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讀書心得(精選7篇)
貓讀書心得 篇1
不少同學有這樣的體會:同是一班學生,別人如驕人的牡丹,鮮艷奪目,光芒四射,自己卻如墻邊的小草,默默無聞,倍受冷落;別人與老師從容交流,談笑風生,自己在老師面前卻是唯唯喏喏,如鼠見貓。犯同樣的錯誤,別人得到的是和風細雨般的開導,自己卻招來暴風驟雨樣的批評。為什么同班同學、同樣錯誤,得到的“待遇”卻迥然不同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筆者從教多年,也常自省對學生有無一視同仁,對差生是否存在偏見。近日教學鄭振鐸先生的《貓》,文中第三只貓的命運似乎讓我們找到了答案。
這只貓,與文中另兩只相比,可以說一無是處:看長相,它毛色花白,一點也不好看;論性格,它天生憂郁、滿臉的“舊社會”;說工作,它從來不逮老鼠,一點敬業精神沒有。這樣的貓誰會喜歡?它在主人那里得不到青睞自在情理之中。最后這只貓被“冤苦”而死,主人的主觀臆斷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歸根結底,這悲劇還是由它自己的不完善造成的。
貓如此,人亦如此。活在世上,總要給別人帶來一些快樂,作出一些貢獻,創造一些價值。農民種出糧食,工人造出機器,官員管理國家,歌星奉獻歌曲。它們都獲得了尊重。相反,小偷不摸為大家不齒,貪官污吏被世人唾罵,因為這些人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社會如此,班級亦如此。一個班級建立之初,在老師眼里學生都是一個模樣,有時摸錯了教室上了一節課還渾然不覺。這時所有同學都享受著同等的待遇。但一段時間之后,情況變化了:有人憑優異的成績得到青睞,有人靠出色的才能獲得重用,有人因誠實守信贏得信任,有人以助人為樂換來尊重。但也有一少部分同學,或行事懶惰,從不掃地;或待人冷漠,性格孤僻;或行為不檢,經常口出臟言,還不守紀律;或極端自私,心里從無別人,只裝著他自己。這樣的表現,當然得不到老師的好臉色,大多數同學們也會對其側目而視。
如果你有被冷落的感受,或者有被“歧視”的經歷,請不要嘆息自己命運太悲苦,也不要抱怨老師偏心好學生;努力完善自己,做只可愛、勤勞的好貓吧,給大家帶來快樂,大家一定會喜歡你。
貓讀書心得 篇2
從我的觀點看,貓是個討人喜歡,又很能干的好手。《貓》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三次養貓的經歷和結果,作者對這三只貓的態度很不相同,因為這三只貓擁有不同的性格和外貌。
第一只貓性情活潑,大家都非常寵愛她,可竟然病死了,這使作者感到一縷酸辛。第二只貓活潑、有趣,又會捉老鼠,最后卻被路人捉走了,作者非常傷心。隔了很久,作者養起了第三只貓,這原是一只流浪貓,又瘦又臟,后來在作者的悉心照料下漸漸喂胖了,但它是那么懶,使大家都不怎么喜歡它。一直芙蓉鳥的離奇死亡,大家自然把這件事和這只貓聯系在了一起。作者因此還打了它,最終,它死了。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一只黑貓干出的壞事。作者很愧疚,再也不養貓了。
作者對第三只貓的態度和做法我很不認同,因為雖然它很懶,但它的內心是善良的。大家并沒有客觀的分析芙蓉鳥之死這件事,而是單憑對貓的喜惡而下定論,這也許是作者打貓后愧疚的原因了。
分析一件事要用客觀的眼光,而不能憑借主觀因素下定論,這樣的結果不一定準確,有時還會偏離真相十萬八千里,甚至這樣的定論會使一條生命喪失。為了讓事實的真相浮出水面,請將你的眼光放長遠,從多個角度考慮,千萬不要被假象迷惑,更不能在分析的過程中添加感情的色彩,這樣的結果不會真實,不要讓主觀因素害了你!
