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900字心得體會(精選5篇)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1
我是含著熱淚讀完《牛虻》的。
小說的主人公亞瑟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中,由于經常受到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但他卻把神父蒙太尼里看成是自己的良師慈父,而且他認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獻身的人是不獨立的。
當遭遇最親愛的神父那痛徹心扉的欺騙與背叛時,當受到最心愛的瓊瑪那沉重的誤解后,當周圍的所有都將他孤立時,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從此,“亞瑟”死了,他的“靈魂”漂泊到南美洲十三年,成為了一只“牛虻”。
在這十三年里,痛苦和艱辛如地獄里的魔鬼一直在折磨著他,令他遍體鱗傷。誰能想象,一個流浪到南美洲的孤獨無依的人會怎么樣?在寂寞的世界里,或許只有勞累才能讓他忘記心中的痛。
但是或許生命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白熱病席卷了美洲大陸,此時的他已經是被死神拽著腳了,但苦痛并沒有帶給他軟弱,帶給他的反而是堅強!十三年過去了,此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飽經風霜,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牛虻。
他回到了意大利,重回了這個曾經讓他無比傷心的地方,在此積極投身于自由民主運動,但結果還是讓人心碎,為了營救那些為人民自由而戰的人,他和政府的人展開了槍戰,救了戰友們,自己卻因為沒有子彈而被捕。
牛虻是個多么值得我們尊敬、敬仰的人啊,他剛毅的性格,堅強的品質,給我們帶來的是他那鋼鐵般的信念。是剛毅,讓他從虛幻世界中解脫出來,浴火重生;是堅強,使他的斗志始終昂揚,不畏苦難;更是信仰,讓他放棄年輕燦爛的生命。
有太多太多如牛虻般剛毅、為了信仰的人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完成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林則徐,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淡然處之,高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有堅持著我們的信仰,才能在所有苦難的都集中到身上時,勇往直前。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
亞瑟有自己的信仰,他能在經受無數艱難險阻后,仍然笑對未來。我們又何嘗不能做到呢?我們應該學學亞瑟。無論有什么困難時,總會有信仰支撐著他,讓他毫不退縮。
身為一名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仍然響徹耳邊。選擇了醫學,選擇了成為一名醫學生,就已經選擇了和其他人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大一時的懵懂已過,我們正在經歷著大二的成長。但我明白當我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一份圣潔在心里,而一份責任已悄然落在肩頭!只因為選擇醫學,只因為我們是醫學生。曾經在我們手里死去了多少只青蛙,多少只兔子,多少只小白鼠,曾經的我們摸著油油的尸體,挑著微小卻致命的病毒……
但那些為以后臨床做準備的一切都過去了!現在的我也在慢慢尋找方向,尋找未來的路,也許還在迷惑著,但我會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堅信自己的信仰!
