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心得體會(精選5篇)
成人之美心得體會 篇1
起初借這本書的時候,是因為圖書室的老師向我推薦,說這本書很不錯。借來后,在學校是沒有時間看的。利用暑假時間在家隨意翻翻,每次閱讀都讓我深有感觸,或是扎心,或是感動,或是贊嘆,繼而想要學習,但又有些許矛盾。
書中的思想、案例都是我在努力實現的和諧課堂的影子。可又是我想學,一時半會兒又學不來的。也許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留下來的影響吧!雖說我想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但在我們的思想深處還隱藏著“我是你的老師”這種高高在上,絕對權威的思想。剛讀了第三章第五節《我們都是平等的》,里面有很好的思想,也是我想表達的,摘抄一點。“平時教師要找學生了解教學后的反饋意見時,班主任要找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或談心時,學生來到辦公室后,我們的老師總是習慣于讓學生站著說話,學生敬禮,老師不還禮。”“在課堂上,學生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亂說話。他們想要發言,必須是在老師提問時,并經過老師的允許,否則,將受到校規的處罰。”“我們習慣于高居講壇,侃侃而談,學生也習慣于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師生之間的等級觀念也自然成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書中還寫了一位外國校長的做法,讓我頗受教育。這位羅伯特校長在學校要排練一個重要的文藝演出時,不幸得了肺炎,所以沒能到現場參加排練。等到演出快要開始時,他在打完吊針后去巡視,卻發現演出的隊形排的不好,需要調整一下,可當時已臨近午休,孩子們也都餓了。他很是自責,因為排練時自己未能到場而浪費了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所以他真誠的向學生道歉:“親愛的孩子們,昨天你們排練時我沒有來,現在讓你們重新調整一下隊形,因此浪費了你們的時間和精力,很是對不起。”然后他又向分別在三個側面的學生鞠躬。就這樣一個動作,卻讓學生很感動,他們沒有抱怨,而是快速有序的調整好了隊形。并且在日后有一位學生在校園看到校長,為了向校長問好,跑的太快摔了一跤,他不顧疼痛,來到校長面前深鞠一躬,大聲問:“校長好!”校長問他找自己有什么事,他說沒有事,只是要來向校長問好,因為校長給口琴表演的同學行過禮。讀了這個故事,我想會勾起我們心中的一點點的東西,也會讓我們學習一點東西,以后對學生的態度上也許會有一些改變。
讀到第一章第四節《給孩子一雙翅膀》時,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就寫了下來。這里說我們老師往往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學生,什么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什么樣的學生。如書中所說:“老師的視野就是學生的視野,鼠目寸光的老師不可能培育出偉大的學生。”正如著名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所批評的:“孩子們入學時像問號,畢業時卻像句號,這只能說明是學校教育的失敗。”
是啊!我們的學生入學時如同一群嘰嘰喳喳唱著不同歌兒的小鳥兒,活潑的來到校園,經過我們的一番教育卻成為一只只被剪掉翅膀的可憐的鳥兒,只能拘泥于地面,卻很難再插上那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了。這是學生的可悲,也是教育的可悲,更是我們老師的可悲。我不想被人稱為鼠目寸光的老師,也不想被人成為剪掉鳥兒翅膀的老師。但我敢說我沒做過這種鼠目寸光的事情嗎?難道我就沒有拿起剪刀剪掉過那想象的翅膀嗎?我不敢說,我不敢說我沒做過!我不是有意,但在無意中我肯定做過!
當學生的答案超出標準答案,甚至離題萬里時,我們能否看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之光呢?
面對著試卷或作業,當你批到“冰雪融化后會變成什么”的問題,有的學生寫“水”,我們打對號,而有的學生寫“春天”,我們是怎么處理的呢?是毫不客氣的打錯號,還是給予鼓勵和贊賞?贊賞他那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性思維呢?
當一個學生用“想”造句,說:“我想聽到花開的聲音。”我們是因為花開怎么會有聲音,打上大大的紅叉,還是因這子有詩人般的浪漫,寫下這優美的句子,大加贊賞呢?出于對語文教學的嚴謹,我們會認為不符合事實而給予錯誤的處理。也許就因為我們這個大紅叉而捆住了孩子那雙幻想的翅膀,使他的想象力不能展翅高飛。
想到這里我都覺得心被扎的很痛,我的心被緊緊的揪在一處,擰成一團,像這樣類似的拙劣的行為,我豈不是做過多次嗎?我手中的紅筆不就是那可惡的鋒利的剪刀嗎?我要擺脫這樣的拙劣,這樣的愚蠢,使我手中的筆成為贊賞的精靈,用它點亮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使它們重新展翅翱翔于那蔚藍的自由的天空之中!
