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通用15篇)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
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考磐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勿諼”,記得當初是因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才得知有這么一句的,郭襄對多年前的楊過難以忘懷,心中早已是一灘死水,然而在少林寺與何足道萍水相逢時卻因為這一句和那琴聲而心中頓起漣漪,不能不說是詩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寐獨宿,永矢勿告”,她留下這樣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沒有下文的露水情緣,然而這段我看很多遍還是無法完全明了個中真意,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吧。
當然,詩經中所有的不只是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句子,還有對國家的忠志之誓和對人民的憐惜之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你聽,這是戰士上陣殺敵前發出的吼聲;“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看,這是勞動人民對剝削壓迫者的怒目睥睨。
連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和揮汗如雨的伐木場上都能作出如此佳句,誰敢說生活中不能有藝術呢?今天我們過著一天天豐富多彩的日子,卻在不停地喊著無聊乏味,只能從一些低俗且毫無意義的糟粕中咀嚼著那些被別人嚼過無數次的笑料,這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只有認真探究生活的本質,才能獲得生活的樂趣,不然就只能在一陣陣機械的笑聲中糊涂地過完一生,而絲毫不明白自己究竟在樂呵些什么。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2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里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后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3
《詩經。考槃》為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后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什么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商、從軍、自由職業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杰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域的頂峰,成為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內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為最后,不得以后為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于詩經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在《詩經》里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現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代、超越時空的!
讀《詩經》足以靜心、凈心:《詩經》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詩經》,就會被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詩經》足以踏實、專心:《詩經》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為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才能成為成功者。
讀《詩經》足以返樸歸真:《詩經》猶如東方的圣經,記錄著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內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著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著欲望、高音喇叭的現代生活。這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特質。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4
一樹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們與古人原本相隔于遙遠的光陰兩岸,卻因為有了詩歌這座跨越古今的橋梁,我們才得以與古人心意相通。詩歌的美妙,令人無法猜測,看似平淡的字眼,簡單的韻律,卻能千變萬化,讓人回味無窮,咀嚼出萬般韻味,萬般情意。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詩經,這個名字本身,就滲透著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來的甘汁還是那么有味道,無盡回味,透著沁人心脾的詩意。
讀過詩經,她有一種古樸誠懇的美,像極了我見過的一種花——粉簌簌的流蘇。我記得張曉風女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我給那棵花樹取一個名字,我就要叫它詩經,它有一樹美麗的四言。”這棵花樹就是流蘇。流蘇與詩經,詩經與流蘇,如果要我給詩經起一個名字我就叫它流蘇,它有滿腔纖細的花香。
據說,那些關于詩經的故事,長達六百年之久。六百年,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春秋中葉,這一段漫長的過程中,那些還尚不識文明煙火的古人,就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那些優美的文字,來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時的人們是最淳樸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訴說內心的感受。當一個人的身心,在某一個午后,完全進入一種恬靜的狀態。那些帶有靈動氣質的詩句進入心扉,帶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神秘朦朧美,營造“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和諧寧靜,送來“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的震撼人心的愛情宣言,畫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青澀愛戀。那是一場靈魂盛宴,是美的潛移默化。
在《詩經》中情感之事總是特別美好,少年的難開之口,少女的矜持緩步以及艷若桃花的容顏,都彌漫著潮潤的霧氣與悸動的氛圍。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艷難收。不過是在某個時間有過一面之緣的銘記,便從此日思夜想困頓不已。這美好的情愫也隨著冷黃紙頁與口口傳唱而新鮮如昨。
當然,若《詩經》中僅有愛情,縱是最浪漫的詩篇,多了,也會覺得輕浮。《詩經》中,也不乏戰亂流離、憂國憂民的詩篇。
激蕩了故國的熱土,沉重的傷懷和悲愴的吶喊響徹天地。但《詩經》中卻將這種情感化為嘆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國成為廢墟,宗廟毀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憤的感情到了《詩經》之中都會轉化為輕輕幾句的哀嘆“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欲墜之軀步經昔日繁華的宮殿與宗廟,所有生長的禾苗都在祭奠著盛世的荒蕪,見證著王朝的復辟與衰敗。
一卷一卷風、雅、頌,重讀似嘆息,輕讀猶如耳語。沒有撕心裂肺的喊叫與哭泣,有的只是年復一年回環往復的嘆息。
同時,《詩經》為當時和后世描繪了一卷社會與歷史的圖畫,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上古時代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卑劣、無恥,為后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在《詩經·國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斗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撇開一切背景,《詩經》只是《詩經》,樸素悠遠,寧靜自然,繼承了華夏民族一貫的淳樸與穩重,卻不乏清新雋永的文風。
《詩經》是一樹絢爛的繁花,承載著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被后人概括為的“風雅”精神。
這樹絢麗的詩詞花,始于西周,終于春秋,詩中的千古繁華,人間樂事,像一縷清風,一朵落花,一葉小舟,從遠古涌來,向未來奔去。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5
其實,最打動我的,還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頭便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很像現今的朦朧詩派,朦朦朧朧,不知所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每一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誰?千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前讀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執著追求,讀來充滿了清清的甜,又有種清清的苦楚在里頭,真的是千回百轉,萬種滋味。這次再讀,我突然覺得有了種不一樣的情調。這會不會是一個人對于理想的苦苦追尋呢?會不會是追夢者的苦苦的囈語呢?
