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精選15篇)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
為你,千千萬萬遍,想起這句話就已淚流滿面。
當你說謊,你偷走了人們知道真相的權利。
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這里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對比:
阿米爾的懦弱和哈桑的擔當;
爸爸對阿米爾的失望和對哈桑的贊許;
阿米爾跟哈桑的關系和索拉雅跟她的傭人茲芭的對比:
阿米爾愚弄不識字的哈桑,用他不懂的晦澀字眼取笑他;索拉雅教茲芭寫字,為茲芭閱讀;
阿富汗的寧靜生活和第二次戰(zhàn)爭之后的對比:
音樂震耳欲聾,蒸饅頭和油炸菜餅的香味從屋頂和敞開的門戶飄出來。過去這兒商店賓館林立,遍地食肆和霓虹燈。
可是如今,街頭巷尾都能見到他們,身披破麻布,伸出臟兮兮的手,乞討一個銅板。而如今乞食的多數(shù)是兒童,瘦小。
戰(zhàn)爭讓萬物如芻狗,戰(zhàn)爭奪取了人們的生活,家人和未來!鞍⒏缓褂泻芏鄡和,但沒有童年!
愿你來生不要生于亂世,愿你犯錯后能找到救贖的道路,愿你的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2
為什么要買這本書?說實話呢,是因為它的題目吸引了我,初看到時,還以為會是一組優(yōu)美的散文、一組唯美的詩歌,或者呢,還是一篇充滿意境的童話?墒牵斘艺嬲嬲_這本書時,里面的內(nèi)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騙走了我好多眼淚……
故事是從主人公阿米爾少爺12歲那年開始的,他有一位對他最信任、最忠誠、并且于他同齡的仆人:哈桑。他們一起長大,一起玩耍,一起去上山那棵樹下讀書,一起去參加當?shù)鬲毺氐娘L箏比賽……劇情的轉(zhuǎn)折就是從這次的風箏比賽而發(fā)生,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追到那支十分好的藍風箏,在一條小巷子的角落里被另外一群富家少爺圍毆,巷子外出現(xiàn)了一雙眼睛,小心翼翼的往巷子里偷看這,這雙眼睛是阿米爾的。是的,哈桑最信任、最忠誠的朋友、主人,這個時候膽怯了,阿米爾沒有勇氣像哈桑保護自己那樣沖上前去保護哈桑,淚流滿面、哭著跑開了。
從此后,阿米爾每每見到哈桑都會想到自己當時的懦弱并且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最后,他盡然是自己親手趕走了哈桑,阿米爾也許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米爾長大了,他發(fā)現(xiàn)哈桑竟然是自己的弟弟,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七上八下,阿米爾會怎么做?他拋下了自己的妻子獨自回到故鄉(xiāng)阿富汗,為的就是找到哈桑,那個讓他充滿了內(nèi)疚的人,踏上了救贖心靈的路程……
也許故事的作者并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藻?墒牵麉s用最細膩的語言,抵觸到了你心里那最柔軟的地方。是的,他的文筆似乎可以看透阿米爾的內(nèi)心,書中的情感超越了友情,超越了親情,如果你靜下心去讀,也許你會品嘗出更多的味道,不安、無奈、無助、愧疚、悲傷、孤獨……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更是文學中的一本佳作,故事如此的殘忍卻又美麗,也許這本書的結(jié)局并不是很完美吧,又或許稍帶一點悲傷,讀過,你一定會被感動。這種感動不是突然來到的,而是慢慢的,深入去體會的。情緒是通過一點一點地遞進,令人感覺自己就是男主人公,隨著發(fā)生的這么多事情,不能自抑地被震撼,完成了自我救贖。
這本書的封面十分唯美,在一片火紅的夕陽中,一位小男孩奔跑著,一只手里緊握著一支風箏,也許男孩是阿米爾,他拿著的是自己的風箏,又或許是哈桑,拿著的是那支藍色的風箏。如果把阿米爾形容如那支風箏,那他找回自己的“歸宿”了么?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3
《追風箏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歷經(jīng)戰(zhàn)爭洗禮,經(jīng)受貧窮考驗的國家——阿富汗在戰(zhàn)爭之外的溫情。
小說這么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她寫了太多可以觸及我們內(nèi)心的東西,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大概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某個成長的階段,總會有過那么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甚至難堪,讓我們耿耿于懷痛心疾首,即使有過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主人公阿米爾那樣長久的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愿意選擇繼續(xù)保持著清醒,那么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伺機發(fā)作。沒有人愿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丑惡的,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的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結(jié)的鑰匙。
我們最后在小說的結(jié)尾看到:“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起飛中晃動著。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卑⒚谞栒业搅俗约合蛲拇鸢!