在很多人看來我們是勤奮的,只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面對信任和依賴,我們別無選擇!未來不知道會有什么在等待我們,而現在我們能做的唯有好好學習知識,有一天能夠救死扶傷,不枉費我們的努力……不管前路怎么艱險,有了信仰,我們就會有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2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合上小說《牛虻》,我己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去著,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眼前仿佛是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江,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我深深震撼于這驚心動魄的時代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最依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國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耳邊回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于意大利,幫著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思緒混亂中,他猛地拿錘子砸向房間墻壁上的十字架泥像,隨著轟隆一聲巨響,破碎的雕像落在他腳邊。他放下錘子,似乎突然清醒了,說:“這么簡單,我真是一個白癡。”
這是《牛虻》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讀完這本書,發現此書有很鮮明的時代背景,很可惜我們的歷史課只能一筆帶過,我也一知半解,不過總算讀懂了一些東西。
當時,年少氣盛的牛虻正受到一次強烈的打擊,這甚至使他試圖自殺。他的心里非常矛盾,甚至沒有顏面也不想再面對任何一個親人朋友,還有他的信仰,束縛了他、出賣了他……他似乎就被宗教、被上帝這個無形的網網住,沒有方向。在我看來,此舉則是他的轉折點,使他從一個腦子不拐彎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機智無畏的領袖人物。
這是推翻過去的一錘。當時的狀況,似乎是教皇為最高統治,也就是說,宗教是最為權威的力量,只是那是個已經腐朽了的政體。牛虻此舉,挑戰權威,挑戰落后,就好象我泱泱大中國推翻無能清政府統治的那一刻一樣。這一錘,表現了一個年輕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也表現了腐化的東西終將被淘汰的規律。
既是歷史規律,又已跳出牛角尖,找到光明還難嗎?自然是很簡單了!那么最應當注意的,就是保持宏觀的看待問題,不被教條禁錮。我想,試著從事物的根本入手,就能做到這點,就能把問題變得容易,就好象法律條文都是源于法理一樣。找到根本,找到路。
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對于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饑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對我來說,分析語文語段,就應該從文章主旨入手考慮。當我們這么做了以后,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么容易。
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這世界上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祟高的信仰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小說的封面上定著: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小說。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讀這本小說,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小說《牛虻》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恒的,它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牛虻己是英雄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筆下,他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毫無瑕疵的英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無法調和的仇與恨,感心肺腑的愛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貫穿牛虻的一生,正因為如此,牛虻的形象才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面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4