每一個人都是追夢者,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做夢,想當醫生想當科學家想當諾貝爾獎獲得者,可是等到四處碰壁的時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們的棱角,我們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只剩下了銀行賬戶升職加班,這時候的我們,又怎么會像年少輕狂的那時候,為了一個夢想而苦苦追尋呢。“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樣的熱情,我們還有嗎?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追夢者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還有一腔的熱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們還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問題。這正是未來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為了成績斤斤計較,即使對著作業唉聲嘆氣,我們還是有理想的。問問大家,你們將來想做什么,很少有人會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出一個字的。大家都還年輕強壯。大家還會追逐夢想。
但是現在是這樣,將來,我們還會堅持嗎?還會有即使“道阻且躋”也不會放棄追夢的人嗎?我想到了現在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最終成功的彎彎,也是唯一一個堅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個人。我不敢說只要堅持我們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說,只有堅持最初的那個夢想,我們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義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并做出一定成績,從而感到滿足與快樂,我覺得就是成功了,我覺得這是最理想的事業狀態。那么,堅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
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
讓人聽了很心酸的歌詞,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為了生活而放棄努力,放棄成為《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長,且躋,還是不斷地為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堅持在那片青青的蘆葦蕩里。
我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會帶著深深的共鳴唱起上面的歌詞。也許唱著唱著,我就會流下淚來吧,人這一輩子,就走這一次,為什么當時不去奮斗一下呢。努力了最終失敗,我還是會心滿意足。那么現在是怎樣,隨波逐流碌碌無為到現在,最后還是不夠快樂的結局嗎。我真的不要這個樣子。
我對自己說:
那么,就請堅持。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6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著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筑。”在《詩經》產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為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并且,由于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為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為儒家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于后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于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于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后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作。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于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7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么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么《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里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復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艷,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后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8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題記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于靜。它不同于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著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后,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里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里,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會覺得她艷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于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里只有著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著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著上千年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并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為之側目。
盡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么呀?亂七八糟的。”我不著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著說:“沒什么,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9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幾千年只為來到我的身邊。《詩經》的很美,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她吸引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過《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開得紅艷似火,用來比喻女子的美麗。無論誰讀過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艷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細聲慢吟這名句,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字里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艷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詞。這種情緒,這種祝賀,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看來,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為自己、為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說出了生死不分離,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愿。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向往。和愛著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滿的事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傾倒了無數身在愛河的人們,渴望美滿愛情的人們把這詩句當成對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離。這是愛情的境界,與你平平淡淡度過一生。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朋友的雋永深情。“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將木瓜報贈子我,我就用瓊琚作為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間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實質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禮尚往來,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人們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價值的高低,則是對他人對自己情意的珍視。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讓我們去領會她那份獨特的美,使我們折服于這獨特的美。最美不過《詩經》,我甘愿傾倒于美的《詩經》。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0