《追風箏的人》為我們尋找到心靈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悔恨,不僅僅是內(nèi)疚和自責,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原諒,原諒那些過錯和陰暗,那些傷害,振作開朗,建設性地對待未來的人生,也許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飄飛不定的風箏,或許就象征著那遲遲不肯落地,無法讓我們安心的責難。我們每個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無論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運的人或許可以找到風箏的落點,不幸的人或許要勞其終身,怎么追也追不到……
《追風箏的人》給了我們暗示:只要相信它會終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終有一天風箏會被追到,并且平靜安穩(wěn)地停落在我們的掌心。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4
以風箏為主線,對巴基斯坦等地進行描寫。對于阿米爾內(nèi)心一直以來的愧疚始終無法得到更好的釋放,他多么希望哈桑能打他一頓……讓我們還能像以前一般快樂的玩耍。卻……
在山上,我用石榴扔哈桑,試圖激怒他。他只是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紅色的果汁染在他襯衣上,跟鮮血一樣。然后他從我手里拿過一個石榴,在自己額頭上磨碎。現(xiàn)在你滿意了嗎?他凄然說,你覺得好受一些了嗎?我從不曾覺得高興,從不曾覺得好受一些,根本就沒有過。但我現(xiàn)在感覺到了。我體無完膚——我當時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來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終于痊愈了,我大笑。
“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多么的有重量,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簡簡單單的友情,更是超越了親情一份最簡單最質(zhì)樸的“愛”。原本在阿米爾看來是多么的荒謬,到他終于體會的這句話的含義時是多么的無法原諒自己
世間的千變?nèi)f化,“哈桑似”的情意少之又少或是更加不能渴望。不得奢求別人無條件的付出,唯有問一句:憑什么?
“人性”很奇妙,一撇一捺,構(gòu)成人,注定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古代把豎心旁稱為人內(nèi)心的思想活動,生是由內(nèi)至外的表現(xiàn)。
童年的回憶已經(jīng)漸漸淡忘在你我的記憶,小說以童年為基,以童年的印記為結(jié)。如此的“純潔無暇”,對于哈桑的那句“對不起”,已成為一種遺憾。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5
“為你千千萬萬遍!”你能想象一個有兔唇的孩子,一個生活在阿富汗社會底層的遭人歧視的仆人的孩子,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來履行他對友誼的這份承諾嗎?
這本小說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為了贏得父親的贊賞,他眼睜睜的看著為他不顧一切的哈桑遭人凌辱,自己選擇了逃避。而后,阿米爾又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痛苦,為了減少這份痛苦,他又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之后的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于是他再度踏上了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卻發(fā)現(xiàn)一個驚天謊言……
人們說陳年往事可以被埋葬,因為時間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他們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爬上心頭,回首前生。記憶總會在某個特別的地方停留。
風箏是美好童年回憶的象征,可在這兒卻也帶來了一段不堪的過去。孩童時的我們都有這樣的渴望,總希望成為人們口中贊賞的對象,尤其是我們的雙親。并且父母對別的孩子的贊賞也總會遭到我們的嫉妒,也可以說是我們內(nèi)心的自卑。為此,我會用一些陰暗的小手段打壓我們的對手,來獲得關注的目光。阿米爾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一個折射我們內(nèi)心的影子。他喜歡賣弄哈桑聽不懂的詞語,為了追回風箏贏的爸爸的肯定,他選擇“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這樣的帶著種族歧視的認知來麻痹自己,放棄了他本應該擔當?shù)呢熑。也正是這種對責任的放棄,使他品嘗了一生的悔恨。也正是這種對責任的放棄,在做錯事的情況下,我們又何嘗不是選擇找借口來推卸責任呢?最終,我們還不是如阿米爾一樣品嘗了后悔的滋味,總想找到救贖罪惡的方式來彌補內(nèi)心的缺失。
哈桑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主人公,他深受階級、宗教的迫害。可是他也是這本書的光輝所在。他的母親拋棄了他,來自哈扎人的血統(tǒng)到處遭人歧視,這本應該是個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可是,他卻能說出“為你,親千萬萬遍”這樣感情豐富的話來。這不僅僅是表達對主人的忠誠,更是對友誼最完美的詮釋?梢娝麑ι畛錆M了希望,對友情滿含期待。
我們短暫的一生有多少朋友能夠?qū)ξ覀冋f出并履行這樣的承諾呢?哈桑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阿米爾”,他對阿米爾不顧一切的愚忠,我看到的是一顆對主人的真摯的心,他為了不讓阿米爾生活在不安與愧疚中,他依然選擇離開。我們都渴望有這樣一位朋友為自己付出,卻不知道自己能為朋友做什么……