看到這片名,第一感覺是在戰爭中玩芭蕾,就像蹲戰壕里寫詩一樣,淡淡的裝十三。而看了片之后,就覺得自己錯了。此片的確有芭蕾,卻是十足的接地氣,片中有東北黑土地的滿滿的人文風情,他們生活的環境、習俗、食物、語言都讓人覺得親切,我們看過無數抗戰片,有激烈對打的有平緩的諜戰,甚至還有褲襠里藏手榴彈這樣的奇葩情節。和它們比起來,此片絕對是劇情完整不雷人,唯美大氣且獨辟蹊徑。
電影里最讓人糾心的“最后一戰”據說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戰斗發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28天,一組日本軍人拒不投降,東北抗聯部隊和蘇聯紅軍一舉剿滅這股日軍,中蘇兩國聯手進行最后共同抗日的這段故事被傳為了佳話。在這樣一段主旋律的故事里,因為包含著一段跨越國界的詩意愛情而別有風味。
前兩天看吳宇森的《太平輪彼岸》時,就在感慨他把亂世里的愛情拍的太美,不過他是群戲,講述了很多女人愛情,或深或淺,但都愛的死去活來,讓人心生羨慕。《戰火中的芭蕾》同樣是亂世中的愛情,瞄準了這東北大妞和蘇聯小伙的跨國戀情,忠實的記錄了他們愛情中的每一個細節。
和《泰坦尼克號》里,用女主老去后回憶獨白的形式拉開這個故事。就能預感這個愛情必定凄美大氣。女主鵝兒穿著大花襖梳著小辮,是典型的東北妞,它從外面撿回來個歪果仁。在日本侵略軍的殘酷統治時期,讓這樣的一個人呆在家里,就等于放了個定時炸彈在家里。還好,憑著爸爸的機智,躲過了日本兵的搜查。日漸好起來的蘇聯人,也恢復了體能,投入抗戰工作,兩人日久生情。這段戰火間的感情特別彌足珍貴,男主也通過女主通過芭蕾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親人,真是天生的緣份拆也拆不散。
她冒著被抓起來的危險,去給他偷面包。他帶她感受地下室里雪飄進來的美妙景象,她為他跳起了最動人的芭蕾舞,他為她擋下了即將到來的子彈。美麗可人如她,英俊帥氣如他,戰爭讓他們與家人分離,戰爭也讓為他們跨越國界來相戀。越是亂世,越能看到人性的本真,堅守的愛情也顯得彌足珍貴!后來她完成了自己的夢想,登上了大舞臺,可是她的眼神始終充滿了憂傷,再也看不到在森林里穿著紅裙為戀人起舞的笑容了。
當女孩穿著黑布鞋踮起腳尖時,讓人感覺這部抗戰片與眾不同的氣質,芭蕾舞看似與戰爭無關,在戰火之上起舞的場面,還不多見,女孩在樹林里、在家里還有在舞臺的獨舞都被處理的美妙的絕倫,與戰爭聯在一起就像刀尖上舞蹈,既賞心悅目又讓人膽戰心驚,這種帶著故事帶著情緒的舞蹈更能觸動人心,也是極致的視聽享受。
盡管當下流行速食愛情,一夜情、閃婚閃離、懷孕被迫結婚等等,但相信更多人還是信仰和仰望著美好的天長地久的愛情。這段戰火中的芭蕾愛戀拍的接地氣但不俗氣,既有戰火紛飛,亦有芭蕾獨舞,既有抗戰中的人性剝離,更有戰火中的親情、愛情在燃燒,唯美感人、蕩氣回腸。
牛虻900字心得體會 篇5
北京冬殘奧會已進行半程,中國代表團不斷突破歷史,超越自我。作為冬殘奧會舉辦地之一,河北籍運動員的表現也令人眼前一亮,甚至制造了一場比賽包攬“金容融”、升起三面五星紅旗的“名場面”。
在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上,河北籍運動員共有34名,占運動員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4年前的平昌冬殘奧會上,河北籍運動員只有4人參賽。這種飛躍是如何實現的?在競技水平突飛猛進的同時,更廣大的普通殘疾人了解和參與冰雪運動嗎?
和上一屆相比,河北冬殘奧項目何以“異軍突起”?河北省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提前布局,加強運動員選拔,并保障他們能夠有合適的訓練場地。20__年11月,河北組建了6支冬殘奧項目隊伍,從適齡青少年中選拔、試訓,并從田徑等夏季項目中選拔了一批適合冬季項目特點的運動員。同時,河北省殘聯在河北、黑龍江等地設立6個河北省殘疾人冰雪訓練基地,并根據季節特點,組織隊伍赴新西蘭和俄羅斯外訓,提升訓練實效。
另一方面是聘請高水平教練團隊,以賽代訓提升競技水平。河北先后從加拿大、俄羅斯聘請教練,指導冰壺隊訓練;從黑龍江、吉林等地引進7名國內高水平教練,吸收先進執教方式、管理理念。20__年以來,河北共舉辦、承辦13項國內外殘疾人冬季體育賽事,不斷讓運動員尋找大賽感覺。
該負責人表示,成績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殘疾人運動員在備戰和比賽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相信也會激勵更多殘疾人乃至健全人。
視障運動員朱大慶在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視障)比賽中獲得銀牌,為中國代表團摘得北京冬殘奧會首枚獎牌。作為曾經的田徑運動員,她懂得訓練的艱苦性,而冬季項目比夏季項目需要克服的困難可能更多一些,但她說,錯過20__年夏季殘奧會之后,這次終于能在家門口比賽,榮譽感特別強。“我覺得面對困難比面對遺憾簡單”,在新的賽道上,她再次找到了熱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我體驗了滑雪機、冰壺、輪滑等項目,尤其是輪滑,有一種飛起來的感覺,雖然摔倒了幾次,但特別刺激。”河北邯鄲永年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李德杰說,他最近有些迷戀輪滑,平時一有時間,就會請老師帶自己滑一會。前不久河北省殘聯來選拔冬季項目運動員,李德杰因為爆發力強、身體強壯,成為備選人才。
永年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劉憲龍說,別看現在這些孩子玩得開心,但一開始大家挺有顧慮的,不太敢嘗試。于是老師們因人施策,讓肢體殘疾人體驗桌面冰壺的樂趣,讓言語障礙學生和聽障學生感受輪滑的魅力,組織有藝術愛好的學生進行冰雪方面的繪畫創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