品讀詩經,除了其詩歌字面上關乎體裁言語的一種欣賞,還有的就是對于其所要表達的含義的思考。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難能夠以學者專家的高度去評判它,畢竟對于這部傳世的經典之作,那些所謂文人騷客的研究也已經夠多也夠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讀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講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畢竟從一開始選擇這一部書便是緣于自身對于古代文學的一種喜歡。
就是古代詩歌,也正因為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才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賞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過喉嚨來表達,欣賞也需要一種探索和實踐。
因為詩經一書本身就摘錄了當時不同地區的民間歌謠,固有“十五國風”之稱。也許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異及其古今文化的改變,,有的詩歌讀起來并沒有那么流暢,甚至于有些繞口,一些陌生的字詞難以理解或是表達。但這在思想內容的含義上卻是不可忽視的,畢竟這反應了一個社會在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除了來自于民間各個地區“風”,還有作為當時王畿之樂,亦為典范的音樂的“雅”與表現當時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關于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我們稱之為“頌”。正是這三種文化的合流,融匯成這一部記載了當時社會風土民生的“史書”。
眾所周知,《詩經》有“六義”,除了展示詩歌內容的“風雅頌”之外,“賦、比、興”便是常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這三種手法塑造了詩經的靈魂,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兩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來文人騷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對于“關關之鳩,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寫,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畫,甚至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簡單的話語透露著古樸真摯的情感。
被譽為中國招隱詩之祖的“鶴鳴”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對君王隱晦的諷喻進諫,對于國家的憂思,對于賢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用燦爛盛開的桃花表達對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論用哪種方式都能表達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從詩經中除了這份直白,盡管不變的是真摯而動人的情感,更多的卻是一份克制,平和與淡淡的抒情。《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而清麗,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于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化的開端,雖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于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詩經蘊藏了當時社會的多少悲歡離合,沉淪與得志,批判社會的黑暗與贊美生活的美好。詩經亦是“思經”,用詩意的話語來表達對于生活的思考。
詩經,讀得太過倉促,只讀得一點皮毛,閑時多多品味幾遍不定能尋得些許相同的感觸,畢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變的。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1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這兩個字就好,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探求,透著沁人心脾的詩意。
雖然古人都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我覺得,好的詩,也是碩果僅存。吟詩對賦的成百上千,但我卻鐘愛《詩經》,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于心。
但是,遺憾的是,在這個繁華的新世紀,卻沒有幾個人記得它。其實它只是民歌,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歷史的鴻溝中,被我們無聲地遺落在另一個時代。當我們返身去找時,它已經投入歷史的洪流之中。于是,我們漸漸習慣唱著“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而不是“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愛《詩經》。
——也許《詩經》更暗合了塵喧中隱逸著的青青翠色。
《詩經》也許是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經唱過的歌謠。
你以為寥寥幾言便能鑄就《詩經》嗎?世間的詩甚多,或因發泄太盡而流于刻薄;或因隨波逐流而流于淺俗。《詩經》是心,一顆古色古香又溫潤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帶著煙花綻放的絢爛,很迷人,很美好;是雨過天晴時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的雪白的花;《詩經》出自憂傷,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艷。
在某種意義上,《詩經》就是心的追求與寄托,是一種哲學意味上的詩意與纏綿,是大愛無聲的震撼與感傷!
《詩經》就是為絕美存在而詮釋的言語,就像《詩經_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試問能與之媲美的能有幾何?只是讀起頭一句,已教人心頭蕩起漣漪,迷亂朦朧中分辨不清,這艷得難舍難收的是桃花,還是那艷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戀的一句,當屬《詩經_鄭風》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個疊字有聲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瀉下樹梢般明亮生機,仿佛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掛在他身上,綿綿無絕期。
他一襲青衣,將她的思念也瑩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繚繞不散,青青的樹綴下幾點蔭蔽。思念如水渙渙,女心似影悠悠。這是怎樣艷羨的絕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盡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斷,讓后來的人無不心有戚戚。因為世間星星點點誘惑太多,我們很難對一個人保持如此心無厭倦而思念至誠,所以,這二字恰好圓滿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圓滿了人心的憧憬——希冀著與有緣人緣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個完美的笑容,那樣誘惑,又那樣甜蜜。
像這樣駐入心房的'詩,《詩經》中若瀑布一樣一瀉千里,洋洋灑灑,很多。我幾乎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長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兒,一伸手就捉到床頭新鮮得能泛出清香的陽光——讀到《詩經》,這樣心意甜美,卻不是韶光一現,仿佛千年古蓮盛開在心田,時時有清香繾倦繚繞,這種感覺,很平淡,但很幸福。雖然這是憂傷的詩,字字句句如同伸展著花刺的憂傷就像大風里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傷人。可它也是脆弱艷麗的詩,就像大風里的芍藥花,脆弱與艷麗散落一地,卻留下永恒的芬芳。