《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親情、友情的概述。在最后一群孩子奔跑,不停地奔跑著。也許結(jié)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酸楚,但這才是人生。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進行挽回。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6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不算復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地將人性一層層剝開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縱使血肉模糊,只為告訴你:救贖并不等于幸福。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fā)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戰(zhàn)爭爆發(fā),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度并沒能幫助他卸下背負著的道德十字架,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他再次踏上阿富汗這片飽含血淚、滿目瘡痍的土地,開始自己艱難的自我救贖之路。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jīng)的故事!盀槟悖f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恒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著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咽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zhí)著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著兔唇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zhàn)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們在歲月更迭中追逐夢想、親情、友誼、良善,雖然偶爾會不可避免地犯錯,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自我救贖。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7
再次看到風箏時,已然是七月。綠草如茵的空地上,幾個人在放風箏,臉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睜眼之時還是閉眼之時,我望見一片瑰麗的蒼穹,燦爛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風箏,如同飛鳥。
那晚霞的移動蕩漾著我的眼睛,那風箏的弧線激揚我的心神。感動與欣慰,害怕與無助,心酸與悲涼,這本書字里行間帶給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動。是什么得以有這樣大的力量讓心靈顫抖?那質(zhì)樸的語言敲響的到底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樂律?
阿富汗,一個在曾經(jīng)在我印象中只有戰(zhàn)火紛飛的地方。而《追風箏的人》卻為我呈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土。阿米爾和哈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樣幸福。雖然身份與種族的差異不時擾亂兩人的友誼,但是誰也無法忽視這之中令人艷羨的美好。
然而,這樣一個美好的開頭,冥冥之中注定會有一個令全文發(fā)生轉(zhuǎn)折的岔路口。阿米爾和哈桑在當?shù)氐亩凤L箏比賽中取得了勝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風箏。那一刻,我仿佛預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聽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個看客。我只能一頁頁翻下去,看著阿米爾走街串巷尋找著哈桑,看著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著阿米爾在這重要的岔路口選擇了膽怯……當那只風箏墜落,陰影掃過白雪上斑駁的血漬,我知道,墜落的不僅是風箏,還有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一整個過去,連同快樂與悲傷。
無盡的痛苦讓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而同時,阿富汗的戰(zhàn)火也開始燃起。阿米爾隨著父親逃到了美國,背離了戰(zhàn)火卻始終無法背離對哈桑的自責和愧疚。終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勸導下,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回到阿富汗,拼了命從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飽受折磨的兒子索拉博。而此時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爾能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為他可憐的孩子找回一顆心,一顆過去的心,一顆未來的心。這心,又何嘗不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延續(xù)?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風箏。那風箏究竟是什么?到底誰才是追風箏的人?這兩個問題一直伴隨我到最后。我的眼淚終于奪眶而出。我知道,這問題阿米爾已經(jīng)明白了,我也已經(jīng)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墒,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后面等著我。
