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心得集合(精選6篇)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1
1、讀書可以塑造一個完人
讀書并且可以鏟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 ——(英)培根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居或隱退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英)培根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英)培根
讀書是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來取代自己的頭腦。 ——(德)叔本華
2、讀書可以使我們跟上時代
不讀書的人,不光人要變得淺薄,也將被社會的`前進步伐所拋棄。 ——(日)池田大作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的智力發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決他是否善于在知識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識的倉庫——書籍。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和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去塑造人生。 ——(日)池田大作
讀書就是力量,因為讀書可以幫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法)拿破侖
有時,一本適時的好書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或者成為他的指路明星,確定他終生的理想。 ——(蘇聯)米哈爾科夫《一切從童年開始》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2
是什么讓一個苦刑犯成為市長,成為一個百萬富翁,是什么讓他為了饑餓偷了一塊面包被判刑,讓人看成是一個德行敗壞的逃犯,又變成一位大慈大悲的慈善家?他是誰?他是冉阿讓,是《悲慘世界》的主角!他一生歷盡磨難,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還是堅強的活了下來,對世界還是充滿熱愛。
冉阿讓是一個苦刑犯,牢里每天遭受鞭打饑餓日子讓他每日痛不欲生,終于在一次難得的機會逃了出去,從此他成了一個逃犯,走到哪人們都躲著他,他一次次被人唾棄,沒有人憐憫他,直到有一個宗教老人收留了他,才足以安身,可是冉阿讓偷了這家的銀器,被警察發現詢問老人時,老人不說是他偷的,而是說送給他的,讓他躲過了一劫,并送了面包丶美酒讓他上路。從此開始冉阿讓被其感動,開始不斷做好事,因為是逃犯他始終感覺有一雙追捕的眼睛在盯著他,于是改名換姓,重新做人,被人愛戴當選成了市長,收養一個孤苦的孩子,不斷幫助他人,逃避追捕,可是好景不長,他的身份還是暴露了,犯人就在眼前無法捕拿,自己舍身取義跳河自盡,冉阿讓也因此事大病身亡,結尾沒有痛苦,只有他的孩子與戀人幸福地活了下來。
生命中也許會犯錯,可能一次罪過毀了終生,但只要我們為人善良,救濟他人,雖然我們做不了大捐贈,心懷愛意做點小事也行,冉阿讓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人人心有慈愛,明天就會更好!是啊,生活也是如此,在我的.記憶里,犯過的錯許許多多,只要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生活依舊是美好的。
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退路,假如有一次我在花店打碎了花瓶,這個花瓶還是別人店里的,如果我心生罪惡感從此垂頭喪氣不敢承擔責任,也不敢再入此店,那就錯了,如果我打掃花瓶,并且道歉賠償,得到人家原諒從此心里坦蕩蕩抬頭走路,所以不要有錯就怕,用愛改變它!每一天我們都被愛包圍著,我們也應該用愛待人,用愛去對待世界將心比心,沒什么困難克服不了!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3
記得童年的那個夏夜,父親指導我第一次讀《愛蓮說》。說實話,那時還不能全部理解這篇文章的涵義,但我卻愛上了這篇透射著精神光彩的文字,直到我走向社會生活以后,我逐步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精神內容,直到現在,我還能背誦出它的全文。
《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頤,北宋人,而且是我同姓的本家人,我的廬陵家譜也和他有著緊密的聯系。他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黃庭堅語),他的《愛蓮說》可以說是他灑落胸懷的光輝寫照。據史,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即作《愛蓮說》相贈。
蓮,俗稱荷花,歷來是古今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贊美它的清姿素容,而周敦頤的《愛蓮說》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堅貞而高貴的品格,從而表現出作者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和瀟灑胸襟。
《愛蓮說》的全文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的第一部分,寫蓮之美在于一個潔字。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描寫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精神風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蓮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蓮如傲然君子,而決不被世俗輕慢玩弄。