成人之美心得體會 篇2
《成人之美》是一本可讀,可思,可接受;可讀,可思,可反對的作品;《貨幣戰爭》是一本可讀,可思,可接受;可讀,可思,可反對的作品。
單就《貨幣戰爭之我們錯怪了美國》來說,多數論據符合實際,部分推論過于牽強(這是整篇貨幣戰爭的弱點所在)。這些論據以及論證過程得出的結論就是“防治貨幣侵略”,從自己多年金融領域的工作經歷總結,這個結論我是贊同的。
一、對于帶有幻想的普世價值觀者(如余世存),雖然其“成熟的智彗與赤字般的童心”為警世名言,中國三位一體的現狀也不無道理,但其在《成人之美》中的傾向則是其有意或無意忽略了歷史、人性,并且因為過度憤懣而使得“愛、憐憫、包容”這些基本的普世價值觀產生了游離效應,擺錯姿態而導致了其不斷的對其理想的偏離。又由于偏離導致了偏頗、武斷,使得其立意優秀的文章出現了數處錯誤結論,直接厄殺了眾多本應順著文章立意開始反思的萌芽。
《應該》《錯怪》兩文則基本反擊了其中國“光榮獨立”,封閉、自絕的論點。如果象余老師那樣書生意氣地要求中國對從頭到屁股全是精華的西方文明開放,那么中國就必將喪失對本國經濟的掌控,喪失對滿足人民正常利益訴求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淪為利益為本、多重標準的西方文明的附庸。
如此狀況,那么這樣的普世價值觀者也許會說:全是糟粕的文明被滿身精華的文明所同化,達濟了民主、人權、平等、博愛、自由等等,有何不可?
嗚呼,世界大同了,15億中國人都民主了,然經濟命脈握于人手,西方的自由、平等屬于你們嗎?獲得了有限的自由、平等,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尊嚴,這就是你們要的嗎?是你們要給15億中國人接受的嗎?這是你們要全世界還沒有普世的人類接受的嗎?醒醒吧,只要人性尚在,脫離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普世的自由民主也就不可能實現;
二、所以堅持普世價值觀,不等于為了一個理想狀態,而不分歷史、不分文明、不分民生地否定所有阻礙理想狀態實現的現實。期望但不幻想,對歷史、現實、未來有清醒認識和合理期望,涉及民族、國家利益大是大非的時刻(而這些又是真實普世狀態的組成部分),不應以幻想的普世價值態度為這些大義者扣下“民族主義”的帽子。否定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普世態度,其實是對“人性范圍內能夠達到的普世狀態”的否定,類似空想社會主義一樣將真實的普世藍圖描畫成“空想普世主義”,甚至“無視人性,無視生命的反自然普世主義”;
3.個人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是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興盛也好,為了個人福祉也罷,其實是在為“人性范圍內真實的普世藍圖”而寫下莊嚴的一筆。這一筆必然包含著其個人的自省、反思、善與惡的博弈;
4.中國的某些高官,雖然《貨幣戰爭》的推論牽強,有些屬于嘩眾取寵,但其《錯怪》得出的結論是否指明了你們曾經的思維盲點?你們是否意識到金融體系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福祉的重要性,如果在外匯儲備蒸發3000億的之后,還不能以問責的心態來自省、反思,還要把外資控股比例提高到45%,還在那剛愎自用地執行打壓民生的經濟政策,犧牲全民利益來接受美國的通脹輸出,那么你們將毀滅15億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努力,你們將會把國家多年積累的財富拱手送人,你們將浪費中國經濟文化崛起的歷史性機遇。如此,“我們將留給后代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你、我、他都將成為千古罪人,即使你、我、他在那笛聲轟鳴的時刻潸然淚下,在那3分鐘后,一同信心滿懷全心進取,也無法改變屬于你們自己又捎帶給我們的“千古罪人”的頭銜!
