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精選5篇)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1
作為一個淺薄的讀書人,我的涉獵范圍更多的傾向于實用性、專業性或者經典名著之類,對于悲哀、低沉的文字盡量避免,因為情緒易受所看的書的情緒干擾。我和母親的關系從小到大也異常親密,在我倆之間,友誼的情分似乎多過母女。這本書讓我動心的原因是,母親正在照顧生病的外婆,我想從作者身上找到一點點啟發,看到別人經歷過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緩解我們家正在經歷的痛楚,是不是可以找到一點慰藉來幫助媽媽來緩解外婆的痛苦?
作者用歷時5個月的日記體的合集,記錄了照顧作為婦產科醫生的母親患肺癌后最后的時光,細致了寫了很多細節:母親作為病人受疼痛折磨的情緒,一輩子受人尊敬而不愿在病魔面前言敗的抗爭,對飲食的挑剔,對診斷方案的不滿,對疼痛的無奈,對醫生的憤懣;更多的是母女之間不遠不近的關系的抒寫,驕傲的母親到頭也放心不下年屆四十的女兒,一直陪伴左右的女兒在照顧和工作之間被拉扯,始終也沒有和母親進行一次期許良久的關于生死和病情的談話。但是母女之間的愛那么明顯的鋪在眼前,母親一生想要女兒留在身邊,哪怕即將離世,也一遍遍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錢和房子交代給女兒,這是她給女兒最后的愛;離開母親十年的女兒一次次要放棄工作來照顧母親,照顧母親每次對飲食的需求,時常在病房里散步來滿足渴望被人關注的心。他們都是以自己做到極致的方式來愛著對方,滿足自己愛對方的需求。
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見,照顧病人所需的耐心與忍耐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特別是當病人強勢而有個性,病中依舊要所有照顧的親人遷就她所有的脾氣。到醫院看外婆時,整個樓層都是80歲左右的患病的老人,陪床的家人臉上的表情即可見病人住院時間的長短,老人配合治療的程度,憂慮是所有人的共性。年屆九十的外婆即使病中,依舊會操心每個人的事,腦袋時常犯糊涂也不會阻止她渴望掌控一切的心,她要操心護士的下班時間,操心隔壁陪床的別人什么點吃飯,卻叫不出我們的名字,沒人握住沒打點滴的手就陡然自己拔針頭,一次次重復她的痛苦……
年過六十的母親常見她的憂思,擔心外婆在某個時刻離去,即使經歷過外公、爺爺奶奶的去世,她依舊懼怕死亡,懼怕親人的離去,一遍遍和我說她的焦慮,說她的無力承擔,說她的害怕。
母親是鮮少感受外婆作為母親的溫情,給我們說起的也多是不快的記憶,但不妨礙她們母女之間愛之深的情誼,外婆住院以前一個人住在山里,每隔兩三天就打電話讓母親去陪她,病了之后就和書中的母親一樣,似乎一刻也不愿意母親離開她的視線。
大抵世間的母女都是這樣,縱然相互之間的親密程度各異,但都是以各自的方式,深愛著對方。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2
我是抱著試圖尋找與書中女兒的某種共鳴的期待,開始閱讀的,但滿紙糾結入眼,卻找到一些其他。
曾經相依為命的兩母女,后來相互疏遠,到了共同面對母親生命最后一個階段的時候,又重新聚在一起。當年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無疑給這個時刻提供過一個符合大家想象的樣本:母親寬厚堅韌,女兒剛直率真,互相包含深切的情感,帶著某種被升華的華麗感共同面對無能為力的悲愴,而現實時空拉開的母女的距離,被厚重的情感統統抹平,煽情得會讓人因為自己缺乏等量的激情而自慚形穢起來。
相形之下這本《我和我母親的疼痛》顯得無比克制和真實:母親面對巨大痛苦日復一日的嘮叨、抱怨,在堅持和放棄,軟弱和不屈之間拉鋸。女兒被迫歸來,但只能無能為力地旁觀,回憶里展開的母親的過去,讓現在的痛苦像過隨著病程越拉越長的過去的影子,是所有美好的背陰面,殘忍而且無法擺脫。
書里的媽媽在被生活磨礪之前,是一個意氣風發,要強好勝的美麗女孩,富有才華,飽受擁戴和令人羨慕的激情愛戀。但為愛走天涯葬送了她的職業生涯,中年喪夫又敲碎生命另外一根支柱,到老希望女兒守在身邊,但短暫停留后女兒也一定會逃離,媽媽好像一個不斷受挫但始終維護最后尊嚴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維護著什么東西,但是那到底是什么呢?