貓讀書心得 篇3
老舍喜歡帶“小”字的東西: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花,小草,小孩兒,小人物,全喜歡。而至今令我影響深的文章,是老舍的短片散文《貓》。
老舍通過細節描寫,用京味十足、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刻畫了他家貓的性格。把一只機靈、貪玩的,盡職盡責的貓展現的讀者眼前,讓人不禁喜歡上了這只貓。
而《貓》這篇短文中間的重點部分,是寫貓的貪玩的:“它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這兩句話寫出了貓的出去玩的時間長,與老舍等待貓回來的急切心情。讀到這里,我忽然發現,老舍家的貓與我們家的貓性格大多相似,它會在空閑時間,出去“游玩”,這出去的是間有長有短。短則一天一夜,長則四五六天,而且每次回家身上可掛了不少彩,是不是還會從身上掉下來有傷疤皮的一撮毛。老舍家的貓與我家的貓完全沒有家貓的本性。
而這篇文章吸引我的部分,是老舍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貓的警惕性高、盡職盡責:“屏氣凝視”、“一連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通過這些描寫細節的語句,把貓的動作、神態展現在讀者眼前。我仿佛看到:一只黃花色的公貓,正瞪大眼睛,放大瞳孔,伏在老鼠洞前,一絲不動地等著老鼠出來,這真是一只盡職盡責的貓。
老舍愛貓,但他也愛花,這只貓剛來到院子里的 時候,對花充滿了好奇,去那根花枝上蕩秋千,在花盆之間蹦來蹦去,最后把院中的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并沒有生氣,反而覺得眼前這只貓變得更可愛了。在老舍眼里,貓雖把花弄壞,但愛貓與愛花是不相矛盾的,。
讀完《貓》這篇文章。讓我深受體會,令我覺得老舍是一個愛生活,有愛心的人。而他的文字中并沒有華麗的語言來描寫這只貓,這可能是他的一個寫作特點吧,巴金曾說過:“老舍先生永遠活在他的作品中,活在一代代讀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間!”
貓讀書心得 篇4
不知大家有沒有養過貓:綠綠的大眼睛,透出一絲機敏:絨絨一身毛,透出聰明與活潑。我是怕貓的,奶奶家過去養過兩只貓,那時年幼,我見了它總是大哭,離它最近也就三米。而貓呢?一雙大眼睛友好的看著我,似乎想讓我給它梳梳毛。結果,下次我就沒見過那只貓——不是餓死就是吃了有毒的東西。當時只覺得老天保佑,總算這只貓死了。可今天看了《貓》這篇課文,卻讓我對貓有了新的見解,
作者養過三只貓,第一只貓花白的毛,很活潑,但是這只貓得了病,死了。
第二只貓是黃色的,比第一只更活潑。抓蝴蝶,爬樹,抓老鼠樣樣精通。但這只貓被別人抱走了,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第三只貓作者用大量篇幅去寫它,但這只貓并不活潑,也不討人喜歡,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它不會捉老鼠,吃的胖胖的。
這樣一只饞貓,為何作者有這樣寫它呢?
作者妻子買了兩只芙蓉鳥,那只貓常常凝視著它們。令人心中發毛。
一天,一只芙蓉鳥死了,籠板上全是血,少了一根腿。作者認為貓把它吃掉了,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就去打貓。貓被打了一棒子。但是,是另一只貓吃的鳥兒。
不久,那只貓便死了。也許因為作者那一棒子。
作者的良心宛如被千針萬針刺。從此,再不養貓。這只被人誤解的貓就這樣不聲不響的死去了,原因一是它無法與人交流。二是作者誤解了它,給了它那致命的一棒子。
你誤解過別人嗎?別人誤解過你嗎?