睜開眼睛,聲旁依然是碧綠的草地。放風箏的人越來越多,陽光在各種風箏下投下細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時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風箏,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揚。
啊,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8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著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糾結(jié)在書中的罪惡,善良,人性,獸性……盤纏糾結(jié)成一段故事,在這故事中,謊言和信任并流,憎惡和喜愛共存,熟悉和疏離同在。
這是一個贖罪的輪回,奉安拉之名,皈依內(nèi)心善良的沖動,洗刷先前的罪惡,在拯救他人的過程拯救自我。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如當時讀《一千零一夜》,這個國度創(chuàng)造了這么奇特的這么絢爛的文化,而它的子民卻仍匍匐在不可見的安拉腳下得不到解放。我想安拉的旨意不應該是創(chuàng)造一個階級社會,并奴化底層人民,使其愚昧,任人使喚而毫無怨言吧。
當然這只是我一個凡夫?qū)Π怖耐肓T了,求安拉恕罪。
然而當哈桑卑躬屈膝地叫阿米爾少爺時,疏離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種族血統(tǒng)只是借口,文化程度只是借口,甚至人的品行也是借口,對優(yōu)越感的渴望并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人性的惡,可恰恰是這種渴望驅(qū)使了阿米爾犯下一個又一個“罪過”。
那可以是阿米爾爸爸說的“偷竊”,也可以稱為“自私”。
如果說偷竊是種罪,人的一生,要偷竊多少次呢。人究其一生,是否可以洗清這種罪過。與別人的競爭,甚至正當競爭,或許不能稱為偷竊,或許應該稱為明搶。那么明搶,是否是一種罪呢。這自然是后話了。
到美國后的阿米爾,體會到優(yōu)越感的缺失,有了別樣的感受。謙卑的心才成了他前往阿富汗尋找索拉博的力量之源。這一次,新的優(yōu)越感出現(xiàn),所幸的是這種優(yōu)越感具有不可撼動性。阿米爾是美國人,在那個自由開放的國度有穩(wěn)定的居所和生活,幫助索拉博是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他和哈桑的往事所謂的愧疚以及血緣的情分,則成為他想要幫助索拉博的理由。
阿富汗受難的孩子成千上萬,可索拉博只有一個。
阿米爾能否得到寬恕和原諒,沒人可以決定,正如沒人決定是否可以寬恕當年阿米爾的父親對他的欺騙。這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覺,你愿意寬恕愿意原諒了,任何理由都可以找得到的。The eye sees only what the mind is prepared to comprehend。
阿米爾說得對:“但我認為,我不在乎別人的過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過去。我全都知道,但悔恨莫及。”
沒有人能夠站在純粹道德的角度去評價別人,因為人也有其卑賤的一面。因此“我憑什么指責別人的過去”。所以作者才會借拉辛汗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我們只能這樣,一旦人性的“惡”犯下了罪過,人應該只有去行善才能救贖。這樣的救贖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為了自身的解脫,這,算是“自私”嗎。“自私”,是否也是一種“惡”呢。
如此說來,“罪”是否皆是可原諒可饒恕的呢。安拉的懲罰,奉安拉之名的人的懲罰,又有何存在邏輯呢。倘若一個人故意犯“罪”,再來行善,是否也可得到原諒呢。罪和善的度,是有衡量標準的嗎?罪和善的區(qū)別,是誰定的價值準則呢。
旁置這樣的問題,我所著眼的,還有社會的善和惡。不予人以自由,不予人以公平,盡管這自由和公平的具體定義仍需商榷,這社會不會是一個善的社會。哪怕阿米爾是一個無比善良的人,當他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少爺”的稱呼時,那也是一種惡。一個縱容等級存在的社會,一個宣揚優(yōu)越感的社會,它的惡,不是多少人的善可以洗刷的。
或許說,在這樣的語境里,善惡有了小大之別,然而這不是大小的問題,當一個社會都在行一種惡,有知覺地或無知覺地,其中的個人的善,只能是逆流激起的浪花。璀璨奪目感人卻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
作者賦予了哈桑和索拉博以超高的彈弓技巧,其實只是予以弱者以絲毫的力量,偶爾這種力量還能在博弈中起制衡作用。使得弱者不至于太弱,強者不至于太強。作者也賦予了阿米爾前往阿富汗一路的“好運”,雖過程艱難曲折卻也了卻一番心愿。然而這只是小說,無數(shù)的不會彈弓的索拉博沒有人去拯救他們,無數(shù)的去“拯救”索拉博的阿米爾們倒在了通往“成為好人的路”。
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不只是貧富差距這么簡單的經(jīng)濟術語就可表達的了。欺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救贖的程序化和格式化也日漸為人接受。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奸商做慈善,饒恕之?嚴懲之?或是所謂的科學對待之?