女兒不明白,似乎也不想明白,我讀不出讓這個女兒當初與母親越行越遠的原因,只看到行文當下,在母親用來包裹痛苦的指責和挑剔面前,她日復一日趨于退縮。文章是日記體,常常一天開端已經疲倦,帶有距離感的克制描述,收縮了所有的痛苦,也收縮了所有的關愛,放大了女兒的無所適從,恐惶無助,陪伴在身邊的每一天都像昨天,母親被病痛困擾,母親強調它希望得到關照,嘮叨抱怨,但又不允許這種關照是以憐憫添麻煩的姿態到來。對比著女兒記憶里永遠微笑著面對同樣病魔的父親,女兒對母親即使有三分不舍,也伴隨著七分想逃。
我并不是想從道德評判角度來評價這部作品,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都有根據漫長生活經驗積累下來的必然性,我甚至覺得可以這樣誠實地暴露這種心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只是有點遺憾這樣的誠實有點單調,展現了囿于疼痛折磨的彼此,卻沒有展開足夠必然的原因。
當然就像我自己也始終沒有想好,如果有一天與身邊的人告別可以用什么樣的姿態,因為我也不明白一些當初親密無間互為骨血的人,為什么最后會無言相對。可能到不得不分開的時候,我依然想不通這個問題,因為忙著用力同情自己,所以無力同情他人,即使她是你的母親。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3
很多次我給母親打電話,每當聊起她生病時的難受和與鄰人口角時心情的氣惱,母親會在電話那頭抽泣,我能想象她淚流滿面傷心的樣子,有時她會問我“你怎么到那么遠的地方工作?”之類的話,我無言以對,只能等著母親平復情緒,然后再轉移其他話題。對于很多遠離父母漂泊四方的游子來說,懷念小時候思念父母構成了鄉愁,而未能在父母身邊陪伴則成了深深的愧疚。也是因為對于母親的虧欠,每當想起母親的抽泣,我的內心也一直隱隱作痛,看到趙敔老師的《我和我母親的疼痛》,我就想看看她是怎么和她母親相處的。
趙敔老師母親的疼痛,是因為身患絕癥導致的疼痛。雖然說,疼痛時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因為只有痛感我們才能發現身體的異常。對于身患癌癥晚期的病人來說,求生的欲望或許是他們忍受病痛的最大理由:他們還想繼續活下去,繼續陪伴著他們的家人,繼續欣賞這個世界的精彩,繼續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但是病痛的過度折磨,會讓病人的精神幾近崩潰,有時想想,反倒不如一死了之來個解脫,來得痛快。就是因為這種折磨,讓病人(趙敔老師的母親)開始數落這個世界的不是,責怪身邊人的各種不是,雖然我們都明白,那也是心理上緩解疼痛的嗎啡。
趙敔老師的疼痛,是因為看著母親疼痛而無計可施的痛。從十四歲開始她便沒有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現在母親也在開始倒計時她的離開了。雖然她請假、辭職回家陪伴母親,但在她看來這也不能緩和她心中的疼痛。趙敔老師記錄了母親病患期間的生活種種,在和她母親一起迎接死神到來之前,她在想象著母親的疼痛,也在感受著自己的疼痛。
趙敔老師和他母親的疼痛,還有來自生活的疼痛。母親總是強勢,一直約束著趙敔老師;趙敔老師長大以后,卻向往自己做主,她選擇了不是母親給他選擇的職業,到了一個遠離母親的城市工作,即便是她選中的夫婿也沒有得到母親的認可。他們之間的疼痛,是一種親情的疼痛:相互理解,相互知悉,但卻總覺得對方的一些做法,自己還不能接受。生活就是這樣的吧,親情的疼痛,也許是人世間最無奈的疼痛。
前幾天聽姐姐說,她的婆婆走了。姐姐的婆婆曾經是一個非常干練的婦女主任,改革開放初期養長毛兔賺了不少錢,膝下的幾個子女都很有出息。一年多前她病了以后,生活就變了個樣:容顏消瘦,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甚至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親人;病痛的時候她大聲呼喊,周圍鄰居都聽得真真切切。姐說,走了,也就解脫了。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4
“母”“親”兩字何為其意也?“母”為已母也;“親”為與自己有血液關系并對自己有不一般的感情的人也。但“母親”并不是一方面的母親,比如“祖國母親”。
讀了《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的感觸很深:我何時能理解生我的母親對我的良苦用心呢?又何時能清楚那些漂泊在外的海外學子對祖國的思念呢?慚愧!慚愧!