漸漸的,我發現自己并不是迷戀《詩經》,而是迷戀在《詩經》中漫漾的一種女子特有的情調。天氣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黃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不收……這種翩翩氣質,只屬于《詩經》中的女子,只屬于那些“在水一方”伊人的靈魂。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國文明保留了下來,并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歷史積后淀形成了今天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表達自己最真實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是他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這類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軍旅生活是艱苦,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是無邊無際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終于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開頭幾句試形容就是他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詩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小學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學生們思想深度。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3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為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為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凈,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于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著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并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仿佛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于來自于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為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于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于歷史的長流,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淀。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為現在的人們,由于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于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為《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為這就是它的本質,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為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著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著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于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愿這一切美好如初。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4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過去數千年,但依然能在我們耳邊回響。如果說有一本書能夠讀一輩子,那么我認為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集,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詩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有對愛情的期望,有對勞動的贊美,有征夫對故土的懷念,還有受欺壓者的憤慨。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多為貴族所做,為了祈禱豐年,歌頌祖德。頌,就是宗法制的體現,都為宗廟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們課堂上所學,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就是指鋪陳,我們從小聽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用了這種手法,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將衛國女子的風情寫了出來;興就是起興,先言他物,后吟所詠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將對愛情的浪漫和自由顯現出來,對詩歌渲染氣氛,創造與眾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愛情,是《詩經》一個很優美的主題,千年之前的情侶追求著自己愛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說有一種情感能一直延續下去——那就應該是愛情的純潔和美好。如《衛風·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描寫男女相互贈禮來表達對對方的愛,用“瓊琚”“瓊瑤”“瓊玖”來強化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一再表白。
親情,在中華民族的傳承中從未中斷,《常棣》中“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講兄弟之間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襯托,常棣花顯得更加的光燦鮮艷,兄弟之間也更加親密。詩中詩人不斷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擊世人的靈魂,使人引起共鳴。
服役,每個征夫心里都會有思鄉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鄉之心,雨雪紛紛飄過。縱然路途遙遠,思鄉之情,相思之苦,并沒有淡去,心依然向著一個不變的目標——故鄉。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與自己心愛的人一道歸家,一道勞作,路上欣賞一片片的桑林,陣陣輕笑聲傳便樹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適,環境的優美,人生的自由,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不斷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為我們描寫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無論什么時代都會有人感嘆時間短促,人生短暫,“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我們能感到詩人對人生短暫而無所歸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詩人用這種小昆蟲寫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麗以及即將離開時的困惑,使人所感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的感覺格外強烈。
詩經,我國文化的瑰寶,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詩經,不僅僅是對對文化的繼承,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涵養的一種成長,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詩經閱讀心得800字2022 篇15
“同學們要多背誦一些優秀古詩詞,長大以后才能文思泉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就有大量的優秀古詩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孔子在論語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詩經》是真實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感而發。《詩經》中大量的詩句,因其美好,內涵豐富,意味深長而被世人不斷引用。
《詩經》的開篇《關雎》,就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愛情詩篇。詩中的男子,遇見心儀的女子,卻顧慮重重,羞于開口。他沉浸在愛的幻想中,這種愛,樸素而純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以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等成語均出自于《關雎》。相反,《詩經》中的另一篇《氓》,則反映了一個女子剛烈果斷的性格,以及對愛情的失望之情,訴說了婚姻的悲劇。“夙興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等成語就出自于《氓》。
《詩經》中自然不乏描述戰爭的詩,最為典型的就是《擊鼓》一詩,與“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厭戰的情緒。詩中的男主人公曾與妻子發誓白頭偕老,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破了這美好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么真摯的,卻只能嘆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或許這只是一個士卒的心聲,卻表達出了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安定的向往。
“百善孝為先”,《詩經》中描寫孝順的也有很多篇,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南方吹來的暖風,溫暖了萬物,滋潤著成長,這是母親無私、不辭辛苦的品質啊!幼小的孩子在母親撫養下健康成長,全是母親辛勤哺育的功勞。“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到了老年,雖然有七個子女,卻無人盡孝,讓人對母親深表同情,鄙視這不孝子女,讓我心靈震撼,感悟孝順不能嘴上說說,要實實在在行動。
《詩經》中,還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夙夜在公”等膾炙人口的名句,都讓我受益匪淺,學有所用。
深讀《詩經》,讓我感受到它不僅是詩歌總集,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的活字典,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