我們要學會分析,若作者當時冷靜的思考一下問題,或許這只貓就不會成為冤死鬼了。如果對方不是貓,而是一個人,你會你分析一下,再做結論嗎?
貓讀書心得 篇5
今天學了鄭振鐸的《貓》,感觸很多。鄭振鐸先生因為冤屈了一只貓內心充滿了自責,以至永不養貓。我呢,這樣的事我就沒有嗎?很多年前,有一個學生,寫字很潦草,是我教育學生的反秒教材。有一天,批作業時發現他的作業特別工整,我很奇怪,他不可能寫這樣的,一定是別人代寫的。我生氣了,就為他找人代寫欺騙我。
把他叫到辦公室,不容辯解,劈頭蓋臉的一頓狠批。最后,我讓他寫出深刻的檢查,第二天交給我。
他離開辦公室的時候,我看見,兩滴大大的淚流了下來。我的心不禁一顫,難道有什么不對嗎?一直到晚上,我都感覺我做錯了什么。忍不住撥通了他家的電話。他媽媽告訴我,他回家后就開始做作業,而且特別認真。她問我,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昨天,我逼著他寫了五遍,還沒今天寫的好呢。
我明白了,是我錯怪了孩子啊!這一夜,我都睡好,我錯怪了孩子,他該多么難過啊。 第二天,早早的來到教室,我拿過他的作業,竟然比昨天寫的還好。我說:“孩子們,我要向…..道歉„”沒等我說完他竟哽咽的說不出話:“老師,是我以前做的不好,今后我一定努力。”
孩子,你竟沒有一句怨言嗎?這次真的是老師錯了呀!
好多年過去了,想起這件事我就內疚。去年教師節,我收到他從大學寄來的賀卡。他說:“我的字現在是最好的,我感謝你曾經對我的嚴格要求。”我慚愧的無地自容,他在諷刺我了!
我撥通了他的電話:“你還生老師的氣嗎?”他竟然很吃驚:“老師,你說什么呢?”我說起了那次的事,他說,我沒想到你能面對全班同學向我道歉,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不讓你失望。
我還能說什么呢,只能讓它成為我內心永遠的陰影了。
今天,學了這篇課文,我對作者的心情理解的更深刻,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貓》讀書心得400字二: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在語言表達上有獨到的魅力。他生動細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特別是寫貓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對比的方法,充分表現了貓的行為令人難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筆下,家中的貓就像個既可愛又頑皮的孩子,喜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作者用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寫出了貓的種種惹人喜愛的神態舉止,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語言通俗曉暢。課文先講大貓的古怪性格,很有特色。文中寫道,它的性格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高興時,比誰都溫柔可親;不高興時,誰都不搭理。既什么都怕,又十分勇猛。這一部分,采用總分的結構形式。先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又具體分了三個方面,舉出實例,來具體講貓性格的古怪。講其性格的每一個特點,作者總是能夠舉出一些貓生活中的實例來,使人覺得描寫真實可信。說貓“老實”,文章中用了“的確有時候很乖。”一方面,肯定了貓的老實,另一方面又點出它“有時候”很乖,為下文講貓“古怪”的性格,埋下了伏筆。“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兒也不過問”,勾勒出了一個乖乖貓的形象,但是,作者筆鋒一,講到貓“貪玩”時,“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等語句,又把貓描述的過分的貪玩。如此強烈的對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作者筆鋒的換,我們有了解到了貓的另一層性格,雖然貪玩,但是,它確是一直很盡職的貓。“屏息凝視”、“一連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些語句,又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盡職的貓。作者三筆鋒,貓的老實、貪玩、盡職,看似矛盾的三種性格,在貓的身上完美的結合了起來。 第二方面講大花貓高興和不高興的樣子。先講貓高興時“溫柔可親”的樣子。“貓“溫柔可親”表現在它會“蹭你的腿”“讓你給它抓癢”“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說明作者非常喜愛貓,甚至把貓踩臟稿紙留下的腳印都看作“小梅花”。貓“溫柔可親”還表現在它會叫各種各樣好聽的聲音,也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
