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失格有感(通用5篇)
讀人間失格有感 篇1
曾經下載過這部電影,但是沒怎么仔細看。現在看到原著,覺得寫的真是好。形式上類似于《狂人日記》,但是這部小說是自傳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經歷密不可分,札記就像真的作者寫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主人公。他從小對社會、對人們感到害怕,徹底的逃離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寶以掩飾自己,以免讓人們發現這個異類。他的早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見。早熟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他發現了人們之間的欺騙,而且越是欺騙的好越是被人稱為完美的人。對于年少的人來說,這大概是個可怕的發現,因為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騙,那么就有可能在人們之間呆不下去。當然,我覺得這并不意味著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些,而是他長大后明了這些,再把這種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為他今后的行為奠定基礎。
人們稱太宰治的文學為“無賴派”文學,如果只是就“無賴”的中文字面意思來理解,我覺得對于太宰治是不確的。我倒是覺得小說的人物有些存在主義文學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荒誕之處,但是有什么辦法呢,大概也是消極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會拋棄,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里說到的三張照片,可以看到全沒有人間的氣息,脫離人間,脫離社會。或許看起來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沒什么出息。可是他年輕時畫畫,畫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后來卻沒再畫類似的畫。這未嘗不能說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最根底的是一個惡魔。但是一直沒有爆發,雖然一直“禍害”著人間。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后來的藥癮,是對社會的逃離,還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
說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帥的,電影里的主人公也是帥的,這一點對于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就是那種頹廢的憂傷的氣質,也對于女人們有吸引力,覺得有些神秘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頹廢憂傷完全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里的,是從對于人生社會的思考而來的。他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樣,就不會有多么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記的最后提到了他的父親,覺得這一生好像是與父親拔河一樣。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但是父親也有很重的影響。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于子女的不真正了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親:三島《午后曳航》里小孩子的籌謀,父親是敵人,是英雄的敵人。)但我不認為這就是一出性格悲劇,不能簡單地劃分。他看起來是被社會拋棄了,但是方方面面還是在社會中,即使成為一個“廢人”。他思考到,“所謂的世人,也就是一個人”。單數復數的指稱已經不足以概括這其中的關竅了。面對一個人的嘲笑和指責,與面對全部人們的嘲笑和指責沒有什么兩樣。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本事,“在互相欺瞞的情況下,居然雙方都沒有收到任何傷害,甚至幾乎沒有受騙的感覺”。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為一體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讀人間失格有感 篇2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尖竟狠狠地一顫,一種極大的疼痛感在心中無限擴張、蔓延。
說起日本作家,被眾人所熟知和喜愛的大約是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和東野圭吾這樣的作家,但我最喜歡的作家莫過于太宰治。
我們從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可以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篇關于人性的故事,更多的是引發讀者對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感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不僅僅是失去做人的資格,更是對滿是虛偽和欺騙的人間的失望。壓抑和無奈已經快要沖破乏倦困頓的身體了,而我們也只能繼續在混沌之中游走,終日不知夢為魚的活著。
文中主人翁大庭葉藏,自小就在一個家風嚴謹的家庭中長大,而從懂事起便有自我意識的覺醒發現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不吃飯會死的”這樣一句稀松平常的話,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恐嚇。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我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我的幸福觀和詩人的風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從此,葉藏也走上了一條通過“扮丑”逗笑周圍人的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漸漸地,葉藏終于承受不住這樣的壓抑和無奈,在同學堀木的影響下一步一步走向墮落——利用酒精和麻醉神經,用女性的肉體安撫自身的肉體,依靠女人維系基本生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們帶來一種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身獨立的思想難以茍同于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最后的最后,大庭葉藏終于平靜、釋然的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太宰治通過這樣一部絕筆,回顧評價了自己的一生,也為自己人生句號題上了最完美的注解。即使對濁世的看法已經到了絕望,但是最后的一絲絕望也要留給自己。太宰治的離世是一時的消亡卻是永恒的存在。
不幸的一生令人嘆息,但在嘆息與感嘆之后,作為讀者的我們在產生共鳴與疼痛感的同時或許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深思——在了解陰影下的骯臟后,我們是否能更勇敢的去擁抱光明呢?
