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大二觀后感作文(精選4篇)
2024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大二觀后感作文 篇1
本書剖析了16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學術思想,洞察內在因果,揭露時政弊端,得出結論“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全書文字優美精練,分析鞭辟入里,觀點生動鮮明,引人遐想無限。仿佛能夠看見萬歷時期的明朝正迎面向我們走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聯系,卻是歪脖子、細腰,無論怎么費力掙扎也無法邁進。隨著朱翊鈞、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代表人物的粉墨登場,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其中的弊端暴露在放大鏡下,看著它腐朽的肌理,無怪乎世人感慨“明之亡,不亡于崇禎實亡于萬歷”。
一、君臣失和、陰陽失調的上層建筑
朱翊鈞沒有選擇過當皇帝,是他祖宗朱元璋掙下的這份家業和皇位世襲制度把他推上了龍椅。興趣愛好的扼止、偶像張居正的坍塌、官員權力的博弈、立儲斗爭的失敗,使他未能在皇權中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萬歷皇帝停止了早朝、經筵、日講、謁陵和各種禮儀,隔斷了同外界的交流,對官員的升遷補缺不聞不問,勸諫的奏章留中不發,立儲問題的爭執一拖再拖,以致“上下否鬲,中外睽攜”。
君臣對立對于一元化的國家體制而言是致命的,因為皇帝絕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社會機構。它通過敬天法祖和彰顯禮儀維護國家的等級制度和行為規范,通過人事升降和賞罰分明維護政府的工作效能,通過統一思想和左右全局維護一個龐大帝國的向心力。神秘的天賦皇權思想在賦予皇帝至高無上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它將人世間一切不合理的處置合理化的決斷力。皇職的缺位,加重了文官集團的負荷。
文官制度與君主制度相輔相成,是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行政工具。財政稅收、軍備戰事、司法審判、大型工程、搶險救災等國家大事,無不是通過文官集團得以制定和執行。處在這么重要的一個位置,它的運作也頗為有趣。一是名為下仆,實為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名義上,文官集團是皇帝的仆人,實際上包羅了當時的出色人物,已經成為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實際主人。張居正治理官吏、整頓財政實現了府庫充實、倭患絕跡,申時行運用調劑折衷的人事安排成功治理黃河、化解邊境危機,他們都在歷史的大畫卷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二是陽為道學,陰為富貴。明朝官員薪俸微薄,還要力崇儉樸。把持朝政的高級官員、橫征暴斂的欽差大臣、瞞上欺下的貪官污吏,盡管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權力獲得大量的社會資源,嘴上還不得不高唱孔孟之道,以致虛偽和欺詐成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三是拉幫結派,上下其手。皇權的更替、定期的考核都關系到官員的仕途命運。為此,官員之間建立起鄉誼、年誼、姻誼等小集團,進入私人派系,相互關照,各取所需。這種小集團在排擠政治對手的時候表現得特別鮮明,稱為“去皮見骨”。先由無名小卒用委婉的文字從細微末節開始,假以時日上升為道德問題,諍諫的官員職位越來越高,辭句越來越激烈,直到時機成熟自有大將出馬。
二、制度往往只是一個理想
皇帝的消極怠工,文官集團的渙散,使龐大的帝國相互掣肘、舉步維艱,技術不能展開,財政無法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標準。這些問題到253年后的鴉片戰爭時依然如此,以致“沖突既開,恢復故態絕無可能”。而在西歐,這一年是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的前一年,到1840年英國已經處于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發動了侵華的鴉片戰爭。同為大國,為什么明朝的發展停滯不前,英國卻能擺脫困局、實現強國夢想呢?