文章的第二部分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在于感慨,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愛蓮說》的說,即托物言志,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時,文章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麗,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的主題得以深拓,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加深立意的作用,藝術手法極其新穎而高明。并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我們看到,現實世界里的污泥濁水,也不泛蕩滌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但人既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能像俗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她)們要在污濁的世界中堅定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古代屈原的代表作
《離騷》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為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要穿上用蓮花做成的香氣馥郁的衣服。
我愛荷蓮,不僅愛其品質的高潔和美好,而且愛其精神不落世俗的嬌媚。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4
一年一度“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確,中秋節的前一天,奶奶就打來了電話,讓我們去過中秋節。
我們一到奶奶家,就已經可以吃晚飯了,奶奶可熱情啦,桌上的飯菜豐盛極了,有一只只大紅色的龍蝦,一塊塊烤熟的豬肉,還有綠油油的青菜、黃燦燦的玉米餅、白切雞肉、紅燒鯽魚……這些都是我平時最愛吃的小菜。可是今天我無心品嘗這些美味佳肴,因為我急著要去賞月。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袋月餅就像兔子一樣竄到了門外。可是月亮被前面的房子遮住了,我急的上竄下跳,連忙叫來了我的助手————爸爸來幫忙。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終于看到了月亮,月亮又圓又亮,好像還在走路呢!它把銀光灑下大地,把黑夜照得如同白天一樣明亮。定睛一看,月亮上好像真有傳說中的`嫦娥和玉兔呢!
我們拿出月餅準備對月品嘗,這時媽媽提議:我們來說帶月的詩句,說出了才可以吃月餅。我們都同意了。我先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媽媽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月落烏啼霜滿天”。接下來該爸爸說了,可是他說了“海上生明月”,下面就說不下去了,就胡亂地說了句“十五月亮十六圓”,惹得我們哈哈大笑。
中秋節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的中秋節來臨,是家人團聚的一天。
中秋節當天下著蒙蒙細雨,不過街道上還是熱鬧無比。傍晚,我們全家人一起吃著團圓飯,一幅和諧的畫面。我家的樓頂是賞月的地方。一輪圓圓的月亮似一個大圓盤嵌在深藍的空中,這一幕是多么美麗,不得不引起人們遐想。爸爸說起了中秋傳說——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也混進來。一天,后羿開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這藥能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藥給妻子收藏,不料被小人看到,想偷吃成仙。他趁后羿出去時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在逼不得以的情況下服下藥,飛到月亮上成為仙人……
我們一直談到深夜才回屋休息。中秋這天,我特別高興,因為能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吃著月餅賞月談月,不僅快樂,而且增長了知識。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5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圍城》。是偶然的機會讀了一位大師對此的演講報告,于是去圖書館借來了書。這書是20xx年的,是在一個名為“密集書庫”的全部都是“經典藏書”的庫里找到的,倒是還很像文化人把書都翻爛了的'樣子。
男主方鴻漸一開始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正常的花花公子樣,不學無術,吊兒郎當,全無心肝(第一任掛名老婆),好色(鮑小姐)。而他和兩位糖酥小姐的事情,也就是和現在某些青年差不多,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而他和趙辛楣的兄弟情得大轉折,倒是真的嚇人一跳。而轉折之后,兩人又一起去了三閭大學執教。對于趙辛楣,我覺得他在《圍城》里的形象還是偏正派的,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處于順景能夠進取,處于困境能夠自救,但他的關鍵就是他有錢啊!有錢人的自信是發自底子里的,做什么都不用擔心大后方,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讀書的心得集合 篇6
多年前,曾讀了一本關于陸游和唐婉愛情故事的書,而一闋《釵頭鳳》又讓人百感交集,基于對陸游的了解,心痛之余,遂對沈園有了揮不去的情結。
以前去了兩次杭州,總是因與紹興沈園擦肩而遺憾,然而她就象久未謀面的老友牽著我的思念,與她相見的沖動愈加強烈。借這次在杭州學習之機,終于圓了走近陸游與唐婉情殤園之夢!