讀人間失格有感 篇3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郁,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我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自暴自棄的代言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
這種似于陰暗型的小說,亦或是過于現實的小說,人們一般是不愿意去著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愿意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希望現世美好~
但若此真是常態,世間便無了類似于此書的存在!可見,生活就是如此,沒有松柏的常青,沒有生命的循環,有的便是無盡的挑戰和無駐的青春。這便是人生。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后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脫,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說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系,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并非是良子的過錯,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于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于他來說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后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他對待房東家女兒和那個女學生的手段、伎倆,起先我真的感到憎惡,后來我便理解了,這便是所謂的按別人喜歡的方式來,看透不說透,沒必要搞得很尷尬,其實主要就是為了好好的偽裝自己。
對這種怒不可言,悲不可泣的存在是滿滿的心疼。也正是這種特帶憂郁性格帶著他走了又一條路,在路上離不開女人和酒精。人的體內藏著好幾個自己,甚至不只兩個,如同kill me heal me中一般,每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故,人都是多變的~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后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并不是人們主動就愿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脫方式,雖說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說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于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么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后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即便如此,我們仍需要堅韌的活著,我從不認同人們的自殺行為,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順心,但是自殺是一件很愚蠢,很不負責的事情,如果現在你很痛苦,那就活著吧,體驗這一切,今后或許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會是美好,差也沒有關系,正所謂,無痛苦,不人生!
讀人間失格有感 篇4
翻出《人在紐約》,已經記不得什么時候看過了。張曼玉、斯琴高娃、張艾嘉三個影后扎堆飆戲,似乎很有看到。
高娃一出場,似乎要腫得要出水,演一嫁入美國的上海姑娘,新婚、婚妙、蛋糕、老男人,老男人玩著美式幽默,高娃一臉大陸的茫然,結合的一刻很切題,美國“香蕉”擁抱大陸。高娃代表的是大陸的青蘋果,在大陸受過文革的傷,從美國回去報效祖國的父親死于文革,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她養大,她要把母親接過來,但“香蕉”丈夫閃爍其詞,為什么孩子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呢,擺在她面前的是倫理最明晰的鴻溝。
張艾嘉戲入得好,雖然飾演一個找不著戲演的藝術家,找戲的時候,老美問一句:為何你們中國人、日本人、亞洲人都覺得自己能演麥可白夫人呢?顯然,關錦鵬在故意找AMERICAN和ASIA的距離。張艾嘉回答得有意思,我們的祖先里有呂后(雉)。顯然,她身上有“傳統”的,她“代言”的較早到美國撈世界的中國臺灣官僚“二代”,接近美國社會,但入不了主流。而其父親,還在美國做著拯救大陸的夢呢,豈不知長年的妄想患上了迫害癥,表面上卻是一幅慈善家的姿態。
1989年的張曼玉,當然還是那幅未徹底脫離港姐第三名的樣子,她代表的從CHINATOWN殺入曼哈頓中城、說廣東話的香港人,她要完成對同性戀的排拒,這是美國文化的表相,她是和表相捉對廝殺的人。
而如上三個人物的聚合,就構成了中國人在紐約的圖景?確實說明,關錦鵬在20xx年前的思索有點概念化,這是什么呢?是在紐約擺一小劇場,還是拍一場電影?由頭和意念是有了,唯獨缺乏生活的湯湯水水和真實,就才是電影最地道的所在。
關上電視想想,關錦鵬確實一直挺概念的,是一個抽象主義者,后面的《有時跳舞》、《長恨歌》不都是如此嗎?好在《阮玲玉》和《藍宇》不同,前者的原因是有個阮玲玉在那個“把”著,后者的原因是什么,這個不說也“門清”。
遺憾的三影后的遇合,多年以后,三位大姐各自在家把《人在紐約》放進影碟機,或許會想,自己怎么曾經就被弄成一個符號了呢?
