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4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
假期里讀了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匯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著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后,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為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匪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示和幫助。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著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的。終于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于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后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為師,就必須學習,對一個好老師而言要求他能夠達到為學、為師、為人的和諧統一的境界。學習要有積累,要博聞強記,要廣博。有了厚實的功底,才能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什么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是一種學習。還有其他“學習”嗎?有!于丹老師說,關于“學習”一詞,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得好: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孔子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簡單標準,“學以致用”。經過學習導致一個人重塑整個價值體系,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才是一個好的學習。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應當按照孔子所說的那種為己之學,學以致用,才能在學習中汲取必要的營養,推動自己的事業。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2
看完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才發現自己對《論語》所理解的淺薄。讀完這本書再不會讓人感到《論語》難懂,枯燥。因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一些為人處事做了經典的詮釋。
本書于丹教授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來解析《論語》。在處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說:“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個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籬笆旁邊,說:“兒子,你以后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脾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掉一顆。”這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的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的所有釘子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機子已經學會了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爸爸跟孩子來到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里。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心上釘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看完這個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憶。記得我曾上小學時,我對我的班主任至今難忘。正是因為我很喜歡她,所以她教的語文我也很喜歡,并且我的語文成績很好。我的小學班主任教了我們五年,五年中她像園丁澆灌著我們這些稚嫩的花兒。她很和藹,很少無故發脾氣。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正如于丹教授舉得那個小故事,它正如那個釘子拔下后留下的那個洞一樣。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課她就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題目,簡單的講了幾句就開始讓我們下筆動手寫作文。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寫字速度快,不一會兒,我就寫完了,而且感覺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過去讓她批改。誰料,看了不到十秒鐘,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連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門外。頓時,我就驚呆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掉。全班同學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當時我已經忘了如何撿本子的,只想著找個地縫鉆進去躲起來。這是小學六年來我唯一一次被老師批評。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師因為家務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對我們發脾氣,我們原本一點小錯在她眼里北方大好幾倍,難怪她會對我們發脾氣。
剛踏上講臺的第一天,我還以此來告誡自己不要亂發脾氣,傷害學生的自尊。可時間一長,我便又忘了。每當孩子們作業沒完成,紀律渙散,課文不會背,打掃衛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現象發生時,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向他們發脾氣。當時是痛快了,可效果卻不佳。孩子們的這些小錯照犯,對我的疾言厲色也毫無反應了。而且我在孩子們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現在想想真是悔不當初,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要改正。盡自己所能,讓孩子們心靈上那一個個小洞的創傷縮小,撫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許是年輕的緣故,靜下心來想想,我所教的學生年齡不過七八歲,他們反的那些錯,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稱不上錯。他們無非是調皮,好動,貪玩而已,這些錯我們成人誰都犯過。可我們為何總是把這些小錯無限放大,然后以此來傷害孩子們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靈,一再在他們的心上釘釘子,拔釘子。最后,釘子拔掉了,可那一個個洞呢?
還有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當我們向他們發火,產生矛盾時,有時往往為了逞一時之強,圖一時之快而深深地傷害了他們,在他們心上留下一個洞。每當回顧之時,又往往后悔不已。但傷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彌補,有的卻成了終身遺憾。
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復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日后自己的悔恨。”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我可不想在我的學生心中留下愛發脾氣的印象。時刻記著,謹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讓自己少一點后悔,也就是讓自己少做錯事,悔事。
“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說的:在生活中還要少些指責與抱怨。“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話,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不公平的事了。我個人認為,對于不公平的事絕不能斤斤計較,不然你會活得很累且不快樂。我們對此可以反過來想,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快樂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后,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閱讀了這本書,讀后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欲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閑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悅、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說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這樣浮躁、競爭又這么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于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后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后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4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處于“心靈沖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于《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于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里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