陷入種.種悲慘遭遇,最后淪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煙、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誣告謀財害命,關進監獄,”并被昏庸的法官判處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亞。
在審判瑪絲洛娃時,正巧聶赫留朵夫做陪審員。當他認出她時,良心受到譴責,想通過拯救她以贖前罪,并準備和她結婚。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懺悔和關懷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復過去的愛情,重新喚起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自動戒了煙酒,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地位面拒絕與他結婚,而與另一她心愛的犯人西蒙斯結合,從而走向“新生"。
聶赫留朵夫也放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與上流社會斷絕交往,虔誠信奉宗教,相信《圣經》中說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認為這是克服種.種社會罪惡的做法。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8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復活》,我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
聶赫留朵夫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勃勃,有遠大志向、美好追求的青年。瑪絲洛娃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少女。聶赫留朵夫到姑媽家度假時,認識了瑪絲洛娃,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后,彼此漸漸有了感情。等到他進入軍隊后,過上了上流社會的生活,整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當他再次路過姑媽家時,一時沖動,對瑪絲洛娃心懷不軌,事后,給了她一百盧布,就離開了。幾個月后,瑪絲洛娃生下了一個孩子,可是,孩子生下就死了,從此,瑪絲洛娃也走向了墮落。瑪絲洛娃進了妓院,后來,被別人誣陷成殺人犯,進入了監獄。在法庭上,聶赫留朵夫遇到了瑪絲洛娃,他作為陪審員,審理瑪絲洛娃的案子,回想到自己以前所犯的過錯,而使瑪絲洛娃走向墮落,他找了許多認識瑪絲洛娃的人,了解他走后瑪絲洛娃的情況,他感到愧疚不堪,決心幫瑪絲洛娃平反昭雪,以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一路奔波,最終使他的精神復活。瑪絲洛娃被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所感動,漸漸覺悟,最終精神也得到了復活。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由于接觸不良的事物,而漸漸自甘墮落,走向社會的黑暗,整天游手好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只是越陷越深,有多少人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又有多少人的精神能夠得到復活?這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對自己的錯誤不但沒有醒悟,反而變本加厲,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做到“一日三省”,每天都回想自己的所作所為,發揚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看看自己有那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就不會步入歧途!
這就是我讀后的感悟,希望大家多讀名著,愿名著伴我同行!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9
《復活》創作于1889——1899,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于晚年的長篇小說,不僅是他對俄國社會最有力,最全面批判的著作,也是他思想,主張的總結。
《復活》的題材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出身于上流社會的陪審員,在法庭審判的時候,認出了其中一個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親戚家的養女,曾受他引誘并懷孕。被發現后即被趕出家門,她把生下的孩子送給育嬰堂,然后從此墮落成妓女。
當這個陪審員認出這個姑娘后,他找到了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并告訴他自己要與這個姑娘結婚。但諷刺的是,這樁看似荒誕的婚姻,最后以這個姑娘在結婚前夜因傷寒而死為結局。
而在《復活》中,這個妓女便是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陪審員便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全文以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遭遇為線索,給我們鋪展開一幅俄國革命前夕社會生活的畫面:上層社會的人民生活富裕奢侈,而且認為窮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并鄙視他們,但在《復活》中,作者卻借聶赫留朵夫的反思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們大多會認為小偷、兇手、間諜、妓女們為自己卑下的職業感到羞恥………可我們卻對富翁、軍事長官,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大加贊賞………富翁的財富來自巧取豪奪,軍事長官的勝利來自血腥的殺戮,統治者的威力來自殘暴的手腕………可是因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和他們有相同的生活觀念………目的只不過是為自己辯護。”而下層百姓則“在大量的死亡,他們已經對死亡麻木不仁。孩子養不活,婦女們長時間地干活而且是高強度的勞動………喂不飽自己………生活境況越來越糟”。
《復活》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便是下層百姓的代表,她天真善良,卻飽受社會的壓迫、蹂躪,盡管淪落風塵,但她始終保留了可貴的天性;盡管她憎恨聶赫留朵夫的所作所為,但在發現后者的悔改之意時,卻仍舊原諒了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因此她不愿接受聶赫留朵夫的幫助。
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則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不同的是少年時的他抱負著理想;在墮入窮奢極欲的社會后,他的善良之心卻并未湮滅,在認出瑪絲洛娃后,他極力想幫助她,并重拾年少時的理想,從一個奢侈,浮夸的少爺到堅決反對上層社會的人物,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敗罪惡,反對沙皇制度。
盡管二者的遭遇境況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都在“沉睡”中,因此他們要“復活” ,要真正的成為一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勇于反抗黑暗社會、追求理想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瑪絲洛娃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聶赫留朵夫也追隨了自己理想。托爾斯泰的理想寄托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0