能寫下這些文字,感謝窯哥,感謝樓下的月亮,感謝道老,感謝格林屋主。
成人之美心得體會 篇3
喜歡深夜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靜靜地讀天南地北博友的文章,這樣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也很少寫感悟了。周圍的人幾乎都在平淡的過著日子,完成本職工作后,玩玩游戲,打打牌,喝喝酒,一天天就這樣過去了。其實我也在混時間,只不過比他們“高雅”點罷了。讀些小文章,沒有目標,沒有壓力。
梁衛星的《成人之美》,我在以前讀過幾章,印象不錯,但忙起來就沒有心情讀下去,《讀寫月報》后幾期的連載被拋擲在一邊,寒假開始閱讀繼續閱讀,讀得很沉重,教育現實如此陰暗,或許藝術高于生活,我生活的環境里找不到像海老師江念痕一類的人,我們有的是兢兢業業工作的普通老師,也沒有書中所描寫的辦公室里的爭斗、葷段子,但十幾年的工作給我的感受是生活更加平庸。海無言、江念痕他們的對話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海老師身上有更多作者的影子,我讀小說的同時又認真閱讀梁先生新浪博客中一些文章,他的文字對我觸動很大,他的博學讓我羞愧,自己讀書之少,尤其哲學,幾乎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年前買了《存在與時間》,還沒開始閱讀,今后盡快補上哲學這一課。梁先生對當前教育現狀認識非常透徹,他的文字猶如魯迅先生的文字給我更多的思考,雖然讀他的文章我經常皺著眉頭。
年假中我經常在網上尋找志同道合的博友,教育博客越來越趨于平靜,不再如一兩年之前那般蓬勃,我又在新浪、網易、教育在線找了幾個好看的教育博客,今后更加專注教育類文章,今后也試著自己寫點東西,受網易老班老板的影響,靜下心來做點事享受教育的樂趣。網絡不是虛擬的,許多熱愛教育的朋友讓你不再孤單。
成人之美心得體會 篇4
早在小學,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閱,當時對史事并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說,大結局,悲壯凄慘。
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為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
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為賤人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后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臺。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說,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于信人。前后認識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
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為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為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眾人面前?當年明月告訴我,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凄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為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后,就意味著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為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后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說道到文章,之前說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著裊裊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著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說,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于他手。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盡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為何?為書中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余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嘆息,與我一起,為夕嘆矣。
成人之美心得體會 篇5
我是含著熱淚讀完《牛虻》的。
小說的主人公亞瑟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中,由于經常受到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但他卻把神父蒙太尼里看成是自己的良師慈父,而且他認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獻身的人是不獨立的。
當遭遇最親愛的神父那痛徹心扉的欺騙與背叛時,當受到最心愛的瓊瑪那沉重的誤解后,當周圍的所有都將他孤立時,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從此,“亞瑟”死了,他的“靈魂”漂泊到南美洲十三年,成為了一只“牛虻”。
在這十三年里,痛苦和艱辛如地獄里的魔鬼一直在折磨著他,令他遍體鱗傷。誰能想象,一個流浪到南美洲的孤獨無依的人會怎么樣?在寂寞的世界里,或許只有勞累才能讓他忘記心中的痛。
但是或許生命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白熱病席卷了美洲大陸,此時的他已經是被死神拽著腳了,但苦痛并沒有帶給他軟弱,帶給他的反而是堅強!十三年過去了,此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飽經風霜,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牛虻。
他回到了意大利,重回了這個曾經讓他無比傷心的地方,在此積極投身于自由民主運動,但結果還是讓人心碎,為了營救那些為人民自由而戰的人,他和政府的人展開了槍戰,救了戰友們,自己卻因為沒有子彈而被捕。
牛虻是個多么值得我們尊敬、敬仰的人啊,他剛毅的性格,堅強的品質,給我們帶來的是他那鋼鐵般的信念。是剛毅,讓他從虛幻世界中解脫出來,浴火重生;是堅強,使他的斗志始終昂揚,不畏苦難;更是信仰,讓他放棄年輕燦爛的生命。
有太多太多如牛虻般剛毅、為了信仰的人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完成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林則徐,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淡然處之,高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有堅持著我們的信仰,才能在所有苦難的都集中到身上時,勇往直前。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
亞瑟有自己的信仰,他能在經受無數艱難險阻后,仍然笑對未來。我們又何嘗不能做到呢?我們應該學學亞瑟。無論有什么困難時,總會有信仰支撐著他,讓他毫不退縮。
身為一名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仍然響徹耳邊。選擇了醫學,選擇了成為一名醫學生,就已經選擇了和其他人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大一時的懵懂已過,我們正在經歷著大二的成長。但我明白當我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一份圣潔在心里,而一份責任已悄然落在肩頭!只因為選擇醫學,只因為我們是醫學生。曾經在我們手里死去了多少只青蛙,多少只兔子,多少只小白鼠,曾經的我們摸著油油的尸體,挑著微小卻致命的病毒……
但那些為以后臨床做準備的一切都過去了!現在的我也在慢慢尋找方向,尋找未來的路,也許還在迷惑著,但我會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堅信自己的信仰!
在很多人看來我們是勤奮的,只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面對信任和依賴,我們別無選擇!未來不知道會有什么在等待我們,而現在我們能做的唯有好好學習知識,有一天能夠救死扶傷,不枉費我們的努力……不管前路怎么艱險,有了信仰,我們就會有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