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閱讀的作用及心得(通用3篇)
分享閱讀的作用及心得 篇1
4月下旬,我和園長到霧都重慶,參加分享閱讀舉辦的20xx國民閱讀與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發展論壇。在這次的學習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一、園本教研活動 這是重慶新村幼兒園“分享閱讀“教研組展示的教研活動《閱讀教研活動中教師回應策略的研究》。這個教研活動的形式是調查統計(教研前就準備好了)、參與式培訓(每位教師都要準備發言材料)、課例分析(教研前教師們已看過課例,教研中在回看)、小組競賽(討論,設計圖表,闡述組內觀點)。最值得學習的是課例分析環節,讓教師分組討論幼兒有哪些行為表現?教師分別運用了哪些回應策略?教師討論后陳述討論結果。
二、基于平衡教學法的綜合性語言教學模式 這是這次論壇上奕陽教育研究院黎錚提出來的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平衡教學法內容和方法的平衡;如何平衡呢?要全面考慮幼兒學會讀寫所需的各種條件,在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上都實現基本讀寫技能和真實讀寫環境的平衡。
三、管理學生一樣管理教師的讀書 這是重慶飛士幼兒園楊園長提出的,要求教師精讀分享閱讀教材,把握課程體系,深入挖掘教育價值,研究課堂,讓幼兒的學習、教師的學習更有意義,要關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進行問題研究。每位進入飛士幼兒園的老師都要寫“當我跨進飛士幼兒園的時候”的文章;每位老師每月都要寫讀書筆記,每學期都要評選閱讀明星、書香班級書香教師等,談談閱讀體會,每班有分享閱讀主題墻,每班都要開展小書制作,餐后午睡前都要給幼兒進行朗讀,在每班抽查五名幼兒檢查幼兒的聽讀說掌握的情況。并強調要與考勤考核掛鉤。
分享閱讀的作用及心得 篇2
托福閱讀考試中許多考生認為閱讀文章時必須要讀懂每字每句,事實上,這是不必要的。托福閱讀考試中,即使遇到陌生的詞,但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以及自己的一些常識判斷,也不太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特別是托福閱讀這種題目涉及面廣,信息量大的形式,掌握閱讀和答題的技巧,對在托福閱讀考試中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在托福閱讀中,甚至可以擴展到ETS所有考試的閱讀題目中,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paraphrase,意譯。無論是題干還是正確選項,大都能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話來與之相對應。即題目是原文的意譯。這種意譯是通過同義詞來完成的。即題干中多用近義詞來對原文中的句子進行替換,來達到提出問題或者提出正確答案的意思。準確把握意譯,是多數題目中準確在原文中定位信息、或者在迷惑選項中選出正確的那個,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文章里我會結合實例解釋這一點。
關于先看題目還是先看文章的問題。也就是做題時間安排的問題。在此問題上我與有的朋友也有過爭執。我個人習慣是先用5—7分鐘的時間通讀全文,然后平均每個問題有1分鐘的時間來回答。由于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了熟悉全文的基礎上,每個問題又有足夠的時間返回全文,每個選項都一一進行斟酌。我認為這樣準確率比較高。但有的朋友本著居家過日子的心,認為1000多字的文章只出十幾個題,必然有一些信息是沒用的。這樣通讀全文就會浪費掉一些時間,不如先看題再回去找來的痛快。對此我不好妄加評論。每個人都應該通過考前大量的練習來制定出最為適合自己的方法。
關于復習的時間安排。我認為,弄完詞匯以后,就應該著手突擊一下閱讀了。如今各種各樣的模擬題猶如英語輔導班一樣大量涌現。不會出現我們早期考生有題舍不得做的情況了。但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單詞沒弄好就硬上閱讀,有時候會適得其反。用1周的時間大量的突擊,也是對單詞的一個鞏固。找到感覺以后就可以開始下面的復習了。復習聽力口語作文的日子里,每天一定要最少做3篇文章的題量,按照考試的時間要求,千萬不可放松。做得多了,就可以把閱讀當作一種放松了。 ETS的閱讀文章能教給我們各種學科的基礎知識。(這與GRE有區別。托福的專業性文章還都處于一個啟蒙的專業水平上,不像G那么變)閱讀還可以教給我們一些老美的思路,老美看待問題的方式。閱讀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痛苦的。
分享閱讀的作用及心得 篇3
記得來來剛滿一歲的時候,我給他買了第一套書《小熊寶寶》繪本。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了親子閱讀的歷程。現在轉眼三年過去了,來來從最初的咬書、撕書、玩書,到現在逐漸愛上了閱讀,成了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在引導來來讀書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拋開功利心理,不當提問大王。
也許很多人覺得,閱讀是一種學習的手段,是為了讓孩子認識更多的字,掌握更多的知識。在這方面,我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拋開功利心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注重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象做游戲、玩玩具一樣,讓閱讀也成為孩子生活中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為了不讓來來對閱讀產生反感和厭倦心理,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我盡量不提任何問題,只是全身心地、繪聲繪色地大聲讀書給來來聽。當然,隨著來來逐漸長大,他有時非常喜歡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中來,我也不會反對。比如我們最近在讀《小餅干的大道理》這本書,書中以餅干為例,解釋了很多詞語的含義,比如耐心、自豪等等。每次讀完書上對一個詞的解釋后,我都會自己再舉一個另外的例子解釋這個詞。沒想到來來也不甘示弱,非要以自己最喜愛的汽車為例也造個句。比如來來對合作的解釋是:我在停車,你在旁邊看著停車位指揮我。對耐心的解釋是:給汽車加油的時候,我等啊等,一直等到加完油。
對書中的一個小插圖、小細節或者對模仿書中一句話、一個場景產生興趣,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這一點尤為突出。所以來來兩三歲的時候,我很難不間斷地講完一本書,中途經常會被來來的突發奇想或即興表演打斷,這時候我通常會融入到孩子的興趣中,而不是硬把孩子拉回主題,因為那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對閱讀失去興趣。
二、創造良好的氛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如果把電視和書本同時擺在眼前,孩子毫無疑問會選擇電視,別說孩子,大人恐怕也是這樣。所以為了排除電視的`干擾,我們家幾乎從來不開電視,慢慢地來來也習以為常,從不主動要求開電視。現在來來除了每天玩半個小時的IPAD游戲,其他時間就是玩玩具、看書。我們家的書架是開放式的,來來可以很方便地選書拿書。另外在來來經常活動的地方包括桌子上、床上一般都會擺著幾本書,來來可以隨時拿起來看。每天晚上睡覺前是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我們倆人會各選一本書,由我講給來來聽。有時我的工作很繁忙,也很想倒頭就睡,但一看到來來選了書的喜悅,感受到來來閱讀的熱情,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投入其中,和來來一同享受這一段美光的睡前時光。
三、大人真正投入,與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孩子其實是非常敏感的,作任何事情,大人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讀書也是一樣。如果大人將給孩子讀書當成是一項任務,為完成任務而閱讀,孩子是一種感受。如果大人將親子閱讀當成是自身需要,真正投入其中,和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孩子一定是另外一種感受。其實,當大人真正沉浸到童書中之后,會發現童書中也有很深的意境,也能悟出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看《我的爸爸叫焦尼》一書,焦尼和爸爸在一起的驕傲和滿足讓我深深感動,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看《小房子變大房子》一書,讓我知道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一種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以上是我在陪孩子閱讀過程中一點淺顯的體會,不當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