全文的前半部分寫聶赫留朵夫為拯救瑪絲洛娃,動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為爭取瑪絲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理變化和其他官員的表現,充分反映了當時俄國上流人士的腐敗和社會的敗落。后半部分是全書思想的升華,通過描寫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們對貴族的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各種不同宗教的斗爭。這是繼《牛虻》之后又一本讓我對宗教知識深深領悟的書。
聶赫留朵夫為自己誘奸瑪絲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譴責,決心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他要放棄私有土地,斷絕與上流社會的聯系,這對一個貴族青年來說是困難的,他經歷著心理上的巨大沖擊,自己也一直在矛盾當中。特別是后來瑪絲洛娃思想的改變和現實的社會對他帶來的巨大打擊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嚴酷的考驗。
在囚徒往西伯利亞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熱情、勇敢給聶赫留朵夫帶來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這種新的思想下逐漸成長。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毅然拋棄家產,去西伯利亞當苦役的決心令人欽佩。
最后瑪絲洛娃為了不讓聶赫留朵夫跟著自己受苦,含痛拒絕了聶赫留朵夫,并同政治犯西蒙松結合走向新生,而聶赫留朵夫也悟透圣經的真諦,理解了人生,走向一個新的生活。不過我還是為聶赫留朵夫沒能找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書中有兩個漂亮的女孩,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謝基尼娜。她們有著不同的表現。謝基尼娜出身貴族,卻從不賣弄風情,樸素無華。她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瑪絲洛娃,并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確有它深刻的內涵。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1
寫于19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一峰”。他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弘氣魄和明亮的詩意,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和不安的騷動。《復活》完全是體現了一位詩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無畏的大氣!
《復活》是以一個農民的眼光描寫俄國社會地主資產階級社會和國家,是托爾斯泰與當時社會徹底的決裂,對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說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會的聶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審員,在審理一件殺人案中,在法庭上見到一位被指控為“殺人犯”的女子,而這個女子正是曾經被他侮辱和踐踏過后而又糟蹋她拋棄她為妓女的瑪絲洛娃。他的內心受到譴責,開始懺悔自己,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去。由于瑪絲洛娃被陷害,聶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決后,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家庭和財產,隨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亞。另一方面,通過妓院老鴇在法庭上的供詞,對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長,律師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會議,說明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為娼的罪人,同時這個冤案雖然因證據不足一直上述到皇上,但是卻一一被駁回,仍判瑪絲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亞,當聶赫留朵夫表示愿意和瑪絲洛娃結婚時,被她拒絕了。原因是為了不損害他的前程,后來她在流放中與一位革命者建立了愛情。
作為故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讓人憐憫,更加讓我們對俄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厭惡和痛恨。瑪絲洛娃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姐妹的牛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她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女地主看她長得清秀,便把她收養下來。因此,她過著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間,還洗些不費力的東西,有時讀書給女主人聽。16歲時愛上了女地主的侄兒聶赫留朵夫。那時,他是個大學生,到姑姑家來度暑假。兩年后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絲洛娃發生了肉體關系。臨別,他塞給她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后,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有捎給她,可是瑪絲洛娃卻懷孕了。
她是那樣愛著聶赫留朵夫,卻被這位貴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她不再相信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與謊言。當聶赫留朵夫的姑姑發現她懷孕后,便把她從家里趕了出去。她為了生活,受盡了凌辱和調戲,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淪落到基達葉娃妓院,成了妓女。
讀到這里,我從內心憎恨這位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但是《復活》中的“復活”卻無處不在的沖擊著我的心靈。聶赫留朵夫為了贖罪,多次為瑪絲洛娃奔走上訴,并打算和她結婚,于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到更深的階段。這時他認識到農民的貧困是由于地主的剝削和壓迫。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給了當地的農民,后來瑪絲洛娃去了西伯利亞,在那里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時刻。他最終認清了階級壓迫的統治,無奈他無法改變它。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有罪,從此他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的精神道德復活了。
從他誘奸瑪絲洛娃,后來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個被他欺騙的瑪絲洛娃,看到了一個妓女瑪絲洛娃,看到了一個淪為“殺人犯”的瑪絲洛娃。他的內心卷起狂瀾,從此他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救她,這是聶赫留朵夫的良知,心靈以及人性的復活,而我們所同情的女主人公獲釋后,拒絕了聶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給一個地位不高的革命者。這是她生命,心靈的復活,也是整個俄國社會的復活。
作為世界經典名著《復活》,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大詩人暮年的心靈穩健,《復活》是托爾斯泰歌頌人類同情最美的詩,是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的德行,鎮靜的智慧和博愛的憐憫,去觀察他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骯臟的東西拿出來了,人內心很復雜,好人和壞人,善惡都很復雜,而《復活》詮釋了他們.