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但在這里,反作用的力道太大了,大到似乎要顛倒規則。明朝施政方針不著眼于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行政問題通過道德原則簡化,以適應政府的低能;財稅制度混亂僵化,與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脫節。黃仁宇先生把這種管理狀態下的社會結構比喻為“潛水艇夾肉面包”。上層是文官集團構成的長面包,大而無當;下層是成千上萬農民構成的長面包,沒有有效的組織;上下層之間是尊卑男女老幼的倫理道德。這些倫理道德是明朝立國的根基。它們粗淺簡單、保守僵化,缺乏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使貨幣稅收、金融保險、交通通信、商業組織等先進制度無從發展,以致國家“不能在數目上管理”,導致國家機構運行遲滯,上下層之間的溝通渠道堵塞,最終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凝固。這是中國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后明清的主要原因,也是明朝走不出死胡同的根本原因。
貧瘠的土壤無法孕育高大的樹木。在這個大環境下,制度建設成為水中花、鏡中月。比如稅收制度,每個縣的稅額自朱元璋時代固定下來,無論天災人禍、人口變化均不增減,等到執行不下去發生欠稅,將所欠稅額按比例減免后征收,等于變相減稅,各地爭相效仿,欠稅成為常態,導致國庫空虛。再如軍隊補給制度,軍隊是國家武裝,補給本應由中央統一調配,但明朝將軍隊補給交給地方負責。一個地方要給十幾個衛戍供應錢糧,一支軍隊的補給也來自十幾個府縣。如此犬牙交錯的供應模式無法充分保障軍隊補給,一旦行軍作戰更加難以應變。為適應落實的組織制度,軍隊作戰只能放棄先進的主動戰術,采用落后的被動戰術應敵。還有制度,中央規定的基本工資很低,各地就在稅收之外征收“常例”“火耗”,給自己發地方津貼,而“常例”、“火耗”的征收又沒有標準,等于地方變相擁有自己的財政權,還不受中央控制。賦役制度,可以稱為吃大戶,負責接待官員來往的驛站,使用的交通工具、住宿飲食攤派到當地的富戶,家里越殷實負擔越重,極大地限制了民間資本的積累。就連度量衡,官方與民間使用的都大小不同。
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萬歷十五年》一書散發的強烈現實關懷,于平常處凸現的深刻道理,對于現代社會制度建設仍不乏借鑒意義。
一是去道德化。弱化制度中的道德色彩,讓制度成為可執行的行為導向。一方面道德是道德,制度是制度,莫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剔除制度中模糊性、思想性因素,加強技術性、規范性因素,減少不確定或模棱兩可現象,避免制度在落實過程中名不副實、被高高掛起的情況。另一方面道德拔高了對人的要求,使制度失去了現實意義,正如逼著朱翊鈞做道德范本,他只能逃避;標榜官員低薪,就會出現稅收之外的“常例”。要留下一個解決問題的緩沖空間,不要一下子上綱上線,使政府措施得以適合時代的需要,個人的獨創精神也得以發揮。
二是去人格化。張居正是萬歷時期的精英人物,聰明才智堪當大用。他執政期間推行了多項改革措施,如丈量土地、一條鞭法、官員考成法等。這些富國強兵的措施,整頓了吏治,充實了府庫,夯實了軍隊,但隨著他的故世全部付諸流水。這種人亡政息的現象令人扼腕嘆息。因此,制度建設應注重連貫性、持續性,減少人為因素的色彩,使之不因領導個人方面的因素而存在或消亡、夸大或削弱,讓制度擁有自己的生命。
三是去特權化。特權本身就是對制度的否定。如果說制度是一條大道,特權就是在道路上劃出的一條快速通道,這條快速通道越寬,占用的道路資源就越多,行走在公共道路上的人就越擁擠。明朝的賦役負擔由地方富戶承擔,但官僚大戶享有豁免特權,真正負擔落到中小地主身上,往往使他們傾家蕩產。
2024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大二觀后感作文 篇2
《萬歷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一部明史研究專著。該書以明朝萬歷十五年為主軸,運用了大歷史觀的視角,從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精辟的解剖,外加之合理闡述同等時期西方社會運轉姿態,揭露了中國明朝由盛變衰的過程。
讀了本書后,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必須以大歷史觀分析中國傳統社會之癥結,才能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合理融合,為我所用。
萬歷十五年,表面太平,國富民安,然而在黃仁宇先生的剖析下,整個大明帝國其實危機四伏,各種矛盾激烈對撞。即使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腐朽政治制度滯后于經濟頗多,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潮流,潰敗實屬必然。從不理朝政的皇帝,到有心無力的首輔;從維持傳統的閣僚,到受人尊敬卻無人效仿的清官;從天生統帥卻被打壓的將領到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各類思想家。
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不再是教科書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著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形象。在萬歷皇帝眼中,或許他自己只是個傀儡,即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不能去違背傳統的倫理道德,也不能去打破傳統的文官制度。
這就意味著即使是一個英明的、有改革魄力的、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對阻礙歷史進程的倫理制度也毫無能力,何況本身這些制度直接受益者乃是皇帝,他又何來勇氣?這也造就了作為明朝的某些皇帝,還經常以賭氣的方式跟大臣玩捉迷藏,去換取所謂的自由,所謂的非紫禁城的氣息。