《懷念母親》這篇文章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親生的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讀完這篇文章,我便想起了我那母親。我的母親對我的那份“愛”,但那種“愛”我又能理解幾分?說來慚愧,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如果沒有母親,我能像現在這樣健健康康的成長?人言“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母親對我的愛就像海一樣寬廣,我又能如何回報?正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樣,我能給我的母親什么?物質上的并不是母親真正想要的,她想得到的只是一點點心靈上的安慰啊!難道我們連這點也不能滿足母親嗎?不知道母親幾時離去,到那時我不知又會如何傷痛!
假如我離開了我的祖國母親,我又會怎樣傷痛?這點,我現在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像“錢學森”是多么想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啊!歷經了千辛萬苦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這兩個母親,我對她們沒有回報任何好處,這樣又怎能讓自己的心,得到安慰呢?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5
要有好的生活就要有好的知識,要學好知識就要學會學習與實踐。當然,讀一本好書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整個寒假不見得就只學作業不看書吧!這樣也未免太浪費時間了吧!我翻了翻書架,想找本適合自己看的書,對了,就是它——《母親》。《母親》是高爾基的代表作,被認為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雖然在高爾基前,有許多作家在創作中對工人的生活都有所表現,但是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而《母親》他第一次深刻的反映了工人階級在其政黨領導下所進行的革命斗爭;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階級的英雄形象;歷史地具體地描寫工人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個性和典型環境。
《母親》顯示了工人雖是犧牲品,但也有它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說明了感情是無價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他對于情感的權力,不管是工人,還是革命斗爭者,作者還突出描寫了這些英雄人物美好崇高的感情世界,母親對兒子的母愛,巴威爾和沙馨卡的愛情,革命者間的友誼等,寫的是那么真摯感人。《母親》讓我深刻地感受了母親,巴威爾及其其他無產階級的人物,他們也有自己的英雄形像,同時我也在深深的思考,為什么在其他作家的眼中工人就是社會的犧牲品?難道工人生來就是當犧牲品的嗎?難道工人就沒有自己的英雄形象嗎?難道工人就應該低人一等嗎?不,在革命時期工人也有自己典型性格和環境,他們也是支撐社會的英雄。我腦中又泛起曾經有過的一種想法:革命者沒有感情嗎?這本書卻十分肯定的推掉我這種想法,“它”通過描寫革命者美好的情操和無產階級人性美,深刻揭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讓我不得不承認革命者是有感情的,而且他們的情感世界比平凡人來的豐富、精彩。
一本好書讓我的假期更加精彩,一本好書讓我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一本好書讓我自己的世界更加成熟。而《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小說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向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