步入沈園,徘徊于孤鶴軒,冷翠庵,閑云亭,葫蘆池……之間,心莫名地悸痛起來,苦澀頓涌心頭,只覺耳旁不斷泛起兩位愛情悲劇主角吟唱的《釵頭鳳》幽幽之音。作為有感情的人,雖錚錚硬漢,也不能不被陸游和唐婉的悲情所撼動,更不能不為兩人的終身遺憾而扼腕!
公元1144年,年少英俊、才華橫溢的陸游剛滿20歲,與美麗多情的唐婉結婚。他們興趣相投,琴瑟和鳴,恩愛美滿,然而陸母并不喜歡唐婉,逼迫他們分離。陸游另娶王氏,唐婉也迫于父母之命,改嫁陸游的表弟趙士程。
公元1151年的春天,陸游面對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自己壯志未酬的無奈,獨自漫步沈園,與唐婉夫婦不期而遇。趙士程本是個文雅灑脫的名士,知道唐婉內心的痛苦,按唐婉的意思吩咐家童給陸游送去了一份酒肴致意。陸游體會到唐婉的深情,不禁想起過去的恩愛情景和別后的事事蹉跎,飲下這苦澀的酒,感慨萬千,提筆在沈園墻壁上題下了那首悲痛絕倫的《釵頭鳳》。這“一懷愁緒”深深觸動了唐婉,隨即意味深長地和了一首。
沈園一別,唐婉不久便郁郁而終。陸游為此哀傷萬分,以致抱恨終生,多次憶詠沈園,追念唐婉。他于75歲所作《沈園》一詩:“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成了絕唱!
徜徉在沈園,我追尋當年唐婉走過的小徑、池塘、亭榭和斜闌,傾聽她訴說八百年前那剪不斷的情愫,那銘心刻骨的思念,感覺著她悵惘、幽怨、如泣如訴的哀嘆;想象著當年陸游的一片癡情而又勞燕分飛的苦痛。一段短暫的`婚姻,一次沈園的邂逅,一闋令人斷腸的《釵頭鳳》,成就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戀情經典。盡管唐婉早逝,但陸游五十多年不能釋懷,至死不渝,如此執著的感情,終于孕育出來這樣一個千古傷心之地。
沈園的橋令人心痛,門前無名小橋因了那句“傷心橋下春波綠”取名傷心橋;沈園的石令人心痛,園門口就是“斷石”,緣斷如石,無法復合;沈園的樹木花草令人心痛,當年陸唐在沈園含淚相對把盞,邊上是“滿園春色宮墻柳”,唐婉逝后四十年,陸游故地重游,“沈園柳老不吹棉,半是當年識放翁”,如今,它們仍伴著鐫刻兩首《釵頭鳳》的石墻,無言無淚。
慢慢地讀。一行行,一闋闋,弄疼了沈園的亭、臺、樓、閣,弄傷了沈園的柳、竹、桃、梅……
揮不去,是墻上斑駁的幾重淚;嘆不盡,是風中香消幽斷的苦嬌容。紅酥手,撩起醉朦朧的淚眼;一盅酒,憑添了多少相思閑愁。
在沈園,我如是想:象陸游這樣一個豪放之士,二十歲就立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一生堅持抗金復國而同主和派斗爭,親上前線,經歷過“鐵馬冰河”的洗禮,為什么會成為封建禮教的殉葬品,只能虧待自己和唐婉的情感,傷心一世?
同樣是在紹興,東晉時就發生過梁祝的悲劇,也是因為父母之命,梁山伯后來雖然做了縣令,仍不敢同封建禮法較勁,只能憂郁而死,祝英臺卻只能以徇情來抗爭。
也許,這就是那個時代文人的宿命吧,倘若是個補鍋匠或是彈棉花的鄉下人,早就帶了女方爬墻頭私奔了。這難道就是沈園給后人的啟示?
難怪離沈園僅幾百米的魯迅先生從未提過沈園,是不屑于那種纏綿悱惻?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抑或在他眼中陸游只能是一個金戈鐵馬、橫槊賦詩的英雄,而不該是個哀怨凄楚、幽咽悲愁的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