《復活》是作者整個文學生涯的總結性作品,通過對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和聶赫留朵夫為她上訴請愿的過程,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質進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2
最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復活》,都是利用上下班的路(地鐵)上看的。之前一直想看看世界名著具體是個什么樣子,擔心自己堅持不下來,沒想到自己竟然也能靜下心看完這部作品,佩服一下自己。其實好多事情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一個想象中的困難,真正開始起來也就沒有那么困難了,好的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復活》主要講了男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救贖的過程。男主人公作為富家子弟的公爵聶赫留朵夫十年前誘奸了在他姨媽家做女傭的瑪絲洛娃,因此導致瑪絲洛娃淪為妓女。在一次他作為陪審員的案件上,瑪絲洛娃竟然是被告,被誣告投毒殺人(事后證明她是清白的)。聶赫留朵夫深感自己的罪惡,由于他才會造成瑪絲洛娃的沉淪,從此聶赫留朵夫開始走上了為瑪絲洛娃申訴的道路,也開始了自我的救贖。在申訴的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感受到社會最大的不公平,是由于土地的私有制度造成社會的不公平,他把自己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也看到了很多冤案錯案,工人農民被無辜的投入到監獄中,而原因竟然是解讀錯了宗教文章等。有的還被關在監獄里面一直到死都沒有被放出來,造成他們致死的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整個吃人的社會制度。每個官員似乎都沒有責任,都是奉命行事,但是每個官員又都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平凡善良的工人農民勤勞善良、互相幫助卻無法養活一家人甚至是自己;爾虞我詐的官員互相受賄、吹捧反而一個個腸肥腦滿,生活的非常滋潤,作者非常諷刺深刻的揭露了這樣一個社會象限。最具有諷刺意味的一個場景就是:監獄把所有的犯人集中在教堂里面做禮拜,教導每個人博愛,每個人都是非常虔誠的,包括犯人和監獄的管理者,但是造成農民入獄的就是這些當官的老爺們。聶赫留朵夫也幫助其他犯人,讓他們母子見面、幫助他們減刑、為他們申訴。最后瑪絲洛娃和革命者西蒙松結合在一起,而聶赫留朵夫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瑪絲洛娃的原諒,自己的思想認識也得到了升華,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不愧是大師的作品,整個小說讀起來行云流水,有幾次因為看書而坐過站。除了里面的人名和地名比較難記外,整個小說很是流暢,主線也是很清楚的。但是出現的人名也不用全部記住,只要記住主要的幾個人物就可以了,不會影響對整個小說的閱讀。
讀完《復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真是太悲慘了,任何一個有錢或者有權勢的人都可以隨便的控制一個沒有錢或者沒有任何權勢關系的農民工人的性命。現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好好把握現在,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3
《復活》這本書是19世紀末,俄羅斯社會風景畫,在這個世界里沒有天堂的幸福和純潔,觸目驚心的是在沙俄官僚制度下的凄苦人生,比如馬斯洛娃曾有花一樣的年華,但是在被聶赫柳多夫誘奸之后,那花一樣的年華霎時間無影無蹤了,此后她便終日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在這個世界里沒有歡樂和祥福的生活,在俄羅斯的廣闊富饒的土地上,農奴主的剝削,農奴何止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他們的生活甚至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可怕境地了,然而與之天壤之別的是莫斯科彼得堡上層貴族的荒淫無恥,奢侈驕橫的的生活,托爾斯泰敢于面對社會的罪惡,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全套國家機器進行猛烈的抨擊,指出貴族們揮金如土的日子全部建立在對農奴的殘酷剝削上面。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說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曾經心靈純潔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斗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后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后,正如書中所說: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于任何人來說,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煙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么的明顯,低層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看了這本小說,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面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于衷,或是應該的。
《復活》書里所提到的牢獄里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生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偽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著他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說里提到的一個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后還患上了肺癆病。
在生命即將結束,他不后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盡自己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為!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我想托爾斯泰創作《復活》也許就是希望我們讀過之后,更加真實地去了解社會,同時,對生活有所感悟,能夠更加理智地生活。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4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后感,就要善于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于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后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借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后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準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后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5