當善成為惡人為了減輕人們對其惡的量刑的工具時,善的存在無疑是受到了褻瀆,此時的善只是成為或多活少扯下圍觀的看客們的憤怒的嘴角的掛鉤罷了。
容忍惡的存在,其實也是一種惡,不是么。
阿富汗太遠,塔利班也太遠,可是我們的身邊。所謂的“轉(zhuǎn)型期”的中國,草菅人命恃強凌弱并不少見,少見的只是如阿塞夫那般用石頭扔人的粗魯罷了。更“合法”地殺人,更“合理”地殺人,用制度殺人,用生活壓力殺人,用輿論殺人……而看客們冷漠地圍觀,憤怒者噴點口水,同情者講點好話,卑鄙者推波助瀾……難道,這不是一種整個社會都在行的惡么。
至少阿米爾的父親是令人肅然可敬的,他用行動踏碎一地的空話。他明知自身也有惡,于是他不信安拉,因為安拉給不了善。于是他去行善,某種程度上他也成了安拉的使者,反思自己的惡,阻止自己作惡,努力行善。
但他逃不了那時那地的藩籬,他處在社會的上層,他用優(yōu)越感去幫人,他默認了不平等及其他的存在。
事實上,當我們談論起一些抽象的事物時,比如善惡,它們的定義永遠值得商榷。于是我們總是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驅(qū)使人們放棄思考。但人們心里的困惑依然需要解答,于是轉(zhuǎn)而投向了某種膚淺的甚至似是而非的理念的懷抱。
有時候,人們可以忘記社會,討厭“大我”(乃至完全反對宏大敘事),活在一套扭曲奇怪的社會邏輯里,只在乎自己的一切,行不知所謂的救贖。受此書感動的讀者或者會選擇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然而他們是否會把素昧平生的人也視為朋友呢。
是否只有當他們的生命中出現(xiàn)了“索拉博”,他們才會去到“阿富汗”。
追求人類解放并不是一張口頭支票,追求普世價值和追求人類解放并不相悖,甚至有一致之處。總是著眼于自己的人們永遠追不到人類幸福的風箏,而他們自己也猶如一如可憐的風箏,被許多的力量操控,以獵殺別人求生存為存在的目的。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可以感人,也可以騙人。而在有的人心中,這個“你”,并不完全是指人,它更是為推動整個社會行善,追求人類的進步,保障人的基本權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向社會的一切黑暗宣戰(zhàn)的骨氣的代稱。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9
大學時就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yè)后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幾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伙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于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于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zhàn)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jié)。寫一本關于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于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fā)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于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nèi)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yǎng)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復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仆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么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后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后悔過。他用生命實現(xiàn)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zhì)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里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 礙于面子,礙于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歷經(jīng)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0
我從沒想過這是溫柔又扎心的故事。被書名的文藝和憂郁感所蒙蔽,就像很多人會被風箏的象征所蒙蔽一樣。我真的一直以為這是一部語言嚶嚶嗡嗡的小說。直到我從的書單中把它拿出來,下了死命令去讀一樣。
下死命令給自己去讀一本書,這個經(jīng)歷仿佛多年前閱讀《百年孤獨》一樣。而一如當初的是,這樣的決定是正確。
阿米爾終于長大,終于從少年變成了中年。那個被所有人都理解成某類人的哈桑,卻仿佛永遠停留在記憶里。書中反反復復仿佛呢喃一樣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就像是一個魔咒,給每個人的心里都上了一個鎖——關于鎖住我們回憶里的單純、善良和一成不變。
寫書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在出版小說后收到了很多讀者來信,他說,在這些來信中看到了很多人講述的故事——羞恥、負疚、后悔、愛情、友誼、寬宥和贖罪。
我想一個正常的人一定會被書中的某些情節(jié)、對話打動。我們被打動,是作為人喚醒了某些殘存的東西。我說不上那是什么,但那些東西會讓我繼續(xù)努力生活。
政治的背景,宗教的環(huán)境,家庭的隱晦,秘而不宣的真相。當一切都被堆砌在一起,真的難以判斷好與壞,真實和虛假。我們只是被推著向前走,仿佛望著風箏的去處在追,誰也無法知道那個方向是不是對的,誰也無法預判這里會不會有我們想要的答案。但如果是哈桑,一定會找到的吧?他就是擁有這樣的力量,就是擁有這樣讓人相信的信念。那些讓我們由衷嫉妒、艷羨和想要掠奪。
謝謝追風箏的人,謝謝救贖。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1
《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后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jié)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復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復之間,生活都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在書中,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2
有看過《追風箏的人》的嗎,我哭的壓抑不已看過這本書后才明白,原先,以前,伊朗也有過寧靜和幸福,有紳士,有淑女,有各種信仰的碰撞和習俗。
原先,有信仰的人,會那么堅定,就算身為仆人,在此刻看來有些愚昧的奴性信仰,堅定的那么讓人佩服。
原先,那個仆人的孩子哈桑是主人的私生子。原先,哈桑是主人翁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卻在不到30年的短暫生命里,一向忠心的做自我哥哥的仆人,“為你,千千萬萬”(不知為何,一寫到這句,我就想哭)。至死不知自我的真身份。
原先,在重視信仰的國度,信義的重要性已刻到骨子里,他們會正常的背叛,卻做不到靈魂安寧,所以,終身會背負靈魂的拷問。
好多情節(jié)已經(jīng)模糊,我還會再讀一遍的,好書,讀多少遍也不多。
此刻能記得的就是,阿米爾在營救哈桑兒子及后邊的坎坷,哈桑那可憐的兒子,身為受害者,還在害怕上帝會嫌棄他的不純潔。他讓我哭了一遍又一遍。
主人翁的罪惡感來自于風箏,最后,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也就是自我的侄子放飛了風箏,但愿,小男孩的心靈能慢慢打開,在美國那片自由的國土,能慢慢恢復兒童該有的天真,忘記傷痕。