作者用“豐富多腔”、“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幾個詞語來形容貓叫喚的聲音,可以看出作者對貓觀察得非常細致,也表現了作者對貓的喜愛;它不高興時,卻是誰說多少好話都一聲不出。說貓什么都怕時的“總想躲起來”,與勇猛時的“就是遇見蛇也干斗一斗”,彼此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怎么能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對貓性格的描述中,作者的語言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只貓,而像在描述一個人,一個作者最喜歡的孩子。小時候的貓更加惹人憐愛。“耍個沒完沒了”、“摔疼了也不哭”、“絕不會責打它”、“生氣勃勃,天真可愛!”這些詞句,哪里是在描寫一只貓,分明是在說人嘛!作者抓住了“可愛”、“淘氣”兩個詞,為我們勾勒了小貓的形象。玩線團、玩雞毛、裝桌子、裝門、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以及所到之處的“枝折花落”,無處不讓人體會到小貓的可愛、淘氣,以及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之情。老舍先生寫的《貓》有很多獨到之處,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里的貓視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貓讀書心得 篇6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于創作的第一本小說。說是小說,其實并沒有什么情節。作者通過一只無名貓兒的口吻,記敘了明治時代一批窮酸書生們談古論今指摘時政的情景。要說把這些片斷聯系起來的,也就是頑固腐朽的老書生,貓的主人苦沙彌先生因為自己學生物理學士寒月的緣故,與自以為不可一世的資本家金田家發生的一點不愉快。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完全不在于似有若無的情節,而是嬉笑怒罵的語言,與個中人物一本正經卻又荒誕可笑不合情理的言論。據說夏目漱石的語言參考了日本傳統的“落語”,也就是日本曲藝單口相聲,所以在創作當時可以說是日本文學史上相當具有里程碑性質的突破。不過即使從今日的眼光來看,《我是貓》的行文方式,像“說書”一樣老到巨細的描寫,還有通過人物之口講故事時的“抖包袱”笑料都依然具有超越時空的吸引力與幽默感。
書中三位最主要的人物,固執清高又自相矛盾的苦沙彌先生是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形象代表;單純又有點認死理的物理學士寒月代表了具有浪漫主義思想的社會改良派;玩世不恭的美學家迷亭很像《道利-格雷的畫像》中那個充滿邪理歪說的亨利勛爵,他的出場總是光彩照人,充滿了歡聲笑語與并不那么合理的格言警句。這三個人經常湊在一起,在苦沙彌先生清寒的客廳里暢談時政,拼命引用著外國名人名言相互賣弄著,但這一切并不能改變他們厭惡痛恨或者滿不在乎的令人壓抑的社會現實。資本家老爺金田仍然能夠用金錢買通一切關系,給老實又古板頑固的苦沙彌帶來個下馬威。苦沙彌除了吹胡子瞪眼或者與迷亭寒月之類嘲笑抨擊一番“萬惡的資本主義”,也就別無他法——日子總還得按部就班,不是嗎?
這一切行為都被苦沙彌家里的無名貓兒看在眼里,大大嘲諷了人類的自以為是和總在原地兜圈子的荒唐行為。當然,這個貓還是很有眼光的,這些腐朽叼酸的書生們比較起滿嘴銅臭的金田家及被收買的販夫走卒們,書生們至少還有堅持真理的信念與勇氣,盡管這個他們引經據典的真理自身究竟有多少值得信仰那還可以再商榷。書中很多出自貓口的犀利批評及幽默諷刺都十分精彩,很讓人有掩卷稱快的沖動。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夏目漱石描述貓行為舉止的地方,貓怎樣“呼嚕呼嚕”的竊笑,怎樣豎起尾巴踮著腳悄無聲息的移動,怎樣追著自己的尾巴像個傻瓜一樣原地轉圈…… 因為我們家的兩只貓咪很多時候就是那樣唯妙唯肖的形態。尤其老大,可能因為正在苦悶青春期的緣故,我常常覺得她在默不作聲的觀察著我們,觀察著玻璃窗外的飛鳥、云朵和大海。她常常坐在同一個地方發呆,一思考就是半個小時。我很想知道,在老大貓兒的腦子里,是不是也像夏目漱石的貓兒一樣評價著朝夕相處的人類,或者干脆就是嘲諷揶揄著呢?