寒假,我與爸爸一起讀了偉大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寫《復活》前后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當時的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已發生激變,他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社會正處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十月大革命的前夜。托爾斯泰是一個正義之士,他在創作《復活》上所花費的心血是驚人耳目的。他了解當時的杜會,體諒農民生活的疾苦,為了完成這篇力作,他還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起先他寫了三份草稿,但是他又發覺草稿之中的不滿,這種不滿促使他重新編寫《復活》,他本來想寫男女主人公兩個人的命運,但是這遠遠不夠,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實地反映被侮辱被損害和被壓迫人民的命運。最后他決定以平民女瑪絲洛娃的生活遭遇作為主線,并通過這條線索來揭示沙皇統治的黑暗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
可書中的男主人公既不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復活,也不能跟精神復活了的女主人公結婚,這就是現實生活,也就是托爾斯泰所要表達的那種意涵。書中的女主人公是個線索人物,她是一個平民,是俄羅斯人民中的平淡普通的一分子。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下層人民的樸素、純潔和善良的品質。另外,在她身上也反映出不合理社會對她的肆意蹂躪和殘酷的迫害經歷。我們不能否認,她的形象是對沙皇統治階級的最有力的控訴和最嚴厲的鞭笞,這也是托爾斯泰寫《復活》的成功之處。而本書中的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未能成為眷屬,這就是我所欣賞托爾斯泰的地方,這部悲情小說的內涵也就在于此。可有些作家恰恰都以喜劇,的結尾收場,制造了一個“朦朧的世界”,使讀者無法真正了解至4現實的殘酷,這些作家一般都是幻想主義作家,而托爾斯泰恰恰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信念是“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全不在于他不是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來看事物。”一句話,在藝術的店堂里不能撒謊,這就充分說明托爾斯泰的《復活》要達到一種相對的真實度是多么的不易!
更為可貴的是,托爾斯泰反映的是整個下層人民的痛苦。如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因相愛而導致了這場悲劇,其中男主人公為了幫卡秋莎·瑪絲洛娃洗脫罪名,不斷地背叛上流社會,依靠下流社會的下層人民,與上流社會進行著不屈的斗爭,最終獲得了精神上的復活。所以說,該書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俄國下層人民所受的苦難疾呼討伐的,這幅受難圖的確讓人想到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統治,他們以不折手段殘酷地虐待人、折磨人、審判人、懲辦人,直到最后殺害人。一個真正黑暗殘酷的社會!
《復活》的確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史書,一部十九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充滿著高度的人文主義精神。真不愧為永垂不朽的現實主義力作,它為后人留下了靈與魂的啟迪。抬望眼,夜幕中有顆流星劃過天際,媽媽說這是某種事物復活的前奏,聽后,我默然……
復活讀書感想1000字 篇16
“復活”不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終于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終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寫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贊嘆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美好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后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終于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傷心欲絕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開始相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于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凈化,開始“復活”。在后來他隨著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幫助瑪絲洛娃,也幫助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盡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著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后,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松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為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因為西蒙松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愛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意義。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腐敗,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