子時雪完全有感而發(fā),可能有些胡言亂語的感覺。那本書,真的很值得一看。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3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為這是一本能讓我輕松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jié)束閱讀后,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并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為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為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仆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里,一個名為喀布爾的地方,一群孩子追著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里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么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么知道有沒有騙過我!惫Π⒚谞柦^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為此哈桑發(fā)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后又說,“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讓我啃爛泥!辈徽務撍頌槠偷闹艺\,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為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4
阿富汗,一個久經(jīng)戰(zhàn)亂、充滿人性邪惡的地方,也是阿米爾和哈桑的故鄉(xiāng)。他們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在同一片草地呼喚出第一個名字,甚至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從小,他們就喜歡追逐風箏。然而,也是風箏改變了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
小說中風箏既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象征,也是正直、善良、誠實的代表。對于哈桑而言,風箏就是對主人的忠誠;“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忠貞不渝的誓言。對于阿米爾而言,風箏就是父親的信任;追風箏的人看似哈桑,實質(zhì)上最終追得風箏的人卻是阿米爾!暗視铀,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弊髡哂眠@樣詩性的語言在告白主人公的美好心靈。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實每個人的“風箏”各不相同。對于我而言,“風箏”就是一種需要以心換心的真情。在少年成長的旅途中,或許這種感情是友誼,或許是親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親朋對我的付出對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親人之間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樂。
在追逐風箏的日子里,阿米爾和哈桑歷經(jīng)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最終阿米爾獲得了救贖,追到了勇敢正直責任和良知的人性美。生活中總有一些朋友,不是因為覺得彼此投緣,不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話題和興趣愛好,不是因為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為了某種利益的維系,結(jié)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詞。讀罷《追風箏的人》,始終縈繞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靈真誠的感動,久久難以平靜。多么希望我們?nèi)巳四軗碛斜舜苏嫘南啻挠H情友情,若如此,生活會有多幸福啊!
“為你,千千萬萬遍!币痪湓捵阋姽λ魅藷o比的忠誠,甚至愿意不顧一切幫主人追回一個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或許,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真心、真誠相待每一個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痹肝覀兌际巧钪凶分鹫嬲\真心這只“風箏”的人
佳作《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篇15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于難產(chǎn),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后跟一群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衛(wèi)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凌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qū)逐出自己家門。后來,已移居美國并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zhàn)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jié)多么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著的細致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fā)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這部小說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中,我感覺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傳小說,《挪威的森林》則被人懷疑是村上春樹的真實經(jīng)歷。
不過,我將《追風箏的人》列為第一流的小說之列,不僅僅是因為它具備“情感的真實”,也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構(gòu)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這部小說的高潮一個接一個,不斷沖擊讀者的心靈。但用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高潮出現(xiàn)之前,作者都已經(jīng)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預示了這些高潮的出現(xiàn)。
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畫外,小說的情境描寫也別具一格,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具有鮮明的個人化,仔細閱讀的時候,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爾的視角在看待這個世界。
此外,胡塞尼的筆觸既細膩,又有洞燭人性后而產(chǎn)生的沉混有力感。
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胡塞尼的處女作。第一部出版的小說便如此優(yōu)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可能是自傳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話還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
據(jù)我所知,這是第一流的小說家、導演和藝術家的共同特點。譬如日本動畫之王宮崎俊便說過有同樣意思的話:
我從來不考慮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