至于有些評論所說的這本書“鞭笞資本主義的罪惡”,我倒很不以為然。誠然,這本書里的社會批判傻瓜也能讀出來,可這種批判卻未必是專一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金田一家確實首當其沖:強橫、不可一世、自作聰明、金錢至上……,但我看相對正面人物的苦沙彌、迷亭和寒月其實也好不到哪里去。苦沙彌暴躁起來不分青紅皂白,但更大的毛病在于不求甚解,很是自滿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那個迷亭對待一切都毫不在乎夸夸其談,信口開河胡攪蠻纏;而寒月呢就是個死腦筋,是單純版的苦沙彌。其余的,什么詩人東風先生啦,悟道的獨仙,還有瘋子島梅,他們盡管都有浪漫主義的可愛之處,但按照貓兒的說法,還不都是在原地兜著圈子。其實這個社會應該怎樣發展,人類怎樣獲得解脫遠離苦悶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己根本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是迷糊的,但為了賣弄,或者說,為了自我求證,還不都是把自己并不甚了解的東西拿過來做出一個貌似艱澀難懂的姿態,讓別人去驚訝從而贊嘆!所以這本書除了社會批判的方面的幽默與犀利,我更欣賞夏目漱石在人性批判上的尖銳與毫不留情,尤其最后一幕中,苦沙彌與迷亭的“未來論”,把人類個性的無限擴張與有限空間的狹小放到一起作比,寫得真是妙哇。
書的結尾更妙。正因為關于人性與社會發展是無解的問題,就好比寒月永遠也磨不圓的玻璃球,我們唯一清醒又敏銳的貓兒也只能喝個飄飄然,落到水缸中獲得永生的太平去了。這么完美的結局,我笑了半天,又嘆氣了半天。是的,作為人類的我們,又有誰能跳出人的高度以外,具有神的眼光來洞察世事看穿無常呢?
最后我必須要批評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采用的尤炳圻與胡雪的譯本。盡管尤炳圻先生據說是魯迅的學生,我尊重其在文學上的建樹與成就,但文學藝術終究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吧。就不說在二十一世紀網絡語言橫行的今天,語言的幽默已經遠遠拋棄了建國后的正統文風;就是再前推二十年,這種五四文學一般的半白話文,要讓多少本來可能喜愛夏目漱石《我是貓》的讀者望而卻步?盡管譯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情節進入到苦沙彌先生與金田夫人刀槍會面之后,明顯生動活潑了起來,但前面語句艱辛文字晦澀的三四章讓人讀起來真不是一般的辛苦呢。
貓讀書心得 篇7
夏目漱石這個老妖怪確實有幾分大智慧的。他的刻薄與尖銳并不通過激烈的言辭來表達,此君十分擅長拐著彎不帶臟字的損人,筆法尖刻入木三分。就像藏在梅花肉墊之后的貓爪子,軟軟的磨蹭著你要害,冷不丁狠狠戳一下——絕對是悶騷型的刻薄。字里行間滲透著嘲弄,甚至可以說是憤世嫉俗。不過作者將憤世嫉俗掩藏在消極避世的身后,糅雜出一套冷漠的生存哲學。這就是夏目漱石的大智慧。令人折服又無奈。
先說這只抓不到老鼠的貓君——這廝終日白吃白喝無所事事,瞇縫著眼睛觀察著苦沙彌家里芝麻蒜皮的瑣事... ...就這樣將人世間子虛烏有的大道理小花招看了個通透。動輒還要惡毒的罵罵人(“人”字在這里當然泛指人類)——
“... ...主人的妻子,把吃奶的孩子推開有一尺多遠,正張開嘴打著鼾,頭也從枕頭上落了下來。據我看來,說到人最難看之點,再也沒有比張著嘴睡覺更不像話的啦。我們貓兒一輩子也沒有這樣丟過人。... ...”
