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精選5篇)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 篇1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于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為先、德育為重。“孝、悌、謹、信、愛眾”都是德育的內容和范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系——孝;再講橫的血緣關系——悌;然后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系——愛眾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系都不能愛,怎么可能愛眾人?對于如何要求自己,這里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眾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為本?傊,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鑒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巨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復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為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為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制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為錯綜復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惡性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系。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眾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局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為一個整體。聯系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 篇2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注》、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直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以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必須“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特別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特別要求所學必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為“說”“樂”,即必須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注》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鬃右簧亟,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余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后事;不知而不慍,達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于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 篇3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叵氘敵蹩即髮W,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 篇4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于讓媽媽牽腸掛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
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說什么好”。面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臺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于作為母子關系的兩個人來說,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于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么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非常疑惑:“為什么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為什么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己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臺總是在好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臺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M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臺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希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己說“不”。
對于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說,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么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闖蕩;為什么滿腦子都是玩;為什么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么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集體思維”。
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里,一個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里,即使玩,也應該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快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閑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里,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下午……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于集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于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集體思維”高于“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于“集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集體思維也應該有很大的關系。
通過龍應臺的文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么關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嗎?父母有權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劃嗎?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養”態度。但,看看龍應臺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對于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臺的做法。
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煙時,龍應臺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煙拔出來,“扔進大海”。但,龍應臺沒有這樣做,她在內心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倍粴q,已經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做父母的就沒有權力或權威約束他。龍應臺只能說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煙!
關于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什么樣的工作能夠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你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還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感受生活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以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焙芏鄷r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己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臺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里,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松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么說。
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_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范文 篇5
靜謐的夜晚,關上門,推開窗,打開音樂,翻開書,心情瞬間平靜下來,只隨著愛玲的思緒流連在一段段悲戚的愛情故事之中。
半生的緣分,一生的思念和遺憾!這是我看過最悲的一部小說,還記得每晚合上書后久久不能入眠,同情曼楨的凄慘命運,埋怨世鈞的懦弱和對曼楨的不信任,更痛恨曼璐的荒唐可笑和祝鴻才的良心泯滅。
顧曼楨,對于她,我既喜歡又敬佩,有同情也有氣憤。一個出生清貧的女子,堅忍、倔強,在姐姐出嫁后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擔,為了親情犧牲自己的感情。在被姐姐和母親私心合謀下,遭到姐夫的強暴,囚禁。而堅強的她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的幫助下逃離醫院,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是一個有氣節有思想的女子,可偏偏還是在命運面前犯了糊涂。關鍵的時候,她的善良懦弱又一次將自己拖進命運的漩渦。她恨祝鴻才,曾咬牙切齒的說不會嫁給他,可最后仍然忍氣吞聲的嫁了。即使她想這一切是為了孩子,可終歸是不值的、錯誤的決定?上驳氖亲詈蟮淖詈螅僖淮巫吡顺鰜恚_始自己新的生活。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了吧。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錯別只能怪老天對他們的捉弄和這個時代的遺憾,當然還有我對世鈞的懦弱所不滿。他沒有一點男人的氣魄,不敢像父母坦誠和曼楨的關系,懷疑曼楨對自己的感情,是他的多疑和不信任毀掉了自己和曼楨的幸福。甚至,他一再低頭和翠之結婚,維系著他們不幸的婚姻。20xx年后,再次遇到曼楨,那一句再也回不去了讓無數人心痛。兩人默然,讓這深沉的愛情在時間里沉淀,任由緣滅.....這是一個失敗者,可又能把所有的過錯全推到他身上么?終究都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
顧曼璐,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子。從單純少女到妖媚的舞女,再到無恥毒婦,最后可悲的死去。她的一生就是這個時代的寫照。她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拋棄和慕瑾的愛情,鉆進燈紅酒綠的舞廳,陷入了渾濁的人生,變的市儈和狠毒。她是可恨的,又是那樣的可悲。一個柔弱單純的女子,要不是生活命運的捉弄又何至于此?當初的有情人又怎能一個墮落、離世,一個選擇離開故土。。。
正如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于時間無涯的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惟有這一句:"哦是你嗎?而曼楨和世均,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等終究在那個束縛思想的年代是晚了一步或早了一步于千萬人海中錯過。
人生如霧亦如夢,緣生緣滅還自在。浮生若夢,只嘆情深緣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