讀人間失格有感 篇5
談這本書的感想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里面畫面之靚麗、故事之精彩很難用文字描述。我只能說,布蘭德·斯坦頓做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用幾年的時間記錄紐約街頭那些平凡人,將美好的瞬間定格成永恒的畫面,讓我們這種從來沒去過紐約的人可以見到紐約的異彩紛呈。
這本攝影集里有紐約街頭的各種奇葩造型,有裝扮成粉色大猩猩的大提琴演奏者,有鉚釘皮靴的年輕朋克,有裝扮成老頭子的年輕滑稽戲表演者,也有艷麗裝扮的八十歲老太太... ...有位從頭到腳全部綠色裝扮的老太太,連花白的頭發都挑染出綠色,笑著對鏡頭說,“我已經青蔥了十五年!”
這些人的外表豐盛而隆重,內心也華立又充實。記得柴靜在《看見》里說,做新聞,她最關注的是“人”。那么攝影師呢?布蘭登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最初,布蘭登拍照的主題是“磚與旗”,主要是街道、建筑。雖然聽起來很酷,發到網上卻反響平平。后來布蘭登改變了主題,開始關注那些普通人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話說,把這些人的照片放到網絡交互地圖上,“點取紐約城的任何角落,那些住在那里的、親切的面孔,就會在屏幕上翻滾出來”。當他開始關注人,關注他的人也多了起來。
多米尼克·洛羅在《簡單的藝術》中說,真正的安全感是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布蘭登鏡頭下的那些人淡定從容,似乎用自己的表情和肢體證明了這句話。為什么選擇單身?為什么選擇和這個人一起生活?為什么住在這個城市?為什么從事這份工作?為什么喜歡這樣的裝扮?明明白白回答這些問題,就是對自己有充分的認知;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便可在復雜多樣的觀念、理念中保持堅定。
有些畫面還配合了人物故事。有一位南斯拉夫難民,逃亡到美國之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做清潔工,日常負責倒垃圾、清掃廁所。每天深夜11點,打理完所有勞務,他開始挑燈夜戰,熬夜苦讀。20xx年后,他摘取了哥倫比亞大學古典文學學士學位。還有一對戀人,分別來自韓國和美國,家庭的阻力讓他們分別了數十載,可是最終他們牽手余生。零星的講述,配上美好的畫面,格外意味深長。有人說心靈雞湯都是騙人的東西,我們不需要無謂的煽情。可是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不得不驚嘆明明滅滅的世態炎涼中竟然真的還有令人感動的堅持。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是尊重生活的多樣性,一個成熟的社會便是由無數這樣的人組成。不用統一的價值觀衡量別人的生活,不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說教別人。可事實上,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輿論對個人選擇進行評議,比如單身可恥,女孩子太強悍會嫁不出去,胖子注定不幸福,不努力掙錢就是不求上進,奇裝異服就是非主流... ...生活原本就是多元化的,每個人也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布蘭登的照片讓人敬佩之處就在于,她充分尊重了這些人的權利,不對他們進行質疑或干涉,只是呈現出他們最愿意呈現的樣子。
而布蘭登自己,也恰恰是“不走尋常路”的典型。他放棄了光鮮亮麗的證券交易員的大好職業,不顧父母的反對,背起相機云游四方,在鏡頭中捕捉她想要的自由和幸福。也只有這樣的攝影師,才會敏銳地捕捉到風災之后一個拎著小桶期待糖果的小姑娘。如果說這幾百張照片的意義所在,那就是告訴我們,像孩子那樣樂觀,像孩子那樣充滿期望,即使生活會賜給我們各種困難失望,也能迎難而上,打回一記漂亮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