“... ...假如人類的品性可以用圍棋子兒推測出來的話,那么不能不說所謂人類,正像除了站立著的兩條腿無論如何不肯向前邁出去那樣,還喜歡用小刀劃定自己的地盤,縮小他們廣闊的世界。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評論,那就是:所謂人類,是一種自討苦吃的動物... ...”
“... ...阿三的那腮幫子恰像河豚燈籠那樣,鼓得渾圓渾圓。由于鼓得太狠,不知把她那兩只眼弄到哪里去了... ...”
罵歸罵,貓君對人類的評價還真是刁鉆又客觀的。人家貓君以“貓大菩薩”自居,一邊對人類做的各式各樣的蠢事嗤之以鼻,一邊自己也悠哉悠哉做點五花八門的蠢事來給自己消遣解悶,玩丟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哦,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貓君的死因,我們的貓大菩薩是偷喝了啤酒之后在廚房耍酒風掉進水缸里淹死的,一點也不壯烈,滑稽的悲劇死法。
大智慧的貓君臨死之前感到了寧靜——
“... ...我就要死去。死,獲得了這種寧靜,如果不死是不可能獲得這種寧靜的。南無阿彌佗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呀感謝... ...”
人化身一只貓,何嘗不是將自己的神志附著在貓身上——跳出自己的軀殼,也就跳出是渾渾噩噩是非圈,便能置身事外的對人世間種種劣根性進行冷嘲。
苦笑,人活的還沒貓清醒。沒什么真本事卻仍要擺出一副清高架勢。貓君的主人——中學教員苦沙彌,天天回家只顧鉆進書齋里“用功”,卻是從來沒見他真正讀什么書的,倒是常躺在案上睡午覺。書可以不念,文章可以不寫,但是書齋卻是一定要進的。
在貓君眼里,苦沙彌、迷亭、東風、寒月... ...一系列人跑馬燈般輪番上演著各式鬧劇。
迷亭是我挺喜歡的一個人物,屬于沒心沒肺的狂放無厘頭型;此君唯恐天下不亂,眼尖嘴毒,時不常的編幾條典故來捉弄人。雖然不著邊兒,但是心眼卻是不壞。摘一段迷亭向苦沙彌、寒月等人胡噴的片斷——
“鴻臺那棵是‘吊鐘松’,堤三番町這里的才是‘吊脖子松’哪。為什么會有這個名字呢?原來,從古來就傳說,不管誰,一來到這棵松樹下,就想上吊。堤上本有好幾十棵松樹,可只要一發現有人上吊,趕來一看,準吊在這棵樹上。每年總要有兩三個人吊死在這里,全是不愿意吊死在另外的樹上的... ...”
文中大大小小人物也有幾十號了,性格鮮明各有特色,即使是跑龍套的小小路人甲,寥寥數筆,形韻兼備。不得不贊夏目漱石筆下的功夫爐火純青。
我讀小說一向不喜歡深挖什么社會性和國民性,寧可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營造的氛圍,關注人物的命運與心境。笑... ...這大概是懶惰本能吧。偏偏我所能找到的關于這本書的介紹,通通都與“社會國民知識分子揭穿嘲諷... ...”等字眼脫不了關系,難免產生逆反... ...
所以相比夏目漱石的尖銳,我更偏愛川端康成的才情。倆人都是天才但是不同路,姑且將川端稱為“純才華型”——竭盡奇異唯美之極限;那漱石就是“純智慧型”——“人類一思考,貓君就發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