在這種倫理制度的壓迫下,反而要求人們去追尋創新,去強調發展,而創新的成果一旦觸犯到該制度又將會無情被壓制甚至為之犧牲,這自相矛盾的去維系舊制度的做法實在需引起人們反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也出現了像反右派、人民公社和等種種主觀不符合客觀的做法,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這正確的決定迅速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依法治國也正式納入憲法,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一個進步。但同時,國家當今依舊面臨的不少問題仍需我們從這本書中去學習和借鑒。
面對當今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它帶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不僅要借鑒外國優秀成果,更要深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產生一個既不同于傳統文化,又區別于西方文化,卻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文化,這文化,產生于對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之中,產生于對自身矛盾的不斷解決之中,產生于對自我的不斷完善之中。只有如此,國家才能不斷發展,人民才能永遠安康。
以上就是我讀《萬歷十五年》有感。
2024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大二觀后感作文 篇3
在上學期,我們讀了一本書,這是一本有趣的童話,主要講了一只小豬和一只蜘蛛的故事。這本書激起了我心中無盡的愛和溫情,書中描寫的友情與愛讓我感動,讓我難忘,現實生活中,金錢不停的淹沒各種情感,人類活的越來越機械,似乎只有金錢才是活著意義。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費恩愛威爾伯勝過一切。她愛扶摸它,喂它,把它放在床上。每天早上一起來,他就去熱牛奶,給它圍上圍裙,拿著奶瓶喂它。”從中可以看出費恩是很有愛心的小女孩,無微不至的照顧威爾伯,給予它溫暖,從而讓威爾伯很快樂,也從此有了許多朋友。書中描寫到:“夏洛已經在網上織出‘光彩照人’四個大字,威爾伯站在金色的陽光里,真是光彩照人。”夏洛用幾個用絲織成的字挽回了威爾伯的生命。夏洛之所以愿意為威爾伯付出,是因為它愛威爾伯這個好朋友,它希望在它的的生命里留下這個好朋友,也希望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為自己的好朋友付出一些。這大概就是朋友之間的真情吧!這本書喚起了我對友誼的理解,友誼是一棵大樹,是要經住風雨慢慢長大的。人與人,貴在彼此理解,那么讓我們將心去比心,以心去換心吧!
2024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大二觀后感作文 篇4
讀書時總埋怨:時間仿佛“一日如十年”;身體似乎經受著“鋼鐵是怎樣煉成”般的折磨;教官又是“藍色冰點”一樣的冷酷……可現在覺得以前的種種苦惱是多么的幼稚。讀書是對我們的一次洗禮,是我從少年邁向青年的轉折,更是對自我的挑戰!讀書必然要出去訓練。但老天爺整天瞅著我們眉開眼笑,我站不到十分鐘便汗流浹背了。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太陽幸災樂禍地潑灑著“她”的溫暖。蒸得我們體液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同樣是獨生子女,同樣的年齡。他們行,我也行!任憑那烈日熏烤,腳底發痛,我一定要站好這大學第一班崗,堅實地踏出這關鍵一步!就這樣,無論訓練多艱苦,我都時時勉勵自己,終于圓滿地完成了這“大學的第一課”。
讀書不但培養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能磨練人的堅強意志。蘇軾有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句話意思是成功的大門從來都是向意志堅強的人敞開的,甚至可以說是只向意志堅強的人敞開。讀書是緊張與艱苦的合奏;讀書更是無常地響起那集合的哨音,讀書生活成百上千次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閃現在我的眼前。
在讀書中,很苦很累,但這是一種人生體驗,戰勝自我,鍛煉意志的良機。心里雖有說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曬,皮膚變成黑黝黝的,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一種更好地朝人生目標前進的勇氣,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嗎?滿懷信心地開始了真正的訓練。教官一遍遍耐心地指導代替了嚴厲的訓斥。
訓練場上不但有我們整齊的步伐,也有我們陣陣洪亮的口號聲,更有我們那嘹亮的軍營歌曲。其實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應該印滿一條自己腳步的路,即使那路到處布滿了荊棘,即使那路每一步都是那樣的泥濘、那樣的坎坷,也得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去摸索、去行進!
我想那樣的路才是真實的自我寫照,決無半點虛假偽裝之意每每看到那一排排的隊伍猶如大樹般佇立在草坪上,那一聲聲口令響亮的回蕩在每一個莘莘學子當中。口令變了,隊形也變了,兒時的讀書,純粹是游戲;少年時的讀書,僅不過是一種鍛煉;大學的讀書截然不同,性質也得以升華。大學讀書中,讓我領悟了太多太多人生的哲理,我想這才是讀書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